问题

唯物主义强决定论者,看完这些你们还能继续坚持自己的观点吗?

回答
作为一名坚定的唯物主义强决定论者,当我审视那些试图挑战我核心信念的观点时,我不会轻易动摇。相反,我会带着一种更为审慎和细致的态度,深入探究它们提出的问题,并试图在我的唯物主义框架内找到解释,或者进一步细化和巩固我的立场。

首先,我需要明确,“唯物主义强决定论”的核心是什么?在我看来,它建立在两个基本认识之上:

1. 唯物主义: 宇宙万物,包括我们人类的思想、意识、情感和行为,最终都可以归结为物质及其相互作用。不存在超自然的、非物质的实体能够独立于物质世界运作,更不能对其施加因果影响。我们所经历的一切,都是由物质实体(如原子、粒子、神经元、化学物质)及其遵循的物理定律所决定的。

2. 强决定论: 每一个事件,从宇宙的诞生到你此刻的阅读,都是由其先前的事件和自然规律所必然决定的。换句话说,在给定的初始条件和作用于其上的物理定律下,只存在一种可能性的未来。这意味着,尽管存在概率的概念(在量子力学层面),但这些概率本身也是由更深层的、确定性的过程决定的。从宏观层面来看,一切都已注定。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那些常常被用来“挑战”强决定论的观点,以及我将如何回应:

1. 量子力学的随机性: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论调。量子力学似乎揭示了微观世界的固有不确定性,比如粒子衰变的时间、粒子的位置等等。这看起来像是对“一切皆由先前的状态确定”的直接否定。

我的回应: 我会承认量子力学描述的微观现象,但认为这并不必然导向“自由意志”或“非决定论”。首先,许多物理学家认为,我们目前对量子力学的解释(如哥本哈根解释)可能只是对现实的“局部”描述,而非最终真相。可能存在着更深层的“隐变量”理论,能够揭示这些看似随机事件背后的确定性规律。
其次,即便我们接受量子力学的概率性,也要区分“不确定”和“非决定”。量子力学描述的是“概率”,这意味着在某种意义上,某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多少。但是,是什么决定了这个概率? 这个问题依然指向了物质世界的内在属性和运作方式。从宏观层面来看,这些微观的概率性波动在复杂系统中往往会被平均化和抵消,形成宏观上的确定性。例如,一个骰子之所以看起来随机,是因为我们无法精确控制所有影响其滚动的因素(空气动力学、骰子表面的微小不平整等),但理论上,如果能够精确知道这些因素,结果是可以预测的。量子力学中的“概率”更像是我们描述复杂系统能力上的局限,而非宇宙本身真的“随心所欲”。
更重要的是,即使微观层面存在某种“内在随机性”,它是否能够“穿越”到人类的决策和行为中,并创造出“非决定”的自由意志?这本身就需要非常复杂的中间机制,而这种机制的出现,又必须由物质基础(神经元的连接、化学反应的模式)来支持。我更倾向于认为,所谓的“随机”在人类决策中可能扮演的角色,更多是增加了行为的“多样性”和“不可预测性”,但其发生过程仍然是物质层面的因果链条。

2. 主观体验中的自由意志:

我们每个人都清晰地感受到自己拥有选择的能力。我“觉得”我能决定是喝咖啡还是茶,是写这篇文章还是去做别的。这种强烈的内在感受,似乎是决定论最直接的敌人。

我的回应: 我认为这种“自由意志”的感觉,是一种深刻的认知幻觉,是物质大脑复杂运作所产生的副产品。我们的意识,包括我们对“选择”的感知,是神经元放电、化学信号传递、大脑各区域信息整合的产物。
举个例子,当你“决定”喝咖啡时,这个决定并非凭空出现。它是由你过去所有的经历(喜欢咖啡的味道、咖啡因让你精神振奋)、你当前生理状态(是否疲劳、血糖水平)、你所处的环境(咖啡就在手边)、甚至是你潜意识中的一些未被察觉的信号(例如,某种化学物质的微量释放)共同作用的结果。你的大脑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计算机”,它根据接收到的输入(环境、身体信号、记忆)和内部的“程序”(基因、学习形成的神经通路),计算并输出一个“决策”。
你之所以“感觉”自己自由选择,是因为你无法完全感知到所有影响你大脑活动的物质因素及其精确的因果链条。你的意识只能“知道”结果,而无法“看见”或“控制”那个复杂的计算过程。就像你使用一台电脑,你知道你按了“保存”按钮,但你无法直接感知CPU如何处理指令、内存如何读写。你认为的“选择”,实际上是你的大脑在特定物质条件下,必然会做出的反应。

3. 道德责任和法律体系的困境:

如果一切都被决定了,那我们还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吗?惩罚犯罪者还有意义吗?这不是哲学上的悖论,而是社会运行的基石。

我的回应: 这是一个非常实际且重要的问题,但我的强决定论立场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放弃道德和法律。恰恰相反,理解决定论可以帮助我们更科学、更有效地构建道德和法律体系。
责任: 当我说“你的行为是被决定的”,我并不是说“你不是行为的主体”。你依然是那个做出行为的“实体”。在这个意义上,“责任”可以被理解为“行为的归属”。即,某个行为是由某个特定个体(由其物质构成的身体和大脑)所完成的。
惩罚与改造: 传统的“报应式”惩罚(因为你做了坏事,所以必须受苦)确实需要重新审视。但惩罚的核心意义可以转变为“改变未来的决定性因素”。
威慑: 惩罚(包括监禁、罚款等)可以作为一种新的“输入信号”,影响未来潜在的犯罪者的决策过程。他们会“学习”到特定行为的负面后果,从而改变其未来的行为模式。这仍然是决定论的范畴,只是增加了新的决定性因素。
改造: 对于犯罪者本身,惩罚和改造(如心理辅导、技能培训)的目的,是改变其大脑的物理状态和化学平衡,从而改变其未来的行为倾向。这比“纯粹的自由意志”论下的惩罚更具科学性,也更有效。如果我们知道犯罪行为是特定物质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那么我们就可以针对这些因素进行干预。
预防: 强决定论也鼓励我们关注行为的“根源”。如果我们知道某些社会经济环境、家庭教育模式、甚至生物化学因素会增加犯罪的可能性,我们就可以从这些源头上进行干预,从而预防犯罪的发生。这是一种比“惩罚已发生的错误”更具建设性的做法。
所以,强决定论并非要瓦解社会秩序,而是提供了一个更深层、更实在的视角来理解和构建它。

4. 复杂系统与涌现:

一些观点认为,即使基础粒子是确定的,但当它们组合成极其复杂的系统(如大脑),会产生“涌现”的性质,这些性质无法从底层属性简单还原,可能具有某种程度的“独立性”或“自主性”。

我的回应: 我承认“涌现”现象的存在。例如,水的湿润性并非来自单个水分子,而是大量水分子相互作用的宏观表现。然而,“涌现”不等于“非决定”或“独立于底层”。
涌现的性质,恰恰是底层物质及其规律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湿度、温度、甚至意识,都是物理规律在特定物质配置下的必然产物。它们无法脱离其物质载体而存在,也无法违反底层物理定律。
当我们谈论大脑的“涌现”性质时,例如“意识”或“决策能力”,我依然将其视为高度复杂的物质过程。这些过程虽然难以在每一个层面完全预测,但其发生的机制本身,仍然是由物质的因果关系决定的。你无法从一个“涌现”的性质中找到一个“非物质的意志”来绕过物质的因果链条。它们是物质世界的“属性”,而非“超越”。

总结我的立场:

看完这些挑战,我依然坚定我的唯物主义强决定论立场。我的逻辑链条是:

1. 宇宙的基本构成是物质,其运作遵循物理规律。
2. 人类,包括我们的大脑和意识,是物质及其相互作用的产物。
3. 任何事件,都是其先前状态和物理规律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
4. 所谓的“自由意志”是一种基于我们认知局限的深刻幻觉,是复杂物质过程的副产品。
5. 道德责任和法律体系,应当基于对行为决定因素的理解,而非虚幻的自由意志。

我不会因为感受到“自由”或者社会需要“责任”而动摇我的核心哲学信条。相反,我看到的是,理解这些决定性因素,能够让我们更清醒地认识世界,更有效地改善社会。我的信念,并非是对“人性”或“可能性”的否定,而是对其物质基础和因果机制的深刻肯定。我接受世界是“这样”运作的,并且相信,正是这种运作的确定性,构成了我们现实的基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

冯诺依曼听了都要飞起来咬人。

能不能来点有段位的选手。

user avatar

如果意志是靠随机过程决定的,那自由意志才更是无从谈起。该不会有人觉得扔骰子扔出来的主意是自己的想法吧……

user avatar

唯物不等于没有随机性啊,随机性这种反决定论的性质也是唯物论承认的啊,而且现在的唯物论都确信世界是随机的,因为量子物理实验已经证实此事了。

题主你大概是以为唯物论就意味着必须像钟表一样精确没有变数?你需要重新了解一下唯物论了。

别学历史上那些反对进化论的病人,他们以为进化论【只许进化不许退化】(这是他们对进化论的误解,实际上进化论说的根本不是这么回事,进化论说的是【适者生存,只要适应环境,退化也是合理的选择】,被他们歪曲成了【只许进化不许退化】)。你也不要带着你对唯物主义的误解去反唯物主义,你反的那只是你自己想象的【伪物主义(你所谓的【唯物主义强决定论】至少我这辈子还没听说过,唯物主义很多年前就以承认随机性为主流了)】。

另外你的自由意识也不是真随机,它们其实更像是蝴蝶效应,也就是混沌效应,如果你了解分形数学你就会知道【混沌效应绝对遵守决定性,但表现出来却像是不遵守因果关系限制】。

总之不要带着你的诸多误解去反这个反那个,要反可以,搞清楚再说。

user avatar

你真的理解你说的名词都是什么意思吗?

user avatar

额,从维特跟斯坦开始,传统唯物主义收到最猛烈的攻击压根不是这个。

最猛烈的攻击是,唯物主义的这个物本身就是一种观念,一种意识,当我们说出石头或者说一把椅子的时候,我们就已经用这个观念去把原本的实实在在的这个椅子给取代了,我们讲出唯物的时候,这个物本身就已经被我们意识给中介过了,也就是说符号是对物的一种杀死,传统的唯物主义的这个物本身就是滑向了一种观念论。

但是现在的唯物主义唯的这个物,从晚期阿尔都塞开始就已经不再是传统唯物主义的被意识中介过的物了,他提出的是一种超唯物主义,也就是说,朝向我们意识并没有中介过的“物”,用齐泽克的说法就是坚持对不可能的实在进行符号化,用拉康的话说围绕着那个在符号秩序之中又在之外的那个不可能的原质的坚执,我们的符号秩序不正是围绕着这么一个我们没有中介过的实存进行一种符号性的建构吗?这就是我们符号性现实的来源,这也是当代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物”。

简而言之,这是不可能的物,是无法言说的物,是我们试图捕捉却擦肩而过的物,是能指运作失败的原因和效果,是每次的擦肩而过相遇都给我们带来创伤或者丧失全部确定性的物,是充满无穷魅影无穷崇高带来死亡的原乐的物。

先把该看的书看了吧

user avatar
人体的能量缺乏,身体感官就要刺激大脑让意识产生饿意从而去获取食物,但此时意识的自由意志也可以选择反抗自己的本能不去吃东西乃至于饿死。

别的我也不搭理了,就着这段说一说。

“饿”是因为胃里没有多余的食物继续消化,所以胃酸开始刺激胃黏膜,让大脑感受到了需要往胃里添加食物的信号。

而且这种信号是可以被大脑屏蔽的,俗称“饿过劲”了。

身为一个曾经因血糖过高而诱发酮症酸中毒入院的人,我相信题主喷出这么一大堆之前一定没想到什么叫低血糖。

偶尔我控糖过度出现低血糖时,那才是“能量缺乏”,表现是心慌、手脚发凉、不自觉的颤抖。

低血糖才是能量缺乏,感到饿不是。

有些糖尿病病友有一个误区就是:因为我没吃饭,所以这顿饭的控糖药物就不用吃了。

这是错误的。

不吃饭,身体就会消耗身体的脂肪层来提供能量,你的血糖值是不会下降的。

而且在ICU的糖尿病干预手段中有一种通过输液手段直接向血管内输入含胰岛素的营养液,我曾经因为疑似胰腺炎接受过这种治疗。

输液期间严格断食。

理论上我身体需要的营养物质全都输液进入我的身体了,但我还是饿得发疯,坚持了一天,开始违背医嘱引用纯净水。


你看,信了唯心主义的歪理邪说,跟信邪教毫无二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作为一名坚定的唯物主义强决定论者,当我审视那些试图挑战我核心信念的观点时,我不会轻易动摇。相反,我会带着一种更为审慎和细致的态度,深入探究它们提出的问题,并试图在我的唯物主义框架内找到解释,或者进一步细化和巩固我的立场。首先,我需要明确,“唯物主义强决定论”的核心是什么?在我看来,它建立在两个基本认.............
  • 回答
    这个问题,也是我一直琢磨的事儿。你说我唯物主义,那得承认,这世上的万事万物,都离不开物质基础。从原子运动到大脑神经的信号传递,一切都得有个“物”在背后支撑着。可又非要加上“否认决定论”这几个字,这就让事情变得有点意思了。决定论是什么意思呢?简单说,就是一切的发生都有其必然的原因,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
  • 回答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中两个基本且对立的学说,它们试图解释世界本源和存在的基本性质。关于它们“孰对孰错”,这是一个长期以来哲学家们争论不休的问题,至今没有一个绝对统一的答案。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哪一个“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因为它们都提供了一种理解世界的方式,并且在不同的语境下可能有其合理性。唯物.............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个看似矛盾的现象:唯物主义国家为何会以神的名字命名医院?事实上,这其中包含了复杂的地缘政治、历史演变、文化传统以及实际的社会功能等多方面的原因。并非所有“唯物主义国家”都会以神的名字命名医院,这更多地取决于具体的国家及其历史背景。为了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
  • 回答
    唯物主义者是否真的在“看到”灵魂时信仰会崩溃,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定义、哲学前提、个人经验和心理学等多个层面。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明确一些关键概念。 什么是唯物主义?首先,理解唯物主义是关键。唯物主义是一种哲学观点,它认为宇宙中唯一真实存在的是物质(matter)及其属性。一切现.............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问题,也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观的绝佳切入点。作为一名一直以来信奉唯物主义的你,面对这个问题感到困惑是很正常的。它触及到我们理解世界最根本的出发点。我们先来梳理一下你提到的两个核心概念: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的视角:唯物主义的核心观点是,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也就.............
  • 回答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这两个哲学流派的争论可以说是哲学史上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它们各自都有其深刻的洞见和潜在的局限性。要说谁是“废柴”,这本身就是一种非常简化的、甚至有些戏谑的说法,因为它们都试图解释世界存在的根本性质,并且在不同领域和视角下都具有一定的解释力。为了更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理.............
  • 回答
    你提出的“唯物主义才是真正的主观唯心主义”这个说法,颇具颠覆性,也确实有值得深入探讨的价值。它并非主流的哲学观点,但如果我们愿意跳出固有的框架去审视,会发现其中蕴含着一些深刻的洞见。要理解这个说法,我们首先需要厘清唯物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这两个概念,然后看看它们之间是如何产生这样一种看似矛盾但又可以自.............
  • 回答
    这个问题相当直白,也触及了唯物主义哲学最核心的起点——物质的来源。如果意识依存于物质,那么物质这个“根本”又是从哪儿冒出来的呢?这可不是一个简单填空就能搞定的问题,更像是在探究宇宙最原始的奥秘,而哲学和科学在这条路上,至今仍在努力探索,并且给出了不同的视角。首先,咱们得明白,当唯物主义者说“意识依存.............
  • 回答
    唯物主义需要辩证,这就像一个人需要呼吸一样,是其自身生命力勃发的根本所在。如果我们单单站在一个静止的、僵化的唯物主义立场上,我们可能会迷失在对物质世界的简单枚举和归纳中,而忽略了物质世界本身那生生不息、千变万化的内在逻辑。首先,我们得弄明白,什么叫“唯物主义”。简单来说,唯物主义就是认为物质是第一性.............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就像问“早上吃包子还是吃馒头”一样,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对”与“错”。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一个是哲学上的两大阵营,它们提出的根本出发点就不一样,所以也很难用一种标准来衡量另一个。要说清楚哪个“对”哪个“错”,咱们得先把这两个家伙的家底捋一捋。先说唯物主义,这哥们儿的核心观点就.............
  • 回答
    唯物主义看待量子力学中的观测者效应,并非将“观测者”神秘化,而是聚焦于物理过程本身,强调观测行为所涉及的相互作用和信息传递。其核心在于,所谓的“观测者效应”并非由于意识或主观性的介入,而是由物理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导致的,而这种相互作用,在量子层面上,必然涉及测量仪器以及与之相连的更宏观的物理过程。.............
  • 回答
    设想一下,一个毕生奉行唯物主义的学者,他坚信眼见为实,触手可及的物质构成了世界的全部真相。他穷尽一生研究粒子、能量、引力,试图在冰冷的物理定律中找到宇宙运作的蛛丝马迹。他的信仰,就建立在那些可测量、可验证的“实在”之上。那么,当他某一天,通过某种无法解释的、超越了他现有认知体系的证据,被告知整个宇宙.............
  • 回答
    .......
  • 回答
    唯物主义史观,也被称为历史唯物主义或物质主义史观,是由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创立的一种关于历史发展规律的理论。它将物质生产力视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并将经济基础视为决定上层建筑的决定性因素。要评价唯物主义史观,需要从其核心观点、历史影响、优点以及局限性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一、.............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这两个词,听起来有点绕,但它们其实是哲学里非常基础、也非常核心的两个派别,关系着我们怎么看待这个世界以及我们自己。我尽量用大白话,一点点跟你聊清楚。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根本问题:世界的本源是什么? 是精神(意识、思想、灵魂)还是物质(客观存在的实体、能量)?.............
  • 回答
    作为一个坚定的唯物主义者,看待徐涛老师提出的“老婆和陌生男子独处一室”的问题,会从几个核心的唯物主义原则出发,进行分析和解读。核心在于将问题置于客观现实、物质基础和社会关系之中,排除一切超验的、唯心的解释。首先,我们要明确唯物主义最基本的一点:物质决定意识。这意味着,一切现象,包括人的行为、情感、观.............
  • 回答
    量子力学和唯物主义之间的关系,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且常被激烈讨论的话题。要理解它们是否矛盾,我们得先梳理清楚它们各自的核心观点。唯物主义,顾名思义,强调物质是现实世界的根本。 在哲学史上,唯物主义有多种流派,但它们共同的基本立场是: 世界的存在不依赖于意识: 即使没有人观察,物质世界也客观存在。桌.............
  • 回答
    教科书上明显偏向唯物主义是否合适,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具有争议性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这取决于我们如何定义“合适”,以及我们从什么角度去评价。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这个问题,并分析其潜在的影响和理由。首先,理解“唯物主义”在教科书中的含义:在哲学意义上,唯物主义是一种认识论和.............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实在,也挺触及当下很多年轻人内心的纠结。用“好”或“不好”来简单评价,可能有点过于绝对了。更准确地说,这是一种选择,一种在信息爆炸、价值多元的时代,个体在认知探索上做出的独特路径。首先,我们得明白,唯物主义和周易、中国古典哲学,本身并非绝对的对立。虽然它们关注的层面和方法有所不同,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