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个我自己的故事,“素养”不敢当,但是庆幸自己在那一刻的选择。
大学时,有一次和一个中学时代的闺蜜去泡酒吧。其实我不是泡酒吧的料,去过的次数不超过10次。那次也是纯粹为了陪闺蜜。
我本以为只有我们倆。去了才发现闺蜜叫了两个“朋友”来。其中一个人她叫他“干爹”。
所以吃的喝的当然由她的两个朋友买单。
临走的时候,已经过了半夜十二点,她干爹趁她去洗手间的时候和我说,他有套房子就在酒吧附近,我可以去那里过夜。我本能的就拒绝了。
他说,那好,我给你钱打车回家。于是拿了一叠100元的现金放在桌上(目测有一万左右)。
我说你开玩笑吧,这么多钱打车得去多远啊。于是拒绝了。他远远的看见我闺蜜过来,就把钱收起来了。
后来我自己打车回家。我闺蜜决定去他那个公寓去过夜。
闺蜜事后问我,听说我没要打车的钱,说你傻呀,他们也没啥企图,拿了钱好歹可以去买衣服。。。
我很庆幸自己当时本能的反应。有的女孩沦陷可能就是那几秒钟的一念之差吧。
现在想想,我本能的拒绝,可能是自己心中还是有个做人的底线的: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要占便宜。
也有可能,我从小到大从来就没有差过钱(我家算是中产阶级,小时候从没有娇惯我买大牌,但会适度满足我),我没有那么渴望拿别人的钱去买衣服.....
我当然也喜欢漂亮衣服漂亮包包,但是底线是,得用自己的钱去买。
不是什么了不起的故事,但是我觉得这应该是每个女孩应该遵守的底线。
高中有一个女生,性格内向,长相平平,成绩平平,属于同班一年都没有什么存在感的人。
大家从来没对这个女孩有过什么关注,我也没怎么关注,以至于到现在,能依稀想起她的样子,却死活想不起她叫什么。
甚至如果没有这件事,我可能早就把她排除在了记忆之外。
那是高二文理分科前的一次年级家长会。
因为要交代文理分科这件大事,全年级的家长都集中在了教学楼前的天井会场,校长在前台讲话,而家长在下面坐着,学生则在场地周围按班级排序站了一圈。
就是这时候,一个腿带残疾的中年男人从会场一侧一瘸一拐的走了过来,穿着很土,灰黑色调的衣服布料使人一眼望过去还以为是校内收垃圾的清洁工,但从他略带迷茫且到处张望的神情中能看出,应该是一个来晚了的家长,正在找自己的孩子和座位。
因为当时校长正在讲话,会场上比较安静,而这个中年男人,无论是出现的时间还是地点都太过醒目,再加上他残疾的身体和窘迫到有些滑稽的神态,很多人的目光就情不自禁落在了他身上。会场上许多家长和学生都窃窃私语起来,不少人脸上也显出了或嘲弄或好奇的笑意,更有不少同学在互相张望着找这是究竟谁的家长,脸上带着一副看好戏的神情。
而一旁的老师发现情况,立刻匆匆走上前去,询问情况。
就在这时,班里那个女生默然从队伍中走了出来,几乎是在全体师生家长或好奇或嘲弄或看戏的目光中,走向那个男人,动作虽紧张,脸上的神情却显得镇静。
她走到那个男人旁边,和老师解释了几句,然后搀着中年男人的胳膊领他到座位上。一路上不时低头小声的和一些需要让道的同学或家长说“不好意思,让一下”、“谢谢”之类的话,动作自然流畅,没有表现出一丝自卑难堪的神情,而渐渐的,会场上大家的窃窃私语也停了下来。
校长的讲话并没有中断(我觉得可能是校长故意没有中断讲话,以免大家的目光更多的集中到这对父女身上),有些家长甚至主动让开了道路,让女孩扶着父亲在位置上坐下。
随后,女孩在父亲耳边说了些什么,开始时这个父亲的神情一直很局促,但渐渐也镇定下来,然后女孩转身,回到班级队伍这边,对旁边老师歉意的笑了笑,站定归队。
班里有几个人最初一直在私下议论,不少人还在窃笑,女孩回来后,有人故意问她:“xx,那是你爸呀!”
语气中带有明显的揶揄和嘲笑意味。
但女孩回头,非常自然的回了句:“是啊,我爸。”
嘲笑的人反倒一时哑然了。
仍有人不罢休道:“你爸腿怎么了?”
女孩语气依旧平静:“小儿麻痹,落下的病根。他一个人骑电动车到这儿,下车后走路不方便,又有点迷路,就来迟了点,我要知道的话,应该早点去接他。”
又一句,让周围人无话可说。但仍旧有人止不住偷笑和议论。
这时,又一个女孩——就站在那个女孩旁边——暂且叫她L吧。
L是那种爱玩,虽然学习不怎么样,但性格大气,家境又特别好的女孩。
L为人怎么说呢,特别爱恨分明,又特别敢说,听到后面那群人笑,当即就怼了回去:“笑什么笑,有啥好笑的,觉得你们比人家了不起还是怎么的!”
然后又转头和那个女孩说话,说:“别理他们,我觉得你爸长的还挺帅的,和你长的很像。”
之后两人渐渐交谈起来,其实之前在班里,她们两人一个外向,一个内向,几乎很少有交集,但就这半个多小时的时间,L一直和女孩聊天,有意要压下后面窃窃私语的声音。
散会后,女孩搀着父亲离开,一路和父亲说笑,没有在意任何投过来的异样目光,父女俩步伐缓慢又平静。
临走时,L跟女孩以及她父亲又热情打了个招呼,叫:“叔叔好!”甚至送了他们一段,最后挥手告别。
我记得有句话叫: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
素养不止是一种姿态,还应该是一种勇气,是存在于自己内心深处的力量。你没有这种力量,就无法坦然用行动去反驳那些讥讽你的、没有素养的人。
那个女孩虽然看上去沉默寡言,但她心里一定存有巨大的力量,所以才能不介意外界的眼光和嘲笑,用平静和坦然,面对在别人眼中或许是尴尬和窘迫的场面。
置于L,我觉得她的仗义执言一部分出自正义的性格,一部分出自家庭环境带给她的底气,或者说,正是她的家庭培养出了她这么敢说敢做的个性。
但无论如何,内心有力量是一件好事,不然,有些素养,装都装不出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