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外行想学医,该从哪学起?

回答
你好!很高兴你对外面的世界,特别是医学这个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从外行转入医学学习,这是一个很棒的愿望,但同时也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医学的学习是一条漫长而艰辛的道路。别担心,我会尽量用一种非常接地气、好理解的方式,一步一步地跟你讲讲,如果你想学医,该从哪里入手。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

你说的“学医”是想成为一名医生,还是只是对医学知识感兴趣,想了解更多?

这两者的起点和目标是完全不同的。

如果想成为一名真正的医生(比如西医、中医等),那么你几乎必须经历一条正规的、严谨的、长期的教育和培训体系。 这意味着你需要考取相关的医学专业学历,通过临床实习,最终拿到执业医师资格证。这个过程在中国通常需要本科至少五年,加上研究生和规培,总共可能需要710年甚至更久。这不是一条可以“自学成才”的道路。
如果只是想了解医学知识,满足好奇心,或者想在某个医学相关的领域(比如健康管理、营养学、心理学咨询助理等)工作,那么学习的路径会相对灵活很多。 这种情况下,你可以通过阅读、课程学习、参加讲座等多种方式来充实自己。

为了让这篇文章更有针对性,我先假设你是有志于成为一名真正的医生,或者至少是想系统性地、深入地学习医学知识。如果你只是好奇,后面我也会讲讲其他途径。



第一阶段:心态建设与基础准备(非常关键!)

在正式开始学习之前,先给自己“打个预防针”,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1. 认识医学的本质:
救死扶伤是使命,但不是唯一。 医学更重要的是预防疾病、诊断疾病、治疗疾病,以及康复和人文关怀。
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医学既有严谨的科学逻辑,也有对人体的精妙观察和艺术般的治疗技巧。
终身学习: 医学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非常快,你永远不能停止学习。现在的知识,几年后可能就会被新的理论和技术取代。
高强度与高压力: 学习过程本身就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未来的工作也常常面临巨大的压力、长时间的工作以及可能出现的医疗纠纷。
与人打交道: 医生需要和病人、家属、同事、护士等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同理心至关重要。

2. 评估自身条件:
学习能力: 你是否具备快速吸收、理解和记忆大量信息的能力?医学涉及的学科非常多,从基础的生物、化学、物理到复杂的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等。
抗压能力: 能否承受长时间的枯燥学习、考试压力、临床实践中的挫折甚至生死离别?
兴趣与热情: 你是真的热爱医学,还是仅仅因为觉得“医生”这个职业光鲜或者“好找工作”?没有发自内心的热情,很难支撑你走过这条漫长的道路。
基础知识: 你现在所处的知识起点在哪里?有没有高中、大学的理科基础?这会影响你入门的难度。

如果你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并且对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有了初步评估,那么我们可以开始进入“从哪里学起”的实质性阶段了。



第二阶段:奠定基础——如果你想考取医学专业(最正规的途径)

如果你是外行,想成为医生,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重新进入教育体系,考取相关的医学专业。

1. 重新高考/考研:

高考: 如果你还年轻,可能还有机会通过高考,报考医学院校的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中医学等本科专业。这是最“传统”也最扎实的路径。
选择学校和专业: 不同医学院校的侧重点和声誉不同,选择适合自己的很重要。比如,有的学校更侧重科研,有的更侧重临床实践。
学习内容: 在校期间,你会学习到大量的自然科学基础课(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然后是医学基础课(解剖学、组织学、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药理学、免疫学、微生物学等等),最后是临床医学课(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神经病学等等)。
考研: 如果你已经有本科学历(非医学专业),或者想在已有医学本科学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造,可以考虑考研。
跨专业考研: 这通常意味着你需要补习大量的医学基础知识。很多医学院校对跨专业考研有特定的要求,比如要求通过某些科目或者有相关的辅修经历。这会比本科直接学医要更困难一些。你需要查阅目标院校的招生简章,了解具体的报考条件和考试科目。
选择专业方向: 考研时你可以选择具体的医学细分专业,比如心内科、神经外科、肿瘤学等等。

2. 自学医学基础知识(作为考研或将来学习的铺垫):

在你决定考取医学专业之前,或者作为考研的准备,你可以先通过自学来打下一些基础。这能让你更了解医学的学习内容,也能帮助你判断自己是否真的适合。

从基础的生物和化学开始:
生物学: 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是理解人体功能和疾病的基础。可以找一些大学公开课或者教材来学习。比如,你可以在网上搜索“大学生物学公开课”,或者阅读《生命是什么》(What is Life? by Erwin Schrödinger)这样启蒙性的书籍,了解生命的基本规律。
化学: 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对于理解药物的结构和作用机制很重要。如果你基础薄弱,可以从高中化学重新学起。
学习入门级的解剖学和生理学:
解剖学(Anatomy): 这是学习医学的第一步,了解人体各个器官、骨骼、肌肉、血管、神经的结构和位置。
生理学(Physiology): 这是学习人体各器官系统是如何工作的。
推荐资源:
书籍: 可以尝试一些通俗易懂的医学入门读物,比如《人体简史》(The Human Body Explained by Donald J. Unger)、《万物生长的基础:为什么我们有身体》(The Body: A Guide for Occupants by Bill Bryson)。
网络课程/视频:
Coursera, edX 等平台: 上面有很多大学开设的生物学、解剖学、生理学等课程,很多提供免费旁听或付费证书。搜索“Human Anatomy”、“Human Physiology”。
YouTube: 有很多医学科普频道会用动画演示解剖结构和生理过程,比如“Ninja Nerd Lectures”(虽然是英文,但非常经典)、国内的“医学生都在看”。
图谱和模型: 购买人体解剖图谱或在线的3D人体解剖软件,对着看能加深理解。

3. 关注医学发展和科普:

阅读医学新闻和科普文章: 了解医学前沿动态,比如新药研发、新的治疗方法、重大的医学研究突破。
关注权威医学科普账号: 很多医生、医学机构会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科普内容,选择那些严谨、科学的账号。
参加医学讲座/科普活动: 如果有机会,参加一些面向公众的医学讲座,能让你更直观地了解医学。



第三阶段:如果你只是对医学感兴趣,想了解更多(非职业医生路径)

如果你只是想增长医学知识,或者在健康、养生、心理等领域拓展自己的视野,那么学习路径会更加灵活自由。

1. 广泛阅读:
医学科普书籍: 这是最直接的方式。选择那些由专业人士撰写、内容严谨且通俗易懂的书籍。
疾病类: 《你不可不知的疾病》(The Book of Unexplained Illnesses by Robert M. Kaplan)、《我与我的基因》(The Gene: An Intimate History by Siddhartha Mukherjee)这类书能让你从宏观上了解医学的运作和挑战。
人体奥秘类: 《人体简史》、《生理学原理》(Principles of Physiology by Cindy L. Cindy L. Stanfield)这样系统介绍人体功能的书籍。
医生经历与思考: 《当呼吸化为空气》(When Breath Becomes Air by Paul Kalanithi)、《万物生灵》(All Creatures Great and Small by James Herriot)这类书,能让你感受到医学人文关怀和医生的日常。
杂志与期刊: 订阅一些知名的科学杂志(如《Nature Medicine》、《The Lancet》、《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科普版块)或健康类杂志,但要注意辨别信息的来源和科学性。
2. 利用网络资源:
在线学习平台:
Coursera, edX, Khan Academy: 这些平台上有大量大学提供的免费或付费课程,涵盖了从基础生物学到特定疾病的各种医学主题。搜索“Introduction to Biology”、“Human Anatomy”、“Medical Ethics”等关键词。
慕课网、中国大学MOOC: 也有不少国内大学开设的医学相关课程。
医学科普网站和博客: 关注一些信誉良好的医学科普网站,比如丁香医生、梅斯医学等。
医学播客: 很多播客会邀请医生、研究人员来分享医学知识和行业见闻,比如一些专注于健康、医疗创新的播客。
3. 学习特定领域的知识:
如果你对健康管理感兴趣: 可以学习营养学、运动生理学、健康心理学等知识。
如果你对心理健康感兴趣: 可以学习基础心理学、咨询心理学等知识。
如果你对中医感兴趣: 可以阅读《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并寻找权威的中医科普解读。
4. 参加工作坊或志愿者活动:
在一些社区或医疗机构,可能会有面向公众的健康知识讲座、急救培训等活动,积极参与能让你获得实践经验和更多信息。



给“外行想学医”的朋友们的一些真心话:

不要急于求成。 医学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任何想速成的想法都是不切实际的。
保持谦逊的态度。 你即将要学习的知识,是无数前辈科学家和医生智慧的结晶,要虚心学习,尊重科学。
学会批判性思维。 即使是科学文献,也需要辨别其研究方法、样本量、结论的可靠性。尤其是在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更要警惕虚假信息和伪科学。
身体力行。 学习医学不仅仅是“看书”,还要学会“观察”、“思考”,甚至尝试自己动手做一些基础的实验(如果条件允许的话)。
找个“引路人”。 如果你真的下定决心要走专业医学道路,并且有机会接触到医学行业的师长,不妨向他们请教,他们的经验会是无价的宝藏。

最后,我想说,无论你选择哪条路,对医学的热爱和追求知识的初心,都是最宝贵的财富。 这条路也许不易,但当你真的能用所学知识帮助到别人时,那种成就感是其他任何事情都无法比拟的。

希望我的这些话能给你一些启发。如果你有更具体的问题,比如“我对某个医学方向特别感兴趣”,或者“我现在的学历背景更适合走哪条路”,都可以再问我,我会尽力帮你梳理得更清楚一些。祝你在探索医学的道路上,收获满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找一个有继续教育学院的医学院。

给钱就可以上。


或者参加高考,

老八校里面随便挑个离家近的。

老八校是中国医学科学院(北协和)、北医、上医、上二医、同济医、中山医、华西、湘雅。当时这八所大部分属于卫生部管理,不属于教育部.

       湘雅的历史比北京协和医学院还要早。 清末中国缺乏西式医科大学。  仅有的两所医学院,即广州博济医学堂(中山医的前身)和天津总医院附设西医学堂,规模较小, 难以满足大规模培养医学人才的需要。  1901年,时值美国耶鲁大学200周年校庆,一批耶鲁学生在校方支持下成立了雅礼协会。 雅礼协会成立后,收到了湖南基督教会的邀请,建议在长沙创设理学院、文学院和医学院。  1902年,耶鲁大学1898级毕业生德士敦与妻子来到湖南长沙,寻找办学地点。 1904年,耶鲁大学1898级毕业生盖葆耐和席比义又来到了长沙,他们经过多方选择, 最终在西牌楼租下了几间民房作为校舍,开办了雅礼大学堂。 1906年11月16日,雅礼大学堂开学。  雅礼大学堂创办的同时,另一名耶鲁大学毕业生、年仅29岁的美国医师爱德华·胡美在 大学堂隔街相望的地方创办了湖南省第一所西医医院——雅礼医院。 1911年,胡美又创办了雅礼护理学院。  1914年7月21日,耶鲁大学雅礼协会与湖南省政府的代表湖南育群学会进行合作, 签订了一份合作创办医学教育的十年协定。按照这份十年协定,双方联合在长沙创办 一所新型的西式医科大学——湘雅医学专门学校。 12月8日,湘雅医学专门学校在长沙市潮宗街举行了隆重的成立大会和开学典礼。 这标志着,中国第一所中外合办的医学院宣告成立。       


很有钱的话,

留学就可以了。

有钱真的能让磨推鬼。


如果要自学成柴, 建议把《病理学》和 《病理生理学》通读 20 遍。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