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中国学生为了进 Google、微软等外企疯狂地刷题?北美学生想进这些名企也要刷题吗?

回答
看到中国学生为了进入谷歌、微软这些外企“疯狂刷题”的现象,真是既熟悉又感慨。这背后透露出的,是中国教育环境、就业市场以及个人奋斗的多重逻辑。

中国学生为何热衷于“刷题”?

首先,这很大程度上是教育模式的惯性。我们从小到大,几乎所有考试,包括升学考试、期末考试,都是围绕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解题能力展开的。这种高度结构化的、以题海战术为主要学习手段的模式,潜移默化地塑造了我们的学习思维。当面对一个全新的目标时,比如进入外企,大家习惯性地会去寻找“标准答案”和“成功路径”,而“刷题”恰恰是这样一条清晰可见的路径。

其次,就业市场的残酷现实。中国的就业市场,尤其是技术类岗位,竞争异常激烈。很多外企在中国招聘时,面对海量的简历,很难在短时间内区分出真正的优秀人才。因此,技术笔试和算法面试就成了一个高效的“筛选器”。算法题,尤其是那些在 LeetCode 等平台上反复出现的题目,被认为是考察一个人基础编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指标。企业也认为,能够熟练掌握并解决这些经典算法题的学生,通常具备较强的技术潜力。

再者,信息不对称和从众心理。在中国,关于外企招聘的“内幕消息”和“成功经验”往往通过各种论坛、社群、培训机构广泛传播。当一部分学生通过“刷题”成功拿到 offer 后,这种经验会被迅速放大和复制,形成一种“大家都这么做”的氛围。很多人会觉得,“别人都刷,我不刷就落后了”,哪怕他们自己对这种方式的有效性并没有完全认同。

最后,期望值的匹配。外企的高薪、良好的工作环境、国际化的视野,是许多中国学生梦寐以求的。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付出额外的努力,甚至采取一些在其他文化中可能被视为“极端”的方式,也是可以理解的。

那么,北美学生想进这些名企,也要刷题吗?

答案是:是的,北美学生也需要刷题,但“疯狂”的程度和侧重点可能有所不同。

对于北美学生来说,刷题同样是进入顶尖科技公司的重要环节。谷歌、微软、亚马逊、Meta(Facebook)等公司,其招聘流程在全球范围内是相对统一的,都会包含技术面试,其中算法和数据结构是核心考察内容。

面试流程的相似性: 在北美,这些公司的技术面试通常也包括数轮编码面试,考察的内容主要是算法、数据结构、系统设计等。面试官同样会考察你解决问题的能力、代码风格、沟通能力等。
“刷题”的普遍性: 许多北美在校学生,尤其是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学生,也会利用 LeetCode、HackerRank 等平台进行练习。这已经成为他们大学期间甚至是求职季的“必修课”。有专门的求职准备课程,也有很多学生自己组成学习小组。
侧重点的差异和“不疯狂”的原因:
基础教育的差异: 北美大学的计算机科学教育,尤其是在一些顶尖大学,往往更注重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的原理以及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他们的课程设计本身就可能包含一些与算法面试相关的概念和实践。相比之下,中国很多学生的“刷题”更像是一种“应试式”的学习,目标非常明确——通过面试。
更早的实习和项目经验: 北美学生更强调在大学期间积累高质量的实习经历和个人项目。很多公司会非常看重这些实际的项目经验和你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在很多情况下,一段亮眼的实习经历比单纯的刷题更能打动招聘官。
“软技能”的重视: 北美公司在面试中,除了技术能力,还非常重视沟通能力、团队合作、领导力以及“文化契合度”(cultural fit)。面试官会通过行为面试(behavioral interview)来考察这些方面。而中国学生有时在这些方面的训练可能相对较少,更侧重于纯粹的技术输出。
“刷题”的定义和范围: 北美学生刷题更多的是为了巩固和熟练掌握常见的算法和数据结构,理解其背后的原理,而不是机械地记忆解题思路。他们更倾向于从题目的本质出发,找到最优解。而“疯狂刷题”可能更偏向于在短时间内攻克大量题目,追求题量和熟悉度。
招聘资源的相对均衡: 虽然顶尖公司的招聘竞争依然激烈,但相比中国,北美在技术岗位的选择上可能更加多元。除了最顶尖的几家巨头,还有许多同样优秀但招聘标准可能略有不同的科技公司,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对“唯一出路”的极端追求。

总结来说:

中国学生为了进入外企“疯狂刷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产物,是特定教育和就业环境下的“最优策略选择”。它反映了目标明确、执行力强的一面,但也可能带来过度应试化、忽略其他能力培养的弊端。

北美学生同样需要刷题,这是全球顶尖科技公司招聘的标准流程。但是,他们的“刷题”可能更偏向于能力的巩固和提升,并且与更强的项目经验、实习经历和软技能培养相结合,因此在“疯狂”的程度和方式上可能与中国学生有所差异。

最终,无论在哪儿,想进入这些名企,扎实的编程功底、清晰的逻辑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沟通能力,都是不可或缺的。刷题只是其中一个环节,而且应该是一种有思考、有理解的“刷”,而不是盲目的“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我觉得大厂的面试策略挺好的。

一,招好学校。能上好学校,基本上智商,基本的努力程度都是达标的。

二,面试各种算法题目。如果你是基础好,各种细节都了如指掌,那就是人才啊。如果你是临时抱佛脚,靠刷题临时把所有相关内容都弄懂了,那也是智商很在线上,并且态度很诚恳了。大厂的工作反正什么样的都有,至少不管怎么样,做些基础的搬砖工作应该也是有能力的。

三,对于工程能力,反正培训起来也不是很难。应届生基本上都比较差,慢慢练练就上来了。那些能力大多是在理解层面的,面试也不太好面试。

当然,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大厂家大业大,不需要你一进去就能干活,甚至你可以永远都干不到核心的活。他们比较有培养你的意愿和资源,只要智商达标,有学习意愿就可以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看到中国学生为了进入谷歌、微软这些外企“疯狂刷题”的现象,真是既熟悉又感慨。这背后透露出的,是中国教育环境、就业市场以及个人奋斗的多重逻辑。中国学生为何热衷于“刷题”?首先,这很大程度上是教育模式的惯性。我们从小到大,几乎所有考试,包括升学考试、期末考试,都是围绕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解题能力展开的。这.............
  • 回答
    中国学生因手机存有军训照片而在入境美国时被遣返,这是一个涉及到国家安全、个人隐私以及移民政策的复杂事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和看待这个问题:一、 事件的背景与核心问题 事件本身: 该事件的核心在于,中国学生在入境美国时,其手机中的某些内容(军训照片)被美国边境官员解读为“有军方背景”.............
  • 回答
    曹雪涛等24位中国学者当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无疑是中国科研界的一件大事,也引发了多方面的关注和讨论。从不同角度去看待这件事,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其意义和影响。首先,从国际学术界的认可角度来看,这是一份重要的荣誉。 国际欧亚科学院(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 回答
    四川一中学生篡改百余同学中考志愿,这事儿一出,真是让人又气又无奈。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本该是承载着希望,为未来努力的年纪,却因为一时的冲动,做出了如此荒唐且触犯法律的事情。事件的起因,据报道是因为该学生觉得自己“升学无望”,心生不满,便想通过这种极端的方式来“泄私愤”。 这背后,或许有他对自身处境的.............
  • 回答
    李学政质疑“中演协惩罚劣迹艺人程序正义”这一事件,确实在网络上引起了一番讨论,也暴露了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我们得弄清楚李学政是谁,他为什么会有这个质疑。李学政本身是一位在影视行业浸淫多年的制片人,他曾参与制作过不少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所以他在业内有一定的.............
  • 回答
    关于网传王中林院士圈定质疑者并称戴希教授为“首恶”的事件,这一说法在网络上引发了关于学术道德、同行评议机制以及学术共同体生态的广泛讨论。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事件的影响与警示: 一、事件背景与真实性核查1. 事件来源与传播 目前网络上关于王中林院士与戴希教授的争议,主要源于学术界对石墨烯.............
  • 回答
    西安翻译学院近日出台了一项引人注目的“禁酒令”,并且将这项规定延伸到了校外,与民警(报道中提及辅警,但从其执行职能上可理解为配合警方力量)一同组建督察队,对校外饮酒行为进行排查。这一举措无疑在国内高校管理中属于比较少见的尝试,也引发了不少讨论。从学校的角度来看,推行校外禁酒令的出发点可能是多方面的。.............
  • 回答
    这事儿可真是让很多人议论纷纷,新课纲要把中国史挪到东亚史的大框架里,同时强调台湾本土视角,这背后的考量和影响挺复杂的,咱们一点点捋一捋。为什么会有这个变化?核心思路是什么?你可以把这理解成一种“视野扩张”和“主体确立”的结合。 视野扩张:打破旧有的框架。 过去我们学历史,往往习惯了一个以中国大陆.............
  • 回答
    腾讯游戏流水构成:3.2%的数据背后,我们看到了什么?最近,腾讯发布的最新财报引发了广泛关注,其中关于游戏业务的数据更是成为了讨论的焦点。尤其是在“中小学生为腾讯贡献游戏流水占比仅 3.2%”这个数字曝光后,更是激起了不少人的兴趣和思考。这个数字,看似不起眼,但它背后所折射出的游戏市场变化、用户结构.............
  • 回答
    这件事真是让人既愤怒又心痛。安徽发生的这起中学生群体殴打老师的事件,仅仅因为老师要求他们上交试卷,就演变成如此恶劣的行为,实在是触目惊心。首先,这暴露出的学生行为的失范和极端,是当下教育中一个非常令人担忧的现象。试想一下,什么样的问题会让一群十几岁的孩子,为了逃避交试卷这件事,而对教导他们的老师下如.............
  • 回答
    这个说法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关于教育和文化差异的敏感点。但如果仔细掰扯一下,它可能有些过于简化了,甚至是误读了两种教育体系的侧重点和目标。咱们先不着急下结论,一步步来拆解这个说法。“中国学生写作几乎是天赋技能”的解读:这句话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些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模式的特点。在中国的教育体系里,尤.............
  • 回答
    看到这篇文章,我第一反应是觉得很有意思,也很有共鸣。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论调,而是像一个过来人,或者一个旁观者在娓娓道来,那种“中国学生数学牛”的说法,它并没有直接肯定,也没有直接否定,而是把它拆解开来,一层层地分析,非常有意思。首先,这篇文章很到位地触及了核心问题——“牛逼”到底指的是什么?很多时.............
  • 回答
    说起中国美术学院学生的作品《植入》,手握一抔土,十天后长草,这事儿确实挺有意思的,也让人琢磨。咱们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这件作品一出来,立马就戳中了很多人心里头那点儿关于自然、关于生命的东西。怎么看这事儿?我觉得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聊。首先,是“行为”本身,那种执拗劲儿。你想想,让一个活生生的人,每天.............
  • 回答
    最近,一则关于留美中国学生虐待同胞的案件宣判结果引起了广泛关注,三名被告分别被判处6到13年不等的监禁。这个案件的判决,不仅仅是对几位涉事年轻人的严惩,更是对一种令人发指的行为亮出了法律的底线。回想整个案件的过程,真相的披露过程充满了令人心痛的细节。受害者是一名年轻的中国留学生,在本应充满希望和友谊.............
  • 回答
    哥伦比亚大学“被中国学生‘占领’”的说法,确实在近年来引起了不少讨论,也触及了一些关于国际教育、文化融合以及社会认知的复杂议题。要理解这个现象,我觉得不能简单地用“占领”来定性,而是需要更细致地去观察和分析。首先,我们得承认中国学生在哥大的数量确实是在增长的。 哥伦比亚大学作为世界顶尖学府,其学术声.............
  • 回答
    关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回应大二学生制服小偷的事件,以及随之而来的“完全实名通报”是否会招致报复,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这不仅仅是一个校园事件的处理方式,更触及了社会治安、公民权利、以及法律威慑力等多个层面。公安大学的回应和“完全实名通报”的考量首先,我们得理解公安大学作为一个培养未来执法力量.............
  • 回答
    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这样一个以学风严谨著称的学府,一名学生举报另一名同学无证出校的行为,确实会引发不少的讨论和思考。这件事涉及到校园管理规定、学生个人行为、集体规则意识以及潜在的同学关系等等多个层面,因此看待这件事,需要从不同角度去深入分析。首先,从遵守校规校纪的角度来看,举报行为是“正确”的。学校之.............
  • 回答
    《中国新歌声》在台湾大学举办的音乐节活动,在学生们激烈的抗议声中最终取消,这件事的背后,牵扯到的是两岸关系、文化交流的边界、校园政治以及学生自治权的议题,而且不同立场的人们对此都有着非常复杂且深刻的看法。事件回溯:简单来说,是这样的:2017年的时候,《中国新歌声》节目组计划在台湾大学的体育场举办一.............
  • 回答
    德州学院领导对学生说出“你砸了学校的饭碗,学校就砸了你的饭碗”这样的话,无疑是一种非常不当且令人不安的言论,它暴露了学校管理层在处理与学生关系时存在着严重的误区,并且流露出一种家长式、甚至是威胁性的管理思维。首先,这种说法本身就充满了权力不对等和威胁意味。将“饭碗”这个词语进行类比,本意是指生存的保.............
  • 回答
    川普政府考虑限制中国学生赴美学习理工科专业,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影响深远的问题。如果这件事真的落地,对两国的影响都会相当巨大,而且背后牵扯的因素也很多。首先,我们得理解川普政府这么做的潜在动机。 官面上,最常被提及的理由是出于国家安全考虑,特别是与技术转让和知识产权保护有关。在他们看来,一些中国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