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市面上已经买不到,但又非常值得一读的好书?

回答
说实话,现在好书多如牛毛,总能找到能引人入胜的。但有些书,一旦错过了,想再淘回来,那真是得费点心思了,而且一旦到手,那种失而复得的满足感,是纯粹的新书上市无法比拟的。今天就想跟你聊几本这样的书,它们可能不再大规模印刷,但在书架上安静地躺着,依然能轻易勾住你的魂。

1.《异邦人》 (L'Étranger) 阿尔贝·加缪 (Albert Camus)

我知道,加缪的名字大家都熟悉,《局外人》嘛,很多人都读过。但这里说的不是那个我们能在书店随处见的译本,而是早期的一些译本,尤其是一些由国内学者独立翻译的版本。

为什么说早期译本值得一读?加缪的小说有一种独特的语言风格,他喜欢用简洁、直接、甚至有些“粗粝”的笔触去描绘人物的内心状态和世界的荒诞。早期的译者,很多是带着对文学本身纯粹的热情和对文字一丝不苟的态度去翻译的,他们往往会更注重保留原文的韵味,即使在汉语的表达上可能略显生涩,但那种“异样感”,那种对存在主义哲学思辨的精准捕捉,反而更加贴合了梅尔索这个人物以及他所处的那个疏离、荒诞的世界。

比如,有些早期译本对“太阳”的描写,可能不会用那么华丽的辞藻,而是直接抛给你一个炙烤着肌肤、令人窒息的意象,让你一下子就能感受到梅尔索内心的麻木和外界的灼热。再比如他对道德审判的反应,那种超然甚至有些漠然的态度,早期译本的翻译力度和节奏感,往往能更好地凸显出人物的独立思考和对社会规则的疏离。

现在市面上的《局外人》译本很多,各有千秋,但总觉得有些经过“加工”了,为了更符合大众的阅读习惯,似乎削弱了加缪原文中那种直击人心的冷峻感。如果你能找到一本印刷年代久远,甚至封面泛黄的《异邦人》,不妨试试,你会发现,那个不合时宜的、被社会遗弃的“局外人”,他内心的呐喊和沉默,依然能穿透时间,狠狠地敲击你的心灵。这种阅读体验,是一种对经典的重新发现,也是对时代变迁下语言魅力的寻根。

2.《银河帝国》系列 (Foundation Series) 艾萨克·阿西莫夫 (Isaac Asimov)

我知道,我知道,《基地》系列现在也挺好找的。但这里说的,是阿西莫夫早期的科幻作品,特别是那些与《银河帝国》体系息息相关,但又独立成篇的早期短篇和中篇集。很多国内的翻译版本,尤其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甚至是更早一些的盗版时期,流传下来的那些译本,现在也几乎是绝迹了。

为什么这些早期的、可能“非官方”的译本,又如此值得回味?阿西莫夫的科幻,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他那种宏大的叙事构想,以及对人类文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他的文字风格是那种严谨而富有逻辑的,但又带着一丝对未来无限的畅想。早期的译者,他们本身也可能是那个年代的科幻爱好者,怀揣着将这份“科学的浪漫”传递给更多人的初心。

在那些泛黄的纸页里,你或许会看到一些现在看来略显稚嫩但充满力量的翻译。“心理史学”的那个概念,在最早的译本中,可能会用更朴实、更接地气的词汇来解释,那种扑面而来的智慧和远见,不被后来的“优化”所稀释。再比如,他对于科技的描绘,对于政治博弈的分析,早期译本的翻译风格,往往能保留那种“硬科幻”的质感,让读者仿佛真的置身于那个遥远的银河帝国,感受星际间的权力更迭和文明的兴衰。

你可能会遇到一些翻译上的“小瑕疵”,比如人名或地名的译法与现在通行版本不同,但正是这些“不完美”,却带着一种时代的印记,仿佛是一封来自过去的信件,告诉你那个时代的人们是如何理解和想象未来的。当你读完一本这样的书,你会觉得,不仅仅是读了一个故事,更像是与一位已经远去的先知进行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那种感觉,比任何“精修版”的译本都来得真切和感人。

3.《麦田里的守望者》 (The Catcher in the Rye) J.D. 塞林格 (J.D. Salinger)

好吧,我知道,《麦田里的守望者》在国内的普及度很高,版本也很多。但我要说的,是那些早期的、由国内一些著名的翻译家翻译的版本,比如一些在大学图书馆里才能找到的,或者在旧书市场上才能淘到的“老朋友”。

塞林格的霍尔顿,他的语言是那么独特,那种青春期的叛逆、迷茫、厌世,还有那种看似漫不经心却又充满真挚的情感,都在他絮絮叨叨的自白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早期的译本,往往能够抓住霍尔顿那种与世界格格不入的“脏话连篇”和“我就是我”的坚定,那种在看似混乱的叙述中隐藏的深刻的孤独感。

你可能还会发现,早期译本在处理一些俚语和口语化的表达时,会采用一些现在年轻人可能不太熟悉但充满时代感的词汇。这些词汇,虽然有时会让你需要停下来查一下字典,但它们却恰恰能还原出那个时代的青春气息,以及霍尔顿那种笨拙而真诚的表达方式。

我记得有一本早期译本,对霍尔顿那句经典的“If you really want to hear about it, the first thing you’ll probably want to know is where I was born, and what my lousy childhood was like, and all that David Copperfield kind of crap, but I don’t feel like going into it,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truth.”的翻译,就特别有味道。它没有刻意去“净化”霍尔顿的语气,而是保留了那种孩子气的抱怨和对成年人虚伪的嘲讽,让人一眼就爱上这个不完美的主角。

现在市面上的译本,很多都经过了“润色”,试图让霍尔顿的语言更符合现代的阅读习惯。但有时,那种原汁原味的“粗糙”和“不羁”,才是他最动人的地方。找到一本这样的老译本,读着霍尔顿那带着点口吃、带着点愤怒、带着点无奈的声音,你会觉得,那个在麦田里奔跑、想要抓住跌落的孩子的人,不仅仅是霍尔顿,也包含着我们曾经的自己,以及那些不愿被成人世界同化的纯真。

这些书,它们可能不再是书店里的畅销品,但它们所蕴含的生命力,它们所承载的时代印记,以及那些为之付出的翻译者的心血,都让它们成为一种特殊的宝藏。去寻找它们,去阅读它们,你会发现,有时候,最好的东西,往往藏在被时光打磨过的角落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起这本书,《雪白血红》给它提鞋都不配。


提到《雪白血红》,那可是大名鼎鼎、如雷贯耳。此书本是《中国革命斗争报告文学丛书》中的一卷,作者张正隆是沈阳军区的,1989年8月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虽然名为辽沈战役卷,但实际上写的是东北解放战争史。由于该书对林彪进行了正面描写,记载了一些过去忽略不提的负面内容,再加上对战争的看法也异于传统观点……一经推出便博得读者的高度关注,在军内外产生了强烈反响,也引起了不同见解的激烈争辩。该书曾一度被收回,作者也曾被短暂看管 。


有了“禁书”(其实根本谈不上禁书,4年之后解放军出版社再次出版该书,印数达10000册)这个“光环”,《雪白血红》真正做到了名震大江南北,畅销长城内外。被很多读者(主要是爱好者)视为了解林彪 、四野和东北解放战争史的权威著作。

但是,《雪白血红》仅仅是一部报告文学而已。看清楚,是文学作品,非史学著作。可不像有些人评价的那样是关于党史军史难得的好书,真实、客观、权威。

十年之后的1999年5月,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了唐洪森的大部头史学专著《国共争战大东北》,详细记述了从初入东北到辽沈决战这一段波澜壮阔、风云激荡的宏伟历史。该书32开硬精装,1237页,煌煌一百万言,目录即达15页。判断一部史学作品价值如何,当然不是看它的字数、篇幅和块头,而是看它使用的材料,即参考文献。作为一部战史著作,最有价值的参考文献非作战总结、作战报告、阵中日志等第一手史料莫属。


唐洪森东奔西走、寒来暑往,查阅了大量东北野战军和国民党军的第一手史料,同时吸收了建国后各部队编写的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战史等优秀成果,苦心孤诣,笔耕不辍,备尝艰辛,数易其稿,历时十年,终成巨著。

可以说,《国共争战大东北》一书堪称东北解放战争史研究的最高峰,放眼全国解放战争史研究,亦无作品堪与匹敌。可惜的是,这部巨著的印数仅有1000册,市面上早已难觅踪迹。不过读者也不用太过惋惜,PDF版本点击百度便唾手可得。

在《国共争战大东北》面前,《雪白血红》也就是地摊读物的档次而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注中越战争史,兼习解放军其他历史时期战史,只用干货说话。
微信公众号“南疆烽烟正十年”,请打开微信搜索 cpcliusi

user avatar

《现代稀见史料书系》是东方出版社2004年内部出版、限量发行的一套由走向中共对立面的人物所写的回忆录组成的书系,包括《我的回忆》(张国焘)、《双山回

忆录》(王凡西)、《延安日记》([苏]彼得·弗拉基米洛夫,即孙平)、《中国纪事》([德]奥托·布劳恩,即李德、华夫)、《莫斯科中山大学和中国革命》(盛岳,即盛宗亮)、《苦笑录》(陈公博)、《郑超麟回忆录》(郑超麟)、《中共50年》(王明),共八种。这几种书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以“现代史料编刊社”的名义内部出版,有控制范围地供有关领导和党史工作者参考,俗称“灰皮书”,它们的出版对现代史和党史研究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我就是从一些党史读物引述的上述回忆录资料中,才知道这些书的。2004年6月在书店见到这套书系,

当即买下(其中张国焘《我的回忆》,在未出书系前,曾由东方出版社1998年单独出版,我于当年购得,故未再购书系中的《我的回忆》)。

现将这些图书“出版说明”中有关该书的介绍内容摘抄如下:

《我的回忆》,“作者张国焘一九三八年叛党,一九七九年十一月死于加拿大。该书主要记述了他叛党以前的政治经历,对建党前后和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以及抗日战争前夕的重大事件均有所述评。”

《双山回忆录》,“作者王凡西是中国托派的‘老人’,本书主要叙述了中国托派的产生及其分合的史实。”

《延安日记》,“作者彼得·弗拉基米洛夫,苏联人。1942年至1945年,以共产国际驻延安联络员兼塔斯社记者身分,在延安工作。作者以日记形式,根据他的观点,记述了我解放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的问题。全书以抗日战争时期我党同苏共的关系为背景,记述了我党的整风运动、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对我党同当时驻延安的美国军事观察组的接触以及我党和国民党的关系等问题,均有评述。”

按:延安时期与孙平(彼得·弗拉基米洛夫)来往较多的师哲在其回忆录《在历史巨人身边》中详细叙述了延安时期中共与共产国际、苏共之间的往来,以及中共领

导人与孙平的交往,可与《延安日记》进行比较。

师哲读到《延安日记》后,气愤地表示:“这本书以孙平延安日记的形式公布了大量的‘材料’,严重歪曲事实、造谣、恶意中伤、诽谤我党和毛主席,令人气愤。孙平,一个老党员,怎么能写出这样的东西?!这样的东西,只有伪君子、两面派、没有良心的人才写得出。这与他在延安同我讲的话是完全不一样的。”“1990年,我的女儿黛霞【留居苏联】来北京探亲,她带来了孙平的儿子尤里·弗拉索夫发表的一篇讲话。尤里对记者说:1968年他被叫到苏共中央整理他父亲的档案文

件。为了适应当时苏联同中国论战的需要,苏共中央书记处准备以公开的情报资料和他父亲从中国发回的电报为基础出版一本书,建议由他来编撰。他的任务是说明苏中分歧产生的根源。”“由此可见,这本书根本不是孙平在延安的日记,而是后来拼凑起来的。当时出版这本书不仅有损于中苏两党的关系,而且也丑化、损害了孙平的形象。”(《在历史巨人身边》,P222-223)

《中国纪事》,“作者奥托·布劳恩是德国人,1932年由苏联来我国,他在中国期间的名字叫李德或华夫。他积极支持和推行了王明的机会主义路线。1939年回苏

联,后回东德。六十年代中期,他开始在报刊上发表攻击我党的反动文章;1973年出版了这本书。本书主要记述了1932-1939年我党、我军的一些重要事件,并对抗日战争初期的一些情况作了评述。”

《莫斯科中山大学和中国革命》,“作者盛岳,原名盛忠亮,又名伐樵,1923年至1926年任中共北京地方委员会宣传部秘书。1926年被派往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8年成为‘二十八个布尔什维克’成员之一。1934年回国,被捕后叛变,进入中统当了特务。全国大陆解放后逃往海外。这是盛忠亮用记述亲身经历的形式,搜集

大量有关资料写成的研究性的回忆录。本书对莫斯科中山大学从筹办到结束的全过程作了较系统的介绍;对苏共党内反对托洛茨基派的斗争在中山大学的影响、中共党内托洛茨基派的形成等问题作了比较具体的叙述。”

《苦笑录》,“系陈公博于一九三九年在香港写成。其时,汪精卫正筹组汉奸政权‘南京政府’。随后,陈公博即参与‘南京政府’。一九四四年十一月汪精卫死后,任‘南京政府’代主席。在《苦笑录》一书中,陈公博回忆自一九二五年至一九三六年的经历,记述国民党内部派系活动,国民党政府的内政、外交。本书写

成后,陈公博家属将原稿赠送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封存,一九七九年曾由香港中文大学亚洲中心出版。”

《郑超麟回忆录》,“作者郑超麟,早年参加中共,1923年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4年回国,任中共宣传部秘书兼上海地委委员、湖北省委宣传部长,1929年因参加党内反对派活动被开除出党。他是中国托派组织的领导人之一。解放前被蒋介石政权两次逮捕,解放后被人民政府监禁。1979年出狱,任上海市政协委员。作者在20世纪40年代和晚年撰写的个人回忆,叙述早年从事政治活动的经历,对中共早期领导人及许多重大事件提供了亲历

资料。”

《中共50年》,“本书(原名《中国共产党五十年和毛泽东的叛徒行径》)是叛徒王明把他自己从1971年至1974年所写的几篇东西拼凑而成的。在这本书中,王明坚持反动立场,颠倒是非,造谣诬蔑,对我党历史上一些重大事件加以歪曲和篡改,对我党一些领导人恶毒地进行攻击,千方百计地为他过去所犯的左、右倾机会主义路线进行狡辩,充分暴露出他的丑恶嘴脸。现在把它翻译出来,供研究者及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参考。通过本书,人们可以认识真正的王明。”

石仲泉在2003年为本“书系”写的“前

言”中称这些书是第一辑,“并希望进一步解放思想,组织有关力量,出版更多有价值的‘稀见’书系。”距石仲泉的“希望”已经十多年了,仍未见新的“书系”出现。

user avatar

睡醒一觉这个答案火了,诚惶诚恐。

答案下方再给大家更新一本奇书(包含魔性内容,未成年人禁止阅读,法制观念淡薄者严禁阅读,严肃脸)2017.6.29

————————————此为原答案———————————————————————

咳咳,压箱底的书拿出来


----------------------------------------------------------------------------------------------------------------------------------









——————下方6.29更新,未成年人禁止阅读,禁止法律观念浅薄者阅读—————

作者陈喝高,此书丧心病狂,极为魔性,于前段时间徐雷事件后浮现于网络。

此书介绍了大量丧心病狂的袭击战术,以及各种丧病武器的制作方法,望各位权当一笑。

开篇第一,抱住猛咬,作者称牙齿才是人最厉害的武器。

瞎眼战术

狠斗泰拳王











图片来自网络,书中观点与答主无关。

user avatar

晚上又睡不着,又不想看书,上淘宝又想剁手买点儿新书,于是便看到了如下的文章:

转载自@丧心病狂刘老湿,原链接:世界毁灭怎么办?这五本书带你重建世界!-搜狐

已得授权。

————————————————

……

二、《十万个为什么(第三版、第四版)》——伟大领袖毛教导我们:要准备打核大战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全世界的人们很在很郑重的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有一天世界范围的核大战打起来的话,中华民族要怎么延续下去?

要知道,那是冷战东西方全面对峙的危险时期。在蒙古与东北边境上,百万大军枕戈待旦,绝望的中国人甚至在内蒙古平原上修筑了无数人造山,以期在苏联的钢铁洪流倾泻而下时能稍稍阻挡对方前进的步伐。而美国人则更加丧心病狂开发出核地雷、原子大炮乃至核火箭筒等装备,一些小型核武器的毁伤半径甚至大于其射程。全世界都笼罩在核武器的阴影之下,一个小小的意外就可能毁灭掉这个世界。

在这种情况下,1970年版《十万个为什么》的编辑们做了一件前无古人的事情,他们在这次修订的过程中,改变了原本的寓教于乐的写作方式,用一种通俗易懂、平实精炼的写作方式来普及了整个文明世界重建所需的各项知识。这也使得本书成为了可能是世界上唯一一套面向青少年的“末日生存之书”。

这套十万个为什么涵盖了数学 、物理 、化学、天文、气象、地理、动物、植物、医药卫生、体育、人类史、天体史与地球史十三个领域,最后又专门加上两册军事内容。在1980年新版的出版过程中则强调便携性和成套出版。编辑在前言中写到:“这次修订重版时,删去了错误的内容,同时,增加了大约三分之一的新题目,遵循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教导,反映三大革命运动和工农业生产实际”。这实际等于告诉读者们:我们这套书就是为了防备世界毁灭而编的!如果当年世界真的爆发了核大战,那么这套书就会是文明复兴的火种。难怪有人曾说:“到现在我还记得这套书讲述的地质学常识、化肥制造流程,以及在山地侦察时绝对要避免沿分水岭移动(棱线上最容易暴露)。”

三、《赤脚医生手册》——可能是有史以来拯救过最生命的一本书



如果有一天你的家园变成了一片废墟,那么你所面临最大的威胁是什么?

饥饿?寒冷?暴力?没错,这些都是很严重的威胁,然而人的韧性与适应性要远超你的想象,一位叫selco的波黑战争幸存者告诉你,是医疗。

selco和他的家人们通过严密的组织和谨慎的行为在废墟一般的城市里生存了几十个月,selco告诉我们,一旦你接受了自己必须在废墟中生存的命运之后,大多数困难最终都会你克服,除了一件事之外,那就是生病。在末世中,哪怕是最轻微的感冒和腹泻也可能迅速演变成一场灾难,更不用说外伤和感染了。在这种医疗条件极端落后、医疗设备近乎没有的情况下,即使是经验丰富的医生也只会束手无策。

但是有一种人,在相似的医疗条件下,依然能够为身边的人提供医疗服务,他们有一个中国人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名字:赤脚医生。

1969年,在毛泽东的直接指示下,上海中医学院、浙江中医学院等集体编著了《赤脚医生手册》。这本书出版的直接目的,就是让一个接受过基础教育的成年人,在最短的时间内成为一个合格的“医生”。这本书图文并茂,是一个“全科医疗医药”宝典,从感冒发烧到癌症心梗、从防虫灭蚊到生化防护、从针灸推拿到抗生素,几乎涵盖了医学的方方面面,可谓五花八门、无所不有。而考虑到当时中国农村的医疗条件,这本书更是侧重简便易行、就地取材的原则,中西合璧,土洋结合,这本书被世界卫生组织与联合国誉为20世纪以来最伟大的人道主义出版物,在世界范围内以50余种语言出版了上千万册,拯救了数以千万计的生命。如果真的有世界末日的那天,为了自己的健康与安全起见,还请务必备上一本。

四、《实用耕种技术》——民以食为天



亲,有没有想过到了末世你要吃什么?

靠从超市搜刮食物么?对不起,熟食会在几天内全部腐败变质,而大部分密封食品的保质期也就在一年左右。准备靠陈粮过活?对不起,大米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虽然能保存两年以上,但是只要受潮就会很快产生有毒的霉菌——大米发霉后产生的黄曲霉素的毒性比氰化钾大10倍,比砒霜大68倍。所以如果不是走投无路了准备吃顿饱的好上天,我真的不建议你这么干。

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由狩猎社会变成了农耕社会。所以只有搞到种子,重新开垦土地才能保证你在较长时间段里的粮食供给。要知道,一个成年人一年有300公斤口粮就基本足够了,而玉米、土豆这些高产作物的亩产普遍在1吨以上——但是等等,你会种田么?

虽然我大中华号称吃货帝国,农耕技术天下无敌。然而对大部分人来讲种田已经成为了一个遥远的名词,而且没有现代农机具、没有化肥、没有农药,你知道要怎么添肥、杀虫么?你知道要怎么安排行间距、补水、抢收么?都不知道?那你必须来一本《实用耕种技术》!这本书是专门培养“庄稼汉”的教材,全书都是老农们的经验之谈,由辽宁省科协汇编总结而成。这本书不仅文风朴实无华,操作性强,更重要的是绝对适合一穷二白什么化肥和农药都没有的你——当时条件有限,书中还是按照传统农业的方式来讲解除虫施肥的。

五、《五小工业技术丛书》——来吧,一起愉快的做手工吧!(大雾)



1964年,新中国走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中苏关系在这一年完全破裂,苏联陈兵百万于中苏、中蒙边境之上;而随着越南战争的不断升级,中美关系也到了一触即发的边缘,更让人担心的是,中国的核力量此时方兴未艾,根本没有还击的能力。当时中国绝大部分的工业体系都建设在这两个大国触手可及的东南沿海与东北三省的工业基地上,一旦开战,中国马上就会被炸成原始社会。

怎么办?三线建设吧!于是在国家意志的推动下,整个中国开启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三线建设。其核心思想是将整个工业体系化整为零,当美苏以雷霆万钧之势打进中国后,整个中国以县级政府为基本单位,就地组织生产重建与反击。在形式最危急的时候,中央政治局成员从北京分散至全国各地,而军工厂则开足马力,生产出了足够全国人民人手一支的火箭筒……“分散,隐蔽,靠山,必要时进洞”是当时三线建设选址的重要标准。

而为了使每个县都能保存基本的工业生产能力,全国开始大搞五小工业建设。所谓五小工业,就是小煤矿、小钢铁厂、小化肥厂、小水泥厂和小机械厂。在极端情况下,五小工业就可以撑起基本的工业建设体系,确保中国的工业能力不至于完全灭绝。然而在那个大学生奇缺的年代,想要开展这种天方夜谭般的工业化整为零建设谈何容易,大部分人都从未接触过相关知识。在一背景下,一大批“五小工业”丛书应运而生。

这套五小工业丛书的特点是简明易懂,注重实效。针对中国国土环境差异巨大的现实情况,书中提出了在不同地区可以进行具有地区特点的五小工业建设的观点。同时书中还总结了历年五小建设中的经验教训,书中一些方法已经简易到了耸人听闻的地步,比如说在西南地区,建议在钢筋缺乏的情况下用毛竹加固后代替钢筋进行施工,又该如何对毛竹进行防腐与加固;在沿海地区,如何捕捞牡蛎壳代替石灰石生产水泥等等……因此,如果想要系统的重建人类工业文明,渡过世界毁灭后的那段黑暗时代,这套丛书简直是必不可少的!

大家可以发现,除了第一本书以外,剩下的几本书都是中国在上个世纪的特殊时期广泛出版的。实际上每个大国都有自己的末日知识储备计划,然而当时作为缺乏反制力量、生产力相对低下的中国来说,只有将知识广泛传播出去,在整个中华大地上播撒出希望的种子才能在可能到来的危险中最大限度的保存自己。每当我翻开书架上这些年纪比我还大的书那发黄变脆的书页时,似乎总能看到那个疯狂的年代里惴惴不安的人们。

愿有生之年,末日永不来临。

————————————————

以下为答主自行截图《赤脚医生手册》:







当然除了原作者推荐的书之外,那个年代还有很多其他干货满满的书。

简直干的和压缩饼干一样,干的挤不出一滴水。

比如说这本民兵手册:







不过这些书都不再版了……真的挺可惜的。

顺便一提,答主的个人专栏申请成功了。有对马克思主义感兴趣的,或者考研复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朋友们,可以参考我的专栏:马克思的记事本 - 知乎专栏

缓慢更新中~


评论中有人提到了《军地两用人才之友》这本书,看了下果然是神书……

简单放一放目录好了。














更可怕的是,这本书居然还有一部更干货的《续》……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