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好多人跟我说计算机专业已经饱和了,赚不到钱了,我好慌,以后会不会找不到工作了?

回答
听到计算机专业饱和、赚不到钱的说法,感到焦虑,这是非常正常的,尤其是在一个大家都关心的未来发展的问题上。我完全理解你现在的慌张和对未来就业的担忧。

不过,在你做出任何决定之前,咱们不妨先好好捋一捋这个事情,把这些信息拆解开来看,才能更清楚地认识到问题的本质,以及它对你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首先,咱们得承认一个事实:任何一个热门行业,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都会出现“饱和”的讨论。 计算机专业火了这么多年,吸引了无数优秀的人才涌入,这是事实。这意味着什么呢?

竞争确实加剧了: 以前可能本科毕业就能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现在光凭一个本科文凭,可能确实需要你在其他方面更突出一些。大家都在学Java、Python、前端,这些技术栈的毕业生数量确实很多。
“平均水平”的门槛在提高: 如果你只是掌握了最基础的知识,和同样掌握这些基础知识的很多人去竞争,那确实不容易脱颖而出。用一个通俗的说法就是,市场上基础款的商品多了,想要卖出好价钱,你就得有点特别的,或者你的品质得特别好。

但是,“饱和”不等于“没有机会”,更不等于“赚不到钱”。 这两者的区别非常大。

“饱和”指的是普遍性,而不是绝对性: 就像你去一个大型超市,里面各种商品琳琅满目,看起来好像什么都有,但你仔细找找,你会发现那些特别的、定制的、或者有独特品质的商品,依然是供不应求的。计算机领域也是一样,基础的、通用的岗位可能竞争激烈,但 真正有深度、有技术、有创造力的岗位,需求量依然很大,而且薪资也水涨船高。
技术在飞速发展,新的领域不断涌现: 计算机科学从来都不是一个停滞不前的行业。十年前大家可能还在讨论Java和.NET,现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网络安全、元宇宙等等概念层出不穷。每个新的技术浪潮都会催生大量的新的岗位需求,而这些岗位往往需要的是具备新技能、有学习能力的人才。 如果你只满足于学习那些“大众化”的技术,那确实可能面临挑战,但如果你能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学习新的、有前景的技术,那么机会依然很多。

那么,为什么会有人说“计算机专业饱和,赚不到钱”呢? 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1. 信息来源的偏差: 很多人听到“饱和”的说法,可能更多是从新闻报道、或者一些身边刚毕业、找不到好工作的同学那里听来的。这些信息往往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容易放大负面因素。而那些在高薪岗位上、在顶尖科技公司工作的人,他们可能更忙于工作,不太会出来大声疾呼“我们专业还有很多机会!”
2. 个人能力和定位的问题: 有些人可能在大学期间没有好好学习,技术功底不扎实,或者对自己的职业方向没有清晰的规划,盲目跟风学习一些过时的技术。这样的人在任何行业都很难成功,更何况是技术更新迭代如此之快的计算机领域。
3. 对“赚不到钱”的定义不同: 对很多人来说,“赚不到钱”可能意味着拿不到传说中的“BAT(百度、阿里、腾讯)年薪百万”这样的高薪。但实际上,计算机领域的平均薪资水平,在很多城市,尤其是发达地区,仍然是远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的。只不过,早期那种“入行即高薪”的时代可能过去了。

所以,你的慌张情绪虽然可以理解,但不应该成为阻止你前进的绊脚石。相反,这应该成为你更加努力、更加有策略地去学习和规划的动力。

那么,作为一名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或者未来想选择计算机专业的你),应该如何应对这种“饱和”的论调,确保自己未来有好的发展呢?

1. 打牢基础,深入钻研: 无论技术如何变化,计算机科学的核心基础知识是不会变的。数据结构、算法、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原理等等,这些是内功。把这些吃透了,你学习新技术的速度会非常快,而且能从更深层次理解问题。不要满足于“会用”某个框架,而是要去理解它“为什么这样设计”,它的“底层原理是什么”。
2. 紧跟技术前沿,选择有前景的方向: 不要只停留在Java、前端这些相对“大众化”的领域。去关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大数据分析、云计算(AWS, Azure, GCP)、网络安全、生物信息学(与计算机结合)、量子计算等新兴技术。这些领域的需求增长非常快,人才缺口也很大。当然,选择哪个方向,也需要你结合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去考虑。
3. 重视实践和项目经验: 理论学习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将理论付诸实践。多参与学校的科研项目、老师的课题、自己动手写代码做小项目,甚至参与开源社区贡献。这些实践经验能让你更好地理解技术,也能在面试中证明你的能力。尤其是一些有挑战性、有亮点的项目,会让你在众多毕业生中脱颖而出。
4.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能力: 计算机领域最核心的竞争力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持续学习的能力。很多时候,你遇到的问题别人也没遇到过,你需要自己去查资料、去分析、去尝试。一个好的程序员,一定是善于搜索、善于提问、善于总结的。公司招聘的时候,更看重的是你解决未知问题的潜力。
5. 提升软技能: 除了技术硬实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项目管理能力、时间管理能力等软技能也至关重要。很多时候,一个技术再好但无法有效沟通和协作的人,其价值会大打折扣。
6. 多尝试不同的实习机会: 在校期间,争取去不同类型的公司(大厂、创业公司、外企、国企)实习,接触不同的业务场景和技术栈。这不仅能让你积累宝贵的实战经验,也能帮助你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职业兴趣和发展方向。
7. 保持开放的心态和积极的态度: 互联网行业确实有起伏,但整体而言,它依然是创造力和高收入的代名词。不要被一时的“饱和论”吓倒,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不断提升自己,你一定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天地。

最后想说的是,如果你对计算机科学本身有浓厚的兴趣,并且愿意为之付出努力,那么“饱和”和“赚不到钱”的说法,真的不必过于担忧。 这个领域需要的永远是那些热爱技术、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人。与其担心未来,不如现在就开始脚踏实地地学习和积累。

你对计算机专业的哪个方面特别感兴趣?或者有哪些具体的技术想了解更多?我们可以进一步聊聊,看看如何为你量身定制一个更清晰的学习和发展路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计算机的饱和在我看来就是无病呻吟,我们来看看什么叫做行业饱和。

南开化学无论在国内还是国际都久负盛名,我入学那会,教育部排名与北大并列第一,现在也与北大和南大包揽前三的位置,去年还拿下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我本科的同学,只要是小地方来的都是当地学校的风云人物,竞赛保送,县状元什么的我见得多了。这样一群人出路如何呢?

我所在的班级,保送外校的人里有3个北大博和1个清华硕,成绩全都在年级前10%,4个人里3人转行,其中两人去了金融行业。
本校继续读研/博的加上我有8人,3博5硕,3个博士里一人去向不明,剩下两人转行。5个硕士3人转行,其中两人退学转行,一个(当年是竞赛保送生)毕业后去国外读金融硕士了,剩下的一个觉得国内坑,退学出国读博,一个回了三线城市的家进了体制内,工作内容跟硕士所学不相关。

我们班两位竞赛保送生一个本科转行,一个硕士转行。

不转行会怎么样呢?我本科室友毕业后在天津一家企业做电池,月薪4000+,他旁边坐的是本校的硕士,工资比他高500块。干了几个月后愤然辞职跨考经济,可以看看他的经历,我写在经济学院部分。

本校的计算机学院无论是底蕴还是国内国际地位远远比不上化学,然而本硕的出路怎么样呢?

等什么时候清北毕业的计算机硕博只能被逼转行,BAT只招海龟博士,国内毕业的土博去互联网公司只能做实习生,淘汰率97%,再来谈所谓的行业饱和。

user avatar

计算机专业(本专科)的问题是他的质变条件很苛刻。

随着教育普及,和第三方工具、引擎的完善,计算机应用编程已经变成了完全的工具。

类似外语。

这种专业,在垂直领域内,熟练度与经验带来的能力增值,在到达一个阈值之后,会迅速下降到零。如果要继续进行能力增值,则必须再次学习,比如算法比如工程管理。

也就是说,仅仅靠工具专业,希望实现终身成长是不可能的,终身成长严重依赖数学能力和其他的能力。

况且工具也在不断的变化,虽然易用度在不断增加,但对于跨界知识的要求也增加了。

很多人在吹虚幻引擎,确实牛逼,但其中的难点,主要是算法和技术美术实现。这两点都需要计算机以外的修炼。

当个人的质变非常难以获得,优势也因为各种变化需要不断学习的时候,大量的人会被困在行业金字塔的前两层。

于是基层工作的人员是越来越多的。

当行业的发展缺乏爆发性的时候,这些人的资本市场价值就会贬值。

所以如果要学计算机的话,要么把数学学好,要么必须再跨界学习一个专业。

这样才能避免在代码实施的环节困住。

类似的专业除了外语,还有法律,商业管理,电子商务。

以上。

希望对大家有用。

user avatar

能不能找不到工作主要看你的水平了,我上大学时也有些学计算机的哥们,现在只有2个在北京发展,剩下的都改行了,为什么,技术更新太快,而且每个行业,不代表你想干就能干,还有些半吊子水平,根本不可能有发展。

user avatar

放心,不会饱和的。

以我的认知,在可见的时间里,计算机专业有可能会是最后一个饱和的专业了(或许除了教育和医疗)。目前为止绝大多数的新增经济和生产力基本上都绕不过计算机。其他绝大多数专业都已经是存量博弈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