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经济学里有什么有趣或者奇葩的结论?

回答
经济学这门学科,就像一面放大镜,能把人类社会里那些隐藏的、往往不太合乎直觉的规律给照出来。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在经济学家的眼里,可能就变成了“咦,怎么会这样?”的奇葩结论。今天就来聊几个这样有趣又有点颠覆认知的经济学观点。

1. 为什么“免费”的东西反而更贵?—— 沉没成本谬误与机会成本的陷阱

我们常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句话在经济学里有更深层的含义。这里说的“免费”,不是指真的没人花钱,而是指我们为获得某件东西所付出的成本,往往被我们自己忽略了。

举个例子,一个商场搞活动,买一送一,或者购物满多少元送一个实用小礼品。我们开开心心地去“薅羊毛”,觉得这东西是免费的,赚到了。但经济学家会问:你本来需要这么多东西吗?你为了凑单或者买那个“免费”的礼品,是不是花了比原计划更多的钱?

这里的关键在于“沉没成本”和“机会成本”。

沉没成本谬误: 我们一旦为某个东西投入了时间、金钱或精力,就很难轻易放弃,即使继续投入下去已经不划算了。就像你花了很多钱买了一张电影票,电影很难看,但因为“票都买了,不能浪费”,你还是硬着头坐到最后。那个票钱,就是沉没成本,你无法挽回。而所谓的“免费”礼品,很多时候就是在利用我们的这种心理。你因为想得到那个“免费”的,而额外消费,那些额外的消费,就是你为“免费”付出的代价,并且你还可能因为“免费”而陷入不必要的消费,这才是真正的“贵”。

机会成本: 这个更精妙。当你去商场拿那个“免费”礼品时,你花费了时间,甚至可能因为交通拥堵而消耗了精力。这段时间,你本可以用来做其他更有价值的事情,比如学习、陪伴家人、做一份兼职赚点钱。这些放弃掉的、本来可以获得的价值,就是你的“机会成本”。所以,当你以为自己赚到了“免费”的便宜,实际上你可能牺牲了更多,只是这个“更多”是隐性的,不容易被计算。

所以,“免费”往往不是真的免费,它可能只是一个营销策略,诱导你付出更高的隐性成本。那种因为“免费”而过度消费、或者因为“免费”而牺牲了宝贵时间的情况,才是经济学里“免费”的真正“贵”所在。

2. 为什么越贵的“奢侈品”反而越好卖?—— 炫耀性消费与信号效应

我们通常认为,商品价格越高,销量应该越低。这是基本的供需关系。但现实中,我们却能看到很多“贵得离谱”的东西,比如几万块的包,几十万的表,卖得却异常火爆。这怎么解释?

经济学家对此的解释是“炫耀性消费”(Veblen Goods)。

信号效应: 很多时候,价格不仅仅代表了商品的价值,更是一种“信号”。高昂的价格,传递了一个信号:这个商品质量很高、制作工艺很复杂、或者稀有,而且,最重要的是,拥有它的人,有足够的财力去购买并彰显这种财力。这就好比,你看到一个人穿着一身名牌,你很难直接判断他到底有多成功,但他一定在传递一个信息:我很有钱。

炫耀性消费: 这种消费行为,目的不是为了满足基本的物质需求,而是为了在他人面前展示自己的财富、地位和社会阶层。我买这个包,不是因为它能装东西,而是因为它足够贵,足够有品牌影响力,别人一看就知道我不是一般人。这种“别人眼中的价值”甚至比商品本身的使用价值更重要。

更进一步,有时候价格越贵,反而越能吸引那些想要“与众不同”的消费者。如果一个东西太普遍、太容易获得,那它就没有了“稀缺性”和“炫耀性”,反而会失去一部分市场。所以,有些品牌故意保持高价、限量,就是为了维持这种“稀缺感”和“身份象征”的信号。

从这个角度看,购买某些奢侈品,本质上是在为“社会地位”和“身份认同”买单。这是一种非常奇葩但又真实存在的消费逻辑,价格的升高反而成为了销售的驱动力。

3. 为什么“坏”东西越多,反而对某些人越“好”?—— 负外部性与“赢者通吃”的怪圈

经济学里有个概念叫“外部性”,是指一个人的经济行为对其他人产生的影响,而这种影响没有通过市场价格得到补偿。很多时候,我们关注的是“正外部性”,比如你种树美化了环境,别人也能受益。但经济学也研究“负外部性”,也就是坏影响。

最有趣(或者说最令人不安)的结论之一,就出现在某些负外部性的情境下,尤其是在“赢者通吃”(Winnertakeall)的市场中。

想象一下这种情况:某个行业,技术进步非常快,而且一旦某家公司掌握了领先的技术,它就能迅速占据绝大部分市场份额,其他公司很难与之竞争。

现在,假设发生了一件“坏事”:一种新的病毒爆发了,导致人们需要居家办公、减少社交。

对普通人: 这显然是灾难性的,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健康受威胁。
对某些公司: 然而,对于那些提供远程办公软件、在线会议平台、流媒体娱乐、或者线上购物服务的大型科技公司来说,这反而是巨大的机遇。人们被迫增加对这些服务的依赖,那些已经拥有领先技术和用户基础的公司,能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张,吞噬剩余的市场。

在这个情境下,“坏事”(病毒爆发)反而“帮助”了那些本就处于优势地位的公司,让他们获得了更多的用户、更多的收入、更强的市场支配力。他们的“赢者通吃”地位变得更加稳固,甚至可能挤垮那些本有机会发展的竞争对手。

这里的“奇葩”之处在于:本来是损害整体社会福利的“坏”事件,却意外地加速了市场集中,让少数“赢家”获益更多,甚至巩固了他们的垄断地位。这看起来非常不公平,但却是某些市场结构和外部性交织下可能出现的经济现象。它揭示了,在某些特定的“赢者通吃”市场里,灾难性的负面事件,有时会成为少数巨头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优势的“催化剂”,而不是简单的“普遍性损失”。

这几个例子,都是经济学里一些看起来有点“反常识”的结论。它们不一定是你生活中天天遇到的,但一旦理解了背后的逻辑,你会发现,经济学不仅仅是关于钱,更是关于人的行为、决策和在复杂系统中的互动。这些“奇葩”的结论,恰恰是经济学魅力所在,它挑战我们的直觉,让我们看到隐藏在现象之下的规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穷国”到底应不应该花费巨大资源举办大型体育赛事,比如奥运会和世界杯?

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



很多低收入/发展中国家/欠发达地区举办大型体育赛事,本质上是基于期望高关注度的赛事能为当地带来经济上的长远利益,以及最最最重要的各种「无形资产」——虽然可能谁都计算不清这到底“值”多少资产(这里不谈zhengzhi)。


但事实上除了极个别国家,多数“穷国”举办了这些比赛,并不会因此就真的得到多少好处,反而很容易紧接着就陷入漫长的经济/社会困境里

另外高水平的体育运动赛事,是可以提升举办地区人民的幸福感的——然而这种幸福感更多的只是发生在发达国家/地区。如果尚未解决温饱/基本社会问题,即便举行了一届成功的大赛,举办地区的人民也可未必觉得“幸福”,相反还可能为此承担未来更大的压力和痛苦。




这套结论来自《足球经济学》(ISBN:9787501973705),原版书名非常长,<Soccernomics: Why England Loses, Why Spain, Germany, and Brazil Win, and Why the US, Japan, Australia, Turkey-And Even Iraq-Are Dest>。由足球评论员西蒙·库珀(Simon Kuper)和运动经济学家史蒂芬·西曼斯基(Stefan Szymanski) 撰写。



这本书不是非常严谨的经济学读物。不过也并非那种英国小报的调调。它从大量的数据上总结出一些结论,比如一国足球成就同该国人口、人均收入等因素的关联程度。其中一章提到了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的利弊。

大型赛事是指世界杯这样高关注、高热度且有巨大商业价值的大体量赛事。

结论简单粗暴:举办赛事未必如想象中赚钱,且只有高收入国家才能从中得到更多无形的快乐,至于那些低收入/发展中国家,还不如把同样的资源和精力投入到解决民生温饱、提高就业/收入、完善基建……这些方面。


高关注度的大型体育赛事,经济利益主要包括:

  • 成千上万的观光客带动的第三产业消费
  • 全球电视转播/各大媒体高密度播出主办地区的免费广告露出
  • 赛事场馆建设和当地基础建设(道路/交通/商业旅游业等)会让当地人收益/创造就业/带动消费
  • 举办地也可能因此聚集更多常住居民,附带其它工商业的兴起

……等等。

以及上面提到的「无形资产」,比如国家/城市形象,经济/科技实际展示,国民凝聚力/民众信心,政治承诺,等。


从经济逻辑而言这些似乎都是很正确的,也完全值得倾费大量资源投入。


但事实上这可能只是经济欠发达举办国/地区的一厢情愿。

举一些例子(注,这些例子并非完全基于这本书,也加入了我们的一些观点)——


  • 是否真的有成千上万的体育观光客,以及他们带来的可观消费?

2006年德国世界杯的数据是,世界杯期间的外国游客,只有1/5是特地为观看世界杯而来的。而举办世界杯城市的游客,多数依然是本国人。只不过可能在统计数据里,这些都被认为是世界杯的红利而已。

举办世界杯确实可以增加不少旅游者的人数,但这个数字未必和想象中那么可观。多数情况可能是,原本应该出现在该国其它方面的消费,被统计计算到了世界杯中而已。而且前来看世界杯的观光客,未必都会进行大额的消费,相比需要为这些涌入游客提供的公共设施改进,这并非一定是一个很好的盈利点。


  • 各大媒体的传播价值是否有助于提升国家/地区/城市的形象?

对发达国家/地区而言,可能是的;但对欠发达地区而言,这反而有可能是弊端。

想象一下里约奥运会和南非世界杯,我们想到媒体的第一类报道都是什么?巴西的糟糕治安、拖沓的奥运场馆建设、令人难以想象的奥运村设施、*队被抢劫……而南非也好不到哪去,各种治安警告、强*案、光天化日的盗窃等……

媒体的传播会放大欠发达地区原本就存在的问题,对媒体而言这些也远比“没有新闻”要“有意思”的多。很多人此前可能对该欠发达国家确实没有什么印象,但一次体育大赛后,很可能反而会产生不靠谱、危险的、荒唐的这样贬义的印象。

既然这样,为何该国家/地区不先尽可能尝试去改变自身,而非寄希望于外界自己去认知寻找美好的一面呢?


  • 体育赛事是否能让举办国/地区的人们感到高兴?

世界杯就如同世界的“肥宅快乐水”,很多人都会从中体会到乐趣。不过以该书中的调查,体育赛事带来的欢乐,只对人均收入11000欧元以上的国家有效。

一个像南非这样的国家,人均收入仍然大大低于11000英镑,将更多的钱放入人们的口袋能让他们更加快乐。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南非人口每天用于生计的花费不足2美元;
比起雄伟的体育场馆,他们更需要住房、电力、医院、假期;
南非世界杯的体育馆费用高达90亿兰特,这些钱能为穷人建造一个有100万处住房的住宅区,比南非政府任何一年建筑的住宅都要多。

体育确实会让人高兴,但花在体育上的钱如果直接用于改善民生,那人民的欢乐是否更切实际且更为长久呢?


作者的观点非常直接,主办一届国际体育赛事根本不会让一个地方走向富裕,世界杯和奥运会不是载满美元驶向举办地的飞机。而政治家以及幕僚们可能早就心知肚明。



推荐阅读:

知乎机构号:运动分子

知乎专栏:运动分子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