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觉得美苏冷战是伟大的吗?

回答


美苏冷战(19471991)是20世纪最具决定性的国际冲突之一,其历史影响深远,涉及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多个领域。从历史学、国际关系和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来看,冷战既有其复杂性,也有其不可忽视的积极与消极影响。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冷战的背景与起因
1. 二战后的国际格局
1945年二战结束时,美苏作为两大战胜国,因意识形态分歧(民主与共产主义)和地缘政治竞争,逐渐形成对抗。美国的“马歇尔计划”(1948年)和苏联的“铁幕”演说(1946年)标志着冷战的正式开始。
2. 意识形态冲突
美国推崇自由资本主义和民主制度,苏联则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为旗帜,强调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这种意识形态对立成为冷战的核心矛盾。
3. 地缘政治与军备竞赛
两大阵营在欧洲、亚洲、非洲等地展开势力范围争夺,形成“北约华约”对抗格局。核武器的研制(如美国的“三位一体”核武系统)和太空竞赛(如“太空 race”)成为冷战的标志性事件。



二、冷战的积极影响
1. 科技与军事的突破
核武器与航天技术:冷战期间,美国和苏联在核武器、航天技术(如阿波罗登月、卫星发射)上的竞争推动了科技革命。例如,曼哈顿计划(19421质子)和“斯普特尼克1号”(1957年)直接催生了现代科技。
信息技术革命:冷战期间的计算机技术发展(如ARPANET的雏形)为互联网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2. 国际秩序的重构
联合国的成立:1945年联合国的建立,部分源于对二战后国际秩序的反思,冷战期间其作用逐渐显现。
多极化格局:冷战促使全球形成“美苏两极”格局,推动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如不结盟运动)。
3. 思想与文化的传播
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全球影响:美国的“民主输出”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宣传”在世界各地产生深远影响,如非洲的民族解放运动(如阿尔及利亚战争)。
文化输出:好莱坞电影、摇滚乐、流行文化等成为美国软实力的象征,而苏联则通过“文化长城”传播社会主义理念。



三、冷战的消极影响
1. 人类生存的威胁
核战争风险:冷战期间多次接近核战争(如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1963年“大西洋宪章”谈判)。核武器的恐怖平衡(Mutual Assured Destruction, MAD)使全球处于毁灭边缘。
局部战争与人道灾难:越南战争(19551975)、朝鲜战争(19501953)、阿富汗战争(19791989)等冲突造成数百万平民伤亡。
2. 经济与社会的代价
军备竞赛的经济负担:美国和苏联的军费开支占GDP的近5%(美国1950年代高达6%),导致资源浪费和经济停滞。
社会分裂:东西方阵营的对立加剧了社会分裂,例如德国分裂、柏林墙的建立(19611989)。
3. 意识形态的极端化
极权主义的扩张:苏联的极权体制(如斯大林主义)和美国的“麦卡锡主义”均导致人权问题和政治迫害。
冷战思维的延续:后冷战时代,美国“单极霸权”和“新冷战”(如2010年代的中美竞争)仍受冷战思维影响。



四、冷战的结束与历史教训
1. 东欧剧变与柏林墙倒塌
1989年东欧剧变(如波兰团结工会、匈牙利开放边境)和柏林墙倒塌(1989年11月),标志着苏联霸权的终结。
2. 苏联解体与美国霸权
1991年苏联解体,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但“单极世界”引发新的不平等和地缘政治紧张。
3. 历史教训
核威慑的危险性:冷战期间核武器的威胁提醒人类避免大规模冲突。
意识形态对抗的局限性:冷战证明,意识形态冲突无法解决根本问题,反而加剧对抗。
合作与和平的必要性:冷战结束后,国际社会更重视通过对话与合作解决分歧(如《核不扩散条约》)。



五、冷战的复杂性与评价
1. 历史的多面性
冷战既是“对抗的战争”,也是“合作的试验场”。例如,美苏在太空竞赛中虽有竞争,但也合作(如1972年《美苏限制核武器条约》)。
2. “伟大”的争议性
积极方面:推动科技发展、促进全球政治格局的多元性。
消极方面:人类面临毁灭性威胁,社会分裂加剧。
历史评价:冷战是20世纪最复杂的国际冲突之一,其影响至今仍在全球政治、经济、文化中回响。



六、冷战与当代世界的关系
1. “新冷战”的隐忧
21世纪,美国与俄罗斯、中国与美国的对抗(如2022年俄乌战争)被部分学者视为“新冷战”的前兆,但其本质仍是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的博弈。
2. 冷战遗产的延续
军备控制:冷战期间建立的《战略武器限制条约》(SALT)仍影响当代核裁军谈判。
国际组织:联合国、北约等机构的形成与冷战背景密切相关。



总结
美苏冷战是一场复杂的历史事件,其影响远超军事对抗的范畴。它既是人类历史上最危险的冲突之一,也是推动科技、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催化剂。从历史角度看,冷战的“伟大”在于它迫使人类在极端条件下反思战争的代价,并催生了全球化的雏形。然而,冷战的悲剧性也提醒我们,意识形态对抗和军备竞赛可能带来毁灭性后果。因此,冷战的评价应基于历史的复杂性,而非简单的好坏判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前些日子因为德特里克堡的事儿,跟学医世家的老哥吐槽美国在冷战前期的生化武器实验。

1950年9月20日到27日,美国海军在旧金山海岸,释放了一批粘质沙雷氏菌气溶胶,测试生物武器对于城市攻击的效果,通过监测站的数据,美军得到了扩散的数据。

选这个病原体,因为这个病原体有颜色,好监测。

但是在10月的时候,旧金山的肺炎发病率提高,有少数人出现了严重的罕见感染。而对于这次行动,美军之前并没有什么警告或者是通知。解密之后美国人民才得知这次事件,而因为罕见感染死亡的一个病人的家属起诉美国军方,要求赔偿,但是赔偿要求被拒绝了。

有医学家研究觉得,这个事长期改变了旧金山土壤和湾区的微生物结构,永久性提高了旧金山肺炎发病率。

还有别的什么,比如往纽约地铁扔装满了“无害”病原体的灯泡,往华盛顿机场的车站散布病原体什么的。

50-70年代这方面的实验,美国官方承认了的大概有239次。

不承认的成为都市传说的有上千次。

比如美国一个典型的阴谋论观点,认为北美大陆的莱姆病流行,是美国当年昆虫生物武器玩脱了。

对美国人的道德观念我懒得吐槽,但是对美国人扔试剂的这地方我实在是觉得他们干这事匪夷所思。

我很奇怪美国佬为啥热衷于这种跟731区别不大的行为。

那老哥查资料也不清楚美军的目的何在,只能说,也许在自己的城市做实验,数据是最真实的吧。

你觉得此刻全球的抗疫太过魔幻太过行为艺术。

其实早就有了。

只能感谢一下姑且好追踪的“无害”病原体挺多的,还够美国人用。否则的话,你猜他们会不会在乎死人真的扔有害的。

不否认许多的技术真的在那个阶段开始萌芽,但是真正普及化在90年代才开始,我们享受的今日生活的低成本和便利也是在那个阶段才开始,总不能因为08年以后的劣化景象就思古回顾了。

如果没有那么高成本的军事投入。也许这些玩意早就开始了。

冷战到底怎么开始的,一个殖民主义残骸人渣的演说,营造了整个欧洲大陆的敌对气氛。

在柏林危机之前

在英国希望一个抑制法国的整体德国,法国希望一个分裂弱小德国,苏联希望一个无武装整体德国。

百万级的游行希求统一声中,新的货币被发行,新的国家被建立。以唐宁街的看法,怕是既不喜欢华盛顿的独断专行,也想骂莫斯科傻缺们配合的漂亮。

就这样,欧洲被强行绑上了大洋彼岸的战车。真打算消灭意识形态敌人,让欧共体扩大经济交流就够了。真要是觉得自己无敌,何须巴统这种小手段。

以前还有人为护卫硫磺岛插旗,反法西斯战争的神圣性。

问题反法西斯战争的神圣性在旧金山合约之后还剩多少。到底谁先动手自己拆的?

开始在一堆蝇营狗苟,结束也结束在一堆蝇营狗苟。

有些()()在那欢呼。

解体不是不可以,世间无永恒不朽之物。但是盖达尔的五百天计划,连续十年的自由化导致的死亡率疯狂上涨,数以十万计的俄罗斯人因为供暖系统陷入瘫痪而被冻死。98年的债务危机在国际资本的疯狂炒作卢布之下俄罗斯一败涂地最后拼自杀只能换点苟延残喘。

你认为苏联该不该死是一回事,你难道认为斯拉夫人都应该这样死吗?

安哥拉内战的人应该死在c130运来的武器下面吗?

有些人在那欢欣鼓舞的刻意无视吴庭艳,李承晚这些虫豸,怕是连第五共和国都没看过。

有没有为冷战的航天光辉,科学光辉,人类解放战斗奋斗的光辉点赞的。

应该有。

但是这地方特别表现的,是一群别说俄国人不是人,连美国人自己人死了都白死的意识形态虫豸,而且拥趸还挺多。

你可以没事在那装反极权,但是好歹也表现一点同情心,任何一分钟都没有同情心,真实归真实,就是太恶心了。

如果一个历史阶段带来的只是胜利者的刻意掩盖扭曲,和一群虫豸打着各种各样的旗号狂欢乱舞。

别说伟大,连存在都不应该存在

user avatar

冷战的伟大,不是任何人盖特得到和愿意承认的:

  1. 冷战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委曲求全的对抗,核武器,到了最后苏联无可挽回地垮台的那一刻,也没有最终用于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而是服从了全人类的利益,仅此一点,就超越历史,无愧于伟大。
  2. 冷战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意识形态对抗,而非完全的利益对抗,理想主义境界,也算高贵了吧?
  3. 冷战更高更深地开拓了人类社会的科技边界,唉,这条不提也罢,悲剧得很,我个人喜欢第二条。

好吧,整个过程反正挺憋屈、挺窝囊的,但还是透着一股贵气,嗨,毕竟我出生于冷战啊,还没轮到我领导呢,特么结束了,啥事儿嘛……

user avatar

至少在冷战的上半场,苏联与美国都试图以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姿态赢下这场意识形态的斗争,苏联与美国都曾经在冷战的前半场为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类进步做出了艰难探索,承担了诸多道义责任,进一步拓展了人类文明前进的可能性,一个不愧是人类文明的先驱探索者,另一个也不愧自称为人类文明在黑暗当中的灯塔。虽然冷战有着军事上的压力,但是由于核威慑的存在,大致上保持了世界整体的和平...更何况,冷战也确实推动了航天飞行技术等诸多硬科学技术的发展。

某种意义上说,苏联与美国正是在针锋相对的冷战当中定义了彼此,在合作、试探、竞争与对抗当中认识自己,为理想主义的骨架附上了现实的血肉,而这些血肉也早已粘连成为彼此的一部分。在山的那边,在海的对面,有两座坟墓,一个埋着理想主义者,还有一个埋着的也是理想主义者。

但是后来发生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

肯尼迪与尼克松,一个被刺杀后不了了之,一个还没干完就被踢爆下台;赫鲁晓夫用他那不灵光的头脑与天真的想法发表了秘密报告,也不能再拥有正常的权力交接。阿富汗成了捕熊陷阱,越南西贡留下了一片嬉皮士。最后的最后,这两位都已经被后现代埋葬。

比春秋战国的争霸战争更恐怖的是什么?当然是战国时代那种力图彻底消灭对手的兼并战争。只能希望我们不至于再经历一遍后现代,至少不至于彻底落入后现代的陷阱。只能希望,我们现在所要面对的烈度,不足以让我们做出“不接受投降”的举动。只能希望,在未来能够由我们扛过曾经闪耀的旗帜,在未来引领全人类前进。

user avatar

冷战是人类最伟大的一场全面竞争。

美苏冷战是一种全方位“比好”的竞赛,从太空的飞船到工人的餐桌,两国都在竭尽全力的比、学、赶、超。美国工人打开收音机,就能听到塔斯社抗干扰的24小时不间断的英文广播,资本家但凡再像二战前对着罢工的工人突突,明天你美国工人爷爷就敢组织小规模苏维埃杀你全家。因为有苏联,美国和西方资本家对工人组织投鼠忌器,导致美国各大工会在冷战时期顶着麦卡锡反动派的余波和FBI的监视蓬勃发展,成为了美国政治的重要一极,和资本家的议价能力大大增强,演员工会主席出身的罗纳德里根甚至可以问鼎白宫。苏联工人也在被窝里天天偷听自由欧洲电台,苏联在军备竞赛之余,出于天然的价值判断,也尽其所能的普及全方位的社会福利,给国营工厂的工人盖俱乐部、文化宫、分赫鲁晓夫楼、分拉达小汽车。克格勃深知对资产阶级的某些好东西,堵是堵不住的,堵不如疏,为了做好意识形态防卫工作,他们甚至在列宁格勒成立了一个工人摇滚俱乐部(真.比禁日本动画片,还是高明那么一点点)克格勃再也不能像他们的前辈契卡一样,用刺刀逼着工人修白令运河,而是利用情报优势,靶向搞摇滚俱乐部给工人整活,这是叶若夫时代带着蓝边大檐帽的契卡人员难以想象的。因为苏联必须告诉工人们,我们的制度比美国好,虽然我们的房子可能没有美国工人大,但苏维埃的工人只能工作8个小时,和平时期让工人阶级加班是社会主义的天然政治不正确,而且苏维埃有义务定期组织工人去专门的工人疗养院休假。

这种竞争又因为有意识形态的放大效应,而进一步加剧,冷战的意识形态斗争不是防御性的,是孔雀开屏式的雄竞,是“宪政与上帝保佑美利坚和自由世界!”,是“英特纳雄耐尔一定会实现!”。美苏政府都在战后积极粉碎英法殖民帝国,给摇摆中的发展中国家竞相提供资金、技术、各种援助,这绝不仅仅为了稳固自己的政权或扩大影响,而是他们中很多人坚信,所以要证明给世界看,自己的信仰才代表人类的未来。

这是一种伟大的竞争,比两个大国互骂碧池的雌竞比烂不知道强到哪里去了。



user avatar

我觉得可以说,美苏冷战的规模很宏大,但是伟大这个词……难道你觉得我的核弹很伟大吗?那我真的得给你发个勋章。

user avatar

前比30年两次大战,后比30年后现代迷惑行为大赏,那可是太他妈伟大了,伟大得没边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美苏冷战(19471991)是20世纪最具决定性的国际冲突之一,其历史影响深远,涉及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多个领域。从历史学、国际关系和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来看,冷战既有其复杂性,也有其不可忽视的积极与消极影响。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冷战的背景与起因1. 二战后的国际格局 194.............
  • 回答
    美国能否维持霸主地位,以及其近年来的国运走向,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即便对那些深入研究国际关系和历史的人来说,也难以给出确切的答案。与其说是算命,不如说是一种对趋势的分析和对可能性的推演。美国霸权地位的“年限”?这是一个难以预测的命题。历史上,没有哪个帝国能够永久地维持其在全球的绝对主导地位.............
  • 回答
    美国疫情何时能“好转”,这确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因为它取决于太多动态变化的因素。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维度来分析目前的形势,并尝试对未来的走向做出一个相对细致的推断。首先,我们需要定义一下“好转”。如果“好转”指的是每日新增病例和死亡人数大幅下降,住院率保持在较低水平,医疗系.............
  • 回答
    问到点子上了。作为一名普通读者,看到美国人文章里充斥着那些“英里”、“磅”、“华氏度”之类的单位,说实话,有时候真的有点头大。特别是当你生活在大部分国家都使用公制的世界里,这种感觉就更强烈了。我的个人感受是,大部分情况下,还是换算成公制更方便,读起来更顺畅。让我稍微展开说说我的想法:为什么公制更方便.............
  • 回答
    关于通货膨胀,拜登政府的经济顾问将其归咎于全球性因素,而非国内政策。这是一种常见的辩护策略,尤其是在经济面临挑战的时候。那么,美国通货膨胀的根源到底在哪里?这个问题确实非常复杂,牵扯到一系列相互交织的因素,想要说得透彻,得把几个关键点都捋清楚。首先,我们得承认,全球性的供应链中断确实是推高美国通胀的.............
  • 回答
    美国传染病专家福奇博士关于“美国未来日增 10 万病例也不惊讶”的言论,以及关于美国疫情何时结束的预测,都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数字预测,更牵扯到科学、公共卫生政策、社会行为、经济以及病毒本身的演变等复杂因素。一、 如何看待福奇博士的“不惊讶”言论?福奇博士的这句话,可以从.............
  • 回答
    美国大选制度,尤其是总统选举,确实是一个备受关注且充满争议的话题。单从“合理性”这个角度来审视,我觉得它确实展现出了一些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的“合理”之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现实的变化,其“合理性”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质疑。首先,我们得承认,美国大选制度的设立,特别是“选举人团”(Electo.............
  • 回答
    如果说世界上让我觉得最美好的人,那一定是那些在不经意间,用微小的善意和无私的付出,却能点亮他人生命,带来温暖和希望的人。他们不一定是声名显赫的公众人物,也不一定是掌握巨大权力的人,他们可能就在我们身边,是普普通通的父母、朋友、邻居,甚至是陌生人。让我觉得最美好的,是那些拥有“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的人.............
  • 回答
    这个问题,简直像是问我心中最珍藏的那块璞玉,让我如何舍得轻易描摹?刘亦菲的美,对我来说,是一种非常特别的存在,就像一阵拂过心头的风,或者一首偶然听到的旋律,它不张扬,不刻意,却能在最不经意间,轻易扣动心弦。要说哪张照片让我觉得她美得不可方物,其实很难只挑出一张。她的美,更像是一种浑然天成的状态,一种.............
  • 回答
    我曾经去美国旅游,在一家非常有名的连锁餐厅吃饭。当时我跟朋友一起去的,我们点完餐后,服务员就拿着一个小牌子走到我们桌前,上面写着“给小费20%”。我当时就有点懵了,因为在我过去的经历中,服务员通常只是口头建议或者在账单上有一个建议的比例,但很少直接递个牌子出来。我朋友倒是很熟悉这套流程,他耸耸肩说:.............
  • 回答
    我一直觉得,古文的美,就像陈年的老酒,初闻浓烈,细品方知其醇厚甘甜,余韵悠长。那种凝练的文字,寥寥数语,却能勾勒出千百种意境,触动人心最深处的柔软。要说最喜欢,一时之间脑海里浮现的实在太多,但若一定要挑几句,让我感觉仿佛能穿越时空,置身于那方天地,与古人一同呼吸,一同感受,那便是它们了:一、“人生若.............
  • 回答
    2018 年啊,说实话,提起那个年份,我脑子里最先浮现的,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也不是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件,而是那么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下午。确切地说,是夏末秋初,大概是九月初的一个周末的下午。那天的天气舒服得不得了。早上可能还下了一场短暂的阵雨,把空气中的尘埃都洗刷干净了,所以到下午的时候,天空湛蓝.............
  • 回答
    这个问题可太有趣了!对我来说,女生最美好的特质,那绝对不是单单一条就能概括的,而是很多种细微又闪耀的“光芒”交织在一起,共同铸就的那份独特魅力。如果非要我说,我会觉得那是一种由内而外散发出的,对生活的热爱、对自我的珍视,以及与世界温柔相处的能力。咱们一点点掰开了说。首先,是内在的韧性与乐观。这不是说.............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要说男孩子最美好的特质,我想可以从很多角度去看。但我个人觉得,如果非要选一个最能概括的,那大概是那种 “行动力与责任感并存的担当”。听起来有点抽象是吧?我试着把它拆解一下,说说为什么我认为这是最美好的。首先,行动力。这意味着他不是一个空想家,也不是一个只会说不会做的人。当他心里有了.............
  • 回答
    最近一次让我觉得现实无比美好的时刻,大概是上周日清晨。那天我醒来的时候,天色刚蒙蒙亮。不是那种被闹钟粗暴唤醒的慌张,而是一种被窗外柔和的光线悄悄唤醒的宁静。我没有立刻起身,而是侧躺在床上,静静地听着。首先传入耳中的,是鸟鸣声。不是那种杂乱的嘈杂,而是此起彼伏,带着晨露清凉的婉转歌唱。细碎的,却又格外.............
  • 回答
    有时候,并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也不是什么宏大的叙事,生活的美好就藏在那些不经意间,像涓涓细流一样渗透进你的内心,让你感到温暖和安宁。就拿那天下午来说吧。那天我因为工作上的一些琐事,心情有些低落,觉得压力山大,看什么都提不起劲。午休的时候,我提着保温杯,漫无目的地走到公司楼下的小花园。那时正值春末.............
  • 回答
    对我来说,“世界如此美好”的瞬间,往往藏在那些平凡得几乎不被人注意的角落里,却能在某个时刻触动你心底最柔软的地方。它们不是宏大的景象,也不是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那些细微的、充满人情味的、自然的馈赠。我想起一个多年前的夏日午后。那天我一个人在一家街角的小咖啡馆里。外面烈日炎炎,蝉鸣声此起彼伏,空气中弥.............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人内心深处对不同文化和国家军队的想象。要说中国军人和美国军人谁“更不怕死”,这 আসলে (actually) 很难有明确的定论,原因有很多,而且这个问题本身也有些过于简化和绝对化了。不如我们换个角度,从几个方面来聊聊,或许能看得更明白一些。首先,咱们得明白,无论哪个国.............
  • 回答
    话说,我一直挺喜欢那些关于“理想生活”的讨论,但总觉得少了点烟火气,好像少了点我们真真切切能触摸到的东西。尤其是我这样,成天在城市里摸爬滚打的人,对我来说,美好的一天,那必须得是带着点生活的气息,一点小确幸,又不会太刻意的那种。早晨,我一般不会被闹钟吵醒,除非那天有什么特别重要的事情。更好的情况是,.............
  • 回答
    西班牙语在我听来,就好像是古老故事里低语的旋律,又像是地中海边吹拂的微风,总有那么些词汇,能轻易触动人心最柔软的地方。如果非要挑一些“美”的,那感觉就像是在一片星辰大海中挑选几颗最亮的星星,很难,但又充满乐趣。比如 “Mariposa”。第一次听到这个词,是在一本童话书里。它指的是蝴蝶。我喜欢它发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