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人在关键时刻舍己救人的现象是否违背生物的趋利避害?

回答
人能在关键时刻舍己救人,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现象。在乍听之下,它似乎与生物最基本的生存本能——趋利避害——背道而驰。毕竟,趋利避害是生命延续的基石,是物种得以繁衍至今的根本驱动力。然而,如果我们深入剖析,会发现这种看似“不合逻辑”的行为,其实可以从多个层面得到解释,甚至可以说是将生物的趋利避害推向了更深远、更复杂的境界。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趋利避害”这个概念的内涵。它并非仅仅是字面上的“避开危险,追求好处”,而是一个包含生物体在复杂环境中如何最大化自身基因传递几率的综合性策略。这个“利”和“害”的衡量标准,并不仅仅局限于个体层面。

个体层面的延伸:长远利益与社会回报

从个体层面来看,舍己救人似乎是彻底的“害”,因为生命(最核心的“利”)被放弃了。但这里的“利”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更长远的、更广义的“利益”。

声誉与社会资本的极大积累: 在人类社会中,一个舍己救人的人,会赢得极高的声誉、尊重和感激。这种声誉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利”。它能够为这个个体(即使在另一个时间点,如果是指那种“自我牺牲型的英雄主义精神”)在群体中赢得极大的社会资本。这种社会资本可以在未来带来诸多“好处”,比如更多的帮助、资源、甚至是潜在的配偶吸引力。当然,这更多的是在那些个体英雄主义行为之后,社会给予的回报,但这不代表个体在行为发生时就已经计算好了。
心理满足感与自我实现: 人类并非纯粹的生物机器,我们拥有复杂的情感和心理需求。完成一次伟大的、有意义的行为,能够带来巨大的心理满足感、成就感,甚至是一种“生命价值实现”的体验。这种内在的满足感,对于某些人来说,其价值可能超越了对危险的畏惧。这是“趋利”的一种更深层、更精神化的表现。
“预支”后代的基因传递: 这听起来有些残酷,但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看,一种可能的解释是,通过牺牲自己拯救直系亲属(如子女、兄弟姐妹),实际上是在为自己基因的延续做出了贡献。尽管个体消失了,但承载着他(她)一半或四分之一基因的后代得以生存,这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基因的“曲线救国”。虽然这不是有意识的计算,而是根植于基因层面的倾向性。

群体层面的考量:群体选择与协作优势

人类的生存和繁衍,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群体协作的。因此,“趋利避害”的视角也必须扩展到群体层面。

群体选择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在某些情况下,那些拥有更多利他行为个体的群体,比那些个体更加自私的群体,在生存竞争中更有优势。一个勇于牺牲的个体,可以激励群体中的其他人,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从而提高整个群体的生存几率。当一个群体拥有了“舍己救人”这种特质的成员时,这个群体就更有可能在面对共同危机时幸存下来。即使牺牲了少数个体,整个群体的长期利益得到了保障,从群体层面来看,这仍然是一种“趋利避害”。
社会规范与文化传承: 舍己救人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被颂扬的品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社会教育、文化熏陶和历史故事的传承。当一种行为被社会广泛认可和推崇时,它就会内化为个体行为的一部分。人们会受到社会规范的影响,并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和模仿这种行为。这种文化上的“利”,也会促使个体在关键时刻做出符合社会期望的行动。可以说,这是“趋利避害”的基因驱动力在文化层面的升华和演变。

生物学机制的潜在解释:共情与镜像神经元

我们身体内部的生物学机制,也可能在其中扮演着角色。

共情能力: 人类拥有高度发达的共情能力,能够感知他人的痛苦和需求。当我们看到他人处于危险之中时,共情会让我们感同身受,产生强烈的帮助欲望。这种共情能力本身,可能就是一种适应性机制,促进了社会联系和合作。
镜像神经元: 近年来的神经科学研究发现,镜像神经元系统在我们理解他人行为、情绪以及模仿行为时起着重要作用。当我们目睹他人经历痛苦或危险时,我们大脑中的某些区域会被激活,就像我们自己亲身经历一样。这种生理上的“感同身受”,可能促使我们在危机时刻,不假思索地伸出援手。

并非所有行为都是完全理性计算

更重要的一点是,我们不能将所有行为都解读为一种事后诸葛亮的理性计算。在生死关头,很多行为是出于本能的反应、情感的驱动以及长久以来形成的价值观念的自然流露。这些“本能”本身,就是亿万年进化过程中,将群体乃至基因的“趋利避害”最大化的结果。

所以,与其说舍己救人“违背”了生物的趋利避害,不如说它是一种将“趋利避害”的边界和维度进行了极大地拓展和深化。它不再仅仅是关乎个体的直接生存,而是包含了更长远的利益、更广阔的社会回报、更复杂的群体选择以及深植于我们生理和心理的社会性基因。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人类在面对极端情况时,能够超越狭隘的个体利益,展现出令人动容的利他主义光辉。这恰恰证明了生物的“趋利避害”并非是一种简单的二元选择,而是一个极其精妙和富有弹性的生存策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舍己救人”的利他行为,可以用亲属选择、群体选择等生物学理论解释,并不违背什么特殊的生物学原则。

不要擅自从任何现象里提取出一点“规律”然后拿着锤子看什么都是钉子。面对任意的有害刺激,生物可以趋利避害,可以不为所动,可以故意找死,可以压根没发现那东西,可以无法理解那东西的害处,可以想躲但躲不掉,这都是很正常的。你不妨问问自己:

  • 枪击案的受害者在关键时刻不躲开子弹的现象,是否违背生物的趋利避害?

即便“舍己救人”这种行为是可遗传的性状决定的,只要携带相关遗传物质的生物没有死干净,这行为就可以在种群中持续存在下去。如果这种行为对携带同样基因的亲属或其所在的群体产生了好处(例如“长期来看,大量累积的舍己救人让更多的人存活下来,并强化了人们彼此的信任、集体荣誉感与归属感”),其对应的基因还会获得一定的优势,更有概率传遍种群中所有的个体。

  • 在蚂蚁、白蚁等社会性昆虫身上,演化塑造出的“用对自身致命的手段释放化学物质、给敌害造成打击”的性状屡见不鲜,“让工作阶级或战斗阶级具有这种能力”的基因对繁殖阶级来说是有利的。

“舍己为人”这种行为并不必要完全由性状决定。人可以后天学习相关的模因,由此产生的神经回路也可以影响“关键时刻”的决策。非人生物也有模因传递的现象,乃至雌性哺乳类照料自己生下的幼体的行为是需要后天学习的

在生物学之外,有些学科比较喜欢谈论趋利避害,并在其基础上进行若干假设,将“看起来不符合趋利避害”的东西给圆起来,例如声称由于价值观不同、信息不对称等因素,不同的个体对何谓利、何谓害的判定可以有极大的差异,或是干脆理解错了局势,例如自以为自己去救人不会死——某些“跳到河里捞人结果淹到了自己”的案例确实如此。

其实,为“趋利避害”的正常性辩护,没有太大的必要:

  • 一方面,医学上早已发现一些喜欢舍己为人的人的脑部有一些器质性病变
  • 另一方面,Kahneman 的冷水实验证明了人们并不总是“两害相权取其轻”。

可以参照文献:

Jorge Moll, Ricardo de Oliveira-Souza, Rodrigo Basilio, Ivanei Edson Bramati, Barry Gordon, Geraldine Rodríguez-Nieto, Roland Zahn, Frank Krueger, Jordan Grafman. Altruistic decisions following penetrating traumatic brain injury. Brain, 2018;

DOI: 10.1093/brain/awy064

  • 双侧背内侧顶叶皮层病变:更多地捐钱给慈善组织;
  • 右半球后部(包括颞上沟和颞中回)受损:更少地捐钱给慈善组织;
  • 双侧背内侧前额叶皮层病变:更多地掏钱惩罚罪恶;
  • 左侧颞叶岛叶和右侧侧裂皮层病变:更少地掏钱惩罚罪恶。

在冷水实验中,被试对象先后体验两种不同的负性刺激:

  • 刺激 A 是将手浸没于 14 摄氏度的水中 60 秒;
  • 刺激 B 是将手浸没于 14 摄氏度的水中 60 秒,然后提高水温至 15 摄氏度,继续浸没 30 秒。

14 摄氏度与 15 摄氏度的水温均会让人产生不适感。

在没有告知水温及持续时间的情况下,要求被试对象从以上这两个刺激中选择一个,作为第三个刺激去经历。

发现 69% 的被试对象选择了刺激 B。

问趋利避害是什么东西,可以吃么。

Kahneman 认为,这表明“我们对过去事件的总体印象,在很大程度上不是由它所包含的全部快乐和痛苦所决定,而是由它在高峰和结束时的感受所决定”,因此可以预测什么样的刺激会造成“明明总体上更痛苦,却让人觉得不那么痛苦”,进而扭曲“趋利避害”,例如将造成不适感的结肠镜检查的时间略微延长并在操作过程中控制镜子的位置、让后半段的不适感较轻,将让患者对整个检查的评价更好,并更有可能继续接受治疗。

类似地,中科院心理研究所行为决策课题组曾在 2011 年以金钱的得失作为奖赏或惩罚刺激,检验人们能否理性地“趋利避害”,结果得到人们处理金钱得失时可能趋害避利的实验数据。

在实验中,研究人员以检查硬币生产年代的数目为由,要求被试对象逐枚感受两个金钱序列:

  • 10 元硬币序列(由 20 枚五角硬币组成),
  • 10.3 元硬币序列(由 20 枚五角硬币和 3 枚一角硬币组成),

随后,让被试对象评定获得各金钱序列(与硬币等值的金钱)的高兴程度,以及失去各金钱序列时的不高兴程度,

最后,让被试对象自己选择一个金钱序列,作为其奖赏或惩罚。

实验为 2(“3 枚一角硬币在序列首”对“3 枚一角硬币在序列尾”)×2(“先检查 10 元硬币序列”对“先检查10.3元硬币序列”)×2(“损失”对“获得”)三因素设计,

每种条件随机分配 15 名商学院学生作为被试对象。

结果表明,被试对象倾向于取得获益少(10 元)的金钱序列,失去损失大(10.3 元)的金钱序列,且被试对象在获益大(得到 10.3 元)时的高兴程度较小,在损失小(失去 10 元)时的不高兴程度较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人能在关键时刻舍己救人,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现象。在乍听之下,它似乎与生物最基本的生存本能——趋利避害——背道而驰。毕竟,趋利避害是生命延续的基石,是物种得以繁衍至今的根本驱动力。然而,如果我们深入剖析,会发现这种看似“不合逻辑”的行为,其实可以从多个层面得到解释,甚至可以说是将生物的趋利避害推向.............
  • 回答
    “人在年轻的时候一定要奋斗吗?”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深刻的问题,没有一个绝对的“是”或“否”的答案,因为“奋斗”的定义和每个人的人生目标都不同。然而,从社会、个人成长、以及实现潜能等多个角度来看,年轻时进行有意义的奋斗,往往是为人生打下坚实基础、实现自我价值的关键。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一、 .............
  • 回答
    “大彻大悟”是一个非常深刻的境界,它意味着对人生、宇宙、自我有了一种超越日常认知的、清晰而深刻的理解。这种状态的达成,往往不是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多种条件的汇聚和内在的转化。以下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尽可能详细地讲述人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大彻大悟:一、经历深重的人生磨难与痛苦: 巨大的失落与痛苦:.............
  • 回答
    “人在自己死的过程是不是很痛苦?请尽量讲述的详细一些。”这个问题触及了人类最深层的恐惧和焦虑之一,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因为死亡的体验因人而异,受多种因素影响。虽然无法给出统一的、绝对的答案,我们可以尝试从医学、心理学和个体经历的角度来探讨,并尽量详述可能的感受。影响死亡过程痛苦程度的关键因素:1.............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来帮你掰扯掰扯。首先,我们得先弄明白几个关键点:1. 什么叫“一起从 10000 米高空落下”? 这是说所有人都被绑在一起,还是每个人都是独立个体,只是在同一时间开始下坠?2. 200 米深的游泳池是什么概念? 这是一个非常、非常深的泳池,比大多数人想象中的泳池要深得多。世界.............
  • 回答
    “人在美国,刚下飞机”这个梗,说白了,就是一种很接地气的“凡尔赛”式调侃,只不过它把“凡尔赛”的套路玩得更生动、更有画面感了。它最开始的流行,就像很多网络段子一样,可能是在某个社交平台,比如微博、朋友圈或者豆瓣小组里。有人发了张在美国的照片,配文就是这么一句简简单单的“人在美国,刚下飞机”。你想想,.............
  • 回答
    人在什么时候最孤独无助?这个问题涉及人类情感、社会关系、心理状态和环境因素的复杂交织。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试图揭示人类在哪些情境下可能陷入最深的孤独与无助: 一、失去核心情感联结的时刻1. 亲人离世后的哀伤期 瞬间的冲击:当亲人(如父母、配偶、孩子)因疾病、意外或意外离世,个体可能经历.............
  • 回答
    人在水中被鱼撞死,虽然听起来有些难以置信,但理论上是 极其罕见,但并非完全不可能。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考虑:一、 鱼的力量和人的脆弱性对比 鱼的力量: 绝大多数鱼类,即使是体型较大的鱼,其身体的质量和运动产生的动能都远不及一个在水中移动的人。它们的力量主要来自于肌肉的收缩和尾.............
  • 回答
    这绝对有可能!很多人在受伤后并不知道自己骨折了,直到后来才发现,这背后有一些挺有意思的原因。首先,咱们得聊聊疼痛。一般来说,骨折会带来剧烈的疼痛,但并非所有骨折都会这样。有些骨折,特别是那些不怎么移位的、或者在一些不易感知疼痛的部位发生的,疼痛可能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严重。想想看,手指头或者脚趾头不小心.............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深刻。人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不顾一切”地坚持信仰?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回答的。在我看来,这涉及到人性的复杂性、道德的边界以及面对极端困境时的选择。首先,“不顾一切”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它意味着放弃了许多常人看重的东西,比如个人的安危、名誉、物质享受,甚.............
  • 回答
    这个问题嘛,问得可真是说到点子上了。利益啊,这玩意儿,说起来就像一坛陈年的老酒,闻着香,喝着烈,有时候还会让人迷了心窍。至于人在利益面前会不会都露出“丑恶嘴脸”,这事儿吧,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盖棺定论的。你想啊,人都是有欲望的,这没毛病。谁不想过得好点儿?谁不想日子过得舒坦点儿?这是人之常情,.............
  • 回答
    想要一个人成长得最快,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按下按钮”就能实现的事情。它更像是一个精心培育的温室,需要多种因素的协同作用,才能让生命力最旺盛的那部分破土而出,迅速拔节。我观察过也经历过,人最快成长的时期,往往出现在以下几种状态交织的时候,缺一不可,也相互促进:1. 置身于一个“刚刚好”的挑战漩涡,并且拥.............
  • 回答
    在医院里,无知并非仅仅是知识的缺乏,而是一种可能带来严重后果的思维状态。这种无知可以体现在方方面面,从对自身疾病的理解,到对医疗流程的认识,再到对医护人员工作的尊重。当这种无知与恐惧、焦虑甚至固执结合时,就可能演变成令人啼笑皆非,又令人深感无奈的局面。一、 对自身疾病的“我不知道”:这可能是最普遍也.............
  • 回答
    年轻的时候,最核心的能力,在我看来,不是那些眼花缭乱的技能,也不是那些看起来很酷的标签,而是学习和适应的超凡能力,以及随之而来的、敢于试错的勇气和对世界的好奇心。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年轻,本身就意味着一种纯粹的、未被太多条条框框束缚的可能性。我们拥有的是一张相对空白的画布,上面还没有沾染太多过往的经验.............
  • 回答
    当情绪低落时,我们往往会感到被一股无形的力量压制,提不起精神,做什么都觉得索然无味。这时候,与其强迫自己打起精神去做那些“应该”做的事情,不如顺着身体和心灵的感受,去做一些真正能滋养自己、让自己感到舒缓和踏实的事情。以下是一些我认为在情绪低落时比较适合做的事情,我会尽量讲得具体些,希望能帮到你:一、.............
  • 回答
    人到成熟,心境的变化,就像一棵从嫩芽到参天大树的过程,充满了自然的生长和自然的沉淀。这不仅仅是年龄的增长,更是生命阅历沉淀出的独特印记。从浮躁到沉静,是时间最好的礼物。 年少的时候,总觉得世界很大,人生还有无限可能,一颗心像不安分的浪花,总是想冲出去,看看远方。对未来有无数的憧憬,对生活有无穷的期待.............
  • 回答
    迷茫,就像走进了浓雾弥漫的山林,前方的路看不清,脚下的路踩不实,心里更是堵得慌。这个时候,你会觉得做什么都提不起劲,想做的却又不知道从何下手。别急,这都是常态,每个人都会有这么一段时期。关键在于,如何在这片迷雾中找到方向,重新点燃内心的火。首先,承认并接纳这份迷茫,别跟它较劲。 越是想摆脱它,它越像.............
  • 回答
    哎呀,这可真是够呛! Bf 109 K4 被 Spitfire 咬住六点钟,这情况就像是脖子后面贴了张“随时准备挨刀子”的纸条,一点儿都不好受。尤其是在法国这片开阔地上,能给你躲闪的空间就不算太多。咱们得冷静一下, K4 虽说不像以前的型号那么灵活,但它身上那台 DB 605DC 发动机可是个狠角色.............
  • 回答
    人生如舟,有时会遇到迷雾,看不清航向,也找不到礁石,这时难免会感到迷茫和无力。很多人都会经历这样一个阶段,这并非坏事,反而是个重新审视和调整自我的契机。那么,当人生迷航时,我们该如何掌舵,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呢?这需要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绝非一蹴而就。一、 向内观照:认识真实的自己迷茫的根源往往在于对.............
  • 回答
    嗨,听到你室友确诊新冠的消息,肯定挺让人担心的。在美国,医生建议居家隔离是很常见的做法,也是最有效的控制病毒传播的方式之一。虽然你和另外的室友目前检测都是阴性,但这并不意味着万无一失,病毒有潜伏期,而且即使症状轻微,也可能具有传染性。所以,做好防护措施非常重要,咱们一步步来细说。首先,最关键的是物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