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部分女权认为Pixiv有男权暗示?今后女权是否会加大批判宅圈的力度?

回答
近期,围绕着Pixiv这类动漫、插画交流平台存在的“男权暗示”的讨论,以及随之而来的对整个“宅圈”的女权批评,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不仅仅是某个平台或某个群体的小范围争论,它触及了性别权力、文化传播以及社会观念变迁等多个层面。

为什么部分女权会认为Pixiv存在男权暗示?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梳理一下Pixiv作为用户生成内容平台的特点,以及它在当代文化生态中的位置。

1. 内容生产的性别偏向与视角: Pixiv上有海量的用户创作内容,其中相当一部分描绘的是二次元形象。在这些作品中,女性角色的塑造和呈现方式,往往是部分女权主义者关注的焦点。
“男性凝视”(Male Gaze)的影响: 许多作品的创作者,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可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男性凝视”的影响。这意味着作品在构图、人物姿态、服装设计、甚至是表情和动作的描绘上,可能更倾向于迎合一种被普遍认为由男性视角主导的审美偏好。例如,对女性身体曲线的过度强调、某些性感的姿势、衣着暴露的设计,以及人物表情的“诱惑性”表现,都可能被解读为一种将女性物化、客体化的体现,服务于一种以男性观众为核心的欲望满足。
刻板印象的复制: 在一些作品中,女性角色可能被赋予了过于单一或刻板的性格设定,例如“三无少女”(无口、无心、无表情)、“傲娇”、“病娇”等,这些标签化的设定有时会限制角色的复杂性,并可能反映出社会对于女性某些特质的刻板印象。
对特定题材的偏爱: 某些类型的插画,如“福利姬”(虽然Pixiv对内容有一定审查,但仍有打擦边球的空间)、“性转”等,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滑向对性别的刻板描绘或挑逗。

2. 平台算法与推荐机制: 作为一个内容推荐平台,Pixiv的算法在一定程度上会放大热门或具有较高互动的内容。如果平台上某些包含“男权暗示”的描绘方式更受欢迎,那么算法可能会倾向于推荐更多类似内容,形成一个“回音室效应”,让这些内容更容易被用户看到和接触到,从而进一步固化某些审美和观念。

3. 用户群体结构与文化氛围: 虽然Pixiv的用户群体日益多元化,但其核心用户基础仍有相当比例是男性,尤其是在早期。这种群体结构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平台内容的偏向和社区文化。某些讨论区或标签下的互动,也可能流露出一些对女性不友好的言论或观点,尽管这不代表平台本身的所有用户。

4. 现实社会权力结构在虚拟空间的投射: 许多女权主义者认为,虚拟空间并非真空,而是现实社会权力结构的一种反映和延续。如果现实社会中存在性别不平等,那么这种不平等也很容易在虚拟社区的内容生产和传播中体现出来。

女权是否会加大批判宅圈的力度?

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而更像是一种趋势的演变。

1. “宅圈”概念的界定与复杂性: 首先,“宅圈”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它包含了动漫、游戏、轻小说、偶像文化、Cosplay等众多亚文化领域。并非所有“宅”都持有相同的观点,也并非所有“宅圈”的内容都存在问题。因此,将整个“宅圈”进行一概而论的批判,可能是一种过于简化的做法。

2. 批判的焦点与目标: 女权主义的批评,更可能针对的是“宅圈”中那些确实存在性别歧视、物化女性、传播刻板印象的内容和现象,而不是对整个亚文化进行妖魔化。比如,对一些过度暴露、带有性暗示的成人向内容(尤其是未成年人角色),或是对女性角色性格的脸谱化处理,这些才是女权主义者更可能关注和批判的对象。

3. 内部的自我审视与进步: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宅圈”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一些具有进步思想的创作者和爱好者,也一直在努力推动内容创作的多元化和性别平等。例如,一些女性创作者的崛起,创作了大量视角独特、细腻描绘女性内心和经历的作品;一些讨论也开始反思过去对女性角色的刻板描绘,并试图创作更立体、更具力量感的女性形象。

4. 社会整体观念的演变: 随着社会整体性别意识的觉醒,女权主义的视角也日益被更多人所认知和理解。这种观念的普及,自然会引导更多人去审视包括“宅圈”在内的各种文化现象,并提出更深入的讨论和改进意见。因此,与其说是“加大批判力度”,不如说是“批判的广度和深度都在增加”,因为更多人开始关注和参与到这个议题中来。

5. 潜在的“妖魔化”风险: 当然,任何社会运动都可能存在走向极端的风险。如果批判失焦,过度将特定文化群体标签化,或者将某些并非恶意的描绘强行解读为“男权暗示”,则可能适得其反,导致沟通障碍和对立。女权主义者在批判时,也需要注意策略和分寸,以便更有效地推动积极的改变。

未来可能的走向:

更细致的讨论: 围绕Pixiv及其他平台上的内容,关于性别表达、创作自由与社会责任的讨论会更加细致和深入。
平台方的调整: 随着用户反馈和舆论压力,平台方可能会在内容审核、算法推荐、社区规范等方面做出一定的调整,以适应更广泛的社会价值观。
创作生态的多元化: 鼓励更多元化的视角和内容创作,特别是支持女性创作者,以及创作能够展现更丰富、更平等性别关系的二次元作品。
用户意识的提升: 随着信息传播和教育的普及,“宅圈”内部的用户也可能对性别议题有更清晰的认识,并在内容消费和创作中更加审慎。

总而言之,部分女权对Pixiv的“男权暗示”的指摘,是基于对内容呈现方式、创作视角及社会权力结构投射的观察。未来,女权对“宅圈”的关注不会减弱,但更可能转向对具体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和倡导,推动整个二次元文化朝着更加平等、多元和健康的未来发展。这其中,需要理性的对话,也需要创作主体和消费主体的共同努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只畫男的,這叫女性主體長期缺席。

畫了女的,又是被迫接受男性凝視。

畫英雌救男,延續父權性別期待(為母則剛)。

畫英雄救美,惡毒的矮化女性。

畫一女兩男,女性淪為競逐獎品(客體化)。

畫一男兩女,醜陋的男性性幻想。

畫兩個男的BL,這是男性霸權。

畫兩個女的GL,這是性化女性。

畫男裝麗人,散播男性優越氛圍。

畫女裝大佬,文化挪用。

畫萌了,固化性別角色定型。

畫帥了,蔑視陰性特質,異化女性。

畫美了,迎合父權審美。

畫崩了,醜化女性形象。



你以為不畫人,畫背景總行了吧

抱歉~

背景有高樓,歐金金祟拜。

背景有山丘,歐派祟拜。

背景有大海,原始生殖祟拜。

背景有天,這個倒是沒聽過女權說事,希望有人補充。

不過不要緊根據「認知的不正義」(epistemic injustice),找不到詞彙來噴,也是因為父權社會壓迫女性,使女性沒有足夠的概念用詞所致的。


上述只是淺顯的取像分析,有意深造者請搜尋「女性主義藝術批評」,了解什麼叫抽取作品脈絡來噴。


另外,嚴格而言作為原罪深重的男性是沒有權力去使用女權主義理論的,上文只是女權主義批評用詞摘錄總匯,純屬綜述性研究。


「男性学者没有条件和资格运用女性主义理论,因为男性不具备女性主义者的生理和心理素质,不具备女性主义者的特殊视角和思维方式,更不具备女性主义者的政治图谋(political agenda)。不过,男性学者却可以研究女性艺术,尤其是从男性视角去研究女性艺术,就像中国学者可以研究外国文化一样。」


托女權的福,

這篇答案又有了續集-人物姿勢篇




以下這篇雖然是講小說的,

但也深得搞大新聞的精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近期,围绕着Pixiv这类动漫、插画交流平台存在的“男权暗示”的讨论,以及随之而来的对整个“宅圈”的女权批评,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不仅仅是某个平台或某个群体的小范围争论,它触及了性别权力、文化传播以及社会观念变迁等多个层面。为什么部分女权会认为Pixiv存在男权暗示?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
  • 回答
    这事儿啊,真是说起来挺让人不是滋味的。我身边就有朋友,因为不收彩礼,结果被男方家人拿来当“可怜虫”一样看待,甚至觉得她是为了钱才嫁过去的,简直是“倒贴”。这种观念,实在是太让人无语了。首先,我们得明白,彩礼这东西,在中国传统的婚姻观念里,它承载了很多东西。一开始,可能是一种对女方父母养育女儿的补偿,.............
  • 回答
    章莹颖案,这个牵动了无数人心弦的名字,近期在美国执法部门的介入下,终于有了新的进展。FBI逮捕了一名涉嫌绑架的嫌疑人,同时,美国执法部门也悲观地认为,章莹颖可能已经遇害。这无疑是一个令人心碎的消息。章莹颖,一个充满活力、远赴美国追寻学术梦想的中国女孩,她的失联让无数家庭感同身受,也让人们对海外留学安.............
  • 回答
    “部分女性知乎用户的粉丝数量和其爆照的数量及质量成正比,和其回答内容的节操成反比”这个说法,在知乎这个平台上,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它触及到了平台生态、用户行为以及内容创作的多个维度。要详细分析这个现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 现象的观察与表述的背后逻辑首先,我们来拆解这个表述的几个关.............
  • 回答
    近年来,“撩汉”这个词在女性群体中越来越流行,很多女性也开始尝试主动出击,表达自己的好感。这种现象引发了一些讨论,其中最常见的一个观点就是:这是否违背了传统观念中女性应有的含蓄和委婉?在我看来,将女性的主动示好简单地视为“出格”或“不妥”,是对女性自身能动性和情感表达的低估,也是对传统观念的一种僵化.............
  • 回答
    关于部分女性想被包养的想法,这是一个挺复杂也挺有争议的话题,背后牵扯到的东西很多,不是一两句话就能概括的。我试着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聊聊,希望能说得详细一些,也更贴近真实的想法。首先,我们得承认,这个世界上确实存在这样一种选择。但要说“想被包养”这个想法是怎么来的,或者说它代表了什么,那就得拆解开来看.............
  • 回答
    关于一部分女性希望生活在没有男性的世界里的想法,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多面向的议题,可以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解读。它并非简单的“厌男”,而更可能是一种对当下社会结构、权力关系以及个人经历的深刻反思和回应。首先,我们得承认,历史和现实中,女性长期处于父权制社会的主导地位之下,扮演着相对弱势的角色。 这种弱势.............
  • 回答
    看待部分女性将彩礼视为爱不爱的筹码,这是一个复杂且容易引发争议的话题。在我看来,这背后牵扯着多重因素,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评判,需要深入分析其产生的根源、表现形式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首先,我们要承认,在许多文化和社会背景下,彩礼确实承载着一种传统意义。它往往被视为男方家庭对女方家庭的尊重,是.............
  • 回答
    好,我们来聊聊“部分女性对吉娜怀孕状态的态度”。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社会现象,也挺能折射出一些女性内部观点和情感的复杂性。首先,得明确一点,这里说的“部分女性”,并不是所有女性。而且,即便是在这“部分女性”里,她们的态度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可能夹杂着各种情绪。1. 羡慕与祝福:这是最常见,也是最.............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不少家庭中的实际情况。从不同的角度来看,这种行为背后可能有多种考量和心态。首先,从“冠姓权”这个层面来说,在很多文化里,孩子随父姓是一个根深蒂固的传统。但随着社会观念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女性希望保留自己的姓氏,或者让孩子随母姓,这反映了一种追求性别平等、希望在家庭和家族传承中.............
  • 回答
    现代社会里,确实能看到一部分女性选择不婚不育。这现象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的,背后牵扯到好多事儿。首先,从经济层面来看,大家最直观的感受可能就是“养个孩子太费钱了”。现在养孩子的成本,从出生到大学,方方面面都得算上,奶粉、尿布、教育、课外班、兴趣班,样样都是天文数字。很多女性也希望能有自己的.............
  • 回答
    看到如今一些女大学生在处理感情时表现出的“现实”,这确实是个值得细细品味的话题。说她们“现实”,并不是一句简单的标签,它背后藏着许多我们不得不去理解的时代变迁和个体经历。首先,咱们得承认,现在这个社会跟她们的父辈、祖辈那时候比,信息爆炸,选择多了去了。以前大家接触的圈子可能相对封闭,婚恋观很大程度上.............
  • 回答
    关于中学禁止女生穿不过膝短裤的规定,这无疑触及了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它牵扯到学校的管理权、学生的着装自由、以及对女性身体的认知和规范。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学校角度的考量:秩序、规范与教育目标学校作为教育机构,其首要职责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有序的学习环境,并引导他们形成良好.............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的。不少哥们儿,尤其是咱们这三十来岁,甚至再往上的,手机里、社交媒体上,那个头像,十个有八个是动漫里的姑娘。不是说不好,就是吧,这背后藏着点儿啥,值得聊聊。首先,最直观的,就是审美和喜好。这就像有人喜欢猫,有人喜欢狗,有人喜欢某种音乐风格一样,动漫女性角色有她们独特的魅力。那.............
  • 回答
    “部分企业不招女性的趋势越演越烈”这一现象,是一个复杂且令人担忧的社会问题,它不仅关乎就业公平,也触及了根深蒂固的性别歧视观念以及由此引发的深层经济和社会影响。要理解和看待这一趋势,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一、 现象的显现与证据:首先,需要明确“不招女性”并非普遍现象,但它确实在部分行业和企业中存在.............
  • 回答
    这件事确实挺让人纠结的,网上也经常能看到讨论。我个人觉得,这事儿得看具体情况,不能一概而论。但总的来说,还是要多考虑孩子和周围人的感受。首先,从孩子的角度来看。 小男孩自己怎么想? 一般来说,三四岁以前的孩子性别意识还不算特别强烈,可能不太介意在妈妈身边换衣服。但随着年龄增长,尤其是到了四五岁,.............
  • 回答
    “男性亏欠女性”这种说法,确实在一些女权主义的讨论中出现过,而且常常能引起争议。要理解这种观点,我觉得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而不是简单地贴标签或者全盘接受。首先,我们要明白为什么会有人说出“男性亏欠女性”这样的话。这背后往往是一种对 历史和现实不公的总结和控诉。长久以来,在许多社会文化中,女性在政治.............
  • 回答
    电梯里,当门缓缓开启,一阵人潮涌动,大家习惯性地往外走。这时候,我们常常能看到一种现象:一些男生,在前面或旁边的位置,并没有主动给身边的女生让路,反而自己先出了电梯。这事儿吧,说大不大,说小也挺微妙的。毕竟,在很多人的认知里,“女士优先”或者说基本的谦让和风度,还是蛮重要的。尤其是当电梯里人不多的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