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那些断舍离的人,后来怎么样了?

回答
断舍离,这个词在我身边越来越频繁地出现。从最初的“极简主义”变成如今更接地气的“断舍离”,它像一股清流,涤荡着许多人心中的尘埃,也带来了关于生活方式的另一种可能。我身边就有这么几位,他们身上发生的故事,或许能给你一些关于“断舍离”之后,生活走向的真实描摹。

小雅:从“堆积如山”到“呼吸顺畅”

小雅是我大学时期的好友,那时候她简直是个“购物狂”。每个月的工资,一大半都进了商场,尤其喜欢买衣服、包包和各种网红小家电。她的房间,简直是“淘宝爆款”的展示厅,各种东西堆积如山,每次找个东西都要费一番功夫。我经常打趣她说:“你这是要开个私人博物馆吗?”

几年前,她经历了一次不太顺利的感情,又加上工作上的瓶颈,整个人变得有些焦虑和迷茫。就在这时,她接触到了“断舍离”的概念。一开始,她只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从衣柜里最容易处理的衣服开始。她跟着“断舍离”的原则,一件件地审视自己的衣物:“这是我真正需要的吗?它让我感到快乐吗?我穿它的频率高吗?”

这个过程比她想象的要艰难。很多衣服,是曾经某个时刻的心情寄托,是某个商场打折时的冲动,是别人送的不好意思拒绝。但随着一件件物品的离开,她发现,房间里的空气似乎都变得不一样了。不再是那种压抑的、被杂物挤压的感觉,而是有了一种“呼吸感”。

断舍离的过程,也让她开始审视自己购物的习惯。她发现,很多东西的购买,源于内心的空虚和对外界的认同感。当她开始清理物品,也等于在清理内心的杂念。她不再盲目追求潮流,开始更注重衣物的质量和自己的实际需求。

后来,小雅的人生也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她换了一份更适合自己的工作,也重新找到了生活的重心。她的房间变得整洁有序,每次回家,她都能感受到一种宁静和放松。更重要的是,她发现自己不再依赖物质来填补内心的空缺,变得更加自信和独立。她说,断舍离就像是给人生做了一次“减法”,却让她得到了更深刻的“加法”——对生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自己的需求有了更明确的了解。

老张:从“怀旧情结”到“轻装上阵”

老张是我邻居,一位退休的老干部。他的家,可以说是“时代印记”的博物馆。各种老物件,从泛黄的奖状、到旧式的收音机、再到各种年代的票证,都整齐地摆放在屋子的各个角落。他一直觉得,这些东西都是自己人生经历的见证,是回忆的载体,很难割舍。

他的子女几次想帮他清理,都被他一口回绝了。直到他因为身体原因,需要搬到更小的楼房居住,才不得不面对“断舍离”的现实。这次,不是他主动去拥抱,而是生活“逼”他去面对。

一开始,他非常抵触。那些奖状,是他年轻时的荣耀;那些票证,是他辛勤付出的证明;那些旧家电,是他曾经引以为傲的“现代化”标志。每一样东西,背后都有一个故事。他觉得,丢掉这些,就像丢掉自己的过去。

但是,他的孙子小明,一个刚上大二的孩子,却用一种他意想不到的方式“帮助”了他。小明学习了“断舍离”的书籍,他没有直接去扔东西,而是每天陪着爷爷,一件件地拿出老物件,然后问爷爷:“爷爷,这个东西,现在还在用吗?它还有以前的意义吗?我们是不是可以把它拍张照片,然后把这个‘本体’,送给更需要它的人,或者让它回到它的‘根’里(比如捐赠)?”

孙子的耐心和方式,让老张慢慢放下了抵触。他开始意识到,回忆并不一定需要实体来承载。那些奖状,他可以找人装裱起来,挂在书房;那些票证,他可以拍下来,做成一本“时光相册”;那些老物件,他捐赠给了当地的博物馆,那里有更多的人能看到它们,了解那个年代的故事。

搬家完成后,老张的家里虽然少了许多东西,但空间却大了很多,也更明亮了。他发现,自己虽然“舍”了很多,但内心并没有失去什么,反而获得了轻松。他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陪伴孙子,去参加社区活动,去享受退休生活。他说,以前总觉得家里面堆满了东西,心里反倒不踏实,现在反而有一种“神清气爽”的感觉。

莉莉:从“完美主义”到“随遇而安”

莉莉是一位典型的“完美主义者”,她的家,从布置到收纳,都力求一丝不苟。她买东西,总是需要研究很久,确保每一样都是“刚刚好”的。她相信,拥有“对”的东西,才能拥有“对”的生活。

然而,这种对“完美”的追求,也让她活得很累。她害怕改变,害怕出现“意外”,害怕自己拥有的东西不符合她心中设定的“理想状态”。她会因为买回来的一件衣服,发现它和家里的某个摆件颜色不太搭,而感到焦虑;她会因为书架上的书,不是按照颜色或者大小顺序排列,而耿耿于怀。

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参加了一个朋友组织的“断舍离”工作坊。在工作坊里,她第一次了解到,生活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样板间”,而是充满变数的“真实”。她开始尝试着去“舍”,从那些她觉得“不够完美”的东西开始。

起初,她觉得非常痛苦。她会纠结于一件有瑕疵的杯子,是该丢还是该修。她会因为一件衣服,虽然不常穿,但她觉得“扔掉太可惜了”,而迟迟不愿放手。但随着工作坊的进行,她开始明白,“断舍离”并非是要丢弃所有“不完美”的东西,而是要审视物品和自己的关系,找出真正让你感到舒适和有用的。

她开始尝试接受生活中的“不完美”。她学会了“够用就好”的道理,不再执着于每一件物品都必须达到她心中设定的“完美”标准。她开始允许自己的生活空间有一些“随意”和“变化”。

后来,莉莉最大的改变是心态上的。她不再那么焦虑,也不再活在对“完美”的追求中。她学会了拥抱不确定性,也学会了更宽容地对待自己和生活。她发现,当她不再强求一切都“完美”时,反而能发现生活中更多美好的细节。她依然热爱整洁,但不再让“整洁”成为一种束缚。她更愿意去体验生活,而不是去“管理”生活。

断舍离之后,不是终点,而是新的开始

从小雅的“呼吸顺畅”,到老张的“轻装上阵”,再到莉莉的“随遇而安”,这几位朋友的经历,都指向了一个共同点:断舍离,不是让你变成一个只有几件衣服、几样家具的“苦行僧”,而是在清理掉不适合自己的、多余的东西之后,更清晰地认识自己,更从容地面对生活。

断舍离之后的他们,并没有因此变得“贫穷”或者“匮乏”。相反,他们往往因为更了解自己的真实需求,而能更有效地利用资源,过上更充实、更自在的生活。他们不再被过多的物品所累,而是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追求真正重要的事情——人际关系、个人成长、兴趣爱好,或者仅仅是享受当下片刻的宁静。

当然,断舍离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是关于生活选择和自我认知不断迭代的过程。那些真正实践断舍离的人,往往是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了更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以及一种内心的平静和自由。他们不再为拥有而活,而是为“活出自己”而准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4年开始断离舍。那个时候我发现自己不喜欢整天选不同的包包,鞋子,衣服了。不管家里有几个包包,我每天只想背最轻的那个。鞋子衣服只想穿最舒服的。所以我开始在二手网站上开始卖包包和鞋子。

其实我并没有特别读过断离舍的书籍,因为随着我把不用了的东西卖掉,或者捐给救世军,或者扔了,我意识到了我生活中其实完全不需要这么多的物质。这些物质不但没有丰富我的生活,反而是个累赘 — 花了很多很多时间挑选,买了以后我即使不用还是需要经常维护,不然包包鞋子会发霉,垮了,等等。而在二手市场卖掉也很费时间 — 要拍照上传,和买家沟通,见面,这些真的是浪费时间。而我不是一个勤快的人,有时间我宁可去看本书。而且衣服包包多了就需要很多衣柜,盒子,这些都增加了需要做的家务。

自从开始卖东西以后我就发现了我想要摆脱之前累积的物质给我带来的时间上的损失。慢慢的,从心理上,就放下了对物质的执念。后来我慢慢把不需要的东西定义为一年都没有碰过的东西,只要超过一年没碰,我就会把它们挂出来卖掉。再看到任何可爱的衣服包包,我脑海里出现的就是将来打理它们所需要费的时间,和卖掉的时候的麻烦。这么一想,对它们就没有执念了。

执行断离舍的时候,有段时间我走火入魔,对物质的排斥挺极端的。会恨不得家里什么都没有,非常反感买任何不是特别有用的东西。后来经过家人提醒,恢复正常了。现在不会特别极端了。大部分时间什么都不买,但是偶尔也买点东西,不会那么苛刻了。

断离舍现在仍是我处理家里东西和生活琐事的主题和原则。选择这种原则,或者生活态度和理念,对我来说纯粹是为了节省时间。5年下来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它也让我对于经常用到的东西抱有一种感恩之心,当它们寿终正寝时,我发自内心的感谢它们曾经为我做过的贡献。跟他们说再见时也觉得开心,因为可以少打理一样东西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