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扶苏接到胡亥的假圣旨,那么草率地自行了断?

回答
扶苏接到胡亥的假圣旨后,选择自行了断,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令人唏嘘的决定,背后牵涉到多方面的因素,绝非“草率”二字可以简单概括。要详细解读,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的政治背景、人物性格、信息不对称以及秦朝特有的制度文化。

一、 身处边疆,信息隔绝与被孤立的困境

遥远的边疆与信息延迟: 扶苏当时被秦始皇派往北疆监督蒙恬和三十万大军,镇守边疆。这是一个非常遥远的地区,交通不便,信息传递极其缓慢。当胡亥的假圣旨抵达时,扶苏无法在短时间内获得来自咸阳的真实信息,也无法与朝中其他忠臣进行核实。这种信息的不对称性,是导致他误判形势的根本原因。
被隔绝的权力中心: 扶苏是秦始皇的长子,本应是继承人的热门人选。然而,他因为与秦始皇在“焚书坑儒”等政策上的意见不合,被外放边疆。这本身就意味着他被排除在核心权力圈之外,失去了直接影响朝政和了解真实情况的机会。他与胡亥、赵高、李斯等人之间存在着政治上的隔阂和潜在的对立。
蒙恬的劝谏与扶苏的顾虑: 蒙恬是扶苏的坚定支持者和良师益友。当假圣旨到来时,蒙恬极力劝阻扶苏,认为此事可疑。然而,扶苏最终还是选择了相信,并最终导致了自己和蒙恬的悲剧。这其中的原因,也值得深思。可能扶苏一方面相信圣旨的权威性,另一方面也考虑到蒙恬的劝谏如果被解读为“抗旨不遵”,可能会牵连到蒙恬,甚至进一步引发边疆的动荡。

二、 扶苏自身的性格特质与政治理念

仁厚儒雅的性格: 史书对扶苏的评价普遍是仁厚、宽容、有仁德。他与秦始皇的暴政和严刑峻法格格不入,更倾向于儒家学说的治国理念。这种性格让他与当时的秦朝政治氛围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但也使他在民间和部分朝臣中有一定的声望。
对皇权的敬畏与对秦始皇的孝道: 尽管扶苏与秦始皇在某些政策上有分歧,但他始终是秦始皇的儿子,对皇权和父权威严有着根深蒂固的敬畏。接到圣旨,即使感觉蹊跷,也难以轻易质疑其真实性,更何况是来自父亲的“命令”。他的孝道和对皇权的忠诚,可能也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他的判断。
理想主义与政治现实的冲突: 扶苏的儒家思想使他渴望一种更温和、更仁德的统治方式,而他所处的秦朝是法家思想主导下的集权统治。当他被要求“赐死”,在内心深处,他可能无法想象这种局面,也可能认为自己无法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中生存下去,或者,他认为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避免秦朝陷入更大的政治混乱。

三、 胡亥、赵高、李斯集团的精心策划与心理攻势

假圣旨的伪造: 胡亥、赵高和李斯三人是这起阴谋的核心。他们伪造了秦始皇的遗诏,内容包含指责扶苏“数以刚愎自用,与监军为师,无大将才”,并命令扶苏和蒙恬自杀。这份诏书的措辞非常具有针对性和打击性,充分利用了扶苏的性格弱点和可能的心理负担。
赵高的权术与欺骗能力: 赵高是秦朝后期权倾朝野的宦官,以其阴险狡诈的权术闻名。他深谙利用人心的手段。他深知扶苏的性格,也知道如何在假圣旨中加入能够击溃扶苏心理防线的内容。
李斯的反水与政治利益: 李斯作为丞相,本应是扶苏的支持者,但他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选择了与赵高合作,一同篡拥胡亥。他的背叛也可能进一步加剧了扶苏的绝望感,让他觉得朝中已经没有可以信任的人了。
“赐死”的压力: 在秦朝,皇帝的命令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赐死”是对臣子和皇族最严厉的惩罚,也是一种极其屈辱的处置。对于一个被寄予厚望的长子来说,这种命令的打击是毁灭性的。它不仅意味着政治生命的终结,更意味着名誉的扫地和家族的耻辱。

四、 秦朝独特的政治文化与“忠君”观念

绝对的君权和“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君权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虽然扶苏是皇子,但在这种君权至上的观念下,皇帝的诏令是绝对的、不可违抗的。即使是皇子,也不能公然违抗皇帝的命令,否则就是“大逆不道”。
对父权与君权的混同: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父权与君权往往是紧密联系的。皇帝既是国家的君主,也是臣民的“父亲”。因此,来自皇帝的命令,也带有强烈的父权色彩。扶苏在面对自己“父亲”的命令时,很难跨越心理上的障碍。
名誉与忠义的考量: 在古代,尤其是对于皇族来说,名誉和忠义是极其重要的。一旦被指责“数以刚愎自用,与监军为师,无大将才”,并且被皇帝赐死,这在当时是极大的耻辱。扶苏可能认为,在这种情况下,自杀是一种保全名誉,避免进一步受辱,也避免给长子身份抹黑的方式。他可能认为,如果他活着,秦朝的命运将更加叵测,他也不想因为自己的抵抗而导致更多无谓的牺牲和内乱。

总结扶苏的“草率”自行了断,实则是在多重压力下的无奈选择:

1. 信息不对称和孤立无援: 他在边疆,无法核实诏令真伪,也无法获得外界援助。
2. 性格与理念的局限: 他仁厚、有孝道,但相对缺乏政治斗争的狠辣和警惕。
3. 强大对手的心理攻势: 赵高、李斯等人深谙权术,利用诏令的措辞和政治压力击溃了他的心理。
4. 根深蒂固的君权和父权观念: 秦朝的政治文化和他的个人价值观,使他难以违抗“圣旨”。
5. 对秦朝命运的担忧: 他可能认为自己的存在只会加剧权力斗争,不如以死明志,给秦朝留下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尽管这是他美好的愿望,现实并非如此)。

因此,与其说扶苏是“草率”,不如说他是被精心设计的阴谋、绝望的处境以及自身性格和时代局限性共同作用下的悲剧性牺牲品。他选择自杀,是在那个黑暗的政治环境下,他认为能够维护自身尊严、避免更大混乱的一种方式,尽管这个选择最终未能改变秦朝灭亡的命运,反而加速了其衰亡进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现在的回答比以前进步多了。至少现在知道诏书这种东西是秘书部门起草的,盖上章就是真的,不需要皇帝亲笔。所以扶苏接到的就是真圣旨。

而且赵高李斯都是老官僚了,肯定会想尽办法封死扶苏的出路。所以宣诏的时候可能就已经很难翻盘了。

所以说,李斯很关键。他和赵高结合,可以写出一份很合理的赐死诏书。

一般来说,解读到这里,就可以知道为什么扶苏会输了。

但是这还不够。

胜势转化为胜利需要一个过程,失败也是同样的。

可能性变成必然性,还是要考虑到实际牵扯到的各种因素的。

就这个事情来说,这个诏书即便做得再完美,也并不是完全无懈可击的,里面还是有牵强的地方。

比如说,秦始皇要赐死扶苏,必然要有关键事件催化。

那么,倘若扶苏在近期没有与秦始皇发生激烈冲突呢?那么这份诏书就会变得非常假——无论写得有多真。

或者说,即便扶苏近期再一次与秦始皇发生了矛盾冲突,扶苏也认为会引起秦始皇的雷霆之怒,那么赐死也就是一种十分出格、但并不算毫无可能的事情,还算有合理性。

然而仍旧有牵强的地方。

这个牵强,缺乏历练的人看不出来。

在面对赐死这样的诏书时,扶苏应该在请求面圣、抗命举兵、乔装潜逃等几个选项中做选择,而不是直接死,导致事情没有挽回余地。

人的决策是可以改变的。但是一旦扶苏死了,就不存在改变的可能了。

扶苏的问题,就在于他放弃了。

所以,在这里有一个很关键的细节:

为什么蒙恬要阻止扶苏自杀。

从最浅显的角度说,即便秦始皇真的要杀扶苏,扶苏、蒙恬就不能争取秦始皇回心转意了吗?

从更加深远的角度说,无论秦始皇要不要杀扶苏,倘若扶苏有不被杀的实力,秦始皇就不会回心转意了吗?

一开始,对于蒙恬阻止扶苏被杀这个细节,大部分人考虑得其实过于浅显。有的是简单当做蒙恬看出圣旨是假的,所以才愤而抗命。有的是从阴谋论角度,判定蒙恬也不知道圣旨是假的,但是可以带着扶苏起兵抗旨。

但是直接从最简单的角度来说,正常博弈,都是要避免走到这样无法挽回的地步的。

所以,就算诏书是真的,蒙恬也要阻止。

政治家不是做题家。

上级说了就听,这是好学生,却未必是好战士。

上级的意见你一般是要服从的,而且要交出上级满意的工作方案。这个时候甚至要避免提出异议、引起误解。但是上级的意见有重大风险,怎么办呢?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提出一个婉转的方案,借助程序把事情转化,把风险分担出去。一种是当面吵架。一般来说这种工作方式是不提倡的,因为不论事情办不办得好,自身的风险都太大了。扶苏的问题就在于,他始终没有回避自己的风险。这实际上是一种担当精神。

对于扶苏来说,风险积累越来越大,他也是担心的。这也是他轻松自尽的缘由之一。可是做题家一般不会知道,锋芒也是一种风格。别人会觉得你的抗压能力很强。所以你以为自己是个普通人,别人却以为你是钢铁。

对于扶苏来说,他和秦始皇多次争论,总是让所有人很尴尬。那么在周围人的眼中,扶苏就是个不怕死的。

所有人都觉得,他有着充分的对抗压力的准备,最高对抗赐死的准备。

所以扶苏去监军的时候,蒙恬表面上是被扶苏监督,实际上是在保护扶苏。蒙恬甚至有可能判断,自己就是扶苏用来关键时刻抵抗压力的重要力量。

扶苏给蒙恬监军,这是一件三方都很尴尬的事情:

秦始皇的尴尬在于,公子监军,无论双方关系是否友善,他都不敢轻易动他。所以这也可以解读为秦始皇要保全扶苏的一个策略:我早就气得想杀你了,但是我知道你没有坏心思,很不舍得,干脆给你一支大军,你自己保护你自己去吧。这造成了一个危险,就是父子之间有了空间上的嫌隙,易于被乘虚而入,为后来沙丘之变提供了操作空间。

扶苏的尴尬在于,出外监军,无论双方关系是否友善,都导致自己远离了政治中心,未必有机会回去继位。正常来说,扶苏在这个过程中应该选定合适的内线,隐藏起来在关键时刻动用,接应自己回去继位。甚至有可能扶苏自己没有选,但是有的人已经做好了做内线的准备。从历史记载来说,扶苏要么没做准备,要么失败了。由于记载太少,我们已经无法验证到底是哪一种情况了。

蒙恬的尴尬在于,作为大将,夹在父子之间,如何操作会非常考验技巧。把公子整没了,皇帝不高兴,自己吃亏。把皇帝整没了,公子一开始会很高兴,但是时间长了……所以,蒙恬最佳的操作,就是在父子之间做缓冲。当秦始皇要赐死扶苏时,他要劝阻。当扶苏要起兵打死秦始皇时,他要阻止。

蒙恬这种状态,歇后语叫“老鼠钻风箱——两头受气”。

所以在历史上,扶苏赐死,蒙恬无论是否知道诏书有诈,都要阻止。

然而这些反应一定是被赵高和李斯算计在内的……

很多人可能觉得,这些人都这样精明,自己去了这个时代怕不是很难活过三天。其实不要这样想。很多网友只是因为太年轻所以才不理解这样的问题。稍微经历点事情,也会这样精明的。只是希望到了那时候,不要忘记自己当初就好了。

user avatar

在秦帝国这样以法家思想为核心的国度里,皇帝的诏令是不允许有半点怀疑的。在法理上讲,皇帝正式发布的命令,必须无条件执行。秦国自商鞅变法之后,上至贵族下至百姓都是畏法、敬法、守法的。扶苏作为嬴政的长子,必定接受过良好的法家教育,他对法令的遵守恐怕更甚常人。李斯、赵高也正是抓住了这一点,直接给扶苏发了一道“程序合法”的赐死诏书。扶苏接到这封诏书后立即拔剑自杀,一旁的蒙恬拦都拦不住。

甚至不客气地说一句,哪怕题主你带着上帝视角穿越到了扶苏身上,以秦帝国的司法氛围来看,你也逃脱不了自行了断的命运。

假如突然有一天你遭受到晴天霹雳,晕厥了过去,醒来之后你发现你穿越到了秦朝扶苏的身上。

此时你正在北部边境与蒙恬将军商议如何对抗匈奴,这时南边皇帝的使者已经到达军营。

使者告诉你皇帝要你自杀,你作为一个穿越过来的人当然知道这是假的诏书,于是你大声疾呼这是伪诏,结果周围的中高级军官纷纷前来查验诏书,发现整个诏书手续齐全,文体合规、皇帝和丞相的印章都在诏书上。众人纷纷表示,该诏书没有任何可疑之处。

使者见状,厉声说道:“皇帝诏书在此,何人敢不奉诏?诸位不畏秦法乎?”,众人见状纷纷跪下,你这个穿越者极度惊恐之下立刻向外逃窜,结果被秦军乱剑斩杀,死无全尸!!!!

补充说明:沙丘政变为什么能够成功?

沙丘政变的主角是谁?是帝国丞相李斯,还是后来的秦二世胡亥?其实都不是,我认为是那个上蹿下跳的阉人赵高。赵高作为嬴政的贴身宦官,他有机会在宫廷里得到长期的历练,这让他对人性与权力的认知达到了非常人所能比拟的高度。

赵高是一个权谋高手,他的智力绝对是当时秦庭高层的佼佼者。在嬴政时代,赵高就深受皇帝的宠信,并且被皇帝任命为胡亥的法学老师。秦国本身就是一个以法家思想为主体思想的国家,其法学人才应该是多如牛毛。赵高作为一个宦官居然能够担任王子的法学教师,可见此人法学造诣之深。

沙丘政变要想成功有三大关键要素:其一,胡亥有称帝野心;其二、丞相李斯绝对要配合(极其重要);其三、扶苏、蒙恬势力必须被消灭。

先来讨论第一点,胡亥有没有称帝野心。算了,这一点不必讨论了,如果我是胡亥我也想上位。

再来聊聊第二点,如何让丞相李斯配合胡亥、赵高的计划。这个看起来非常有难度的事情,让赵高用一招就解决了,那就是威逼利诱。

请看几段《史记》原文:

(一)高曰:“君侯自料能孰与蒙恬?功高孰与蒙恬?谋远不失孰与蒙恬?无怨於天下孰与蒙恬?长子旧而信之孰与蒙恬?”斯曰“此五者皆不及蒙恬,而君责之何深也”

此段对话核心只有一点,那就是赵高让李斯自己掂量一下,蒙恬是不是比李斯更有可能当丞相。李斯想了想之后,也不得不承认蒙恬确实更有优势。

(二)高曰“高固内官之厮役也,幸得以刀笔之文进入秦宫,管事二十馀年,未尝见秦免罢丞相功臣有封及二世者也,卒皆以诛亡。

赵高更进一步恫吓李斯,让李斯回顾一下秦国被罢免高官的最终下场如何,尤其是要回忆一下像商鞅这样的外来士人的结局。

(三)高曰:长子(扶苏)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即位必用蒙恬为丞相,君侯终不怀通侯之印归於乡里,明矣。

赵高直接就将话挑明了,如果你不参与我们的政变,扶苏上位后必将用蒙恬代替你成为新丞相,到时候你别说地位不保,我估计你连通候的印信都带不走吧。

在《史记》中赵高说服李斯的说辞有一大堆,但是我认为真正有价值的能够打动李斯的也就上面那三段简短的对话。讨论什么国家大义,皇恩浩荡之类的对李斯来说都是废话。李斯想要什么,赵高非常清楚。

请看一段关于李斯人生价值取向的《史记》原文: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絜,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处卑贱之位而计不为者,此禽鹿视肉,人面而能强行者耳。故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

李斯从小就立志做一只米仓中的老鼠,从小就希望在最好的环境,最宽广的舞台上发挥自己的才能。他鄙视卑贱与穷困,显赫的秦国相位是李斯绝对不可能放弃的,否则他就成为了自己曾经鄙视的对象——“人面而能强行者耳”。

赵高绝对是一个把握人性的高手,他太了解李斯了,他对李斯的价值取向拿捏得死死的。他用秦相之位来威逼利诱李斯,他告诉李斯合作相位可保,不合作不仅相位必失,财富与人身安全都不会得到保证。李斯也是个聪明人,在他看来谁当皇帝无所谓,只要他的荣华富贵不受影响就好。于是,他就积极地参与了沙丘政变了。

最后,聊聊第三点,如何弄死扶苏和蒙恬。

李斯答应与赵高、胡亥合作后,立即开始了天衣无缝的骚操作,先是伪造一封秦始皇传位给胡亥的诏书,然后马上又伪造一封赐死扶苏的诏书。两封诏书由内庭起草,加盖皇帝印玺,全流程跟秦始皇发布的诏书一模一样。在秦帝国的行政系统里,皇帝的诏令不允许被质疑和违抗的。扶苏接到一封在程序上完全挑不出半点毛病的皇帝诏书,除了奉诏还有其他选择吗?

这就是高度中央集权封建专制的BUG。如果皇帝在位并且能够正常履职那还好,一旦奸臣窃命,那真实的皇帝就是宦官、外戚、权臣了。

总论:这次政变的总导演是赵高,他以超高的驭人之术和深邃洞察力将李斯、胡亥、蒙恬、扶苏等人玩弄于鼓掌之中,使得我们这些后来的吃瓜群众看了一幕精彩的历史政变大戏。

user avatar

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

敢造反的终究是少数人,对于大多数古人而言,皇帝的权威是绝对的。

说扶苏为什么不拥兵自重的,可能是不理解后勤这个概念吧。你扶苏敢不听话,我胡亥就敢给你边军断粮,看到最后是你扶苏成功造反快还是饿晕了头的边军先内部瓦解快。

user avatar

扶苏自杀之举,一直被后世认为他过于“愚忠”“愚孝”,对秦朝的二世而亡,负有间接责任。

然而,如果从秦始皇生前的布局,对扶苏和蒙恬的精心防范,就可知道这两人想要在未得皇帝诏命、无从判断李斯等人发来的“秦始皇遗命”真伪的情况下,想要率领三十万大军起兵勤王,杀入关中,夺取皇位,犹如天方夜谭

首先,扶苏的身世之尴尬,注定他的存在本身,就是秦始皇最大的潜在敌人。

楚人陈胜吴广起兵反秦,为何同时要打着“扶苏、项燕”的旗号,并定国号为“张楚”?以“张大楚国”自命的起义军,为何反要认扶苏这样一个秦国皇子,做为自己的号召?

这要从秦始皇的曾祖母宣太后说起,楚氏外戚集团,早在秦国宫廷盘根错节,影响秦国朝堂大政近百年。

如芈八子的弟弟魏冉,多次出任丞相,专执国政数十年。如秦始皇的生父庄襄王,本名“异人”,回国后特意改名“子楚”,讨好楚国出身的嫡母华阳夫人,才从一个庶子得到了王位。

秦始皇即位后,楚国公室出身的大臣昌平君、昌文君兄弟,依靠他嫡祖母华阳太后的势力,都成为出将入相的国家重臣。秦始皇平定嫪毐叛乱,就是依靠昌平君、昌文君直接发兵。

然而,当秦国要统一天下,必欲灭亡楚国时,这些楚国外戚的立场便和秦始皇起了严重冲突。

当李信、蒙武率领二十万大军攻楚,在平舆之战和寝丘之战连胜楚军,兵锋直指向楚国首都寿春时。

身为秦国丞相的昌平君却在原属楚国、后被秦国夺取的陈地举兵反秦,和楚将项燕里应外合,令秦军腹背受敌,死伤惨重,遭遇了统一战争期间最大一次失败。楚国趁机收复大片土地,更趁胜西进,反攻深入至原韩国境内。

秦始皇的统一大业一时被逼到了悬崖边。他孤注一掷豪赌,下令举国“空甲士”,起倾国之兵六十万大军交给王翦,终于打败项燕,攻杀楚王负刍。

项燕便拥立昌平君这个当了多年秦国丞相的楚国公子,做了最后一代楚王,继续坚持反秦,次年,在王翦大军追击下,这对末代君臣一起被杀殉国。

对秦始皇而言,楚氏外戚集团在灭楚战争中的表现,无异于一次最大的背叛,在那之后,他们也被从秦国的朝堂后宫彻底铲除。

在昌平君起兵反秦的同时,同为楚国公子、同样仕宦于秦多年的昌文君死去,死因极可能和当年被“坐法诛”的丞相范睢一样,是被昌平君的反叛连坐而死。

被连坐而死的还不止是昌文君,还包括秦始皇的正妻,秦国王后,楚国公主芈某。

没错,秦始皇虽然不曾立皇后,但他称帝之前做了二十多年的秦王,大婚行冠礼,又怎么可能不立王后?因楚国外戚在秦国宫廷势力之大,昌平君昌文君两位楚国公子都是执掌重兵、出将入相的秦国重臣,秦王嬴政的这位王后,不是出自楚国的公主,又会出自其他哪国?

昌平君叛秦,导致秦国遭受数十年前邯郸之败后,最大一次惨败,也是秦孝公商鞅变法以来,秦国历史上最大的惨败之一,十几万秦军将士埋骨荒郊。

秦法无情,一视同仁,为向大秦军民谢罪,昌文君等楚国外戚怎能不死?身为楚国公主的秦国王后又怎能不死?秦始皇纵是心念夫妻之情,也不能不忍痛割爱,何况历史记载他“蜂鼻长目、鹰胸豺声”,本就是个对敌人性情酷烈之人。

秦始皇惩治昌平君反秦之罪,诛杀昌文君和秦国王后,铲除楚国外戚集团后,也顺便抹去了他历史上必然存在的正妻的一切相关记载。然而,历史并非全无端倪可寻觅,从陈胜吴广义军以扶苏为号召,就可知:扶苏身上流的正是被秦始皇抹杀了一切记载的那位楚国公主的血,楚地的百姓对他有天然的亲近感。

正因为扶苏不止是秦始皇的长子,其实也是秦始皇实际上的嫡长子,只因为母亲被杀才失去了嫡子之位,所以在朝野民间才会有偌大的声望。在天下人看来,虽然被秦始皇刻意打压,终身不得正式的储君之位,但他依然是大秦帝国理所当然、无需争议的继承人。

“立储以嫡,无嫡立长”,是从商朝、周朝起,已经在华夏世界通行了上千年的礼法准则,秦始皇生前为加强集权,未立皇后,自然没有法定嫡子,因此作为庶长子的扶苏,哪怕只按礼法,同样也是皇位当然的第一继承人。同时,他也就必然成为秦始皇帝位的潜在最大威胁。这种威胁是现实存在,绝不以父子二人的私人感情是否亲厚,而为其左右。

更何况扶苏身处嫌疑之地,其公开政见更与秦始皇截然不同,甚至南辕北辙,自然难讨秦始皇欢心。始皇帝对扶苏的的忌惮和戒备之心,也是顺理成章。

春秋时期晋献公欲废太子申生,先将他放逐出外。对比此前例,始皇帝把扶苏发配边疆之举, 同样是意味深长。

秦始皇让扶苏做蒙恬的监军,一方面是贬斥扶苏,把他从京城咸阳逐出,避免“变起肘腋”,

一方面又并没把扶苏一竿子直接打死,而是通过让他接触军权,给他一点渺茫的希望和暗示,冷眼观察扶苏是否会因为这点希望和暗示,政治立场和主张改弦更张,重新变成一个适合自己心意的继承人。

同时,扶苏毕竟是宗室、皇子,他的身份在军中,对蒙恬这样的外姓臣子是天然的分权和制衡,避免这支三十万人的大军,只知有蒙氏,不知有大秦,以此来加强对蒙恬和长城军团的控制。

然而,扶苏却以其过人的个人魅力,迅速和蒙恬处好关系,两人竟关系亲密,结为一党,更加剧了秦始皇对他的忌惮之心。

一个天下人默认的皇位第一继承人,和一个三十万大军的统军大将结为一党,对任何一个帝王来说,这意味着什么?蓄谋不轨,抢班夺权!

秦国在秦献公即位前,秦武王暴死后,都曾爆发过宗室借军队支持争夺王位的内战,殷鉴不远,秦始皇又怎能容许扶苏和蒙恬联合控制长城兵团,唯他们二人之命是从?

如果扶苏占据了扶苏-蒙氏联盟的主导地位,蒙恬唯其命是从,则扶苏有一天直接带兵杀回咸阳,以外兵入内强行即位,秦始皇被逼退位甚至被弑杀,也只在扶苏的一念之间了。

如果蒙恬占据了扶苏-蒙氏联盟的主导地位,扶苏只是他的招牌傀儡,那么蒙恬有一天挥军南下,问鼎之轻重,蒙氏一族就此取代嬴氏皇族,改朝换代,也只在蒙恬的一念之间了。

身为经历无数刀光剑影的雄猜之主,秦始皇绝不可能让任何人把大秦的长城兵团变成自己的私兵,而反过来威胁自己的皇位。因此,他当然一直有足够的布置,让蒙恬加上扶苏哪怕相互勾结,亲密如一,也无法完全控制长城兵团:

一方面,长城兵团后勤补给完全依赖于内地,将士的家属亲戚同样也在内地。只要皇帝一声令下,长城兵团就会断绝粮秣补给,而且秦始皇统一天下、首创帝制的赫赫天威,也使得军中人心绝不敢和朝廷对抗,轻易反逆。

另一方面,扶苏和蒙恬并无专杀之权,长城兵团的人事权完全在秦始皇手中,始皇帝也通过一系列人事布局来分扶苏蒙恬之权,牵制二人,使得他们纵然有谋反之心,也无谋反之力。

如长城军团的副将王离,是王翦的孙子,王贲的儿子。蒙恬这个蒙骜之孙、蒙武之子,虽然同样属于“将门虎子军三代”,但是作为关中老秦人将门的代表王氏家族,和外来户关东将门代表蒙氏家族,天生利益立场不同,注定拧不到一块去。(蒙骜本是齐国人。

王翦王贲父子分兵攻灭五国,为秦国统一天下,功高无以复加。而蒙武在灭国战争中只是副将,还曾和李信在伐楚战争中被楚将项燕打得大败。从王离的角度,他又怎么会服气蒙武的儿子却反过来成为自己的顶头上司?

所以秦始皇这种人事安排搭配,是令将领们互相牵制和制衡的标准做法。同样,军中类似王离这样的将领又有多少呢?

因此,当秦始皇死后,李斯从咸阳传来不知真伪的赐死诏书时,扶苏和蒙恬就算不甘就死,想要奋身一搏,起兵南下,王离也好,军中其他将领如苏角、涉间等人,他们会赞同吗?

无论秦始皇属意的新皇帝是扶苏还是胡亥,都并不影响他们的荣华富贵,那么,他们又为何要冒上从此自己和家族背负反逆之名的巨大风险,去陪扶苏和蒙恬打一场未知胜负的内战?

因此,权衡利弊,扶苏选择自杀,若诏书为真,不失坦然赴死的孝子之名,如晋国太子申生一般,若诏书为假,更能作为被无辜冤杀的皇子,得到后世无限同情。

而扶苏若想举兵反抗,近乎全无胜算,无论诏书真假,一样是死路一条,还要因此背负叛臣逆子的骂名,再也进不了嬴氏皇族的宗庙。——换了任何人是扶苏的立场,又会怎么选?

(本文部分观点/内容,援引此笔者好友【长乐夜未央】 原创撰文,此致感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扶苏接到胡亥的假圣旨后,选择自行了断,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令人唏嘘的决定,背后牵涉到多方面的因素,绝非“草率”二字可以简单概括。要详细解读,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的政治背景、人物性格、信息不对称以及秦朝特有的制度文化。一、 身处边疆,信息隔绝与被孤立的困境 遥远的边疆与信息延迟: 扶苏当时被秦始皇派.............
  • 回答
    知乎上关于秦始皇为何选择胡亥而非扶苏继承皇位的讨论,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而且往往能引申出很多细节和推测。要详细讲讲这种观点的由来,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梳理。首先,得明确一点,历史学家们主流的看法是,秦始皇临死前属意的是扶苏。这一点,咱们可以从《史记》等史料中找到依据,比如秦始皇在巡游过程中,曾让扶.............
  • 回答
    关于秦朝皇族姓氏以及公子扶苏、胡亥为何不姓“嬴”的疑问,其实这是一个挺有意思的历史现象,里面涉及到古代中国姓氏的演变、皇族称谓以及一些历史习惯。咱们这就慢慢道来,把这事儿说清楚了。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秦朝的皇族,毫无疑问,姓嬴。 这个“嬴”姓是非常重要的,它代表了秦国和秦朝的宗族来源。根据史书记载.............
  • 回答
    王扶林导演,一提到他的名字,很多人脑海里第一时间闪现的,必然是那部堪称中国电视剧史上的里程碑之作——《红楼梦》。这部剧的成功,无需多言,至今仍是无数观众心中无法超越的经典。然而,如果将《红楼梦》的光环稍微剥离,审视王扶林导演的其他作品,似乎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为何论及其他作品,大家普遍认为其水准“.............
  • 回答
    秦穆公为何会扶持晋惠公上位,最终却将其变成俘虏?这桩历史公案,说起来颇具戏剧性,也折射出春秋初期霸主争霸的复杂博弈。要理解这个过程,咱们得把时间拨回到晋国内乱的那个节骨眼上。晋国内乱:一个绝佳的“介入”机会晋国自晋献公以来,经历了骊姬之乱,晋国国君的继承权一直不稳定。到了晋惠公(即夷吾)的父亲晋惠公.............
  • 回答
    美国长期以来在全球范围内推行其外交政策,其中一个显著的特点便是扶植和支持其他国家的政权。然而,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一个颇为耐人寻味但又反复出现的现象:这些由美国精心挑选和大力扶持的政权,在军事上的表现似乎并不尽如人意,甚至常常走向失败。这其中到底隐藏着怎样的复杂原因?首先,我们得明白,美国在扶植政权.............
  • 回答
    李渊不扶持柴绍制衡李世民,转而扶持裴寂等人,这背后牵扯着复杂的政治考量、家族关系以及李渊自身的性格与判断。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细致地梳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关系。一、 柴绍的地位与李渊的考量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柴绍在李渊心中的定位。柴绍是李渊的妹夫,也就是李世民的姑父,他是一位能力出众、忠心耿耿.............
  • 回答
    这的确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也是理解义和团运动的关键点之一。简单地说,义和团“扶清”,是因为他们当时的视角和认知,以及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让他们看到了一个与我们今天评价截然不同的“清政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剖析:1. 义和团的朴素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 外敌入侵的现实: 当时,.............
  • 回答
    这宋江和柴进,同样是仗义疏财,救急扶危,怎么一个成了梁山泊的众望所归,一个却显得有点黯淡无光呢?这事儿啊,得掰开了揉碎了说说。表面上看,都是掏钱办事,但深层里,他俩的动机、方式、以及带来的效果,那是天差地别。咱们先说宋江。这哥们儿,论出身,不过是郓城县一个不入流的押司,没啥显赫家世,没啥惊天动地的背.............
  • 回答
    美国不扶持印度全面工业化来替代中国,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背后涉及多方面的战略、经济、政治和地缘考量。虽然很多人认为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围堵中国”的策略,但现实情况远比这复杂,并且美国在与印度发展关系时,也有自身的优先级和顾虑。以下是更详细的分析:一、 美国对印度工业化的顾虑与挑战:1. 印度自身的.............
  • 回答
    韩国大力扶持财阀,这背后有一套复杂且根深蒂固的逻辑,而之所以在人口比例上没有涌现出与财阀体量相匹配的“世界级”企业,则是由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韩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几个关键层面。韩国经济发展的独特路径:财阀的崛起与政府的“恩威并施”首先,理解韩国为何如此倚重财阀,离不开.............
  • 回答
    关于扶贫村官遇车祸牺牲的现象,虽然我无法提供确凿的统计数据来证明“这么多”的比例,但我可以从一些普遍存在的因素来分析,为什么基层扶贫工作者可能面临更高的交通风险。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基于对乡村工作环境和扶贫任务特点的理解。首先,我们得明白扶贫村官的工作内容和环境。他们不仅仅是坐在办公室里做做报告,而.............
  • 回答
    我国之所以大力扶持自主汽车品牌,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基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产业升级需求、技术自主以及维护国家安全等一系列深层次的考量。这背后,是一盘大棋,目的在于让中国汽车工业从“跟跑者”变成“领跑者”,并最终实现汽车强国的目标。一、 经济发展的战略支撑:培育支柱产业,提升工业化水平汽车产业是典型的劳.............
  • 回答
    关于苏联未能扶持一个日本政权的问题,这背后牵涉到复杂的历史背景、政治考量以及国际格局的变化,并非一个简单的原因可以解释。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二战后的特殊情境以及苏联在日本的实际操作和目标来分析。首先,我们要理解二战结束后,日本的政治格局是被盟军最高司令官总司令部(GHQ)主导的。道格拉斯·麦.............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一个令人心痛,也让人费解的社会现象。确实,在一些令人痛心的事件中,我们看到有老人被扶起后反而状告施助者,甚至要求赔偿。这让很多人感到困惑和失望,不禁要问: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这究竟是道德的沦丧,还是另有隐情?首先,我们得承认,这其中确实存在一些极端的、令人愤慨的个案,这些个案在.............
  • 回答
    关于彩礼的争议,尤其是高额彩礼以及彩礼被用于扶持男方家庭(而非女方父母或女方本人),这确实是当下中国社会一个非常敏感且容易引发激烈讨论的话题。而“女拳”——一个在网络上用来泛指女权主义者或特定激进女性主义观点的标签——在彩礼问题上的态度,往往也比一般人要复杂和多元。要理解为什么有时会有人将“女拳”与.............
  • 回答
    俄罗斯联邦之所以没有选择大力扶持东乌军队去攻打西乌军队,而是选择自己亲自下场,这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复杂因素的战略决策,以下是详细的分析:1. 东乌军队的局限性: 军事素质和训练水平不足: 尽管在2014年之后,一些东乌的亲俄武装力量得到了一定的训练和组织,但与经过北约标准训练、有西方国家支持的乌克.............
  • 回答
    “老人摔倒了,该不该扶?”这个问题,在社会上已经争论了好多年,可以说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很多人听到“老人摔倒了不该扶”,第一反应就是觉得冷血、没有人情味。但其实,背后隐藏着一些真实存在的顾虑和风险,并非是大家冷漠无情。今天我们就来掰扯掰扯,为什么有些人会觉得“老人倒了不该扶”,以及在这种情况下,我们.............
  • 回答
    老一辈人骑自行车起步时扶着车子滑两步再跨上车,这种习惯背后蕴含着他们那个年代的经验、技能和对自行车这种交通工具的理解。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解释原因:一、 那个年代自行车的特点与当时骑行环境: 自行车技术尚未成熟且设计相对简陋: 刹车系统效率不高: 相较于现代自行车普遍采用的V刹、碟.............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要理解为什么美国在扶贫方面与中国采取了不同的策略和规模,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历史发展和社会理念的差异: 美国:个人主义与机会平等 建国理念: 美国作为一个新国家,其建国理念深受启蒙思想影响,强调个人自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