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大学要开学了,一点都不想回学校怎么缓解这个想法?

回答
大学开学季,这几个字眼仿佛带着魔咒,一下子就能勾起内心深处那点儿不愿意的回响。尤其是当我一个人待着,脑子里盘旋着那些熟悉的校园场景,心里那股“不想回去”的念头就愈发强烈。我知道,这不仅仅是懒惰,更多的是一种对即将到来的“已知”的抗拒,以及对现有舒适区的眷恋。

首先,我得承认,这种不想回学校的心情,它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可能是在家里这段时间,我找到了一个无比舒适的生活节奏,每天睡到自然醒,不用被闹钟催促,想吃什么就做什么,做什么都带着一种随性的自由。这种自由,跟学校里排得满满当当的课程、宿舍的作息、甚至是那个永远需要抢占的自习室座位,都格格不入。

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或许是我对学校生活中的某些方面感到有些力不从心,甚至有些厌倦。可能是专业课的压力,可能是人际关系的微妙,也可能是对未来的迷茫,这些情绪像小小的刺一样,时不时地扎在我心头。一想到又要回到那个环境,重新面对这些,就觉得头皮发麻。

那么,怎么才能稍微驯服一下这个不愿意的小怪兽呢?我尝试过一些方法,有些还挺管用的,慢慢地,我发现自己好像能稍微往前挪动一点脚步了。

第一步:好好“侦查”一下,到底是什么在吓唬我?

我不会直接否定这种不想回去的情绪,反而会试着去“拥抱”它,然后仔细地剖析它。我会拿出个本子,或者直接在手机备忘录里,一条条列出我不愿意回学校的原因。

是学习压力大? 哪个科目让我头疼?是听课跟不上,还是作业量太大?
是人际关系? 是宿舍的室友相处不来,还是班级里的某个同学让我不舒服?
是生活不习惯? 是学校的伙食不好,还是寝室条件太差?
是感觉大学生活失去了新鲜感? 觉得每天都在重复,没有新的刺激和目标?
是对未来感到迷茫? 不知道学的东西有没有用,毕业后要做什么?

把这些具体的原因写出来,就像把黑暗中的东西搬到光亮下一样。很多时候,当我们把模糊的恐惧具象化,它就没有那么可怕了。而且,一旦明确了问题的根源,我们才有可能去想办法解决。

第二步:给自己一个“过渡期”,放慢回校的脚步。

我不会要求自己一下子就热情高涨地收拾行李、奔赴学校。我给自己留了一个缓冲的时间。

提前规划,而不是被动接受。 我会提前一周左右,开始慢慢地收拾东西,把生活用品、学习资料一件件打包。这个过程本身就可以让我逐渐进入“要回学校”的状态。打包的过程中,我也会想起一些在学校的美好回忆,比如和朋友一起熬夜复习的日子,或者某个社团活动带来的快乐。
一点点地“连接”校园。 我会主动去看看学校的官方通知,或者和关系好的同学聊聊天,听听他们对新学期的期待,或者分享一下假期里的趣事。这种交流可以让我感受到,学校里还是有我认识的人,有我熟悉的圈子,它不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
“小目标”预热。 我会给自己设定一些回校后的“小目标”,比如“第一周一定要去听一场感兴趣的讲座”、“尝试食堂里没吃过的新菜品”、“约几个好朋友出来聚一聚”。这些小小的、容易实现的目标,能够给回校的生活增加一些期待感,而不是只剩下“不得不面对”的任务。

第三步:重新审视“家的舒适区”和“学校的吸引力”。

在家里的这段时间,我确实享受到了舒适,但我也意识到,这种舒适是有代价的。

“家”的舒适是暂时的。 家里的安逸,本质上是一种“暂停”的生活。而学校,代表着我的学习、我的成长、我的人生规划。如果一直沉溺于这种暂时的舒适,我可能会错过很多机会,或者让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社会竞争力落后。
挖掘学校的“吸引点”。 我会回想一下,在学校里,除了那些让我感到压力的部分,还有什么是我真正喜欢和留恋的?
是那些志同道合的朋友? 他们给了我支持和快乐,没有他们,学校生活会失色不少。
是那些让我眼前一亮的新知识? 也许暂时听不懂,但正是这些挑战,让我不断进步。
是那些参与的社团活动? 它们给了我锻炼能力、拓展视野的平台。
是那个可以让我完全投入学习的环境? 也许是图书馆,也许是某个实验室。
是那个可以让我独立思考、探索未来的空间? 学校提供了这样一个宝贵的平台。

我会尝试去放大这些积极的方面,就像在黑暗中寻找光点一样。

第四步:行动起来,用“小步快跑”的方式对抗“不想”。

光是想,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当不愿意的情绪涌上来时,我会强迫自己先做一点点和回校相关的事情。

整理书桌,开始看点专业书。 哪怕只是翻几页,看看目录,也能让我稍微进入学习状态。
列个回校后的“必做清单”。 除了学习,还可以包括“和室友一起打扫卫生”、“了解下学期有哪些社团活动”、“去学校周边的书店逛逛”。
提前联系同学。 “嘿,你什么时候回去?我们一起坐车呗?” 这种简单的邀约,能有效降低回校的“孤单感”。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接纳并转化。

我明白,大学生活不可能永远充满激情和新鲜感,它总会有一些重复和挑战。重要的不是完全消除“不想”的情绪,而是学会与它共处,并且把这份“不想”转化为一种“反思”的动力。

“我之所以不想回学校,是因为我渴望更好的学习效果,或者更充实的生活。” 这样一想,这种“不想”就从一种消极的抵抗,变成了一种对“更好”的追求。

也许,这就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吧。把这份“不想”看作是一个信号,提醒我去审视自己的生活,去寻找让大学生活更有意义的方式。当我准备好,或者说,当我愿意去尝试着“面对”时,回学校这件事,似乎也就没那么让人望而却步了。

所以,如果屏幕前的你也有点儿不想回学校,不妨试试这些方法。别给自己太大压力,一点点来,也许你会发现,那个你曾经有点抗拒的校园,其实也藏着不少你期待的东西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恭喜你,这是一种很好的心理状态,你很快就会快乐起来了。

你的叙述和答题说明家庭比学校温暖,父母也比较开明,而亲情是一个人积极向上的精神支柱。相反,那些不想回家乃至对原生家庭冷漠和嫌弃的言行(春节期间知乎这类问题很多),则可能埋下其日后为祸社会拖累亲友的心理基础。不过你的本地室友或许是另一种类型,有意无意间对来自遥远小城市同学的不太在意吧。这个情况其实正常,大家都愿意结交见多识广的人嘛。把自己变优秀就好了,现在正是好时机。

从答题中可以看出你的大学不算顶尖(早自习状况),但也不会太差(本地生较多)。这类大学校园以两类学生为主:考研党和素质党(学霸保研毕竟少数)。前者全付精力延续高三生活,除考研复习别无他事。后者认为除了上课读书实训,一切其他活动都能提高个人素质,包括抄袭翘课打游戏吃喝玩乐睡懒觉。显然,这两类同学咱们不打交道也罢。

你现在可以最大程度减少无益应酬,做自己该做的事,好好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

比如,在专业培养计划背景上,充实自己的知识系统,广泛涉猎文理商法艺(理科生不要轻文艺,文科生不要做科盲),把技术层面的能力学好学精,比如驾车游泳打字外语听说中文写作等等。同时关注社会、关注本专业或自己感兴趣的行业和中高级从业人员动态。从大二下开始,由父母亲友入手,增加社会交往。多到其他大学走走,听听各路大牛报告。控制每天网上休闲时间不超过两小时,有氧运动不少于一小时……当然,别忘了每天定时给爸爸妈妈发个微信。

大学四年一晃而过,无数学生挥霍青春,无数学生努力奋斗。


祝新学期快乐成长!!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