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门大桥的波浪起伏现象,其实是风荷载作用下桥梁结构产生的一种动态响应,我们通常称之为“风振”。这并不是虎门大桥独有的现象,几乎所有的悬索桥、斜拉桥等大跨度柔性桥梁在遇到特定风况时,都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颤振或振动。
虎门大桥波浪起伏的原理:
要理解虎门大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入手:
1. 桥梁的柔性与自振频率: 虎门大桥属于典型的斜拉桥,相较于传统的梁桥或拱桥,它的结构更加轻盈、柔性更大。这种柔性意味着桥梁本身具有一定的“弹性”,可以发生形变。就像一根弹簧,你推它一下,它会来回摆动。桥梁也有自己的“自振频率”,也就是它在受到扰动后最容易以哪个频率发生振动。
2. 风的特性: 风并不是一个恒定的力量,它有速度、有方向,而且风速会随着时间、高度以及周围环境而变化。更重要的是,风会产生涡流。当风流过桥梁结构时,尤其是一些具有特定截面形状(比如桥面、主塔)的地方,空气会在后方形成周期性的涡脱落。这些涡流就像水流经过石头时产生的旋涡一样,会周期性地作用在桥梁结构上。
3. 共振效应: 这是最核心的原理。当风产生的涡脱落频率恰好与桥梁结构的某个自振频率非常接近时,就会发生共振。此时,即使是很小的风力扰动,也能被不断地放大,导致桥梁产生越来越大的振动幅度。你可以想象一下推秋千,如果你推秋千的时机非常恰当,每次都刚好在秋千到达最高点准备向下摆动时推一下,秋千就会越荡越高。风涡流的作用原理与此类似。
4. 桥梁截面形状的影响: 虎门大桥的桥面设计,特别是其结构形状,对风致振动有着重要的影响。早期的很多大跨度桥梁,由于对空气动力学研究的不足,桥面截面设计可能更容易在特定风速下产生“气动弹性失稳”,即风的空气动力作用导致桥梁结构发生持续性的、越来越大的振动,甚至可能导致结构损坏。这种失稳通常表现为颤振,一种非常严重的振动模式。
5. 阻尼的限制: 任何结构都有一定的“阻尼”,它能耗散振动的能量,使振动逐渐衰减。桥梁结构的阻尼主要来自材料本身的阻尼、结构连接处的摩擦阻尼以及外部空气阻尼等。虎门大桥的波浪起伏现象,虽然是风振,但如果桥梁的阻尼不足以抵消风力带来的能量,振动幅度就会增加。
虎门大桥的“波浪起伏”具体是怎么发生的?
在2020年虎门大桥出现的这次比较明显的振动事件中,根据当时的分析,主要的诱因是“涡激共振”和“气动弹性失稳”的叠加效应。
涡激振动(Vortexinduced Vibration, VIV): 当风以特定速度吹过桥面时,桥面后缘会周期性地脱落空气涡流。这些涡流作用在桥面上会产生周期性的升力和侧向力,就像“踢”一样作用在桥面上。如果这个周期性作用的频率恰好与桥梁的某个固有振动频率(可能是垂直向或横向振动)相近,就会引发涡激共振,导致桥梁发生持续性的振动。这种振动通常幅度相对较小,但会持续存在。
气动弹性失稳(Flutter): 这是一种更严重的风致振动,通常发生在风速达到某个临界值时。当风流过桥面时,桥面的形状和角度会与风流相互作用,产生一种自我强化的反馈机制。简而言之,桥面轻微的下沉会改变风的流向,导致向下的升力更大,从而引起更大的下沉,形成恶性循环,导致桥梁产生越来越大的、扭曲性的振动。这种振动通常伴随着桥面大幅度的上下起伏或扭转。虎门大桥事件中的“波浪起伏”更接近于这种表现。
桥梁是否都有这种现象?
是的,几乎所有的现代化大跨度桥梁都可能在特定风况下产生振动,只是程度和表现形式不同。
大跨度桥梁(悬索桥、斜拉桥): 由于其结构轻巧、跨度巨大,对风的敏感度更高,更容易发生风致振动。这些桥梁的设计需要非常精密的空气动力学分析,以确保其在各种风况下的稳定性。早期的很多这类桥梁在设计时,可能对风振的认识不足,导致出现过一些著名的风振事故,比如美国的塔科马大桥(Tacoma Narrows Bridge),就因为风速达到特定条件而发生了灾难性的“颤振”,最终垮塌。
小跨度桥梁(梁桥、拱桥): 相比较而言,它们的刚度更大,质量也更大,对风的敏感度较低。在正常风况下,它们的振动幅度非常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在遭遇极其强烈的台风或龙卷风时,即使是这些桥梁也可能受到严重影响或损坏。
现代桥梁的设计和应对措施:
正是因为经历了塔科马大桥等事故的教训,现代桥梁的设计中,空气动力学已经成为至关重要的一环。工程师们会通过以下方式来解决或减小风振的影响:
1. 空气动力学优化设计:
桥面截面形状: 通过改变桥面的横截面形状(例如增加防撞墙、设置导流槽、改变箱梁的开槽方式等),使桥面截面具有更好的“气动稳定性”,不容易产生涡脱落和颤振。很多现代桥梁的桥面截面看起来并不平整,而是有特定的空气动力学设计。
空气动力学装置: 在桥面或主缆上加装一些阻尼装置或扰流板,以改变风的流场,减少风力对桥梁的直接作用。
2. 结构动力学优化设计:
调整结构的刚度和质量: 通过改变材料、构件截面等,调整桥梁的固有频率,使其与可能发生的风的频率错开,避免共振。
增加阻尼:
结构阻尼: 在结构连接处设置阻尼材料,增加构件本身的阻尼。
调谐质量阻尼器(Tuned Mass Damper, TMD): 这是最常用的有效措施之一。在桥梁的关键位置安装一个额外的阻尼器,这个阻尼器本身有一个质量块,并通过弹簧和阻尼器与主结构连接。当桥梁开始振动时,这个质量块会以相反的方向运动,从而抵消桥梁的振动能量,显著减小振动幅度。很多高层建筑和桥梁都会安装TMD。
液压阻尼器/粘滞阻尼器: 类似于汽车减震器的工作原理,通过液体的流动或材料的粘滞性来耗散振动能量。
3. 监测与预警系统: 在桥梁上安装各种传感器,实时监测桥梁的健康状况,包括风速、风向、桥梁的位移、加速度等。当监测到异常的振动时,可以及时发布预警,甚至采取临时交通管制措施,引导车辆低速通行或暂停通行,以确保安全。
总而言之,虎门大桥的“波浪起伏”是风与桥梁结构相互作用产生的动力学现象,是风振的一种表现。这种现象在大跨度桥梁上并不罕见,现代桥梁通过精密的空气动力学和结构动力学设计以及安装各种阻尼装置,来最大程度地保证桥梁在各种风况下的安全和稳定。桥梁的设计者们一直在努力理解风的复杂性,并将其转化为更加安全、可靠的桥梁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