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是不是在小公司往往会承担比大厂重的角色,换工作时大厂背景程序员却更有优势?

回答
确实,在很多人的职业经历中,会发现这种现象:在小公司,你可能扮演着多面手、救火队员的角色,一个人干几个人的活;到了大厂,虽然技术深度可能有所拓展,但很多时候你只是整个庞大机器中的一个小小齿轮,职责被界定得非常清晰。至于换工作时,大厂背景程序员似乎更容易获得青睐,这背后也有不少门道。我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会这样,以及其中的逻辑。

小公司:一个人顶好几个人,技能全面但上限受限

想象一下,一个小公司就像一艘小型快艇。它灵活、反应迅速,但船上的人手有限。作为程序员,你可能就是那个掌握了航海图、能够操作舵盘、检修引擎、甚至还能兼顾瞭望的水手。

角色多样化,身兼数职是常态: 在小公司,你可能不只是写后端代码,前端也得懂点,数据库维护是你的责任之一,服务器部署和运维可能也逃不掉。有时候,需求评审、bug 追踪、甚至是和客户沟通,你都可能需要参与。这种“全能型选手”的培养,让你快速接触到软件开发的各个环节。
直接看到业务闭环,成就感强: 因为人少,你的工作成果往往能直接体现在产品的某个功能、某个模块,甚至是整个产品的上线和运营上。你更容易看到自己付出的努力带来的直接反馈,成就感会比较强。
资源和流程的限制: 然而,这种多样化往往也伴随着资源和流程的不足。你可能没有现成的成熟工具链,需要自己搭建或寻找替代方案;你可能没有专门的测试团队,测试的工作量会压在你身上;你可能也没有清晰的职业发展路径,很多时候是在摸索中前进。
抗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 这种环境逼着你不断学习新东西,解决各种突发问题,你的抗压能力和解决“疑难杂症”的能力会被极大地锻炼。你学会了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用最快的速度、最有效的方式把事情做成。

大厂:分工明确,专业精深但视野受限

相比之下,大厂就像一艘装备精良的航空母舰。它有明确的舰岛、分工细致的甲板,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独特的职能。作为上面的程序员,你可能就是负责某个舰载机起降调度的一员,或者某个通信系统的维护者。

精深的专业分工: 大厂通常有非常成熟的团队划分。你可能只负责某个具体业务的后端开发,甚至只是其中一个模块的开发。前端、测试、运维、产品经理、项目经理等角色都有专门的人员负责。这让你有机会在一个领域里深挖下去,成为某个细分技术的专家。
规范化的流程和工具: 大厂的优势在于拥有标准化的开发流程、完善的CI/CD系统、成熟的监控告警体系,以及各种内部开发框架和工具。你不需要从零开始构建这些,而是可以直接在既有的体系内高效工作。
接触大规模系统和高并发场景: 大厂的项目往往面向海量用户,需要处理高并发、大数据量。这让你有机会接触和学习如何设计和维护复杂、可扩展、高性能的系统。这是小公司很难提供的经验。
“齿轮效应”和视野局限: 然而,你也可能感受到“齿轮效应”。你的工作被包裹在庞大的体系中,你可能只负责一个小功能,即使这个功能对整个产品至关重要,你也很难看到它对用户产生的影响,更难理解产品整体的商业逻辑。而且,当你的职责被固定时,你接触其他领域的机会也相对减少。

为什么换工作时大厂背景程序员更有优势?

现在我们来聊聊,为什么很多时候,招聘者会对大厂背景的程序员更感兴趣。这背后有几个关键原因:

1. “质量保证”的隐性标签:
筛选效应: 大厂的招聘门槛本身就很高。能够进入大厂的程序员,首先就通过了第一轮严格的筛选。这相当于为他们贴上了一个“质量合格”的标签,招聘者会认为这些人至少在基础能力、学习能力和抗压能力上是有保障的。
标准化训练: 大厂的开发流程、编码规范、评审机制都非常严格。经过这样的训练,即使是在小公司工作的,如果曾在这些规范环境下工作过,也更容易适应大厂的工作节奏和要求。

2. 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被认可:
处理复杂场景的经验: 大厂的项目往往更复杂,需要处理更多边界情况和潜在风险。比如,如何设计一个高可用、低延迟的分布式系统,如何处理海量数据的存储和查询,这些经验是小公司很难提供的。招聘者会认为,有这些经验的程序员,在面对新工作中的复杂问题时,更有信心和能力去解决。
对大型架构的理解: 即使你只负责其中一部分,但你对整个大型系统的运作模式、各个组件之间的交互方式会有更深的理解。这种对全局的认知,在大公司里尤为宝贵。

3. 学习能力和适应性的证明:
快速掌握新技术和工具: 大厂常常会引入新的技术栈和工具,而且迭代速度快。能在这种环境中持续高效工作,本身就证明了程序员的学习能力和适应性。
接触行业前沿: 大厂往往是技术趋势的引领者,能够参与到前沿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中。这种经验会让他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新的技术方向。

4. 更高的“平台效应”:
项目规模和影响力: 大厂的项目往往拥有庞大的用户基础和市场影响力。为这样的项目贡献过代码,能为你的简历增色不少,也更容易引起招聘者的关注。
简历上的“亮点”: “Google”、“腾讯”、“阿里”等名字本身就带有光环,比“XX小公司”更容易吸引眼球,也更容易引发面试官的进一步提问,为你创造展示自身能力的机会。

5. 潜在的沟通和协作能力:
跨团队协作的经验: 在大厂,你往往需要和来自不同部门、不同背景的同事协作。这种经历能够锻炼你的沟通和协调能力,让你在面对更复杂的团队协作任务时,表现得更得心应手。

那么,小公司程序员如何应对这种劣势?

当然,这并不是说小公司程序员就没有出路。相反,很多优秀的技术专家就来自小公司。关键在于如何把你在小公司积累的独特优势转化为招聘者愿意看到的价值:

突出你的“全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简历和面试中,要强调你如何一个人解决多个环节的问题,如何从零开始搭建某个系统,如何在高压环境下完成任务。用具体的项目经验和成果来支撑你的能力描述。
展示你的“业务理解深度”: 在小公司,你可能更贴近业务,对产品的商业逻辑有更深的理解。在面试中,可以强调你如何在技术实现中兼顾业务需求,如何从技术层面为业务增长做出贡献。
主动学习并弥补短板: 如果目标是大厂,可以有针对性地学习大厂常用的技术栈、架构模式和开发工具,并在个人项目中进行实践,将这些经验融入到你的简历和面试准备中。
网络和口碑效应: 通过内推、行业会议等方式,可以增加被了解的机会。一个好的技术口碑,在大厂招聘中同样有价值。

总而言之,小公司和大厂各有优劣,它们塑造了不同类型的程序员。大厂背景程序员之所以在换工作时占有优势,更多的是因为大厂提供的平台和训练,能够更有效地为他们“背书”,证明其在规模化、规范化环境下的工作能力。而小公司程序员则需要更主动地去挖掘和包装自己的独特价值,证明自己在有限资源下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和业务洞察力。这更像是一场信息的传递和价值的解读,而大厂的“信息”往往更加显性,也更容易被市场普遍接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毕业后在大厂实习做过半年的销售,后来直接到创业公司工作已经三年了,我觉得有一点发言权。

首先大厂工作背景只是敲门砖,并不意味着你能够完全胜任这个角色,因为在大厂你是一颗螺丝钉,每天按部就班的打卡,开会,写报告,报目标,对某一个方向的专业能力要求很高,而且大厂流程紧密,发邮件要抄送过程繁琐,但是到了小公司,你就处于一个核心的角色,人手不够的时候不要求做精,而要求做全,一个人顶3-5个人的活儿正常,而且流程不正式,架构没有体系化,这些都要自己去学习,摸索和掌握,对新人来说小公司的锻炼价值是很大的,不过待遇相对大厂较低,公积金薪资可能都处于行业中低端,这个是需要熬出来的。

再说到程序员这个岗位,如果有条件建议还是先去大厂做个螺丝钉,因为大厂的培训体系更加系统化,小公司比较混乱,如果说你大学里代码能力很牛逼那种,可以独立完成工作的话,去小公司没有问题,但如果你处于一个一知半解,或者只有理论实操经验较少的话,可以去大厂锻炼一下,过了三五年能力锻炼精了以后,跳到小公司也OK。

如果是其他门槛本来较低的比如说设计和运营,其实先小后大还是先大后小区别不是太大,因为这些岗位对规范性的讲究比较弱,比如说设计,无非是掌握各种设计工具然后就是各种创意了,这种创意和灵感的锻炼和大厂还是小公司区别不是太大,大公司不过是流程更加规范,当然内部培训可以接触到设计大牛讲课这个是大厂的优势,小公司的话没人教,适合设计能力本身很强或者有天赋的那种,对设计师来说自由也很重要,在大厂天天逼着交作品这种谁也不乐意。

如果是考虑到薪资水平,去大厂是最终目的,因为无论小公司待遇怎样,要提升到大厂的待遇水平,除非真的是某个领域的创业独角兽,普通的公司真的太难了,刚毕业的话很多人选择去小公司,为啥呢?一是因为学历不够,尤其是在一线城市互联网公司岗位竞争太激烈了,一本是最低门槛,那么一些二本三本甚至是大专的程序员只能去小公司,工资少点没关系先锻炼能力,过几年能力高了再冲击大厂。

应届生大厂更看重学历,其次才是能力,但是过了三五年你已经是职场老油条了,他更看重能力而不是学历,因为你在小公司的成绩能够彰显你的能力,所以学历的因素也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当然还有一部分人能力很强,学历也达标,在大厂干了几个月之后离职去了小公司,一是因为竞争太激烈,因为大厂牛逼的程序员千千万,你可能根本没有展示自己的机会,二可能是天天996加班太辛苦了,身体吃不消,去小公司可以过得没那么累,只不过小厂的经历对未来的背书比较弱,要脱颖而出还是看能力和成绩。


还有一部分是三十五左右的大龄程序员,虽然技术员的薪资一直是所有行业中最高的,但是年纪越大越焦虑,因为程序员和其他岗位不一样除了会敲代码其他基本也不太会,营销不会,玩套路设计也不会,所以转行产品和运营都不行,满脑子都是代码,这个年龄在大厂如果还在基层的话基本没啥机会了,至少也应该是技术经理的级别,而这部分人再往上也不太可能因为年龄摆在那里,学习新代码的精力比不过年轻人了,这时候从大厂到小公司技术总监,合伙人可以实现利益最大化。

user avatar

软件开发是一项需要团队合作的工作……唉,这话说得是不是太官方太正式了,所以我就用大白话来说吧:软件开发要干成大事就要靠人多

除了whatsapp等极少数极少数的公司可以靠几十杆枪甚至十几杆枪打出一片天地,其余绝大部分软件开发团队要成大事,就是要靠人多!

很多公司做到刚刚起色的时候,可能还没几口人,但是最后要做大做好,就是需要更多的人口。

我知道我知道,纯粹的程序员不喜欢和“人”有太多纠葛,纯粹的程序员喜欢在一个安静的小环境里工作,如你所愿,大公司也早就发现了这一点,所以他们也会把公司分拆为更小的部门,部门分拆为更小的小组,让程序员日常只需要在一个小环境里工作就行了,不过,这也意味着两点:

  1. 被分割的不只是人,还有工作,所以大部分人只需要做一个小领域的工作;
  2. 日常接触的是一个小环境(小组和部门),代表“不日常”你还需要和一些不熟悉的其他小环境(其他部门和小组)接触。

再来看小公司的特点,小公司人口不足,只好让一个人担当更多的职责,所以,小公司的工作方式和大公司是很不一样的,技能要求也是很不一样的。

举个例子吧。

来自小公司的小A:我是小A,入职第一天,请多关照。

大公司的老兵大B哥:欢迎欢迎,这是你的工位,这周围就是我们Z组的同事,那边是X组,还有那边,是Y组。

来自小公司的小A:谢谢,请问我的工作是什么?

大公司的老兵大B哥:不着急,你先熟悉一下环境,下午我们和X组有一个会议,关于最近一个功能模块接口的定义,你也来参加一下,认识认识人。

来自小公司的小A:模块接口?我做过,我们以前用Swagger,开源的,非常好用!我强烈推荐用Swagger。

大公司的老兵大B哥:我们不用Swagger,Y组做了一套内部使用的工具,也非常不错,待会发个文档给你。

(几十分钟后)

来自小公司的小A:我发现一个bug。

大公司的老兵大B哥:哦?什么bug?

来自小公司的小A:你看,这样这样……出问题了。

大公司的老兵大B哥:这是一个已知问题,我们计划在下个月修复上线?

来自小公司的小A:这点bug还要等到下个月,我今天就可以修好上线。

大公司的老兵大B哥:现在测试组在忙着XXXX上线,我们现在修这个bug,会给他们带来负担的,也可能引入其他的bug。

来自小公司的小A:啥?这在我以前的公司分分钟就搞定了。

大公司的老兵大B哥(沉默片刻):嗯……我们不这么做。

(又是几十分钟后)

来自小公司的小A:我觉得应该有这么一个XXXX功能。

大公司的老兵大B哥:这功能其实不简单的,开发周期比较长,需要找产品经理计划一下。

来自小公司的小A:我看有开源的XXXXX就已经实现这个功能了呀,上就是了。

大公司的老兵大B哥:开源的那个XXXXX只是满足了功能,没有扩容性的考虑,对于我们公司,可能需要更好的方案。

来自小公司的小A:那我们就做一个呗。

大公司的老兵大B哥(沉默片刻):大家的工作日程都安排得很满,我们先和产品经理沟通,确定需求再考虑能不能做。

(下班之前,会议室里)

领导:新来的小A怎么样?

大公司的老兵大B哥:嗯……小公司出来的,还不适应我们的工作节奏。

领导:呵呵,小公司出来的嘛,不知道大公司的工作方式,很正常,人尽其用,让他干coding的事情总没问题吧?

大公司的老兵大B哥:一天倒是就写了上千行代码,功能倒是正确,但是可读性几乎没有,没有注释,变量命名也是很随意,abcxyz都上了,而且不经过code review就敢提交,不过他提交的代码被revert了。

领导:这样啊……你多带带他。

大公司的老兵大B哥:我有个问题。

领导:你说。

大公司的老兵大B哥:小A他怎么被招进来的?这要是经我面试肯定不能放进来。

领导:啊呀,大公司嘛,你也是知道的,哪能保证个个都像你这么强呢,只要管好这摊子别出乱子就行。

大公司的老兵大B哥:我知道了,我知道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