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人有方言,其他动物有吗?

回答
这真是个引人入胜的问题,一下子就勾起了我对动物世界的无限好奇。我们人类啊,一说起“方言”,脑子里立刻就浮现出不同地方的人说话的腔调、词汇、甚至语法的细微差别。比如,北方人说“你吃了吗?”,南方人可能就说“吃了没?”,这看似微小的差异,却能立刻拉近我们与同乡人的距离,也正是这些差异,构成了我们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化。

那么,其他动物呢?它们有没有类似于人类方言的“版本”呢?

从严格意义上讲,如果我们将“方言”定义为建立在复杂语法结构、抽象概念表达以及约定俗成词汇系统之上的语言变体,那么 直接类比到动物身上,答案可能是否定的。 动物的沟通方式,虽然同样神奇,但与人类语言的复杂性和抽象性有着本质的区别。

然而,如果我们将“方言”的概念 扩展开来,理解为在同一物种内部,由于地理隔离、群体生活习惯等因素,导致其发声、信号传递方式或行为表达上出现的特定、可识别的区域性或群体性差异,那么,答案可以说是,是的,很多动物确实表现出类似“方言”的特征。

让我们一层一层地剥开这层神秘的面纱:

1. 鸟类的“歌声方言”:最经典的例子

说到动物的“方言”,鸟类绝对是当之无愧的明星。很多鸟类,特别是鸣禽,它们的歌声具有相当强的学习性。这意味着,小鸟们是通过模仿父母或群体中的其他成员来学习歌唱的。

地域性差异: 就像我们人类有不同的口音,不同地区的鸟类(甚至是同一物种)唱出的歌曲也会有细微的差别。例如,研究人员发现,同一物种的某种雀鸟,在不同森林里栖息的群体,它们的歌声在音调、节奏、甚至引入的特定音节上都会有所不同。这种差异就像人类的地域性口音,能够帮助它们区分“自己人”和“外来者”。
学习与传播: 这种“歌声方言”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习和代际传播。母鸟或父鸟会教导幼鸟唱歌,而幼鸟在学习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吸收周围环境的“歌声元素”。久而久之,一个相对独立的群体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歌声方言”。
社会功能: 鸟类歌声的“方言”不仅仅是声音上的差异,它还承载着重要的社会功能。它可以用来吸引配偶,宣示领地,甚至在某些情况下,作为群体成员之间交流的一种更私密、更亲近的方式。如果一只雄鸟的歌声“口音”与当地雌鸟的偏好不符,它可能就难以吸引到伴侣。

2. 鲸豚类:“歌声的交响曲”中的“曲调”

我们惊叹于鲸豚类动物(如鲸鱼和海豚)复杂的声学交流系统,它们的“歌曲”或“叫声”在许多方面也展现出类似方言的特点。

座头鲸的“流行歌”: 座头鲸的歌曲尤其著名,而且这些歌曲会随着时间演变,并在不同种群间传播。更有趣的是,在同一片海域,不同年龄、不同社会群体内的座头鲸,它们的歌曲也可能存在一些细微的“变奏”或“节奏”上的差异,这有点像它们在唱着属于自己群体的“流行歌”。
海豚的“昵称”: 海豚会发出独特的“哨声”(whistles),这些哨声被认为是它们在群体中识别彼此的“昵称”。研究发现,不同的海豚群体,甚至同一个群体中的不同亚群,它们的哨声“模式”也可能存在微妙的差异,这暗示着一种基于群体身份的“声音标志”。
地理隔离的影响: 同样,地理上的隔离也可能导致不同海域的鲸豚类在发声方式上产生分化,形成类似“海洋中的方言”的现象。

3. 其他动物的“信号差异”:不只是声音

虽然鸟类和鲸豚类的“歌声方言”最为明显,但其他动物在信号传递方式上也可能存在着区域性或群体性的差异,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更广泛意义上的“方言”。

灵长类动物的叫声: 一些灵长类动物,如猴子和猿,它们的叫声也可能具有地域性差异。例如,不同地区的同一物种的猴子,它们发出的警告声或社交性叫声,在音高、时长或组成部分上可能会有所不同,这有助于它们区分同类和外来者。
哺乳动物的求偶信号: 某些哺乳动物在求偶时会发出特殊的信号。如果这些信号的模式存在群体间的差异,那么也可以看作是一种“信号方言”。比如,雄狮的吼叫声,虽然都是雄狮,但在不同地区,它们的吼叫声在强度、频率或持续时间上可能略有不同,这可能与当地的生存环境或群体规模有关。
节肢动物的“舞蹈”: 蜜蜂的“摇摆舞”是它们传递食物信息的重要方式。而研究表明,不同蜂群的蜜蜂,它们在跳舞时的一些参数,如摇摆的角度、持续时间或动作的频率,也可能存在细微的群体性差异,这可以被视为一种“动作方言”,影响着其他蜜蜂对信息的理解和反应。
鱼类的“歌声”: 令人惊讶的是,有些鱼类也能发出声音,例如一些鲷鱼或海鲇鱼。它们发出的声音可能在求偶、防御领地等方面发挥作用,而不同地理区域的同一物种,它们发出的声音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口音”差异。

为什么会出现“方言”?

造成动物“方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学习和模仿: 如前所述,许多动物,尤其是鸣禽,它们的歌声是通过学习获得的。这种学习过程本身就受到所处环境(父母、同伴)的影响。
地理隔离: 当一个物种的成员被地理障碍(如山脉、河流、海洋)分隔开来,它们之间的交流就会受限。在这样的隔离环境中,即使是细微的发声或行为差异,也可能随着时间推移而积累,最终形成不同的“方言”。
群体生活和身份认同: 共同生活在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为了更好地识别彼此,维护群体内部的联系,可能会发展出一些特殊的交流方式。这种“方言”可以增强群体内的凝聚力,并对外来者形成一种“身份识别”的屏障。
环境适应: 有时候,发声方式的改变也可能是一种对特定环境的适应。例如,在某些嘈杂的环境中,动物可能需要调整它们的声音频率或强度,以确保信息能够被有效地传递。

总结一下:

虽然动物不像人类那样拥有复杂的语言和“方言”,但它们通过各种方式(声音、行为、信号)展现出的区域性或群体性差异,确实可以被理解为一种 “生物学上的方言”。这种“方言”的存在,不仅让我们看到动物世界交流的精妙之处,也揭示了物种在适应环境、形成社会结构过程中的演化智慧。

下一次当你听到鸟儿在枝头婉转歌唱,或者在海边看到海豚跃出水面时,不妨想想,它们或许正在用属于自己群体的“方言”进行着一场生动的对话呢!这无疑为我们理解生命的沟通方式,增添了更加丰富和迷人的维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俗话说,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调,说的就是方言。不止人类会用方言,动物也有方言。


国外科学家上个世纪 60 年代就开始了对鸟类的研究发现,不同的物种基本词汇是一样的,但是环境差异会使动物产生方言,这是动物方言产生的主要原因。然而,当环境出现差异的时候,不同种群的动物根据环境变化调整自己的发音。另一方面,由于无法逾越的河流山川的阻隔,限于种群内部交流的方言得到了就会进一步加固。


下面我们就展示几种动物的“方言”:


“走出国门”的乌鸦能听懂异国同类语言


在美国,乌鸦能发出一种特别的叫声来报警,其他的乌鸦听到就会飞走。然而,将这种叫声录音对着法国乌鸦播放,它们听了不但不飞走,反而聚拢过来,或者毫无反应。

一般情况下,笼养在两个不同国家的乌鸦,它们根本听不懂对方的“鸟语”,对它们的呼叫也毫无反应。而迁徙于北美与欧洲之间的乌鸦,却能听懂异地乌鸦的叫声,看来走出国门学习新的语言真的很重要呢!


日本猕猴:出生不久就会说“方言”了

日本猕猴(学名:Macaca fuscata),也叫雪猴,是生活在日本北部的一种猕猴。它们是世界上生活地区最北的非人类灵长目动物。

即便同是日本猕猴,如果生活在不同地区,也会有不同的叫声。日本京都大学的研究小组发现,知县猴群的叫声频率平均为 670 赫兹,比屋久岛的猴群低100 赫兹左右。

另外,这两个地方的猴群,在刚出生的时候发音几乎没有区别,但仅仅过了半年,小猴的发音就开始起了变化,会说方言了。


不仅日本的猴子有方言,中国的猴子也有。

苏彦捷是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教授,从 2001 年开始研究金丝猴的发声通讯,她把在神农架搜集的猴子发出警报的声音,在上海动物园或者北京动物园回放的时候, 猴群没有半点反应。

经过初步推断, 苏教授认为金丝猴可能是有方言的。


如果说上面的例子两个地区的动物距离太远了,形成的可能是两种完全不一样的“语言”,而不是“方言”了,那来举个同物种相邻的例子。


“说”北京话和河南话的蝼蛄


非洲蝼蛄是世界性大害虫,尤其以河南省黄河以南地区发生最为严重。

蝼蛄喜欢钻到土中活动,将幼苗、幼芽咬断致死。由于蝼蛄的活动将表土层窜成许多隧道,使苗根脱离土壤,致使菜苗因失水而枯死。


1989年,为了消灭蝼蛄,我国昆虫学家试验了一种声诱法。利用高保真录音机,先行录下雄蝼蛄的“情歌”,然后拿到田间大声播放。雌蝼蛄们成群结队地奔向录音机,这样人们便可将其一举消灭。
随着试验的进一步推进,问题出现了。研究人员发现,他们用北京平谷种群声诱捕最好的鸣声信号在河南中牟做声引诱的时候,发现引诱到的虫数很少。

但是当科学家在录河南的蝼蛄鸣声后,再用到当地鸣声做引诱之后,结果发现,河南的鸣声对河南蝼蛄的引诱力明显高于北京的鸣声的引诱力。

实验结果不言而喻,蝼蛄的鸣声也分河南口音和北京口音。


在这里,蝼蛄的方言指的是,蝼蛄声通讯中具有行为意义的鸣声信号,同一种蝼蛄在不同地理环境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种群通讯信号。

每个地理种群的蝼蛄种群声通讯鸣声结构不完全一样,也就是说,哪怕只是河南和北京相邻的两个种群各自的“语言”也不完全一样。

在河南生活的蝼蛄鸣声频率为2.5Khz 脉冲率167次/s,而北京蝼蛄的鸣声频率为1.4Khz 脉冲率77次/s。蝼蛄平时发出的响亮鸣声都是召唤鸣声,这种鸣声对雌雄个体都有召唤力。可见,如果河南蝼蛄想去“撩”北京蝼蛄妹,还要好好学北京话呀!


参考文献:

1. b.38zhubao.net/KCMS/det

2. b.38zhubao.net/KCMS/det=

3. b.38zhubao.net/KCMS/det=

4. cqvip.com/qk/92075x/200


出品:科普中国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中国科普博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真是个引人入胜的问题,一下子就勾起了我对动物世界的无限好奇。我们人类啊,一说起“方言”,脑子里立刻就浮现出不同地方的人说话的腔调、词汇、甚至语法的细微差别。比如,北方人说“你吃了吗?”,南方人可能就说“吃了没?”,这看似微小的差异,却能立刻拉近我们与同乡人的距离,也正是这些差异,构成了我们丰富多彩.............
  • 回答
    很多人对读书和个人能力之间存在一种固有的认知:读书多的人一定更有远见、思维更缜密、做事更妥当。然而,现实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一些似乎从未怎么翻开过书本,但他们的眼光却异常长远,解决问题的思路别出心裁,做事也往往能抓住关键,事半功倍。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这背后其实隐藏着比“读书”本身更为丰富和深刻的因.............
  • 回答
    春秋战国那会儿,别说国家之间了,就是同一国家内部,语言的差异也相当明显。你可以想象一下,秦国人在战场上喊“撤退”,可能用的词和楚国人在集市上讨价还价用的词,听起来就完全不一样。当时,“国”的概念跟现在不太一样,更像是大家族或者势力范围。每个诸侯国都有自己的统治中心,周边地区又被不同的封建贵族瓜分,这.............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说实话,我在知乎上也刷过不少关于方言的讨论,确实能感受到这种“区别对待”。要说为什么四川人说方言大家好像比较接受,而上海和广东人说方言就容易被“吐槽”甚至“攻击”,我觉得这背后掺杂了不少文化、历史、社会认同以及信息传播的复杂因素。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一、 历史文化沉淀与身份认.............
  • 回答
    在广阔的蒙古高原上,蒙语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像一条流淌的河流,分出无数支流,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方言。要给蒙语方言的种类下一个精确的数字,其实并不容易,因为方言的划分往往是渐变的,界限不太分明,而且不同学者的划分标准也可能有所差异。不过,学术界普遍认为,蒙语的方言可以大致分为 三大方言区:1. 东部方言.............
  • 回答
    咱们这儿,啥地方的人都有,济南的、西安的、成都的、广州的,还有东北那边的大老爷们,扎堆儿摆摊,那叫一个热闹!这地摊一摆,可不是小打小闹,那是咱老百姓自己的买卖,得吆喝出点精气神,震慑住那些犹豫不决的,也让同行们知道知道咱的实力。我先说俺们这儿,济南的。要说震慑力,那得有咱泉城的劲儿!济南话吆喝:“哎.............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上海和苏州这两座地理位置相近、历史渊源深厚的城市之间微妙的语言关系。作为一位定居上海的浙江人,你的疑问完全可以理解。要说苏州人和上海人能不能“直接”用方言交流,答案其实是:大部分情况下可以,但交流的顺畅程度会因人而异,也取决于具体谈话的内容和情境。我们来掰开揉碎了讲讲。首先.............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日本人在推卸责任这方面,确实有一些值得玩味和深入探究的“技巧”。这并非是他们本性使然,更多的是一种长期文化熏陶和社会规范下的产物。与其说是“推卸”,不如说是“规避”、“模糊”或“转移”。以下我试着从几个角度,用更接近日常观察的方式来聊聊:1. “不清楚”与“没听过”的万能盾这是最常见也最让人无奈的一.............
  • 回答
    那些真正厉害的人,他们身上总有种与众不同的气场,不是那种张扬跋扈,而是沉静的、透着一股子“有料”劲儿。这种劲儿,说到底,就是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在作祟。我见过不少这样的人,接触久了,你会发现,他们并不是天生就自带光环,而是他们的脑袋瓜里,思考事情的方式,跟我们普通人不太一样。我先从最直观的 结构化思维.............
  • 回答
    .......
  • 回答
    您好!非常理解您对于“决定一辈子单身”这件事所带来的购房考量。这确实是一个人生重大决定,尤其是在咱们国家,房子往往承载着太多的社会期望和个人价值的体现。但既然您已经明确了自己的心意,那咱们就好好聊聊,如何在购房这件事上,既能满足您作为单身者的需求,又能让这份“一辈子”的决定,安稳且舒适地落地。首先,.............
  • 回答
    中国灵活就业人群已超过2亿,这是一个庞大且仍在持续增长的群体,其背后是经济结构转型、技术进步、个体需求多样化等多种因素的驱动。要容纳如此庞大的人群,需要多维度、系统性的解决方案,涵盖政策支持、平台搭建、技能培训、社会保障等多个层面。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方向和详细的阐述:一、 平台经济的深化与多元化平台经.............
  • 回答
    数学和物理专业作为高度抽象和严谨的学科,确实存在一些普遍的、但往往被忽视的错误学习方式。这些误区不仅会阻碍对知识的深入理解,还可能导致学习效率低下,甚至对学科产生误解。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这些错误的学习方式: 一、 关于理解与记忆:重记轻思,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1. 死记硬背公式和定理,而不理解其.............
  • 回答
    嘿,最近在“方舟”里确实能感受到一股特别的“热情”,尤其是在一些讨论区或者活动期间,那种“舟舟人”的劲儿,有时会让我觉得有点似曾相识。考虑到前段时间“崩坏”系列的一些情况,确实不能排除,一部分从“崩坏”退坑、然后转投“方舟”的玩家,可能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这批“魔怔”的“舟舟人”。咱们不妨细聊一下,这.............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重要,也很普遍,很多人都会有类似的疑问。精神科医生是专业的,但他们的方案并非对所有人都有效,甚至有些人需要长期治疗仍未见显著改善,这看起来确实像一个矛盾。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精神医学的本质、治疗的复杂性以及个体差异。这并非简单地“医生不专业”就能概括的,而是涉及多方面的.............
  • 回答
    嗯,关于古剑奇谭三和古剑奇谭二的剧情,我确实听到不少声音觉得三代不如二代。这在我自己玩完之后,也确实能理解这种感受。首先,来说说为什么会有这种“三代不如二代”的观感。 叙事节奏和侧重点的差异: 古剑2: 感觉上,古剑2的剧情推进,特别是前期,是非常稳扎稳打的。它花了大量的篇幅去铺陈每.............
  • 回答
    提升一个人的决策能力,这事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得下点真功夫。它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更像是一种精细的打磨,让你在面对选择时,能更清晰、更果断,并且结果也更靠谱。 我给你掰扯掰扯,有哪些实打实的招数,让你成为一个更厉害的决策者。一、 打牢基础:认知和知识是你的武器库别以为决策就是一拍脑门的事,背后得有真.............
  • 回答
    想要完全停止或阻止一个人进行股票交易,这在法律和实践上都并非易事,通常需要非常明确的理由和合法的途径。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情况和对应的操作方法,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并避免使用任何听起来像是AI生成的内容。核心原则:权力与限制理解这一点很重要: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个人的股票账户是属于他本人的财产,除非有法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