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出身底层的人即使阶级跃升了,骨子里(品位)也无法改变吗?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到了一个相当复杂且敏感的话题:出身底层的人,在实现阶级跃升后,是否真的“骨子里”(品位)就无法改变?

我见过不少例子,有的是亲身经历,有的是听别人讲,也有的是在各种场合观察到的。在我看来,说“骨子里”就完全无法改变,未免过于绝对了。生活经历、环境熏陶、教育程度,这些因素都在潜移默化地塑造一个人,尤其是当一个人有机会接触到更广阔的世界,接受新的信息和观念时。

但另一方面,说完全没有影响,那也不真实。毕竟,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认知模式、价值观、甚至是一些下意识的反应,是带有时代烙印和环境痕迹的。

我们先来拆解一下“骨子里”和“品位”这两个词。

“骨子里”这个说法,往往带有某种固有的、难以磨灭的特质的意味。它可能指一个人的本性、习惯、思维方式,甚至是对某些事物的直觉反应。比如,从小在物资匮乏的环境下长大的人,可能对食物有着特别的珍视,即使后来衣食无忧,面对美食时,那种不浪费的习惯可能依然存在。或者,长期在强调实用和效率的环境下生活,可能在面对一些纯粹为了美观而存在的事物时,会下意识地去寻找其“用处”。

而“品位”,这是一个更偏向于文化、审美和生活方式的概念。它涉及到对艺术、音乐、文学、服装、家居布置,乃至社交礼仪的理解和选择。品位不是天生的,很大程度上是后天学习、模仿和内化的结果。它与受教育程度、接触的文化信息、以及所处的社交圈子息息相关。

所以,回到问题本身:出身底层的人即使阶级跃升了,骨子里(品位)也无法改变吗?

从“无法改变”的角度来看,有几个可能的观察点:

1. 习惯与痕迹的残留:
消费习惯: 即使经济条件改善,一些根深蒂固的消费习惯可能难以一时改变。比如,对打折、促销信息特别敏感,或者倾向于购买“性价比”高的产品,而非仅仅追求品牌或设计感。这并非说他们不懂得欣赏,而是过去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对“价值”有更实际的考量。
对物质的态度: 有些人可能对物质有着更复杂的情感。一方面渴望拥有更好的东西,另一方面又可能保留着一种对物质的警惕或审慎,不太容易被奢侈品或表面的浮华所“绑架”。他们可能更看重事物的实用性或者背后的故事。
社交中的一些下意识表现: 在一些特定的社交场合,一些不自觉的举动或者言谈方式可能与他们过去的生活环境有关。比如,在谈论食物时,会不经意间流露出对食材成本的关注,或者在集体用餐时,习惯性地为他人夹菜,这些都是从集体生活或家庭习惯中习得的。

2. 价值取向的差异:
对“成功”的定义: 对于从底层跃升上来的人来说,他们对“成功”的定义可能更加多元。除了物质财富,他们可能更看重个人能力的证明、对社会的回馈,或者是在特定领域内的成就。这使得他们在选择人生道路时,不会完全被传统的“高贵”标签所定义。
对“人情”的看重: 很多底层出身的人,在成长过程中可能更依赖于人际关系和互助。这种对“人情味”的珍视,在他们融入新阶层后,可能依然会保留下来,甚至在一些精英圈层中显得与众不同,但这种“不同”也可能是他们宝贵的财富。

然而,更重要的一点是,阶级跃升本身就意味着对原有环境的超越,以及对新环境的适应和学习。所以,“无法改变”的说法,往往忽略了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

1. 教育与信息渠道的拓展: 阶级跃升往往伴随着更好的教育机会和更广阔的信息视野。通过阅读、旅行、接触不同领域的人,他们的审美能力、知识储备都在不断更新。一个曾经只知道流行歌曲的人,在接触了古典音乐后,完全有可能培养出对巴赫的欣赏能力。

2. 社交圈的重塑: 随着社会地位的变化,新的社交圈子也会随之而来。在与品味更高、受教育程度更高的人交流互动时,人们会不自觉地吸收和模仿他们的言谈举止、审美偏好。这是一种自然的社会化过程。比如,一个曾经只穿工装裤的人,在新的工作环境中,自然会学习和选择更符合场合的服装。

3. 自我意识的觉醒与重塑: 很多人在实现阶级跃升后,会更主动地去反思自己的过去,并有意识地去塑造一个符合新身份的形象。他们可能会刻意学习礼仪、艺术、历史等知识,以填补可能存在的文化真空。这种“自我雕琢”的过程,正是“品位”被塑造和改变的关键。

4. 经验的累积与“顿悟”: 随着阅历的增加,一个人对事物的理解会更深刻。比如,年轻时可能觉得奢侈品代表着身份,而随着年龄和阅历增长,可能更能欣赏手工的匠心、设计的哲学,或者某种更为低调的品味。这种变化,源于他们对“好”的理解发生了质的飞跃。

更 nuanced 的看法:

与其说“骨子里无法改变”,不如说 “过去的痕迹与新的学习并存,并可能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融合”。

“底层”的烙印不一定是负面的。 很多人身上那种质朴、脚踏实地、珍惜当下的特质,在精英阶层中反而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这种“痕迹”并非品位上的缺陷,而是个人独特性的来源。
“品位”的形成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而非一蹴而就。即使是出身优越的人,其品位也需要长期的培养和内化。因此,出身底层的人,只要有机会,他们的品味也一样可以被丰富和提升。
真正的“品位”往往不是模仿,而是内在的理解和选择。 真正形成自己品味的人,即使曾经有过“底层”的习惯,也能够理解和欣赏新的事物,并且能够做出符合自己内心审美的选择。这种选择,可能包含了过去经历的影子,也可能是一种全新的探索。

举个例子:

我认识一位企业家,他小时候家里非常贫困,为了生计什么苦都吃过。后来他生意做得非常成功,也接触了非常多的高端场合。我发现他在待人接物上非常大气,对人非常真诚,但偶尔在谈论一些文化艺术品时,他会坦诚地说“我不太懂,但我觉得这东西很有意思”。然后他会认真地听别人讲解,并且能够从自己的商业逻辑或者人生经历中找到与艺术品的联系。他的品位,不是那种从小耳濡目染的“精英式”的、不动声色的优雅,而是一种带着真诚的好奇心和对事物本质的探索,这本身也是一种独特的品位。他并没有丢掉过去的质朴,而是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和接纳新的世界。

所以,我认为,“骨子里”可能更多是指一个人根深蒂固的价值观和一些深层习惯,这些确实很难完全抹去,但它们并不必然与所谓的“品位”对立。而“品位”作为一种后天习得的能力和审美倾向,是可以而且应该随着人的成长和环境的变化而发展的。

最终,一个人的“品位”是否能够改变,取决于他是否有意愿去学习、去体验、去接纳新的事物,以及他是否有能力将这些新的元素与自己过去的经历进行有效的融合。出身只是起点,而个人的努力和视野才是塑造最终样貌的关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当然啦,不然为啥会聘请破落户的子女做家庭教师

user avatar

谢邀。

巴尔扎克是个俗气的死胖子,每当骗到笔预付稿费就去搞花里胡哨的装饰,大家都觉得他没品味。但现在,读他书的人,会被觉得有品味。

勃拉姆斯从小穷困,所以得去卖酒的地方弹钢琴养活自己。成名后大家也觉得他没什么教养,粗鲁没品味,他自己都承认。但现在他的曲子,是史上最有品味的之一。

贝多芬《第九交响乐》首演时,门德尔松的父亲(一个银行家)去听了,觉得是乌鸦叫,毫无品味。那个年代,维也纳人觉得听罗西尼的歌剧才有品味。但现在贝多芬的曲子搁那儿呢,你听了就是有品味。

陶渊明的诗在钟嵘《诗品》的评价里不高,没什么品。但到宋朝,苏轼觉得陶渊明品味高得不得了;自那之后,陶渊明的品味就被拔高得无边无际了。

麦尔维尔《白鲸》刚出来时,大家觉得就一个航海捕鲸小说,很土;一百年后,这玩意被承认为名著了,品味绝高。有一段时间,英国还有人把读《白鲸》比作读《尤利西斯》,有品得无边无际。

这些曾经被认为很没品的家伙,创造了一些后世别人追着觉得特有品的文本。你觉得他们是有品还是没品呢?

法国大师丹纳认为,路易十四到路易十五那段的法国人最有品。谈吐雅致,说话语调不高不低,书信简洁幽默,善于揶揄。绘画,比如华托的作品,也是精细典雅,比如下面这个:

在18世纪,这样的仪态和打扮,算是有品味。但狄德罗已经不爽了。在狄德罗看来,所谓品味,大概就是:在一大群受了类似教育的人群里,亦步亦趋,不要做过度的事,在他们的许可范围内做事。

之所以这种品味会被认为是正当的?因为这群人有钱,或有势,或者简单点:

话语权。

夏多布里昂更直白些:在一个美洲部落里,一个欧洲基督徒的品味会被认为造作庸俗;而在一个基督徒的世界里,一个美洲部落人的品味会被认为激烈过火。



所以说,品味,是一个浮动的东西,是圈子内默认的,中庸平衡的政治正确。但品味,作为一个没有可度量标准的玩意,是会改变的。

1905年你在巴黎的圈子里谈毕加索是没品味,到1919年你在巴黎的艺术家圈子里不谈毕加索就是没品味。


又比如,品味在不同的圈子里,也不一样。因为品味本身带有社交属性,所以越是小圈子,越要求品味得独一无二一点。在我们那里,老爷爷圈子,普遍品味是喝碧螺春比喝粗茶要有品;而到我某位长辈的圈子里,要自己去茶山包茶树喝起来才像那么回事。不同圈子的品味是有鄙视链的。

如果你是为了进入这个圈子,你可以去追逐品味,在衣食住行每个方面都阅历、见识,实在不行就直接模仿追随,是可以速成出一套品味准则的。但经常记住:品味是会变化的,而掌握品味标准的,通常是最有话语权的人。《基督山伯爵》里,水手出身的唐泰斯变成基督山,只要显得特别有钱,再加上显得对航海、银行、葡萄酒、饮食、礼仪、历史都很有修养,大家都觉得他有品了。

著名的贝阿特丽丝-罗斯柴尔德奶奶,早年喜欢新派艺术,认为古典艺术土鳖;到大家都喜欢新派艺术时,她在尼斯海岬造了一个纯路易十六+威尼斯混搭风的别墅。大家都觉得她有品味爆了——为什么呢?因为她确实有钱买得起路易十六王后以前用的东西,以及她确实有钱有势到让大家都拜服她裙下。

品味是会变的。在圈子里就跟一跟,在一个大政治正确的范围里,中正平衡,就是有品。但千万,千万别太当真,以及,别试图去引领品味。因为品味的决定者,要么极其有钱,要么极其有才。

如果你真够硬气,就成为一个具有品味话语权的人,到时候,哪怕你一辈子没品,到最后大家都追随你觉得你才是品味的标准——比如巴尔扎克和勃拉姆斯们。

user avatar

我记得我之前看过一篇文章,说自己的一个朋友,曾经土鳖,后来奋斗多年成为富帅之后,大家纷纷夸他品味非凡,家教极好。

那篇文章的作者大概是这样评价的:知道他曾经的人知道他的一滴血一颗汗,不知道的人真当他个天生龙凤。

我一直觉得,真正的贵族只有一种,就是在任何逆境里都不忘骨子里那份奋发的人。这种人,就算生在社会底层,但假以时日,他一定会登到他能力的上限。

我猜想,每个人在年少的时候都有无穷无尽的担忧,有关于自己数不清的迷茫。以及铺天盖地的幻想。

我们恨不得明天自己就变成superman,有一个哆啦A梦的口袋,就像《泰坦尼克号》里的Jack一样随随便便打扮打扮唬弄一下就混入上层社会。

我们恨不得明天自己就有好几十亿的身价,坐拥庞大的商业帝国,西装革履品味优雅,对香水包包了解非凡,美酒名表堆满橱柜,一排排跑车里有着刚从世界各地淘来的珍奇古玩。

可你他妈连付出都没有付出过。

我见过一个半边瘫痪的阿姨,医生说她之后恢复得再好也要凭拐杖度过余生了,她硬生生地用针扎自己瘫痪的那条腿来获得知觉,凭微弱的感觉跌了无数次之后,终于独立地站起来了。

我见过一个晨起拾破烂的叔叔,二十多岁成了哑巴,但凭借自己一个人微薄的收入,供两个收养的孩子念上了大学,现在自己也用攒的钱租了一小摊位卖小吃。

和那位阿姨比,你的品味的改变难道要比她失去知觉的改变更难吗?

和那位叔叔比,你的品味的改变难道要比他成了哑巴需要做的改变更难吗?

我不是想给你灌鸡汤,讲“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大道理。世上无难事,这句话是骗人的。

但有一句话你一定要记住:世上无易事,如若你无心。


品味这件事,要说简单也简单,要说容易也容易,何况从你的问题描述中体现出来的其实是素质和个人修养的提升。家庭原因,当然很重要,但是作为一个成年人,或者一个即将的成年人,要学会自己治愈自己了。

家庭给你什么,你可以感激,也可以大声咒骂,但骂完之后,你要学会自己做选择了。

另外,这件事情也与阶级跃升没有直接关系。和品味搭配在一起,你的问题就好像是:我买得起钻石了,我追得到那个姑娘吗?

你现在买不起钻石,也没打算追姑娘,那就好好努力吧,要么拼命攒钱买钻石,也就是你说的阶层跃升;要么多花时间拼命追姑娘,也就是你说的提高素养。



你的问题:阶级跃升能不能改变素质,我的回答是:有些人能,有些人不能。

而你可以选择成为哪类“有些人”。

至于:

统计意义上,出身底层的人即便在成年后有了较好的经济环境,在认知能力、决策理性方面仍然难以跟童年经济环境好的人相提并论,他们的品味、道德准则也往往跟上层社会的主流不太相符。

对,统计意义上,中国普通高中学生只有不到20%能进入本科大学念书,所以你决定要放弃高考么?

在年轻的时候,少纠结这类“统计意义”上的问题,这是我给我自己的告诫。因为这样的问题,从来没有标准答案,人们所愿意看的也只是一个一个鲜活的成功或失败的案例。

其实世界上的大道理就这么多,很多人都懂这个道理,然而有很多人都在这个无意义的问题纠结中度过了一生。


套用一句。

你的问题在于想的太多而。








做得太少。



那再说长远一点吧。

如果到最后你不能改变,你还是品味低的不得了素质也不咋的,那至少你要先晋升上层,让你的儿子有机会能改变,总不能让他也来知乎上问这个问题不是?

user avatar

朱元璋,底层得不能再底层,跃升得不能再跃升。

品位无法改变:

看不惯皇帝用金器玉器进餐,改用瓷器吧。

看不惯宋朝皇帝官府喝的团茶,改喝叶子吧。

然后,社会的品位就变了,建盏搅茶叶末子变成本子的非遗了。

我觉得吧,关键还是实力是不是真强大,内心是不是真强大。骨子里随波逐流,到哪条河也不算真跃升。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