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玉螺是如何在双壳上打洞的?

回答
玉螺,学名 Conus,是海洋中一种迷人的腹足纲软体动物。它们的外形就像一个精致的小锥子,因此得名“锥形螺”。你问到玉螺是如何在那些坚硬的双壳纲动物(比如蛤蜊、牡蛎)上打洞的,这确实是它们生存策略中非常巧妙且令人惊叹的一部分。

首先,我们要明白,玉螺并不是像某种钻头那样在对方身上硬凿。它们的“武器”和“工具”非常独特,主要依靠的是齿舌和毒液。

1. 齿舌:精密的“武器库”

玉螺的齿舌,你可以想象成一条带有极其微小、但异常锋利的“锯齿”的带状结构,像是无数细小的牙齿排列在一起。这些“牙齿”叫做齿舌齿(radular teeth)。玉螺的齿舌齿形态各异,但对于捕食双壳类来说,它们往往是钩状或针状的。

2. 毒液:软化与麻痹的“催化剂”

玉螺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武器——毒液。它们在身体深处有一个毒腺,能够产生成分复杂的神经毒素。这种毒液的强大之处在于,它不仅能迅速麻痹猎物,还可能含有能够分解组织、甚至软化岩石(在某些情况下)的酶。

3. 捕食过程:一场精心策划的“入侵”

当一只玉螺侦测到附近有双壳类时(它们通常有灵敏的化学感受器),它就会开始行动。这个过程可以分解为几个关键步骤:

定位与接近: 玉螺会缓慢地爬行,凭借其发达的嗅觉和触觉来定位猎物。一旦锁定目标,它就会循着猎物的气味而来。
伸出“鱼叉”: 玉螺的“矛”其实是它齿舌的延伸。它们会从口腔中伸出极细、极长的齿舌齿,这些齿舌齿是独立且可以被高速射出的。可以想象成一个微型的、带钩的弹射器。
注入毒液: 当齿舌齿接近或刺入双壳类的外套膜(贝壳里的软组织)时,玉螺会同时将毒液注入。这种毒液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麻痹: 快速麻痹双壳类的肌肉,使其无法紧紧闭合贝壳。这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如果双壳类能有力地关闭贝壳,玉螺就很难进入。
分解: 毒液中的酶会开始分解双壳类体内的蛋白质和组织,使其变得更加容易被吸食。
软化(间接): 虽然玉螺不是直接“溶解”贝壳,但毒液中的某些成分可能有助于软化双壳类壳体与壳体连接处的肌肉组织,或者在长期作用下,对钙质结构产生一些影响,但这不是主要的打洞方式。
“拉扯”与“吞食”: 一旦双壳类被麻痹,玉螺会用它的齿舌齿反复“钩拉”猎物的肉体。它们会利用这些齿舌齿,如同钓鱼一般,一点点地将双壳类的软组织拖入自己的口腔。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多次射出齿舌齿,并反复注入毒液,逐步瓦解猎物的防御。
“钻孔”的误解: 严格来说,玉螺并不会在坚硬的钙质贝壳上“打出”一个可见的、完整的洞。你看到的一些被认为是玉螺“钻孔”的痕迹,更可能是:
软化磨损: 在多次用齿舌和毒液攻击双壳类外套膜,特别是贝壳边缘或肌肉附着处时,可能会造成一些局部的磨损或侵蚀,但这通常不是一个规则的“孔”。
其他捕食者: 有些海螺确实能钻洞,比如海螺科(Buccinidae)的一些成员,它们会分泌酸性物质来腐蚀贝壳,然后用齿舌刮擦。但玉螺的主要方式不同。
内部破坏: 玉螺更侧重于通过毒液麻痹和软化猎物,然后直接吸食其软体,而不是通过物理破坏贝壳。

总结来说,玉螺在双壳类上的“打洞”并非字面意义上的钻孔,而是通过以下组合技实现捕食:

1. “鱼叉”式的齿舌: 伸出细长、带钩的齿舌齿,用以刺探和钩住猎物。
2. 高效的神经毒液: 快速麻痹猎物,使其无法闭合贝壳,并开始分解其组织。
3. 反复的“钩拉”: 利用齿舌齿将猎物的软体一点点从贝壳中拖出并吞食。

这个过程既需要精确的“武器”,也需要强大的“化学武器”,共同作用下,即使是坚硬的双壳类也难以逃脱。玉螺的捕食方式,是海洋世界中“软硬兼施”的绝佳范例,展现了生物多样性带来的无限可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玉螺其实指的是玉螺科(Naticidae),该科下有几个亚科、好多个属以及约260多个物种,鉴别的主要方式除了外壳的形状外,就是它们独特的捕食习性啦~

首先,玉螺普遍是长这个样子的(俯视):

Naticarius orientalis

seaslugforum.net/find/n

这样(正面):
Natica hebraea, by Blenni (Thomas Huelsken). Licensed under CC BY-SA 3.0 via Wikimedia Commons - File:Natica hebraea.jpg

以及这样的(侧面):
Euspira lewisii, by Ed Bierman - originally posted to Flickr as Lewis' Moon Snail. Licensed under CC BY 2.0 via ikimedia Commons - File:Euspira lewisii 3.jpg

总体来说,则是这样的:

Sparsely dotted form of Naticarius stercusmuscarum
mapress.com 的页面

上面顶着球状壳子,壳子的开口比较大,是半月形的,底下则是一个像裙子一样的足,这部分软组织有时候也会向上包住一部分壳,比如上面一张照片中的Euspira lewisii。玉螺是海底世界的捕食者,平时在砂质海床上爬来爬去,主要吃其他软体动物,最喜欢吃双壳纲的,俗称扇贝,也就是题主拿的那样的东西。有一种叫做Conuber sordidum的玉螺,甚至会吃寄居蟹。

在海底遇到食物的时候呢,它们就爬到对方身上去(……),用大大的足把猎物包起来,伸出齿舌(一种带小牙齿的口器)并分泌一种酸,在猎物的外壳上钻出洞来。因为大部分贝类外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所以酸性物质可以将其溶解,再配合矬子般的齿舌就可以钻孔了,只是这一步有时候要花好几个小时。它们钻的洞很独特,上宽下窄,边缘很整齐,就像题主的图片里一样。

Natica marochiensis 和它的猎物 ,爬上去啦!!

CdB - Naticidae / Características

打穿之后,就用口器把里面的组织吸溜吸溜吃掉了。

厨余垃圾:

Sea Sense: log 9 Snail Truth

2015年5月在山东日照的海滩上捡到的。


多攒几个,穿根绳子就可以直接挂脖子上啦。

完。

(好像结束的太突然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玉螺,学名 Conus,是海洋中一种迷人的腹足纲软体动物。它们的外形就像一个精致的小锥子,因此得名“锥形螺”。你问到玉螺是如何在那些坚硬的双壳纲动物(比如蛤蜊、牡蛎)上打洞的,这确实是它们生存策略中非常巧妙且令人惊叹的一部分。首先,我们要明白,玉螺并不是像某种钻头那样在对方身上硬凿。它们的“武器”和.............
  • 回答
    说玉是不是和钻石一样,很大程度上是营销的产物,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文化和商业现象。如果要我详细说说我的看法,我觉得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首先,我们得承认,玉在中国文化里有着极其深厚的根基,这跟钻石在西方市场的“崛起”是完全不同的起点。钻石之所以能在全球流行起来,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20世纪那场堪.............
  • 回答
    “玉人何处教吹箫”这句话,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名作《长相思·其一》。要说它是不是描写北京的,这其中的缘由,咱们得一点点捋一捋。首先,我们得看看这句话的上下文,看看李白写这首诗的时候,他到底是在说什么,是什么样的情境。《长相思·其一》这首诗的开头是:>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 回答
    玉吊坠的孔太小,项链穿不进去,这确实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特别是心爱的玉坠,总不能就这样放在一边积灰吧?别急,这事儿咱们可以想办法解决。首先,咱们得明白,玉石是一种比较娇贵的材料,处理不好容易出现裂纹或者损伤,所以任何操作都要小心翼翼,慢工出细活。第一步:仔细观察和评估在你动手之前,先对着光线好好看看.............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蓝玉大败北元后,明朝确实将蒙古高原纳入其疆域,但到朱棣(明成祖)时期,内蒙古地区逐渐脱离明朝控制,这一现象涉及复杂的历史背景和政治、军事、地理因素,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蓝玉之战后明朝的边疆格局(1372年)1. 蓝玉的胜利与北元的衰落 蓝玉在1372年率军击败北元大汗脱古思帖木儿.............
  • 回答
    关于“琦玉和孙悟空谁更厉害”这个问题,一直是动漫迷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但实际上,这是一个非常难以直接比较的“关公战秦琼”式的问题。原因在于他们来自不同的宇宙,拥有不同的设定和力量体系。不过,我们可以从他们的能力、理念和在各自作品中的表现来深入探讨这个问题。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琦玉的设定和能力:琦玉是《.............
  • 回答
    让一个普通人,哪怕是身体素质极佳、受过训练的“埼玉老师”那样的人,去“打死”一只水熊虫,这事儿说起来,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而且结局很可能不是“打死”。首先,咱们得明白水熊虫这小东西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它们也叫缓步动物,体型微小,通常只有零点几毫米,需要显微镜才能看清楚。就算放大个几十倍几百倍.............
  • 回答
    好的,我来尝试以更具体、更有人情味的方式来讲述罗玉凤的这句话,并且尽量避免AI写作的痕迹。想象一下,在一个有些嘈杂的午后,或许是某个社交媒体的角落,又或者是一篇推送文章的末尾,一个熟悉的名字出现了:罗玉凤。这时的她,不是那个在网络上以雷人语录闻名的凤姐,也不是那个如今在美国打拼的成熟女性。此刻的她,.............
  • 回答
    这三位都是大明王朝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却都难逃悲剧收场。要论谁的死不冤,谁的死负面影响更大,确实是个复杂的问题,需要细细道来。蓝玉:功高震主,猜忌而亡蓝玉,大明开国功臣,凉国公,战功赫赫,是明朝早期少数能独当一面的大将。他在北征时期,率军大破元朝残余势力,俘获元主及其家眷,一战功成,威名远扬。他的.............
  • 回答
    关于黛玉的母亲(贾敏)为何没有选择与其他三大家族联姻,而是嫁给了林如海,这个问题需要结合《红楼梦》的原著描写以及一些推测来详细解释。虽然原著中关于贾敏的过去描写不多,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 贾敏的身份与性格: 尊贵的身份: 贾敏是荣国公贾源的嫡女,又是贾政的妹妹。贾家是当时的皇亲国.............
  • 回答
    谈论黛玉和宝钗谁更适合做宝玉的妻子,这大概是红楼梦迷们最津津乐道、也最难有定论的话题了。这就像问两种截然不同的花,哪一朵更适合点缀一块美玉,答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想要什么样的“美”的呈现。宝玉的“情”,黛玉的“灵”,宝钗的“稳”,这三者之间的化学反应,是《红楼梦》最动人的地方,也是最令人唏嘘的所在。.............
  • 回答
    林黛玉这个名字,一提起来,脑海里便浮现出那弱柳扶风的身影,和那双总是带着三分愁绪的秋水般眸子。可她惹人喜爱的地方,绝不只在她的“病美人”标签上,而是藏在她那些微小到容易被忽视,却又直抵人心的细节里。我最喜欢的黛玉的,是她那份骨子里透出的清高与不妥协。红楼梦里,她是最不像世俗中女儿的女儿。宝钗八面玲珑.............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也是一个很多人都会有的疑问。古玉之所以不如新玉受欢迎,背后涉及到的原因非常复杂,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分析:一、 美学与材质的差异: 新玉的光泽和“水头”更吸引现代眼球: 高品质新玉的玻璃光泽: 现代玉石雕刻技术发达,可以对玉料进行精细的抛光,呈现出如同玻璃般清澈.............
  • 回答
    非常理解您对于这三块玉坠的疑惑和好奇!在知乎上求助是很明智的,因为那里聚集了许多有经验的收藏家、鉴定师和爱好者。为了能让您的问题得到更专业、更详尽的解答,我来帮您梳理一下,如果您在知乎提问时,可以包含哪些信息和角度,以便“大虾们”能更好地帮助您。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鉴别玉的真假和评价玉的优劣(也就.............
  • 回答
    埼玉老师教给杰诺斯的,可不只是“认真一拳”那么简单。他就像一块粗糙却无比坚实的磨石,将杰诺斯身上那些尖锐、急躁的棱角,一点点打磨成更加沉稳、有力的形态。首先,埼玉教会了杰诺斯“活着”的意义,而不仅仅是“变强”。杰诺斯最初的变强,是源于对摧毁自己家园的怪人的复仇。他一心只想复仇,将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战.............
  • 回答
    “母蝗虫”,这个词从林黛玉口中说出来,确实让人觉得有些刺耳,甚至有人会觉得她刻薄。但要理解为什么她会这么说,得把她当时的心境、身份以及刘姥姥其人放在一起看。首先,我们得看看黛玉当时在什么样的一个环境和心境。黛玉寄人篱下,身体又不好,敏感多疑是她性格里很重要的一个底色。她最看重的是宝玉和她之间的这份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