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增值税进项税额可以抵扣销项税额什么意思?可以形象的解释下吗?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增值税里那个有点绕的“进项税额抵扣销项税额”是怎么回事。

你想象一下,增值税这玩意儿,本质上就是国家在咱们买卖东西的过程中,对“增值”的部分收取的税。什么是“增值”呢?就是你买原材料,加工成了成品,这个加工的过程就产生了价值的增加。

那么,进项税和销项税是怎么来的呢?

进项税额:就像是你购买生产资料时,已经为你交过的一份“通行费”。

想象一下,你是个面包师傅,你要做面包。

1. 买面粉、糖、酵母(原材料): 你去粮油批发市场买面粉,去糖厂买糖,去生物科技公司买酵母。这些批发商、糖厂、生物科技公司在卖给你这些东西的时候,他们是需要向国家缴纳增值税的。而你付给他们的钱里,就包含了一部分增值税。这部分你已经替他们(或者说间接替前一个环节)交过的税,就叫做进项税额。你可以把这看作是你为了开始生产面包,已经付过的“准入门槛费”或者“生产成本里的税负”。

2. 买设备、租厂房(固定资产、服务): 你还要买烤箱、和面机(固定资产),可能还要租一个店面做烘焙坊(服务)。购买这些设备、支付租金的时候,供应商和房东也需要缴纳增值税,而你支付的价款中也包含了这部分税款。这些也都是你的进项税额。

销项税额:就像是你卖出面包时,从顾客那里收取的“服务费”,其中一部分是要上交给国家的税。

现在,你用这些原材料和设备,做出了香喷喷的面包。

1. 卖面包: 你把面包卖给了顾客。你卖面包的钱里,也包含了一部分增值税,这部分就是销项税额。这笔钱是你从顾客那里收取的,表面上看是你的收入,但国家规定,其中有一部分是要上交给国家的。

“进项税额抵扣销项税额”:就像是你在交税时,可以把之前已经付过的“通行费”扣掉。

现在到了国家收税的时候了。你作为面包师傅,算算你这个月一共要上交多少增值税。

你可能会想:“我卖面包收了好多钱,我得把这些钱都交给国家吗?”

不,国家说了,你不是白白赚钱的,你之前为了做面包,已经花钱买原材料、买设备、付租金了,而且你在买这些东西的时候,已经替上游商家交过一部分税了(这就是进项税额)。

所以,国家就允许你这样做:

你这个月卖面包需要上交给国家的税(销项税额),减去你买原材料、设备等已经替别人(或者说上一个环节)交过的税(进项税额),剩下的才是你真正需要上交给国家的税款。

简单来说,就是:

你卖东西收的税(销项税) ➡️ 客户付给你的钱里,包含的要给国家的税。
你买东西付的税(进项税) ➡️ 你付给供应商的钱里,包含的你替供应商(或上游)交的税。

抵扣的意思就是:

你卖东西收到的税(销项税),可以减去你买东西付的税(进项税)。

“进项税额抵扣销项税额”这个政策,就像是国家给你开了一个“税款抵消券”。 你在购买生产资料时,相当于预付了部分税款,这个预付款就可以用来抵扣你销售商品时应缴纳的税款。

举个例子:

假设你这个月卖了1000元的面包,按13%的增值税率算,你的销项税额是 1000元 13% = 130元。

但是,为了做这些面包,你在这个月花了500元买了面粉和糖,这500元里包含了13%的增值税,也就是 进项税额 是 500元 13% = 65元。

那么,你这个月实际需要上交给国家的增值税就是:

130元(销项税) 65元(进项税) = 65元。

这65元才是你这个月真正需要缴纳的税款。

形象化的理解:

想象一下你在玩一个游戏,这个游戏里有一个“税卡”。

你每次买东西,就像是花钱买这个“税卡”的碎片。这些碎片就是你的进项税额。
你每次卖东西,就像是收到了客户支付的这个“税卡”的完成品,其中一部分价值是要上交给国家的,这就是销项税额。
抵扣 意思就是,你把收到的完成品“税卡”拿出来,然后用你之前收集的碎片去抵消一部分。如果你的碎片足够多,甚至可以抵消掉全部完成品“税卡”的价值,那你就不用再交钱了。如果碎片不够,那就需要补足差额。

为什么要有这个抵扣机制呢?

1. 避免重复征税: 如果没有抵扣,那么每一环节的税都会被收一次,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一层层叠加上去,税负会非常重,最终消费者负担不起,也阻碍了商品流通。
2. 鼓励生产和投资: 允许抵扣,减轻了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税负,让他们更有动力去购买设备、原材料,进行生产和创新。
3. 保证税负在最终消费者身上: 增值税名义上是价外税,但实际上税负最终会转移到最终消费者身上。通过抵扣机制,保证了只有在价值链的最后一环(消费者购买最终商品)才完成税款的全部缴纳,而中间环节的税款已经被抵扣掉了。

所以,“进项税额抵扣销项税额”就是增值税制度的核心设计之一,它确保了税负的公平性和效率,让税收真正落到“增值”的部分,而不是商品生产和流通的每一个环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进项就是进货(对普通消费者而言就是买东西),进货时产生的税费是进项税费;销项是把货卖出去,卖货时产生的税费是销项税费。

假设税率为0.1,你作为一个中间流通者,从A以原价a进货,向B以原价b卖货。则货物在你这个环节增值了(b-a)元,所以你应该交的税费是0.1(b-a)。

在现实中,你从A进货,其实付了1.1a,其中0.1a称为进项税费,由A交给税务局。

事情还没结束。接着,你成功地把它卖了,顾客给了你1.1b,其中0.1b称作销项税费,由你转交给税务局。

那这0.1b要全部上缴吗?当然不是,你只需要付0.1(b-a)给税务局。0.1b的销项税费里,有0.1a补偿了你之前交的税费。

为什么说增值税由消费者买单呢?看看你的账单,买货物花了1.1a,卖出得到1.1b,给了税务局0.1(b-a),总收益是(b-a),即原价之差。尽管你向税务局交了税费,但其实你只是一个经手人,税费是从顾客的口袋里掏出来的。

也就是说,顾客为价值为b的货物交了0.1b的税费,每一个经手商将其中在自己手上增值的部分交给税务局。

------- 上面的回答是大学上会计课的时候写的---------

这个回答看的人很多,感谢大家的喜爱,我重新修改了一下表述, 含义和内容是一样的,不知道会不会更好理解。(吐槽知乎的排版,居然不支持Markdown)

v2.0
一个简化的流通例子: A制造货物 -> B经销 -> 消费者(你)

无税情形
1. A用独家劳动制造了一个零成本的空气弹, 以价格a把货物卖给B, A赚到a.
2. B以价格b卖给你, B赚到b-a.
3. 你以b买到了货物
此情形下, 你为货物付出的b由两部分组成:
- A赚到a
- b赚到(b-a)

有税情形

假设: 税率为0.1
规则: 税务局为最终价格为b的货物收的总税(从生产商, 经销商, 消费者)为0.1b
名词: 进项是进货,产生的税费是进项税额. 销项是卖货,产生的税费是销项税费。

1. A以价格1.1a把货物卖给B. a是不含税价, 0.1a是销项税额, 全部交给税务局. A赚了a, 税务局赚了0.1a.
2. B以价格1.1b把货物卖给你, b是不含税价, 0.1b是B的销项税款. 之前的0.1a是B的进项税额, A给B开了进项税发票. 税务局告诉B, 进项税额可以抵扣销项税额, 所以B要交的税额是0.1b-0.1a. 这笔交易中, B赚了1.1b-1.1a-0.1(b-a)=b-a, 税务局赚了0.1(b-a).
3. 你以1.1b买到了货物, 不用交钱给税务局

此情形下, 你为货物付出的1.1b由三部分组成:
- A赚到a
- b赚到(b-a)
- 税务局赚到0.1a+(0.1b-0.1a)=0.1b
所以增值税本质还是消费者买单。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为什么偷税漏税会被发现:
1. A不交销项税额, 自己独吞1.1a. 如果B是个老实交税的商家, 它要用进项税额0.1a抵扣销项税额, 不然它就要交0.1b了, 所以无论如何, 它会把A开给自己的发票一起交给税务局, 税务局一查, 会发现A开了进销发票给B, 却没有上交销项税额, A就被抓住了.
2. B不交销项税额, 如果消费者没有要求开发票, 那B就逃税成功了. 它可以把0.1b的原本要交的税额纳入囊中. 不过现实中的征税手段更加复杂, 不是这么简单就可以逃税的, 因为我不是从事会计行业的, 这方面具体的不太了解, 所以这个回答就到这里啦.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增值税里那个有点绕的“进项税额抵扣销项税额”是怎么回事。你想象一下,增值税这玩意儿,本质上就是国家在咱们买卖东西的过程中,对“增值”的部分收取的税。什么是“增值”呢?就是你买原材料,加工成了成品,这个加工的过程就产生了价值的增加。那么,进项税和销项税是怎么来的呢?进项税额:就像是你购.............
  • 回答
    .......
  • 回答
    增值税普通发票上货物清单与实际交付货物不符,是否构成虚开发票,这是一个很实际的问题,处理不好,轻则涉及税务稽查,重则可能触犯法律。咱们得仔细掰扯掰扯。首先,要明确什么是“虚开发票”。简单来说,虚开发票就是指不实的发票,最典型的就是“对倒发票”(买卖双方串通,开具与实际交易内容不符的发票,多用于套取税.............
  • 回答
    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说白了就是“空手套白狼”,利用国家税收政策的漏洞,制造虚假的交易来获取不属于自己的利益。这种行为本质上是一种欺诈和违法活动,其核心谋利方式主要围绕着增值税进项税抵扣和骗取出口退税这两大块展开。为了说得更明白,我们得先简单了解一下增值税是怎么回事。增值税是对销售商品或者提供劳务的行.............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到了增值税的本质以及税收征管的逻辑。很多人觉得既然增值税最终是消费者买单,那企业把税收上来交给国家,应该是“扣缴义务人”才对。但事实并非如此,企业在增值税中扮演的是“纳税义务人”的角色,这背后有着深刻的税收理论和实践考量。咱们慢慢道来,不掺任何生硬的AI痕迹。首先,咱们得搞清楚.............
  • 回答
    土地增值税法草案开始公开征求意见,这无疑是近期房地产市场最受关注的事件之一。对于楼市而言,它的到来预示着一场潜在的深刻变革,其影响将是多层次、全方位的,并且会根据具体落地细节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侧重点。首先,从宏观层面来看,土地增值税的推出,首先传递了一个明确的政策信号:国家对于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思路正.............
  • 回答
    咱们今天就来聊聊一个大家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但可能又觉得有点绕的概念——增值税。别看它名字听起来挺官方的,其实它跟咱们买菜、逛街、吃顿饭都息息相关,只不过我们平时没太细琢磨它而已。增值税,顾名思义,就是对“增值”的部分收税。你可能会问,“增值”是啥意思?简单来说,就是一个环节比上一个环节多了多少价值。.............
  • 回答
    税务政策的调整,尤其是增值税税率的变动,向来是经济活动中一个牵动广泛的议题。当我们看到增值税税率从17%一路下调至16%,再到如今的13%时,这背后不仅仅是数字的更迭,更折射出国家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和宏观调控目标下的战略考量。税率下调的背景与动因:首先,我们得明白,增值税税率的调整不是凭空进行的,它.............
  • 回答
    成都最近推出的“房产新政15条”无疑是近期房地产市场的一大重磅消息,其中最引人瞩目的莫过于个人住房转让增值税征免年限的调整,从之前的两年延长到了五年。这一变化,无疑给那些考虑短期内买卖房屋的市民带来了直接的影响,也预示着成都房地产调控政策正在走向精细化和长期化。首先,我们得理解增值税征免年限调整背后.............
  • 回答
    .......
  • 回答
    俄罗斯财政部关于取消购买黄金增值税的提议,确实是近期俄罗斯金融市场一个颇受关注的动向。这不仅仅是一项简单的税收调整,其背后牵扯到俄罗斯的经济策略、国际金融环境以及国内投资者的行为。要全面理解这一信息,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深入挖掘:一、 为何在这个时间点提出取消增值税?1. 应对制裁与资本外流压力.............
  • 回答
    日前,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公告,宣布对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免征增值税。这项政策的落地,无疑为广大中小微企业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其影响将是多方面且深远的。下面我们来详细解读一下:一、直接惠及中小微企业,纾困解难作用显著最直观的影响,便是中小微企业税负的直接降低。增值税作为我国最主要的税种之一,对于.............
  • 回答
    增值税下调,苹果“独舞”的背后:是策略,还是无奈?5月1日,一项重磅的财政政策调整——增值税税率下调,如同一声号角,在消费品市场掀起了涟漪。然而,在这场本应惠及广大消费者的降价潮中,苹果公司却成为了最引人注目的“领跑者”,旗下几乎所有产品线都顺势进行了价格调整。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市场上的其他品牌.............
  •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进口货物在进入中国时需要缴纳增值税,咱们得从增值税的本质以及它在中国税收体系中的角色说起。增值税,顾名思义,是对商品和服务在生产、流通的各个环节中不断增加的价值所征收的一种税。它的核心逻辑是“流转税”,也就是说,税款最终是由消费者承担的,但在每一个环节,生产者或销售者都会先将这部分税款代.............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解答关于在计算入账价值、应收账款和确认收入时是否需要将增值税算进去的问题。核心原则:在我国会计准则下,确认收入时通常不包含增值税,但为了核算方便和反映实际收款,在计算入账价值和应收账款时,通常会包含增值税。下面我们分情况详细说明: 1. 确认收入时是否包含增值税?答案:不包含。详细解.............
  • 回答
    2018年5月1日起我国制造业增值税税率下调:一次深刻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8年5月1日,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子,我国正式将制造业等行业的增值税税率从17%下调至16%。这项举措,绝非简单的数字调整,而是我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激发经济活力的重要一环。为何选择在此时下调税率?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