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都是抖机灵的回答 我也抖个机灵
14年印度人口13亿粮食产量创历史最高记录达到2.56亿吨 因为丰收 所以出口了1800万吨。可见国阿三民众 都过的丰衣足食。这是市场经济优越性的体现。
而78年中国人口是9.6亿 粮食产量有3亿吨 但却还要进口了700万吨 以保证内需。还要实行配给制以确保供给。可见这是计划经济的恶果。
两相比较 可见市场经济才是绝对正确的选择。
==========
补充一点全球饥饿指数 印度竟然比朝鲜还高 这应该就是污蔑
2013年全球各国饥饿指数排名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并不是截然对立的两个社会模式。
在市场经济中,市场的行为主体是公司,不是个人。在市场中,每个行为主体的激励方式是自负亏盈自主决策,而在公司内部,则是以“完成命令、获得报酬”这种计划经济式的激励为主。换句话说,以公司为界,外部是市场经济,内部是计划经济。
如果我们先验的认为市场经济就是好、计划经济就是坏,那为什么在公司内部不采取市场化的管理,让每个个体都完全自负亏盈自主决策呢?或者,换句话说,为什么公司这种组织形式会演化出来呢?
思考下公司内部的运转就会知道,在公司这个层面上,每个人都独立决策对公司整体是非常不利的。公司要研发/生产/销售一款产品,需要很多部分部门相互配合协作,很难说清楚一款产品的销售额中,哪一部分是哪个个人或部门的贡献。一旦每个部门、甚至每个个人都完全独立财权的相互博弈,结局就是公司的整体利益受损。
这并不奇怪,无非是个体的利益与集体的整体利益不一致罢了,这本来就是司空见惯的博弈场景。一旦出现这种场景,自由博弈的结果是双输,那么大自然的演化,就必然要求出现某种“组织形式”,在组织的内部,以命令/计划/独裁的手段强行扭转对个体的激励。“每次合作中都尽可能要价” 这种激励变成了 “完成指定的任务获得报酬/奖励” 这样的激励。通过理性的安排任务,使得原先自由博弈中无法实现的合作得以实现。
而苏联和以前的中国,则走到了另一个极端:整个国家就是个公司,所有人都是国家的雇员。为什么这种模式也难续存呢?因为任务的计划和安排随着组织规模的上升将变得越来越困难。
我们观察一个公司由小变大的过程就能看出这一点。“计划”的本质是强行扭转对个体的激励来避免囚徒困境。小公司的领导人可以细致的了解团队中的每个人,从而设计出最优的激励方式。而随着规模越来越大之后,单个领导人再也无力进行这样的规划,而需要通过层层代理来执行,就是公司中逐层领导的官僚系统。组织的规模越来越大,需要的代理层数就越来越多,而每增加一层代理,就需要增加一层代理成本。组织的”临界规模“是什么?就是当组织大到,再多增加一个代理层时产生的代理成本,高于组织分裂、市场化运转时的博弈损耗。一个组织的规模要是远高于“临界规模”,组织就会每况愈下,最后分崩离析,回归市场化的状态。
经验性的观察可以看到,不同行业能支撑的公司规模不同,但即使跨行业的大型国际性公司也远远不能达到垄断全社会的地步,膨胀到一定程度,就自然开始衰落/分裂了。所以我们可以推断,整个国家做为一个公司,规模显然远大于前述的临界状态。这样的公司,试图中央集权式的规划,复杂度太高,而通过逐层代理的方式规划,代理成本太高。
我们也可以看出哪些因素会影响组织的规模。一个因素是需要的合作水平,或者说囚徒困境能造成多大的损耗,如果这个损耗非常高,那么即使大组织的计划式运转方式有种种弊端,仍然优于分裂状态。另一个因素是计划的效率,随着科技的发展,能够有效计划越来越复杂的组织。这些因素都是由当前的生产力状况来决定的。
这个时代因为互联网行业的繁荣,出现很多小规模的创新机会、很多小范围合作就能生产的产品。根据上面的判据,这使得大组织模式不合时宜。但有意思的是,“去中心化”、“去组织化”这样的词一夜之间就流行起来。在某些人的鼓吹中,“去中心化”似乎成了世界的意志、历史的必然。好像“去中心化”突然就具有了某种先验的、形而上的优越性。这一幕是不是似曾相识呢?马克思的时代,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方兴未艾,生在那个时代,如果我们没看到组织形成的内在逻辑,仅仅关注眼前的表象,那也会得出一个结论:人类未来的终点是计划经济。
--------------------------------------------------------------------------------
其实这个答案算是偏题了,虽然题目是经济,但无论很多人脑中想的却是政治。而我这个答案和政治无关,只是讨论不同的博弈场景罢了。但这正是我想要表达的核心:不要为市场/计划贴上形而上的标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