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V号的缺点在于其设计较早,结构基本成型,难以对核心性能做大的改动。比如发动机舱大小基本固定,无法换装更大马力的发动机,也就无法加装更厚的装甲,另外一点就是炮塔座圈直径限制,也无法更换更大口径或者更强后坐力的火炮
还有一个就是德国在开战后的坦克就一直不足,这也导致德国为了保障生产数量不会对影响产能的关键设计做大改动,只能不断挖潜。到了最后实在无潜可挖了就得设计新坦克了。
所以IV吃亏就吃亏在出现得太早,1936年就出现了。
终于有机会说泻药了……先上结论:是的,IV对于T-34/M4在整场战争中整体上处于劣势。虽然我很喜欢IV号这款坦克,但是这就是事实。
复原活动上的PzKpfw IV Ausf G
德意志第三帝国的Pz.Kpfw IV (Sd.Kfz 161)系列中型坦克基本打完了二战全场,但是能够作为一种“有效的”中型坦克参与装甲作战的时间大约是在40年到44年底45年初以前,而哪怕是这段时间里IV号坦克在硬指标上真正谈得上对敌方坦克有优势的时间也仅有42年中到44年初的不到两年时间——对于这辆老车而言也实属不易了。
后天协调奈何先天不足
IV号坦克的主要问题在于——它是一款36年就已经确定了基本框架的20吨级坦克;而它的主要对手,T-34和M4,则是39年基本拟定底盘框架(M4的底盘是从Medium Tank M2沿革下来的)的25-30吨平台。这明显就是一场不公平的对决,正如30吨的T-34和谢尔曼对阵45吨的黑豹(虽然黑豹大概只值36-38吨的战斗力)。
基本框架拟定得比较早导致IV的初始设计缺乏对坦克发展的预见性就存在必然的不足:在那个认为50甚至37炮就足够承担反坦克任务(III号)的年代,IV号的初始吨位只有18吨——哪怕发展到最后的IV H也只有25吨重。相比之下,T-34和M4的后期型号基本都达到了30吨以上,20%的吨位优势使得哪怕IV号作为一个优良的20吨级平台是三德子最后一款没有“浪费吨位综合征“的“正常”坦克,也难以在战斗中取得优势了——毕竟平台大小和吨位确定以后,底盘的悬挂承载力决定了吨位的上限,动力和传动组件的尺寸限定也使得维持一定机动性和可靠性的前提下吨位只能做有限的提升,这种改进潜力的限制也反映到了装甲和火力上。
下面具体地讲讲IV号坦克设计以及和同期坦克的对比。
设计概况
对于一个20吨级的平台而言,IV号坦克的整体布局在那个年代几乎是无可挑剔的。
传动前置动力后置的布局使得整车重量配平均衡,没有T-34头重尾轻越壕困难的问题;简单直白的板簧平衡悬挂在那个冶金技术拙计扭杆不可靠的年代也算是空间占用少皮实可靠易维修的中庸之选;优良的汽油机技术使得不用像谢馒头一样拿风冷星形发动机甚至双联发动机凑合,整车高度远没有谢馒头夸张;古德里安的先见之明使得IV号坦克配备了比III号更大的炮塔座圈也是IV号坦克的战场寿命能延续到战争末期的关键;配备完善的无线电、分工明确的五人车组加上车长指挥塔的IV号坦克更是坦克人机工程学上的楷模。在诸如备弹数、作战行程等指标上IV号也能满足作战需求。要说缺陷,大概只有垂直装甲一个项目了吧……哦,还是得提一下把大炮放在车长胯下这种很爷们儿的布局……
然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具体到装甲和火力上,IV受吨位限制一直处于一种捉襟见肘的状态。
装甲上,IV号最初(D/E)的车体前装甲只有30mm,到E/F/G型加厚到50mm,G晚期型焊了30mm附加装甲把前脸加到80,到H和J变成了一块80整板。至于车体侧面,则是从D型的20以后全系标配30mm纸糊侧面。炮塔前脸则是早期30mm到后期的50mm,连最后的30mm补丁都没得打,侧面和车体一样……我都能想象炮塔里的三个苦命兄弟一上阵估计就捏着一把汗——面对敌人的随便什么坦克,眼前这块钢板完全不能指望的节奏-.. -而炮塔不能打补丁的原因,就是换装长炮和加强车体正面装甲已经使底盘悬挂前部负荷太重,没法继续往上加了……
火力上,早期(A-F1)是一门7.5cm L/24 KwK 37树桩炮——拿来轰步兵砸ATG拆房子还算不错,反装甲的话,考虑到弹道性能,大概在一般交战距离上还是比37烟头炮强点,跟III号的短50差不多吧……直到F2,换了7.5cm L/43~48 KwK 40,总算是头顶青天——大概是二战中早期最好的中口径坦克炮了,IV号能续命也就靠这炮了,比米苏的短75/76强得多,略弱于85和长76(不计HVAP)。总体上IV号的发展可见下图:
值得注意的是,坦克在战场上的战斗对象不仅有敌方坦克,还要面对各种口径的反坦克炮和步兵反坦克武器的威胁,所以更好的装甲即使仍然能被敌方中型坦克击穿,但是能够提升坦克面对其他威胁时的生存力也是很有价值的。
战斗历程与竞品对比
作为一款打满全场的中坦,IV的服役历程也是多姿多彩的,基本和全欧洲所有的坦克(除了面条……)过过招,那么下面我们来看看IV在各个战场上各个时期面对不同对手时的表现吧。
39年波兰战役期间前装甲只有15-30mm的A-C型哪怕面对那个时候的反坦克武器(反坦克枪和37级ATG)也几乎没有像样防御力,更多的是类似突击炮的角色(这也确实是IV号坦克的设计初衷)。总体而言……这一时期的IV号坦克基本就是个纸老虎,完全靠闪电战的战术优势给敌军制造的混乱来避免反坦克火力的打击。当然,面对波兰的7TP之类的豆战车,哪怕是75树桩炮也算是够用了……
IV号B型。刚开战的时候这种样子货也得拉上战场。
40年参加法国战役的IV号主要是C和D型,然而法国坦克可不是波兰那些货色,不说S-35和B1这类大杀器,就是R35之流也能对IV C/D构成威胁和具有一定防御力。然而法国坦克低下的人机工程、分散的编制配备、拙劣的战备状态以及落后的配属战术使得这些纸面上的优势都发挥不出来,但是但从坦克本身对比的话,IV相对于法国中坦(S-35)在设计上的主要优势在于机动性和人机工效上,火力相当(IV对软目标有优势),防护不说也罢。
法国索玛S35。虽然造型奇葩结构异常缺乏发展前途,但40年这货对于德国人来说还真不好对付……
法国战役完了来到黄沙漫漫的北非战场,在这里碰上了日将落帝国的巡洋和步兵坦克。英国坦克的人机工效就不是法国奇葩能比了,巡洋坦克虽然纸皮,但是靠2磅神针还是可以和短三短四(D/E/F)有来有往;至于浑身七八十毫米的玛蒂尔达,短三短四可真是望洋兴叹被单方面碾压,好在步兵坦克速度太慢跑还是跑得掉的。40-41年北非战场初期的风景就是短三短四和巡洋坦克互穿,然后碰到玛蒂尔达II被吊打,然后把玛蒂尔达引到88炮射程内吊打的反复迭代……
英国,巡洋坦克MK VI(A15) 十字军
英国,步兵坦克 玛蒂尔达 II
等到42年下半年到43年初米国表弟支援的格兰特和谢馒头到来,乃至米国大兵亲自下场的时候,DAK也已经换上了长四(F2/G),那么老冤家IV和M4第一次碰了面。六兄弟棺材M3格兰特/李和法国Char B1布局类似性能也差不多(跑得快点),75炮只能迎战正面目标,车体高大而厚度不足,M3面对长四只有理论上的对等能力。而M4就是另一回事了……作为一款中规中矩的中坦,M4除了车体略高以外基本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先天缺陷(汽油机什么的也不是它的独家专利),短75(75mm M3)虽然穿甲能力略逊。但是51mm/56°倾角的车体前甲和76-89mm的倾角/圆弧炮塔正面在防御上实在比中期长四号的50正面靠谱的多,所以两者基本是互穿的节奏。人机工效方面美国也做的不错,但是M4(75)没有车长指挥塔。总体上,这一时期的M4(75)和IV F2/G处于水平相当的状态;考虑到车长指挥塔和部分IV G战地改装在车体正面多焊了30的附加装甲,部分情况下可能略占优势。
43年在突尼斯的IV号G型
在北非的M4A1谢尔曼
回到41年6月22日,巴巴罗萨,三德子一脚差点把东边的破房子踹倒。战争初期毛子由于大清洗带来低劣人员素质,以及由此引发的混乱的战备状态、糟糕的维护保养、开展初期错误的反攻战略使得战斗种族也一溃千里,战前存下的2w辆坦克在数目上十分唬人,实际状态和苏联解体以后所谓的红色钢铁洪流差不多,绝大部分是过时且保养情况约等于废铁的BT和T-26——面对IV(D/E/F)的表现比波兰人没好哪儿去;但是其中还是有硬茬,也就是另一个老冤家T-34。
哪怕不考虑人员素质和战术素养上的巨大差距,和短IV比起来,41/42年的T-34/76的四人车组人机工效低下,车长顶着个单块大舱盖不便观察,绝大部分坦克没有电台,就算有也是操作复杂性能低劣的水货,更别说昏黄的瞄准镜和有气泡的光学玻璃啥的(尤其是42年的应急货)——然而全身45mm倾斜装甲和玛蒂尔达一样让短IV的树桩炮无可奈何,76mm加农炮收拾IV的50前甲倒是轻而易举,和玛蒂尔达比起来更糟的是连跑也跑不掉了……总而言之,就算考虑到人机工效之类的原因,短IV(D/E/F1)和T-34/76干起来就是被碾的份儿,完全靠毛子的混乱和低劣技战术取得胜利——由于操作失误故障和陷车、后勤断粮维保不力遗弃的车辆多于战斗损失(当然也有一路撤退无法回收的原因,败者愈败),相比之下T-34服役初期那点可靠性问题本身根本就不算啥事儿。如果BBLS对面一样替换成德国人,T-34/76配齐无线电(哪怕还是毛子水货),哭的就是小胡子了。
41年大部分T-34都是上面这样挂掉的,而不是像下面这样……
42年中,长四号(F2/G)终于出现在了东线战场上,几乎可以想象到提心吊胆和T-34周旋了一年的德国装甲兵有多么热泪盈眶内牛满面(嗯,三秃子是炮兵的……)——终于有能正♂面♂强♂上T-34的家伙了!
有了趁手的家伙德国坦克兵总算能放手大干,发挥出通信和人机工效上的优势了。直到44年初,IV G对T-34/76都可以凭借更高的效率略占优势,而打了30mm的胸口补丁的G补丁版和整块80前甲的H优势更加明显(虽然炮塔还是50mm纸脸);虽然T-34/76 Mod.43改进了炮塔舱盖,少数还增加了指挥塔,但是仍然不能弥补车组配备上的劣势,火力和装甲的硬指标上也稍逊于IV G补丁版和43年下半年出现的IV H。
在车体和炮塔正面堆满捡来的T-34履带的IV号H……坦克兵也知道IV的前脸不靠谱
然而到了44年中,T-34/85的广泛出现让IV的快乐时光画上了句号。经过几年战争经验的毛子从设计局到坦克兵都不再是41年的菜 鸟,T-34/85同样配备了五人车组和车长指挥塔,通信设备也有所改善,人员素质也起码拉近到了一个能打的程度;更别说在85炮面前,IV号本来就不甚靠谱的前装甲哪怕加到IV H的80mm也无济于事了。当然,拜优秀的KwK 40主炮所赐,IV仍然能对T-34/85造成正面威胁,但这改变不了事实上的全面劣势,毕竟T-34/85敢去正面上虎豹(虽然苦逼点),IV敢去上大林子么……
另一方面,43年在亚平宁山区IV和谢馒头又掐了一年之后,44年6月,米英鬼畜终于爬上了法国海岸,向着美丽的法国女郎,啊不凶恶的德国泡菜发动了新的攻势。不过刚上岸的时候米帝的谢馒头仍然全是75版,面对满地的IV H还是稍微有点蛋疼;至于约翰牛的克伦威尔……无论火力还是装甲比M4(75)还不如呢。不过没俩月新的M4(76)就开始投入作战了。在人机工效上,M4不会比IV差,如果不是更好的话;和T-34/85一样,加强的火力让IV号最后一点优势也荡然无存。IV号可以对M4(76)形成威胁,但整体上仍然处于劣势。
诺曼底,SS 12th PzD的IV H
M4A3E8 "Easy Eight"
可见,虽然最后不敌T-34和M4的最后改型,但在42年中到44年初这近两年时间,是IV号在战场上最风光的时期——在这一段时间里,它对两者都略有优势——哪怕不是豹子的那种碾压式优势。但是以更轻的体量能取得暂时的优势,也足以说明IV号坦克其设计本身的成功之处了。
结语
从39年奋战到45年,IV号有过跃马扬鞭的荣耀,也有过老骥伏枥的不甘,完成了从一辆步兵支tu援ji坦pao克che到一辆主力中坦的蜕变,也见证了从一辆主力中坦慢慢落伍到最后退居二线,把第三帝国最后的希望交给豹子的落幕。作为一辆早产的中型坦克,从一开始的18吨年轻人一直到最后练肌肉练成25吨的老战士,最终也无法抵挡块头更大,更加强壮的后辈,大概也是Sonderkraftfahrzeug 161 / PanzerKampfWagen IV的宿命。
老兵不死,只是凋零,我想这匹军马也当得起这句话。在我看来,按照动物园的规矩,IV号大概可以命名为“狼”吧——体格轻捷,牙尖爪利的长IV号迅猛突进、分进合击,将笨拙的敌人撕成碎片,才是二战德国装甲兵应有的风格;带着软帽和耳机,站在IV号指挥塔上挥臂喊出Panzer Vor的车长,才是二战德国装甲兵的写照。
换用冬季宽履带的IV G/H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