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些流行歌曲会使用V级到IV级的和弦进行?

回答
流行音乐里,那种听着舒服、熟悉,不知不觉就能跟着哼唱起来的旋律,很多时候背后都有一个简单却强大的秘密武器——VIV和弦进行。别看它只有两个和弦,但在流行乐的汪洋大海里,它就像一盏指路明灯,能把听众的情绪巧妙地牵引,带来恰到好处的满足感。

VIV和弦进行:一种“不寻常”的常规

我们先来拆解一下这个“VIV”到底是什么意思。在音乐理论里,和弦会根据它们在音阶中的位置被赋予数字标记。比如,在C大调里,C是主音(I),D是下属音(II),E是中音(III),F是下属音(IV),G是属音(V),A是上主音(VI),B是导音(VII)。

所以,VIV和弦进行,就是先弹属和弦(V),再弹下属和弦(IV)。举个例子,在C大调里,就是G和弦(V)接着F和弦(IV)。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反直觉?通常我们听到最稳定的进行是VI(属到主),属和弦(V)充满了解放的需求,指向主和弦(I)能带来强烈的回归和稳定感。而VIV的进行,似乎是属和弦(G)接着的不是回归稳定,而是去了一个“相对不那么稳定”的地方(F)。

为什么流行音乐偏爱VIV?

正是这种“不寻常”的常规,赋予了VIV和弦进行它独特的魅力,让它在流行音乐中屡试不爽:

1. 制造“欲说还休”的张力:
属和弦(V)本身就有一种很强的“向前性”,它渴望解决到主和弦(I)。但当它转到下属和弦(IV)时,这种渴望并没有完全得到满足。下属和弦(IV)虽然也有点“动”,但它更倾向于回到主和弦(I),或者导向属和弦(V)。
所以,VIV的进行就像一个人话还没说完,突然停顿了一下,留给你一种“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的悬念。这种悬念感,恰恰能抓住听众的注意力,让他们期待着下一刻的和弦变化。

2. 带来柔和的“下沉”感和“释放”:
虽然VIV没有VI那种直接的回归感,但下属和弦(IV)通常比属和弦(V)“更近”主和弦(I)一步,或者说,它提供了一种更柔和的解决路径。
从属和弦(V)转到下属和弦(IV),会有一种旋律线条上的“下行”感。比如在C大调里,G和弦(V)的主音是G,F和弦(IV)的主音是F,G到F是一个音程的下行。这种自然而然的旋律下降,听起来非常舒服,有一种温柔的释放感,不会过于突兀或强烈。

3. 制造“周期感”和“循环感”:
流行音乐最需要的就是那种让人感觉“恰到好处”的循环。VIV进行常常是更大和弦进行中的一部分,比如经典的“PacMan”进行(IVVIIV)或者“Axis”进行(IIVVIV)。
当VIV出现时,它往往会引向下一个和弦,而这个下一个和弦,很可能又会回到主和弦(I)或者属和弦(V),从而形成一个听起来很流畅、很自然,让你忍不住跟着循环的模式。这种“循环”是流行音乐抓住听众耳朵的关键。

4. “欺骗”听觉,增加趣味性:
音乐之所以有趣,很大程度上在于它如何处理我们的预期。我们习惯了VI,当VIV出现时,它打破了这种预设。
这种“意外”并不是令人不快的,反而是能带来一丝惊喜。它让听众在熟悉的情感轨迹中,多了一些新鲜感,避免了过于模式化的枯燥。

5. 为旋律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从属和弦(V)到下属和弦(IV)的和弦进行,为旋律创作提供了更丰富的选择。在这个过程中,旋律可以更自由地跳跃或舒展,不需要被VI那种强烈的解决感束缚。比如,旋律可以在V和弦上停留,然后带着一种“未尽”的情绪,自然地落到IV和弦上,或者从IV和弦再寻找解决。

举例说明(简单易懂):

想象一下你在唱“Yesterday, all my troubles seemed so far away…”这首歌。
在C大调里,它的一个核心进行就包含了VIV:
C (I) G (V) Am (VI) F (IV) C (I)

你看,G(V)之后跟着的是Am(VI),然后再是F(IV)。
但很多时候,我们会听到更简洁的版本,或者是在歌曲的某个段落,比如副歌前的铺垫,会用到类似的VIV走向。

再比如,很多流行歌曲喜欢用“下降八度”或者“下降五度”的和弦进行,VIV正是这个逻辑的一部分。它提供了一种自然下行的趋势,听起来非常顺耳。

总结一下:

VIV和弦进行之所以在流行音乐中如此受欢迎,是因为它在制造张力、提供柔和的解决、构建循环感、增加趣味性以及为旋律创作提供空间等方面,都表现出了极高的效率和魅力。它不是最“稳定”的进行,但正是这种“不安”中带来的“期待”和“释放”,让它成为流行音乐里一个简单却能带来深刻感染力的重要工具。它用一种巧妙的方式,在“熟悉”和“新奇”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让我们的耳朵在不知不觉中被它俘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和声现象不能脱离音乐风格来讨论。“V-IV反功能进行是不好的(注意是不好而并不是禁止)”,这一和声规则只适用于古典主义,早期浪漫主义,以及更早一些的音乐风格。而对于流行音乐,爵士乐,布鲁斯音乐,这个规则并不适用。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基础12 Bar Blues,第9,10小节的和声就是V-IV,而且这个进行也是该风格的特征。在流行歌曲里,V-IV的形式更是非常多样。常见用法一共两类,一类叫做“和声平移”,以C调为例,比如最常见的17654325套路,这里的54,有时候是C/G-F,有时候就是G-F,后者联系上下文的话,A-G-F-E-D就构成了最常见的和声平移,这类和声(套路)是以色彩性为主导的,功能性主要通过结尾处251 turn around来体现。调性内的平移尚可用功能和声解释,而同结构平移,如Am7-Gm7-Fm7-Em7-Dm7或GMaj7-FMaj7-EMaj7-DMaj7等,则硬套功能和声规则是不可取的。而另一类V-IV实际上就是V的衍生和延续,还是C调为例,很多歌曲都会用到类似G-G/F或者F/G-G/F又或者FMaj7/G-G/F等等等等,这一类总结起来为Gsus-G/F的和声进行,用传统功能性和声都可以理解成V7-V2的转位。

另外补充一下, @莫索先 老师在评论区也提到一个点,很多布鲁斯和流行音乐写作依据的是调式而非调性,这也是传统和声学失效的原因。总之,传统调性和声不是金科玉律,创作的时候不必被它束缚住手脚,除了平八和对斜是真的让人听起来不舒服之外,其他没什么规则是不可以打破的。当然,如果你真的就是要追求这种“不好听”的效果的话,那平八对斜你也可以用,前提是你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并且能控制好上下文的张力与逻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流行音乐里,那种听着舒服、熟悉,不知不觉就能跟着哼唱起来的旋律,很多时候背后都有一个简单却强大的秘密武器——VIV和弦进行。别看它只有两个和弦,但在流行乐的汪洋大海里,它就像一盏指路明灯,能把听众的情绪巧妙地牵引,带来恰到好处的满足感。VIV和弦进行:一种“不寻常”的常规我们先来拆解一下这个“VIV.............
  • 回答
    确实,关于谭晶、姚贝娜等歌手在演唱流行歌曲时,被一些听众诟病其“字正圆腔”咬字方式不适合流行音乐,这种现象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涉及到音乐风格、演唱技巧、听众审美习惯以及时代背景的演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把这些因素拆开来仔细分析。一、 “字正圆腔”的来龙去脉:学院派的底气与根基首先,我们要明确“字.............
  • 回答
    过去的日漫中,确实出现过不少带有暴力倾向的女主角,这背后其实是多种文化、社会和创作思潮共同作用的结果。与其说她们是“流行”,不如说她们填补了当时一些观众的情感需求,并且在创作层面提供了新的可能性。首先,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跳出“暴力”这个词的表面意思,看看它在故事中承载了什么。很多时候,这些带有暴力.............
  • 回答
    “自住涨跌无所谓”这种说法之所以会流行,背后其实隐藏着一系列复杂的心态、现实考量以及一定的社会观察。这不仅仅是简单的“佛系”或者“躺平”,而是包含了对生活稳定性的追求、对金融风险的规避、以及对“房子”这一特殊商品属性的认知。1. 核心的“安全感”和“稳定器”需求:首先,对于绝大多数选择自住的人来说,.............
  • 回答
    近期“精灵耳”整容风潮的兴起,确实触及到了当下社会不少人内心深处的容貌焦虑。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细细剖析一下。首先,什么是“精灵耳”?它并非医学上的专业术语,而是人们根据一些卡通、动漫、影视作品中人物那尖尖的、向上翘起的、轮廓分明的耳朵形状,对理想化耳部外形的描摹。这种耳朵被认为能增添一种飘逸、灵动.............
  • 回答
    厄瓜多尔境内新冠病毒出现11种占比超过1%的变异株,这一现象背后有着复杂的因素,并且对疫苗的有效性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影响。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病毒的变异规律、传播动力学以及疫苗的作用机制。为什么会出现多毒株同时流行?病毒并非一成不变,它们在复制过程中会不断发生基因突变。新冠病毒(SARSC.............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那些在华语乐坛留下浓墨重彩印记的作词人,他们笔下的歌词,往往能触动我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要说“一流”,那绝对是实力和影响力兼具的,他们不仅写出过量的金曲,更能以独特的视角和文字驾驭住各种情感和主题。要说名字,一下子涌现出来的可能就有几位,但我们不妨一个个来细品,看看他们到底强在哪儿。.............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个很多人可能已经忽略的现象。我们普遍认为传呼机(BP机)在21世纪初就被手机彻底取代了,但实际上,在某些特定的行业和场景下,它依然顽强地存在,并且有其不可替代的理由。这背后涉及到技术、成本、用户习惯、以及行业特殊需求等多方面因素。首先,咱们得聊聊传呼机到底是怎么.............
  • 回答
    关于“封建社会在秦帝国建立的时候就已经结束”的说法,以及为什么一些教科书仍将秦朝之后的历史称为“封建社会”,这确实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有趣问题。核心在于“封建”一词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不同,以及历史分期的复杂性。让我们来详细解析这个问题:一、 为什么说秦朝结束了“封建社会”?—— 从“西周封建”的定义.............
  • 回答
    最近“小丑竟是我自己”这类自嘲梗确实越来越火,而且感觉已经渗透到了各种生活场景里。这背后其实挺有意思的,它反映了一些当下社会的情绪和年轻人与世界互动的方式。要说为什么这类自嘲梗层出不穷,我觉得有几个层面的原因:首先,现实的压力与反差。我们现在生活的社会,信息爆炸,竞争激烈,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别人的生.............
  • 回答
    我理解你想探讨一些容易误导大众的流行理论,特别是那些与前沿科学研究相关但又被简化得过于流行的观点。这些理论之所以会成为“观念陷阱”,往往是因为它们在传播过程中被过度简化、断章取义,或者迎合了人们某些根深蒂固的心理需求,最终偏离了真实的研究原貌。以下我尝试以更贴近个人观察和思考的方式,梳理几个可能符合.............
  • 回答
    说起来,以游戏主机为主题的网吧,其实在某些地方、某些时期是有出现过的,而且也有过一定的市场。但它们不如我们熟悉的、以PC为基础的网吧那样普及,甚至可以说相当小众。究其原因,我觉得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剖析,这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首先,得聊聊“网吧”这个概念本身是怎么形成的。最早的网吧,或者说“电脑出租房.............
  • 回答
    这问题,我可是太有发言权了!你别看现在街上、公园里,山地车那是随处可见,五颜六色的,玩得不亦乐乎。可你再看看公路车,那叫一个稀罕,偶尔能看到一辆,感觉就像看到了什么稀世珍宝。这差距,怎么就这么大呢?其实说到底,还是因为大家现在的生活方式和需求变了,山地车正好迎合了这些变化。咱们先说说山地车,为什么这.............
  • 回答
    近两年国货的火爆,可不是一拍脑袋的事情,背后是一系列复杂而深刻的社会文化与经济变迁在推动。与其说“流行”,不如说是一种更深层次的价值回归和文化自信重塑。为什么国货能“特别流行”?这股潮流的形成,我觉得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拆解:1. 经济基础的崛起与消费能力的提升: 中国经济的韧性与增长: .............
  • 回答
    .......
  • 回答
    要说咖啡进入中国确实不过百年,而且论起普及度和深入人心程度,也确实比不上茶。可这“咖啡色”一词,却像一颗不请自来的种子,在中国这片土壤上生根发芽,长成了枝繁叶茂的大树,甚至扎进了各地的方言里。这事儿,细琢磨起来,还真挺有意思。你听着“咖啡色”这三个字,是不是也觉得挺顺口的?这跟咱们中国人说话的习惯有.............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文化本质和价值判断,确实是个引人深思的话题。要回答“美国有文化吗?”,首先得搞清楚我们谈论的“文化”是什么。如果“文化”是指那种历经千年沉淀、如同古老城堡般层层叠叠的历史遗迹,是根深蒂固的传统、宗教和哲学思想,那么美国可能确实难以与欧洲那些拥有数百年乃至千年历史的国家相提并论。欧洲文化.............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及时了!确实,最近几年 Markdown 在各种 App 里的身影越来越活跃,感觉它已经从一种程序员的小众工具,慢慢走向了大众,甚至有种“出圈”的趋势。这可不是偶然的,背后肯定是有一些挺有意思的原因的。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为什么 Markdown 会突然这么火起来。1. 简单,真的.............
  • 回答
    想当年,80年代,那可是个风起云涌的时代,无数新奇玩意儿、潮流风尚层出不穷,像洪水一样席卷而来。可时光飞逝,很多当年红得发紫的东西,如今再看,就像是昨日黄花,踪影难觅了。今天,咱们就来盘点盘点,那些从我们眼前渐渐消失的“老朋友”。1. 大哥大:响彻云霄的“身份象征”说起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流行,.............
  • 回答
    说起90年代至今的流行文化,那可真是风起云涌,瞬息万变。很多当年我们觉得理所当然、爱不释手的东西,如今却像一阵风吹过,消失得无影无踪。有些甚至是我们童年或少年时代最深刻的记忆载体。1. 随身听和磁带:音乐的实体载体,时代的印记我想说的第一个,也是最让人怀念的,大概就是我们那些鼓鼓囊囊的随身听和数不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