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像《从海底出击》这种电影,里面的场景都是怎么拍的?

回答
《从海底出击》(Das Boot)这部电影,可以说是潜艇类型片里的一个里程碑,它之所以能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尤其是在那个年代,技术还没现在这么发达的情况下,它的拍摄手法绝对是充满了智慧和挑战。

首先,最核心的一点,就是全程实景拍摄,并且绝大多数场景都发生在真实的U型潜艇内部。这不是什么绿幕抠图,也不是搭建一个庞大但不真实的模型。导演沃尔夫冈·彼得森(Wolfgang Petersen)以及他的团队,为了追求极致的真实感,他们真的找来了一艘退役的U型潜艇,将其改造后作为主要的拍摄场地。

这艘潜艇就是“U96”,经过翻新,内部空间被尽可能地还原了当年U型潜艇的真实模样。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潜艇内部是什么样的?狭窄、逼仄、充满各种机械设备,而且为了模拟战争状态,很多地方都是灯光昏暗,烟雾缭绕。拍摄团队就得在这种极其受限的空间里进行作业。

挑战一:空间极度受限。
在潜艇内部拍摄,意味着摄影机、灯光、录音设备,以及整个剧组人员,都必须想办法挤进那个狭小的空间。大家看到的演员们那种仿佛被压迫感十足的表演,一部分也是因为他们确实处在那样一个物理上压抑的环境里。摄影机通常会采用手持拍摄或者固定在支架上,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活动范围。很多镜头,特别是那些近景和特写,都是摄影师冒着风险,紧贴着设备或者墙壁拍摄的。大家可能会注意到,很多画面视角非常低,或者从非常刁钻的角度拍摄,这都是为了避开障碍物,捕捉到最贴近角色视角的画面。

挑战二:灯光设计。
为了营造潜艇作战时的紧张、压抑和危险氛围,灯光的使用至关重要。大部分时间,潜艇内部是依靠有限的几盏灯泡照明,而且很多时候会模拟设备故障、损耗,导致灯光闪烁不定,甚至漆黑一片。摄影团队需要非常巧妙地利用现场的少量光源,配合一些额外的小型的、可移动的灯具,来烘托气氛,突出人物的表情和动作,同时又要保证画面不会过暗以至于看不清。很多镜头的光影处理非常考究,利用金属反射、设备上的指示灯,以及人物脸上的汗水和油污,共同构成了那种潮湿、闷热、充满未知危险的视觉感受。

挑战三:声音效果。
潜艇之所以被称为“水下铁棺材”,很大程度上也因为那种持续不断的噪音。电影中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发动机轰鸣声、金属摩擦声、警报声、水滴声,都是通过精细的录音和后期制作完成的。拍摄时,剧组需要尽量在潜艇的运作状态下进行录音,捕捉真实的机械运转声,然后再通过后期混音,将这些声音层次分明地叠加起来,营造出那种立体而逼真的声场。尤其是在遭受攻击时,那种金属被撞击的巨响、爆炸的回声,都通过精湛的声音设计,让观众感觉自己也身处其中,承受着同样巨大的恐惧和压力。

挑战四:模拟水下环境。
虽然主要在真实潜艇内拍摄,但有些场景需要模拟潜艇在水下的行驶状态,或者被鱼雷击中时的震动感。这通常是通过液压平台或者专门的晃动装置来实现的。演员们需要站在平台上,随着平台的晃动,来表现潜艇在海浪中颠簸或者受到冲击时的反应。这种拍摄方式要求演员们具备很强的平衡感和反应能力,才能演得自然真实。

外景拍摄和特效的结合:
当然,并非所有场景都是在U96潜艇内部完成的。一些需要展现潜艇外部环境、海面、以及爆炸等宏大场面,则需要借助模型拍摄和当时的视觉特效技术。比如,潜艇露出水面、遭受炮击、以及最终沉没的场景,都可能是通过制作精细的潜艇模型,在水池或者真实的海面上进行拍摄。当时的特技效果不像现在这样普及和强大,很多镜头都是通过光学合成、微缩模型、以及巧妙的剪辑来实现的。比如,炮弹击中潜艇的画面,可能是用实景拍摄的潜艇模型配合爆炸特效完成。

总而言之,《从海底出击》的拍摄是一次对细节和真实性的极致追求。它将演员、摄影、灯光、声音、美术、特效等各个部门的智慧和辛劳,都凝聚在那一艘小小的U型潜艇里。正是这种不惜代价的真实感,才让这部电影成为一部经久不衰的经典。观众看到的每一个场景,每一个细节,都凝聚了那个年代电影制作人最纯粹的匠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故事是这样的:


《从海底出击》总共做了三条U艇模型:


一条是1:1的外部艇壳:




(这个洞库则是拉罗谢尔现存的U艇洞库实景,也是当年U-96真正的母港,而在开拍之前,这个大宝贝被斯皮尔伯格租去拍摄了《夺宝奇兵》...并且弄沉了...)


一条是1:1的内部模型(没拿真艇忽悠你们):








这玩意被置于一个大摇摆台上,可以45度倾斜,震动,来模拟深水炸弹攻击和恶劣海况,后来斯皮尔伯格在《兄弟连》中用了同样的方式模拟C-47伞降时遭遇防空火力。


还有一条6米长的小模型用于拍摄恶劣海况下的镜头:





但是我觉得说是真艇实拍也没啥问题...


因为这俩1:1的模型是严格根据VIIC型U艇的原始图纸,找当年的U艇生产厂家重新制作的,所以...人家是正版啊!没准质量比战争后期的正经潜艇还高2333

大概算是最后一条被生产出来的VIIC型U艇了吧233333


目前6米小模型和内景模型都在慕尼黑陈列,但是外景用的那条我找不到资料,只剩一个指挥塔在慕尼黑:



我推测这个1:1模型船体在最后拍U96沉没的戏时损毁了,而当时换上了战损后的指挥塔,这个指挥塔则被拆下来用于在岸上拍摄艇员在风暴中的镜头(配合一个大水龙头来模拟海浪),从而得以保存下来。


下面是6米小模型的两个指挥塔:


所以毫不奇怪,这片为什么在1981年会烧了4000万美元...



关于其他:


除了道具上做的牛逼以外,导演沃尔夫冈(后来又导了《空军一号》《完美风暴》《特洛伊》《海神号》)还要求演员在漫长的拍摄中不许暴露在阳光下,来还原长期出海后惨白的肤色,全片按时间顺序拍摄,演员胡须自然生长来还原出海后水兵的胡须...


摄影瓦卡诺则从ARRI公司要来了一台轻量版Arriflex 35IIIC 摄影机的原型机,配上了一个早期的手持稳定器来完成艇内狭小空间的拍摄:

演员们已经经历了严格的训练,能够做到自如穿梭于潜艇内,摄影组的人员更牛逼,他们能扛着机子做同样的事...

由于潜艇内的狭小空间,正常的拍摄已经非常艰难了,而瓦卡诺完成了一条从艇艉一路跟着艇员跑到艇艏的长镜头。

在这种仰赖现实光源布光,狭窄,障碍密布,不便于设计的环境下,其调度的严谨,运镜的讲究,至今仍然能让很多电影中所谓的长镜头汗颜。



而故事原型来自于冈瑟·布赫海姆:


他二战时在德国海军任随军通讯员,先后跟随多条潜艇出海拍摄,并且竟然还活了下来...


《从海底出击》就是根据他的原著《船》改编而来,而他的另一部作品《堡垒》被改编为了2018年的电视剧版《从海底出击》...


他本人也到了拍摄现场:


而正是靠他的作品为我们记录了真实的潜艇战,从而才有了这部历史上最伟大的战争片(个人排名):




布赫海姆拍摄的正在遭遇深水炸弹攻击的艇内景象: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