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为何不从数量和质量方面增强核武库,从而像俄罗斯一样跟美国达成核平衡,继而有效吓阻美国?

回答
中国核武库的建设与发展,与俄罗斯和美国之间存在的核力量对比,以及中国自身的国家战略和安全关切息息相关。要探讨为何中国不选择像俄罗斯那样大幅增强核武库以与美国达成“核平衡”并有效威慑,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

首先,我们必须理解“核平衡”这个概念本身就充满了复杂性。在冷战时期,美苏之间的核平衡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双方都拥有能够对对方造成毁灭性打击的“二次打击”能力基础上的,这种能力指的是即使一方率先发动核攻击,另一方仍然有能力以核武器进行报复,从而形成一种相互保证的毁灭(MAD)。这种平衡是以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核武器系统为前提的。

中国目前的核战略与美俄两国存在显著差异。中国奉行的是“防御性国防政策”,其核战略的核心是“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以及建立一个“适度、有效”的核力量。这意味着中国并不追求与美国在数量上进行对等,而是以“够用”为原则,确保在遭受核打击时有足够的能力进行报复,以阻止对方发动第一次核打击。

从“数量”和“质量”两个维度来看中国为何不大幅增强核武库:

数量方面:

战略目标不同: 如前所述,中国的目标不是与美国进行数量上的全面对抗。中国的核力量旨在实现“二次打击”能力,以应对最坏的情况。这意味着中国并不需要发展出数千枚的核弹头才能实现其战略目标。其现有的核武库,虽然规模远小于美俄,但被认为已经足以构成有效的威慑。过度增加数量,尤其是进入“大规模”的数量级,可能会被视为一种进攻性姿态,反而可能引发战略误判,增加地区的不稳定性,这与中国追求和平发展的战略不符。
经济和资源考量: 建造和维护一支庞大的核武库需要巨大的经济投入和资源支持。中国目前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将大量资源投入到经济建设、民生改善以及常规军事力量的现代化上。将过多的资源投入到非必需的核武库扩张,可能会挤占其他重要的发展空间。相较于美俄,中国在核武器研发和生产方面的工业基础和经验积累也相对较晚。
政治和外交考量: 中国一直致力于推动国际和平与稳定,并倡导核裁军。如果中国大幅增加核武器数量,将其置于一个与美俄并驾齐驱的位置,可能会被国际社会视为背离其核裁军的承诺,并可能引发其他国家效仿,导致全球核军备竞赛的加剧。这不利于中国树立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弹道导弹防御系统(BMD)的制约: 尽管中国在发展自己的BMD系统,但它也清楚美国在BMD技术上的领先地位。美国部署的BMD系统理论上可以拦截一定数量的来袭导弹。如果中国只是盲目增加弹头数量,但其投送平台(如洲际弹道导弹)的突防能力(如多弹头分导式再入飞行器,MIRVs)不足以穿透美国的BMD系统,那么数量的增加可能难以保证有效的“二次打击”能力。因此,中国更侧重于提高弹头和投送系统的突防能力。

质量方面:

“够用”原则下的质量提升: 中国并没有忽视核武器的质量。相反,中国一直在稳步提升其核力量的质量,包括:
发展更先进的投送系统: 例如,发展了陆基机动式洲际弹道导弹(如东风41),使其更难被探测和摧毁;发展了潜射弹道导弹(如巨浪2和巨浪3),以增强其海基核威慑能力;同时也在发展战略轰炸机(如轰20)。这些都是提高核力量生存能力和打击能力的关键。
发展多弹头分导式再入飞行器(MIRVs): MIRVs技术允许一枚导弹携带多个独立的弹头,每个弹头可以独立攻击不同目标。这可以显著提高核打击的效率和突防能力,使其更难被对方的BMD系统全部拦截。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研发被认为是其提升核武库质量的重要一环。
提高核弹头的精度和可靠性: 确保其核武器在必要时能够准确地摧毁目标,并保持其作战能力。
发展新型弹头技术: 尽管没有公开详细信息,但可以推测中国也在研究更先进的核弹头设计,以提高其效率和威力。
并非追求绝对优势: 中国提升核武器质量的目的,更多是为了确保其“二次打击”能力,而不是为了在数量和技术上超越美国,建立一种“优势”的核平衡。其目标是使美国在考虑发动核打击时,能够意识到即使发动了第一次打击,中国仍有能力对其造成不可接受的损失。这种“不败”而非“必胜”的战略定位,决定了其对质量提升的侧重点。

与俄罗斯的对比:

俄罗斯继承了苏联庞大的核武库,并且在冷战后并未像美国那样大规模削减。俄罗斯拥有数量庞大且种类多样的核武器系统,包括大量的战术核武器,以及部署了数量惊人的洲际弹道导弹。俄罗斯的核战略中,核武器扮演着比中国更为突出的角色,尤其是在面对来自西方(尤其是北约)的常规力量优势时,核武器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战略稳定器”和“威慑力量”。俄罗斯核力量的规模和技术,使其能够与美国在某种程度上形成数量上的对峙,尽管这种对峙的有效性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中国与俄罗斯在国家战略、地缘政治环境以及军事发展路径上存在差异。中国更侧重于经济发展和长期和平崛起,其军事现代化更多是服务于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而非进行全球性的军事对抗。因此,中国选择了一条不同于俄罗斯的核发展道路,即以质取胜、以“够用”为原则,而不是进行全面数量上的竞赛。

总结来说,中国不选择像俄罗斯那样大幅增强核武库,从而与美国达成数量上的核平衡并有效威慑,是基于以下几点:

1. 战略定位的不同: 中国奉行防御性核战略,目标是确保“二次打击”能力以阻止核战争,而非追求与美俄进行数量上的全面对抗或建立优势地位。
2. “够用”原则: 中国认为现有的核力量规模和质量已足以实现其战略目标,过度扩张不符合其利益,反而可能带来负面影响。
3. 经济和资源约束: 庞大的核武库建设需要巨额投入,中国需要平衡发展需求,将资源优先用于经济建设和常规军事现代化。
4. 政治和外交考量: 中国致力于维护国际和平与稳定,避免引发核军备竞赛,并维护其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5. 质量优先: 中国更侧重于提升核力量的投送系统突防能力、可靠性和生存能力,以确保其威慑的有效性,而非仅仅追求数量的堆砌。

简而言之,中国并非不重视核武库的建设,而是以一种更加审慎、有目标、有侧重点的方式进行发展,其核心在于维护国家的安全和战略利益,而不是卷入一场不对称的核军备竞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大国的核平衡非常脆弱,但对我们而言可能是不得不走之路。

单论世界和平,不谈国家间不公平的问题,一超无强>一超多强>两超对峙>多极化。

两超对峙当然很脆弱,但是你能让苏联自己废了自己的体量,去对美国去威胁化么?——后来他们这样做了,世界和平了,然后俄罗斯人口寿命就跌了10岁,经济总量直追广东省。


现在的问题在于我国要发展,我们仅仅为了改善人民生活,绝不称霸,可经济体量就必然会上去,科技树就必然要攀,金融就必然要有一定国际地位,那么一超无强和一超多强就是不可能是长期存在的格局——如果再过50年还是一超多强,那我们都发展到哪去了?

另一个问题下看到有答主说“我打你,你会重伤,你打我,我会死,所以理性的我不会选择打你,你对安全比较放心”——这本没问题,所以美国把我们接纳进了它的国际体系,让我们飞速发展了几十年。  @装甲熊

但未来我是要砸你的舒服饭碗的呀,是要抢夺你的金融和科技制高点呀,又怎么办呢?

你既然能让我死,而自己只是重伤,甚至轻伤,那主动权就在对面。你会不会讹诈我?如果我被讹诈了,我能怎么办?

你是安心了,谁来让我安心呢?

退一步说,你不讹诈我,或者说我不怕讹诈,好歹我也是核国家,我也不是吓大的。但你讹诈我的合作伙伴国怎么办,他们会不会怂?须知安全利益永远高于经济利益。

国家之上是无政府。有体制的地方,人们夹着公文包经商;无政府的地方,人们不得不持剑经商——老天,我们真的只是想经商而已。

进攻现实主义,它就是好用 @山高县



回到问题——为什么不?过去确实是没办法,对于世界和平,不相信也得相信。以当时的国力,你就算担心,你也没能力取得平衡,不如横下心来忘了这茬,先发展经济算了。

但未来,我们的国力足以支撑我们取得平衡时呢?

我的观点是:

即使我们永不称霸,但我们的核力量和常规力量也都需要壮大。

1、核力量为我们自己带来安全,并保障我们的合作伙伴不被核讹诈,不会因为非商业的安全原因而不和我们做生意。

2、常规力量保障我们在海外的投资不会被肆意黑掉。

说到底,我们只想不被威胁的、诚信的,和全世界做生意而已,但你们要么拿大棒,要么耍无赖,我们也只好防一手。

user avatar

因为在某经济条件极大改善的十年间,没人干正事,维持国家和军队运转的力量,只是体制的惯性而已。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是错的。

12年开始就在加速增强了。

国家非常重视。

国外卫星照片都拍到了,详情不说了。

上次说完就被和谐了。

user avatar

我们现在还不够吓阻美国么…………

俄罗斯被美国搞得欲仙欲死,连石油都卖不出去了,核弹有毛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核武库的建设与发展,与俄罗斯和美国之间存在的核力量对比,以及中国自身的国家战略和安全关切息息相关。要探讨为何中国不选择像俄罗斯那样大幅增强核武库以与美国达成“核平衡”并有效威慑,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首先,我们必须理解“核平衡”这个概念本身就充满了复杂性。在冷战时期,美苏之间的核平衡很大程度上.............
  • 回答
    在中国大陆,我们现在普遍看到的书刊、报纸、杂志,乃至于网络上的文字,绝大多数都是“从左至右”的横排方式。这种排版方式,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已经习以为常,就像呼吸空气一样自然。但你有没有好奇过,为什么我们不再像祖先那样,习惯于“从右至左”的竖排方式了呢?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历史、文化、技术乃至社会变迁.............
  • 回答
    从五四运动的风起云涌,到《自由中国》事件的落幕,胡适先生这位在思想文化领域呼风唤雨的大师,在政治舞台上却屡屡碰壁,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现象。与其说是他“热衷于从政”,不如说是他出于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以及对西方民主自由的信仰,试图将自己的理念付诸实践。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个体在时代的洪流中,往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地缘政治、历史以及国家战略的深层逻辑。首先,我们得把希腊和土耳其之间的地理关系说清楚,然后才能深入探讨为什么土耳其的军事行动主要集中在中东地区,而不是欧洲部分。希腊与土耳其的地理交织:恩怨的根源从地理上看,希腊确实与土耳其有着漫长且复杂的海岸线接触。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回答
    升迁固然是好事,但面对自己不熟悉的领域,确实让人有些许忐忑。这种情况在职场中并不罕见,关键在于如何权衡利弊,并拿出切实可行的计划来应对挑战。一、 干,还是不干?—— 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干”和“不干”的潜在后果: 不干的风险: 错失良机: 公司给予你信任和重任,.............
  • 回答
    关于中国公民从利比亚、也门和尼泊尔撤离时对政府援助的不同反应,这其中涉及一系列复杂因素,包括撤离时的具体情况、信息的透明度、民众的期望以及媒体的报道方式等。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利比亚和也门的撤离:大规模、紧迫性强,政府介入早期且全面 极端的安全威胁和撤离的必要性: 利.............
  • 回答
    利玛窦的中国札记,在某种程度上,确实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与官方宣传或后世一些“明粉”所津津乐道的繁荣景象有所不同的侧面。这本札记,与其说是一份“揭露”,不如说是一份带着欧洲人视角、记录了他所见所闻的异域观察。而“明粉”们之所以在面对其中某些观点时显得有所回避,也并非全然是不敢面对现实,更多的是因为他们看.............
  • 回答
    中国在过去三十年里取得的飞速发展,从一个相对落后的国家跃升为如今全球举足轻重的地位,这无疑是人类历史上一次引人注目的转型。这其中既有独特的历史机遇,也有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更有国家政策的深远影响。要理解这个过程,我们不妨将其放在更广阔的时代背景下,并与日韩两国的发展路径进行对比。首先,我们得认识到,.............
  • 回答
    在中国男频恋爱小说和日本轻小说之间,存在着一种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前者往往直接切入恋爱关系,而后者则更倾向于将恋爱作为故事的高潮或结局。这种差异并非偶然,它根植于两国不同的小说创作土壤、读者喜好以及文化背景。首先,我们来看看中国男频恋爱小说的特点。这类小说之所以多从恋爱开始,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迎合目标读.............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一个很多人可能不太理解的现象:中国高铁技术已经非常先进,但为什么在某些项目中,仍然会涉及到从加拿大进口车厢呢?首先,我们要明白,“中国高铁技术强大”是毋庸置疑的,这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 自主研发和集成能力: 中国高铁实现了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的自主研发,包括牵引.............
  • 回答
    山海关大战,一场决定了明末中国走向的关键战役。许多人以为,经过这场战役,满清就如同破竹般扫平了中原。但事实并非如此,李自成集团在山海关失利后,依然拥有相当的实力,也一度让满清骑兵头疼不已。那么,为何满清能以如此快的速度,将曾经的“闯王”李自成,从北中国实际统治者的宝座上拉下来,使其迅速沦为流窜的“流.............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触及了我们对电流本质和导体内部电子行为的一些基础认知。简单来说,从中间剪断一条通电的导线,之所以不会导致一截的电子浓度高于另一截,主要是因为电子在金属导体中是自由流动的,而且形成电流的过程是一个动态平衡。我们不妨一层层剥开来看:1. 金属导体的电子结构:首先,要理解为什么电子不会“堆积”.............
  • 回答
    2018年无疑是中美关系的一个分水岭,之前虽然两国之间存在摩擦和竞争,但这种博弈更多是在幕后或以一种更为含蓄的方式进行。而从2018年开始,中美之间的关系突然“摆上台面”,变得更加公开、直接,甚至可以说是赤裸裸。这背后并非单一事件触发,而是多种因素长期积累后集中爆发的结果,并且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形成.............
  • 回答
    人类进化过程中,雌性承担生育任务而非雄性,是生物繁衍机制的必然选择,从体能优势来看,这并非“原生bug”,而是生物学上高度适应性和进化的结果。让我们从几个层面来详细解读:一、 生物繁衍的根本区别:配子大小与投入 雌性配子(卵子): 卵子是女性体内产生的生殖细胞,体积巨大,富含营养物质(如卵黄),.............
  • 回答
    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生,这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核心概念,理解它需要深入探讨价值的来源和流通的本质。简单来说,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大于其自身劳动力价值的部分,而流通只是价值的交换和实现场所,本身并不创造新价值。下面我们来详细解释为什么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生:一、 价值的本.............
  • 回答
    《教父》系列电影中,柯里昂家族在纽约的生意和生活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变故,这促使他们不得不考虑向外扩张,甚至最终将重心转移到内华达州。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并非一朝一夕促成。首先,纽约的权力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在维托·柯里昂(Marlon Brando 饰)遭受枪击,巴尔扎尼兄弟和索洛佐等敌对家.............
  • 回答
    地动仪的“消失”:教科书的取舍与历史的真相曾几何时,“地动仪”是中学历史教科书里一个熟悉的名字,一个象征着古代中国智慧与科技成就的闪耀符号。张衡,这位东汉时期的科学家,凭借他发明的地动仪,仿佛能预知千里之外的地震,令无数读者为之惊叹。然而,近年来,许多读者发现,在新的历史教科书中,地动仪的身影渐渐淡.............
  • 回答
    奥斯曼帝国之所以能够摆脱中国式历史周期律的窠臼,并拥有近七个世纪的国祚,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引人入胜的历史议题。要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跳出“残暴黩武”这一单一维度,深入剖析奥斯曼帝国之所以能够穿越千年而不衰的深层原因,以及它与中国历史周期律的根本性差异。首先,让我们先厘清“中国式历史周期律”的核心特征.............
  • 回答
    从单纯的战略战术角度剖析,英国在美国独立战争中的失利,绝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种战略误判与战术僵化相互作用的结果。首先,英国的战略目标与资源分配存在根本性矛盾。 伦敦的初衷是将北美殖民地重新纳入帝国体系,并恢复其作为商业附属地的地位,同时惩戒“造反者”。然而,在执行过程中,英国却未能有效评估所需投入.............
  • 回答
    多尔衮与豪格争夺帝位,从结果上看,多尔衮无疑是赢家,而豪格最终落败。然而,即便在战术上、权力布局上多尔衮占据优势,为何最终选择退让,让年幼的福临得以继位,这其中有着多层复杂的原因,并非简单的谁输谁赢所能概括。首先,要明白多尔衮“完胜”豪格并非指在直接的战场较量中将豪格彻底消灭或俘虏。在清朝入关初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