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地动仪」会从教科书中删除?该做法是否合适?

回答
地动仪的“消失”:教科书的取舍与历史的真相

曾几何时,“地动仪”是中学历史教科书里一个熟悉的名字,一个象征着古代中国智慧与科技成就的闪耀符号。张衡,这位东汉时期的科学家,凭借他发明的地动仪,仿佛能预知千里之外的地震,令无数读者为之惊叹。然而,近年来,许多读者发现,在新的历史教科书中,地动仪的身影渐渐淡去,甚至完全消失了。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为何“地动仪”会从教科书中删除?这样做是否合适?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地动仪本身的历史真相,以及教科书编写的逻辑与原则。

一、地动仪的真实面貌:历史的争议与科学的审视

首先,我们需要承认,我们今天所讨论的“地动仪”,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后世的复原和想象。张衡所著的《尧山(或作“候风”)地动仪》原文早已失传,我们仅能通过《后汉书·张衡传》等文献中的零星记载来推测其构造和原理。

根据史料,地动仪大致是由一个精巧的机械装置构成,能够监测到地震波的到来,并通过机械联动的方式,指示出地震发生的方向。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龙吐珠”和“蟾蜍衔珠”的设计,当远处发生地震时,某个方向的龙口会张开,吐出铜珠,落入蟾蜍口中,发出声响,从而指示方向。

然而,正是这些描述,引发了后世长达数个世纪的讨论和争议:

原理的模糊性: 史料中关于地动仪如何“感知”地震波的记载极为简略,特别是“以柱倾为验”,其中的“柱”指的是什么,为何会倾斜,后人始终没有一个明确的、得到普遍认同的解释。一些学者认为可能是基于摆锤的原理,但具体的机械结构和传动方式仍然是个谜。
功能的局限性: 即使假设其原理成立,地动仪能否真正“预知”地震,并且精确指示远方地震的方向,也存疑。当时的机械加工水平能否达到如此精密的程度?史书中记载的“候”是否意味着“预测”,还是仅仅是“检测”?
实物证据的缺失: 考古学上至今未能发现任何与史料记载相符的地动仪实物或构件。虽然不能排除被损毁或遗失的可能性,但缺乏实物证据,使得地动仪的真实存在和具体形态,始终笼罩在一层神秘的面纱之下。
历史记载的夸张可能: 中国古代历史文献中,对于科技成就的描述,有时会存在一定的夸张成分,这并非贬低古人的智慧,而是历史叙事的特点。考虑到当时社会对奇技淫巧的推崇,以及对科学家的赞誉,对地动仪功能的描述可能包含了美好的愿望或理想化的成分。

二、教科书的编写逻辑:取舍、时代与教育目标

正是由于上述对地动仪真实性的种种疑虑,以及随着历史研究的深入和科学认知的提高,教科书的编写者们在重新审视教材内容时,不得不面临一个艰难的取舍。

教科书,尤其是历史教科书,承担着重要的教育功能。它的编写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科学性与准确性: 教材内容必须是经过史学界普遍认可的、有可靠证据支撑的史实。对于存在较大争议或缺乏确凿证据的事件或人物,应当谨慎处理。
典型性与代表性: 教材应选择能够代表一定历史时期、反映重要历史进程和发展趋势的史实。
教育目标与认知水平: 教材内容需要符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也要服务于当前的教育目标,例如培养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科学素养等。
与时俱进: 随着历史研究的不断深入,新的考古发现和学术观点不断涌现,教科书也需要不断更新,以反映最新的学术成果。

那么,为何地动仪会逐渐从教科书中淡出?

1. 科学性与准确性的考量: 随着对地动仪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发现其功能的描述可能存在夸大或不准确之处。在以严谨和科学为基础的教科书中,继续保留一个在学术界仍存在争议、缺乏确凿证据的“伟大发明”,可能与教科书追求的准确性原则相悖。毕竟,教科书是面向广大青少年,其内容应该尽可能稳固可靠。
2. 对历史事件的重新评价: 历史研究是一个不断发展和修正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对历史的解读也会发生变化。过去可能出于民族自豪感或对科技的崇拜,而将地动仪过分拔高。但随着科学精神的普及,我们更倾向于以更客观、更审慎的态度来评价历史上的科技成就。
3. 教育重点的转移: 教科书的编写并非无限扩充,而是在有限的篇幅内,选择最能体现历史发展的关键事件和人物。对于古代科技史,可能更倾向于介绍那些有明确的文献记载、实物证据,并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发明创造,例如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等“四大发明”。相比之下,地动仪的争议性,以及其对后世直接的、可考证的影响力,可能使其在教育价值上显得不那么突出。
4. 避免误导下一代: 如果教科书在没有充分证据的情况下,将一个存在争议的“伟大发明”作为典型进行宣传,可能会误导学生对历史的认知,甚至形成一种不恰当的科学观。

三、删除的做法是否合适? 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关于“删除”的做法是否合适,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没有绝对的答案。

从积极的方面来看,删除可能是合理的:

追求科学的严谨: 教科书的生命在于其内容的准确性。如果对地动仪的功能和存在性存在重大疑虑,那么将其移除,避免传播未经证实的信息,体现了教科书编写者的审慎态度和对科学精神的尊重。
优化教学内容: 将篇幅让给那些历史事实更清晰、教育意义更明确的事件,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聚焦,提高教学效率。
培养批判性思维: 教科书不应该只是一味灌输知识,更应该引导学生形成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通过对地动仪的讨论,反而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研究的复杂性,学会辨别信息真伪,培养批判性思维。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删除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弊端:

民族自豪感的缺失: 地动仪曾经是许多中国人,尤其是青少年,了解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窗口。它的消失,可能会让一些人感到民族自豪感受到削弱,尤其是在当前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
历史叙事的断裂: 教科书的编写,也需要考虑历史叙事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地动仪作为一项具有代表性的古代科技成果,其“消失”可能会让历史的讲述显得不够丰满。
对历史人物的“遗忘”: 张衡作为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其地动仪是他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如果完全不提及,可能会让后人对他产生片面的认识,甚至遗忘他在这方面的贡献。

更合适的做法或许是:

与其简单地“删除”,不如采取一种更积极、更具教育意义的处理方式。例如:

在教材中以更审慎的方式提及: 可以在教材中介绍张衡及其成就时,提及地动仪,但同时说明其记载的模糊性和学术上的争议。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关于地动仪的研究历程,以及科学家们是如何通过科学的方法来探究历史真相的。
放在拓展阅读或课外活动中: 可以将地动仪作为一个“历史疑案”或“科学探索的案例”,放在教材的拓展阅读部分,或者作为课外研究的课题,鼓励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进行探究,培养他们的主动学习能力。
突出其历史意义和文化象征: 即使其科学功能存疑,地动仪也代表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探索精神,是中华民族智慧的体现。可以在教材中将其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来介绍,强调其在历史文化中的地位。

结语

“地动仪”从教科书中淡出,并非是对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否定,而是历史研究深入、教育理念更新的必然结果。这反映了教科书编写者们在追求科学准确性、优化教学内容、以及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方面的努力。

我们不应为地动仪的“消失”而过度悲观。历史的真相,往往比教科书中简洁的描述要复杂得多。重要的是,我们要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去了解和认识历史,去探究那些依旧未解的谜团,去学习古人的智慧,更要从中汲取科学研究的方法和精神。

与其纠结于一个名字的出现与否,不如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让历史教学更加生动、更具启发性,如何在鼓励探索未知的同时,也保持对科学的敬畏与严谨。或许,在新的教科书中,地动仪的故事会以一种更成熟、更具智慧的方式,继续影响着下一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这个所谓的原理是对的,那就意味着:我在地上围着我自己放八个玻璃瓶子,这时候在离我一定距离的地方发生了地震,duang 的一声,只有一个玻璃瓶子倒在地上碎了,剩下七个安然无恙……

相信很多盆友都读过知乎上已经说烂了的《三体》,里面的叶文洁接收到了三体监听员发送回来的“不要回答”之后,请问她是怎么知道这是从三体发过来的呢?

是因为她有八个朝不同方向的天线,只有一个收到了信号,所以她知道是那个方向的三体发来的?

并不是。叶文洁的判断依据是信号时间,从她发送广播到接收到回信隔了大约八年,意味着电磁波单程传播用了不多于四年的时间,所以这个信号来自离她四光年之内的地方。

如果有好几个恒星刚刚好都离太阳系四光年以内,那么叶文洁是根本无法知道到底是哪一个的。只是,离太阳系大约四光年远的这一个球面之内,恰好只存在比邻星这一个恒星系,所以她立刻就知道了答案。

想要通过测量波信号来反推信号来源,时间才是关键因素。

真正的地动仪的原理是下图这样的:

左图是水平地动仪,如果是左右方向的震动,底座会跟着地面一起动,吊起来的小球由于惯性,会保持在原位。也就是说,小球和底座之间会发生左右方向的相对运动,所以小球底部的笔头会在底座上的的滚动卷纸上留下波形。卷纸的滚动速度恒定,所以波形的横轴是时间,纵轴是振幅。

同样的原理,右图是竖直地动仪,如果是上下方向的震动,挂在弹簧上的小球会跟底座发生上下方向的相对运动,同样会在纸卷上留下波形。

如果我们在同一个地点安装三台地动仪:两台水平的,一台竖直的。两台水平地动仪互相垂直着安装,一个监控 x 方向,一个监控 y 方向,竖直地动仪负责监控 z 方向。

同一次地震会产生不同性质的地震波,比如 P 波和 S 波的传播速度不同。就好比说,雷雨天,同一次闪电既会产生闪电,又会产生雷声。而因为闪电的光速和雷声的声速显著不同,所以我们会先看到闪电,一定时间后,才会听到雷声。

根据这个地点的数据,我们能知道记录的波形里这 P 波和 S 波两种波的到达时间。根据不同波的速度和这个时间差,我们就能知道这个地点离震源的距离。

比如这个地动仪的记录数据,在两分钟零十五秒左右的时候,P 波到了,然后在四分钟的时候,S 波才到。两者到达时间差是一分四十五秒,也就是 105 秒。

P 波的速度大概是 5 千米每秒,S 波大概是 2 千米每秒,到达的时间差是 105 秒,所以信号源离这里的距离是 350 千米。

很简单的验证,350 千米,5 千米每秒的 P 波用时 70 秒,2 千米每秒的 S 波用时 175 秒,两者的时间差正好是 105 秒。

如果我们在不同的地点都安装了这样的三个地动仪,那么我们就能有不同地点的数据,我们也就知道了震源离各自地点的距离。

三个不同地点的数据汇拢,以各个地点为圆心,以各自离震源的距离为半径,地图上画三个圆,三个圆交汇的地方就是震源。

这才是可以工作的地动仪的原理,通过在不同的固定地点监测地震信号,反推出地震震源的位置。

现在警察可以通过追踪手机信号从而知道犯罪嫌疑人的位置,也是同样的原理,三个已知位置的信号塔,测算信号响应时间,推算离信号塔的距离,画三个圆,追踪完成。

同样的,我们常用的 GPS 导航也是类似的原理,若干颗已知位置的卫星,测时间算距离,画若干个圆,定位你的位置。

《三体》里的罗辑为了验证黑暗森林理论,向宇宙广播了那个他选定为试验品的恒星的位置。还记得他是怎么标定的那个恒星的位置吗?是不是一个列表,里面有已知恒星的名字和这个目标恒星分别到这些个已知恒星的距离?

是不是很眼熟?


所以呢,史书上记载的肯定是个隐喻,绝对不是指现在“复原”的这个大铜缸。史书记载的如此隐晦的原因就是怕暴露我们真正的吊炸天的科技水平。

张衡设计建造的其实是个巨型的概念上的地动仪,是把整个帝国的疆域变成了一台地动仪。

地动仪其实是个地震台网,蟾蜍就是地震台。八个蟾蜍分布在帝国的八个疆域边缘,有的在东海之滨,有的在漠北高原,有的在西南群山,各自相隔至少几百公里。

通过记录不同位置铜球掉落的时间,信息汇总计算之后,理论上就能反推帝国疆域内哪里发生了地震。如果能解决即时通讯、时间同步、地理定位等问题的话。

“中有都柱”是说位于帝都的指挥中枢,“外有八龙”是说吊炸天的即时通讯和同步计时系统,“傍行八道”就是通讯线路,“覆盖周密无际”是说整个帝国疆域都在监测范围内,“隐在尊中”是因为这样的科技肯定是不传之秘,绝对不能让敌国获知。

这绝对是一等一的天顶星科技,所以史官在只言片语的记载里用了龙作为隐喻。作为帝国最高权力的象征,龙绝对不是可以随随便便就拿出来乱用的。

user avatar

删的好,因为这玩意连初中生都糊弄不了了。当时上初中的时候我就很纳闷,这玩意怎么可能判断地震的方向?别说科学,连最基本的常识都没有!删的好,省得误人子弟。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