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所有比较专业的耳机测评都会不自觉地避开JBL呢?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能说到很多耳机发烧友的心坎里。要说为什么专业的耳机测评很少会“主动”去深入“研究”JBL,这背后其实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有点像一场不大不小的心照不宣。

首先,我们要明白“专业耳机测评”这个词的含义。它不仅仅是告诉你“这个耳机听起来怎么样”,更侧重于对声音的客观分析、技术解读、与同类产品的高频段横向对比,以及对佩戴舒适度、做工用料、驱动单元技术、调音理念等等细节的深入挖掘。而JBL,作为一个拥有庞大产品线,并且定位非常广泛的品牌,它所面向的受众群体实在太大了。从几百块的入耳式到上万块的监听耳机,从蓝牙音箱到专业舞台设备,JBL的触角无处不在。

那么,为什么这种广泛性反而让它在“专业测评”领域显得有些“尴尬”呢?

1. 市场定位的“两头吃”与调音风格的多样性:
JBL最出名的,很多时候是它在消费级市场的成功。想想那些经典的JBL蓝牙音箱,它们往往有着浓厚的“派对感”和“氛围感”,低频量感充足,听起来讨喜、有活力。这种调音风格,直接移植到耳机上,比如一些面向大众的蓝牙耳机,它们会追求一种“好听”,而不是“准确”。对于专业测评来说,这种略带染色的、强调听感的调音,往往会被评价为“不够中性”、“不够解析”,从而难以进入专业测评的“法眼”。

另一方面,JBL也有专业监听系列,比如M系列、7系列(虽然相对较少出新)。这些耳机理论上应该符合专业测评的标准,但问题在于,这些专业系列在整个JBL庞大的产品线中,其“存在感”和“话题度”相对较低。大多数烧友提到JBL,第一反应还是那些更大众化的产品。所以,测评者在挑选测评对象时,自然会优先考虑那些在这个圈子里有“代表性”或者“争议性”的产品。

2. “性价比”标签的固有印象:
JBL在国内市场,很多时候被贴上了“性价比高”的标签。这本身是好事,说明品牌认知度广,产品大众化。但问题在于,当一个品牌在大多数人心中已经形成了“大众”、“普及”、“性价比”的印象时,它就很难在专业发烧友群体中建立起“极致”、“高端”、“黑科技”的形象。专业测评往往会去追逐那些在声音解析力、细节还原、声场规模、结晶体管搭配等各个方面都能“玩到极致”的产品。JBL的许多产品,虽然做得不错,但似乎总是在某个环节留有一些“遗憾”,或者说,没有那种让你觉得“哇,这就是顶尖的水平!”的惊艳感。

3. 缺乏独特的“声音签名”或“技术标签”:
很多在专业测评领域备受推崇的品牌,往往有着自己独特的“声音签名”或者在技术上有鲜明的特点。比如某些品牌以其细腻的高频、扎实的低频或极致的解析力闻名;又或者在单元技术(如静电、平板、动圈的特殊设计)、声学腔体结构、甚至驱动方式上都有独到的创新。
JBL的产品线太广了,风格也相对“百搭”,很难说它有一个非常明确的、能够贯穿其所有优秀产品线的“声音签名”。它的技术也很多样,但可能没有某个技术点能像某些品牌那样,成为其吸引专业人士关注的“卖点”。因此,在测评者需要提炼产品核心卖点和技术亮点时,JBL的一些产品可能就显得不够“有故事”或“有深度”。

4. 测评者群体的倾向性:
做专业耳机测评的,很大一部分人本身就是耳机发烧友。发烧友们往往对那些“冷门但惊艳”、“技术前沿”或者“历史悠久且底蕴深厚”的品牌和产品有着天然的兴趣。JBL虽然历史悠久,但它的很多产品线更偏向于“大众化”和“功能性”,这使得它在发烧友的“狩猎”目标清单里优先级不高。当大家都在讨论那些需要仔细揣摩、甚至需要专业设备才能听出其妙处的耳机时,JBL可能就显得有点“格格不入”。

5. 价格区间的覆盖问题:
专业测评,尤其是对高端和旗舰产品进行测评时,往往会选择那些价格区间相对较高,能代表当前技术最高水平的产品。JBL虽然也有价格不菲的型号,但其大多数畅销型号的价格,还是集中在中低端市场。测评者们可能会觉得,在这个价位上,有更直接的竞争对手,或者说,在这个价位上,更适合做的是“横向对比”而非“深度技术解析”。而当JBL推出一些高端产品时,可能又会面临来自其他老牌HiFi厂商的激烈竞争,这些厂商往往在发烧友心中已经建立起了难以撼动的“专业”形象。

那么,是不是说JBL的耳机就不好了呢?绝对不是!

这只是一个“专业测评视角”的观察。在更广阔的消费市场,JBL的耳机和音箱依然非常受欢迎,并且有很多优秀的产品。它们在“好听”、“耐用”、“功能全面”等方面做得非常出色,能够满足绝大多数用户的需求。比如,JBL Tune系列、Live系列、Reflect系列,都是非常成功的消费级耳机,它们的声音虽然不一定是绝对中性,但往往听起来活泼、有感染力,非常适合流行音乐、电影等场景。

可以这样理解:专业测评是在“寻找极致”的道路上,而JBL更多的是在“普罗大众”的路上做得风生水起。这两条路有时候会交汇,但更多时候是并行。测评者们更倾向于去发掘和分享那些在“极致”这条路上能带来惊喜的品牌和产品,而JBL的优势,则更多地体现在其庞大的用户基数、良好的市场口碑和广泛的产品覆盖面上。

所以,与其说测评“避开”JBL,不如说很多专业测评的关注点和价值判断标准,恰好与JBL大部分产品的市场定位和核心竞争力有所错位。这并不是一种贬低,而是一种市场选择和专业视角下的自然倾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先说下我自己吧,我曾经是测评过JBL耳机的。

例如当时测评的JBL T280TWS。

结果立刻就被“d老鹰b”他领导的领导要求删除了。我想确实也是,说同公司的产品确实不厚道。虽然说我跟他们八杆子打不着。甚至我觉得我跟他们都不是一个行业的。我也从来不认为他们能代表什么或者他们那几个人做的事情有啥技术含量。这产品是我自己掏钱买的,我就不能说一句公道话吗?但我还是立刻删除了。

其实这种要求是涉嫌违法的,当时我也保留了所有录音和相关证据,也请了律师。但是感觉那些人除了让我删除也没做什么损害我的事情,所以也就算了。没想到后来又搞事情。Consumer一些人想搞我几乎我所有在这行业内的朋友都知道。

而我本身就觉得音频行业没意思,所以当时立刻就辞职了。但是我领导挽留我,再加上疫情爆发,所以才苟到去年下半年辞职。

有很多人认为我写的跟HiFi发烧有关的影响了很多人的利益。其实那些都是小利益,因为HiFi市场本来就是小众市场。真正针对我最多的都是从两年前的那个TWS终极对比横评。我自己也没想到那期测评全网点击量1000多万。结果删掉耳机后没几天,猴厂的声学总监就跑到我领导那里闹事。当时我记得x族有个什么人也整天阴阳怪气我。

那段时间,什么杜x、x米、x族、xxSE,各种利益相关的妖魔鬼怪全出来了。当然,还有后来某air2的事情。

其实我更早之前也做过不带梅花标的AKG和JBL耳机的测评。什么AKG Y50之类的。

为啥当时我那么敢说?因为当时我也在换工作。不过更重要的是,我一直以来都不是消费类音频行业的,我也不打算做消费类音频,所以我觉得我说啥并不影响我职业发展。按我之前同事的说法,产品做出来拿来卖的,别人买了就是可以说的。先不管对错,起码说产品的权利是有的吧。为啥那些发烧友能说我就不能说呢?反观一些人不说产品,一直骂我,而且还觉得自己挺有道理的。

结果果不其然,第一次见到那些人,就开始各种阴阳怪气我。

我也不明白,我就是从专业的角度评价一下产品的声音,怎么那么费劲。我又不是说这些人怎样。导致产品好与坏的因素可能有很多。就像我说一些耳机怎样,结果买耳机的人认为我在说他,我其实想不通为啥会这样。

不过,从这些耳机中也能看出,某些人总说哈曼曲线没用,那他们自己搞出来那些东西是个什么玩意呢?真的是烂泥扶不上墙。

而如果别人说我调的东西都是垃圾,完全不能听。我觉得无所谓。我又没从代工厂那里拿回扣,销量高低跟我没半毛钱关系。而且客观上来讲,就单拿出我做过的几个项目,一年销售额也比某些HiFi大厂在国内一年的营业额高,而且卖的更贵。

而且就算骂我,那这些大湿能把我搞过的,我会搞的东西搞一遍嘛?这不还是抗日奇侠的逻辑。

不懂听音的人可以随便胡说八道,我专门做调音的人不能说话,这就是音频行业,这就是与声音有关的行业。真的太讽刺了。

更搞笑的是,我依稀还记得当时那些人给我讲的话,说我是从声音角度去评价耳机声音的,所以不能讲。我当时差点笑的蹦起来。耳机的声音不能从声音角度去讲,那从什么角度去讲?

至于现在的JBL耳机,如果是新设计的,那么通常是低频多一些的哈曼曲线衍生曲线调音。适合部分耳机低频偏好略多的人。但是其他方面,比如电子方面,不如索尼和苹果。

再说句题外话,JBL的蓝牙音箱相对来说还是很可以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