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是因为这里是个弟弟而不是妹妹,是姐姐而不是哥哥。如果调换性别是不是瞬间好多了呢,但是不会,因为调换性别就不能体现女性在重男轻女社会上生存的困境了。
很多人说结局姐姐没有放弃是编剧又在强行捆绑女性,我觉得并没有。在这里,不管是妹妹还是弟弟,都是强者对弱者的照顾。她的敌人不是无辜的弟弟,而是重男轻女的社会,她没必要通过弃养弟弟来展现自己或者女性的独立!
而且,我觉得结局是开放式的,并没有强行让姐姐养弟弟,因为最后弟弟的归宿也没有明显表现出来。有一个关键就是她把弟弟从领养家庭带回自己身边,是因为领养家庭要求她不能再见自己的弟弟,这是她把弟弟带出来的原因,不是她非要养弟弟的结果。其次,以姐姐的性格,她肯定不会放弃读研究生,很有可能会给弟弟有另外的安排,这些是编剧最后留给我们的一个悬念吧。
更何况抛弃弟弟并不是一个最佳选择,也不是最好结局。弟弟是已经生下来并且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了,难道抛弃弟弟才是你们认为最爽的结局吗?
还有说《我的姐姐》不是为女性发声的。是觉得一部女性电影非要男女对立才是为女性发声吗?
其实这里很明显已经把女性在重男轻女环境下生存的困境展现出来了啊
比如说姑姑为男性贡献的一生,医院孕妇生了两个女儿还要冒着生命危险还要生男孩子。展现女性生存困境的主题与是否弃养弟弟都已经无关了。更何况,社会需要的是两性和谐而不是对立,不能太极端了。
很多真正的文学作品伟大之处在于敢于抨击这个社会的痛处,这部电影引起不适就是因为看爽剧看多了吧,把部分人不愿意看到的结局给呈现出来了。但是,你们想一下抛弃弟弟是一个好结局吗?
更何况,女性的解放不在于逃离男性,而是有自己的思考,辨别某一种行为是否适合自己。姐姐抛弃过弟弟一次,她已经意识到了这会让良心不安,也舍不得。如果真正抛弃弟弟,估计她一辈子都会活在自责中吧。
另外打女权的朋友们,我们需要知道的一点是:社会需要的是两性和谐而不是对立,女性要提高自己的地位不是通过打压男性,而是用自己的实力证明没有男性我们也可以活得很精彩。不论男性女性都是社会和家庭最重要的组成,缺一不可。
因为看电影的时候不能放下立场,以自我为中心,希望任何影视作品的结局都与自己的预设立场相符合。
长兄如父、长姐如母是基于传统家庭伦理关系(不是父权制)的产物。无论是姐姐和妹妹、哥哥和弟弟还是姐姐和弟弟、哥哥和妹妹,在家庭关系中都面临着这种等级关系。
而在现代化的冲击下,过去这种家庭伦理关系的决对合法性基础——宗族关系被敲碎,也就是伴随着个人意识的觉醒,个体开始不再无条件向家庭妥协。
这是一种进步,因为家庭应该是个体的支柱,而不是束缚;一切无条件牺牲个体自由的行为都是反动的。
但是这不意味着个体要与家庭彻底地断绝关系,没有人是不诞生于家庭,彻底隔绝于家庭的人也是人格不完整的。
所以个体和家庭的总体关系应该是一种动态地平衡,不存在无条件地个体妥协,也不存在无条件地与家庭割裂。
当某种特定情景发生就会构成一种选择困境,比如父母双亡,抚养年幼的孩子和把年幼的孩子送出去就构成了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
但是这其中的任何一种选择,都具有合理性,也都有代价,这是不可避免的。
诚如影片里姑妈所言,套娃也不是非要装进同一个套子。
背后的根本逻辑还是在于,只要是个体觉醒后的选择,任何一种选择都应该被尊重和理解。
当你基于某种立场和逻辑要求其他个体必须遵从的时候,对于人的自由来说,不过是让他从一个枷锁走进了另一个枷锁。
所以说,有的人不是厌倦权力的压迫,而只是恨自己不是掌握权力的那一个。
这是原因之一。
而在个体和家庭的伦理关系探讨的基础之上,导演额外增加了一个议题——重男轻女,这是使得影片更具有争议性的根本。
如果说哥哥和弟弟之间的关系构成的是个体和家庭的辩证关系,那么姐姐和妹妹在影片情境下构成的则是由个体和家庭关系进化成为女性个体和父权制家庭的矛盾。
如果说个体和家庭矛盾尚且有可回旋的余地,但是女性向父权制妥协则是不可饶恕的罪过。这也是对于很多女权主义者的极度冒犯。
但是我们仍然要理解一点,姐姐和弟弟之间的关系,既是女性和父权制的矛盾,也是个人和家庭的矛盾。
前者可能存在某种政治正确,但是后者没有绝对的对错。
你站在前一个视角所得出的结论和站在后一个视角所得出的结论,可能是一致的,也可能是矛盾的。
如果是完美结局,那就是姐姐再找到一户人家既可以很好的抚育弟弟,但又不把弟弟和姐姐的关系彻底割裂。
但是影片没有这么做,而是刻意制造了一个困境:要不然是彻底割裂,要不然是彻底妥协。
所以在这种情节之下,选择已经不是影片的重点,因为任何一种抉择都是极大的不完美,因而这种困境本身所产生的思考才是影片的重点。
这也是很多人,不能接受的一点。
他们喜欢影片给出一个答案,喜欢有一个结局,然后喜欢这个结局合自己的意,稍有不慎就会冒犯到他们。
但是现实有几时能给你这样的完美答案?现实又有几时让人称心如意的选择?
电影就是提前给你一个选择的机会,把一个你未来可能遇到的,或者你身边朋友会遇到的极困难的问题摆在你面前,让你自己能够毫无后顾之忧地去思考、选择。任何一种选择都有价值,不是答案的价值,而是思考的价值。
如果你做不到这一点,这部电影只会让你感到冒犯和不适。因为你从这部电影里面,永远看不到和你心意的答案。
这是原因之二。
所以啊,当你认为女性应该不顾一切地彻底同父权制家庭割裂并且丝毫不反思这种行为可能带来的误伤的时候,那这部电影给你的观感自然是非常不好的。
而当你开始思索在这种两难困境中,是否有一种可能可以兼顾家庭和反父权的时候;或者思考应该如何使得这种困境从根本上消失,这部电影对于你来说才刚刚开始。
《我的姐姐》你以为电影里姐姐被洗脑了,其实被洗脑的是你自己。
真要看家庭兄弟姐妹的龃龉,请打开北京频道,每天中午12点准时播出的《第三调解室》,那里面真给力,真实,基本就没见过调节通过的,都是开放式结局,每个人都一套道理,而且每个人对于是非的评价标准还都TM的不一样。多有意思啊。
但是你爱看吗?你不爱看。
人家编剧也知道你不爱看,咋办呢?现实就是这么一出,父母死了,姐姐拉扯孩子长大的戏,有看点,但不够惨,那就改呗,先写重男轻女,把姐姐往惨里写,惨无人道、灭绝人寰,把弟弟往纨绔子弟上靠,再来一帮站着说话不嫌腰疼的亲戚,这样才够“爆”,才够赚够“眼泪”。才有票房。
人家是拍电影赚票房的,您指望看电影学点啥,还是教育个谁谁谁啊。
一边骂着广电局,说这个也禁那个也禁,一边又说,你看看这个商业片,没传递正确价值观。人家就是拍一个悲剧商业片,理论上和喜剧片一样,就是让你花40块钱,去电影院宣泄下情绪,哭和笑一样没人当真,也不会感同身受。
真要感同身受的绝对哭不出来,会觉得憋屈。
很不幸,你真的看的感同深受了。
因为电影其实玩的就是观察者网批判的“身份政治”,通过挑动社会敏感话题挣钱。
马克思主义的手电筒不能只照别人,不照自己。
玩身份政治挣钱是很low的行为,本质上和咪蒙都是亲戚。
《我的姐姐》基本上就是把西方的女权思潮抄过来说一遍,话语上并没有什么突破,说是邯郸学步也没什么问题。
男女问题说到底还是阶级问题,并不是像电影表现的全是单纯家庭矛盾,男女歧视。
但是我在电影里没看到多少马列主义,我只看到了西方女权思潮,而且还是阉割了的,投降了的。
我国影视界天天吹嘘文化担当,什么新女性,新思想。
可是影视圈左派在哪里?我看到的都是照抄西方话语,还是抄不明白的那种。
我怎么没看到什么光明正大批判资本,揭露阶级斗争的电影呢?我怎么没看到社会主义女权的身影呢?
而且就题材来说,996,251比女权更激烈吧,比扶弟魔问题更知名吧,但是谁拍个电影反映一下?
不要都怪审查,想拍总能拍出来,哪怕像我的姐姐这样,结局投降了也没关系,起码在过程中我们进行了反思。
但是挣钱最主要,敏感话题最有话题性,敏感话题里女权现在又最能挣钱,风险相对较小,所以就玩身份政治好了。
毕竟挣钱嘛,不寒碜。
就像我上一个回答说的,《我的姐姐》原型,其实是一个自私自利的欲望与义正辞严的口号交织的一个故事,并没有电影那样纯粹的善恶区分。
同样《我的姐姐》这部电影也是如此,它既有靠身份政治捞钱的一面,又有弘扬女权的一面,电影的扭曲感也就来源于此。
中国只有女拳可以拍了。
上一部女儿穿越回去觉得她爸爸不配有后代,让她妈提前找有钱人。
下一部中国男人死绝了,就剩一个小崽子。
挺好的,反正我好多年都不拿自己当中国人了,雨我无瓜。
以后中国改叫女国。
怎么感觉,你对人好一点就是你贱得慌。这种自私的价值观都是怎么来的。
也许因为我在北方。
北京,天津,石家庄,女性在家地位很高。
家里姐弟,姐姐是管弟弟,但属于“管教”的那种,不是“侍奉”。
弟弟全是挨揍的。
我一同事,家里俩孩子,最发愁的是怎么让姐姐少揍她弟。
看清楚,是少揍,可以揍,次数别那么频繁。
据说东北女性在娘家地位也高。
像电影里的那么极端的父母,我看不见,也无法想象。
有吗?有。可不是常态啊。
一直都感觉中国近些年的影视作品风向不对,感觉像一只无形的手在引导。
美国影视剧,宣扬亲情,友谊,纯粹的爱情,自己人不捅刀子。
到了中国的影视剧,近年来全是人与人之间的算计,亲人一定反目,朋友背后插刀。
无形中宣扬人与人关系的对立。
就像美国资本运作亚洲男性娘化一样,不知道这些撕裂亲情的剧作有没有关系。
以下是评论区的回复,在这里粘贴一下吧。
由于我在北方,所以不清楚江浙沪女性在娘家的地位(摊手),咱也没拿这事南北方比较啊,我只是说在北方这样极端的事我没见过,反倒姐姐揍弟弟的事经常发生弟弟还不能还手,因为北方的家庭教育是不能打女生(绝对真理不容反驳的)。
所以为了生儿子虐待女儿的事在我这说不通,为了这引发大量讨论致使亲情分裂人人设防更加不利于社会稳定。
我觉得影视工作者应该看到这个问题,影视管理者更应该考虑这种问题带来的深远影响,为什么好莱坞永远亲情至上生几个都不打架,而中国的影视作品二胎就得你死我活?
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一直没死。
应为当代人自私,贪婪啊,这就是问题的本质。这部电影的原型,如果有了解的都知道,岁数大的把所有的财产房产全吞掉,然后变现走人吗,把小的扔了,小的被人抱养,姨妈姑妈常去看,而那个”人“认为这是它这辈子做过的最正确,最骄傲的事情,这就是原型事实。
中国人,自古以来讲究的便是兄友弟恭,长兄如父,长嫂如母,默认的就是没有某些群体在本家的责任跟义务,当然也没有什么继承,上学的红利。
但是现在的时代变了,男女平等了,也就是说,红利有了,在本家要改成长兄如父,长姐如母了,这下问题就来了,为什么一部我的姐姐就让某些群体的感官不适,愤怒,憋屈,而这些群体却没觉得武大郎养大武松同样让人感官不适,愤怒,憋屈呢?
应为当代某些群体自私。它们只想要红利,却完全不要责任跟义务,它们认为,你是男的,你是岁数大的,父母没了,你就得承担起照顾弟弟,妹妹的责任跟使命,应为你是男的。而我们不需要承担这些,我们是自由的,我们不该被感情绑架,不该被传统压迫,不该被他人牺牲,不该对亲人委曲求全,更不该被家庭的枷锁拖累,我们生而高高在上!牛吧,它们就是这么牛。
我记得不止一部电视剧,电影拍的是这种故事,范伟,成龙都拍过,范伟那部电视剧,养大了四个还是五个弟弟妹妹,成龙那部电影,弟弟是个痴呆儿,洪金宝演的,但是也没什么人讨论这里面的兄长是否应该被考虑感受,应为大部分男性即使带入进去都会认为这就是身为兄长的责任,必须承担起来,而某些群体也不会去看,即使看了也就是笑主角傻x
如果这部电影,里面的角色互换一下,某些群体还会像现在这样感官不适,愤怒,憋屈吗?我想答案大家心知肚明。
影片主创们已经很给面子了,不但没有把天涯论坛里姐姐原型的冷漠自私凶残有丁点的表现,反而描述起姐姐有多么无奈,可怜和善良,以及周围人如何道德绑架。但要我说,这种片子在独生子女政策延续几十年,白左女拳泛滥的当今社会,起不到一点正面作用,反而制造出更多的撕裂,冷漠和分歧。不拍出来更好。
光看见说有了女孩的家庭,生二胎想要弟弟。但还有很多有男孩的家庭,生二胎想要妹妹的呢?这就黑白不提了?
其实,对很多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早期出生,今天已为人父母的人来说,很多人当时出生的时候由于计生政策并未成气候,大多有兄弟姐妹。成长过程中,都或多或少体会到手足亲情和互相扶持是什么感受。到自己为人父母时,也是更多希望自己的下一代能延续这种亲情和扶持。有没有重男轻女,当然有。但是不是那么夸张,远不是。起码对很多地区的城市人口和受过中高等教育的人群来讲,所谓重男轻女已经早就不是主流意识了。相反,很多当父母的更多是担心独子独女日后孤单,生活中有了困难,没有兄弟姐妹可以相互扶持。这才是大多数人的真实想法。放开二胎后,有个小生育高潮其实正是如此。但今天不知道是哪股邪风吹的,社会上的思潮都是在攻击和批评生了二胎,特别是姐弟型二胎的父母,几乎是要把他们描画成十恶不赦的形象。有那么夸张吗?还引得一大批不谙世事,经历浅薄的年轻一代群起攻之。这是要干嘛啊?姊妹亲情就这么不值一文吗?这是要把下一代往哪条道上引。
这种电影,不拍也罢
我对你们这种观点想不出社会怎么了?养个弟弟就变伏地魔了?[思考]弟弟不是亲的?弟弟已经失去了双亲,难道就连唯一的直属亲人姐姐也要抛弃他?电影里有个镜头是舅舅带了几天弟弟,弟弟就学会了赌博。。。孩子还小啊需要人引导啊,人之所以叫人不是因为人会使用工具,而且人有情感,我们改变不了社会只能改变自己,不能因为嫁人,上学就不管失去双亲的弟弟,做个人吧,别再宣传这种自私论了,就特么想独占父母的财产,还说的冠冕堂皇,人啊!是人啊!国家真的成立这种救济中心,你们真的做出来把年幼的弟弟送到这种地方
这几年父母子女对立越来越严重,我感觉还是要考虑深层次的经济原因。当代父母有一定资本积累,年轻人刚毕业没积累,想要过上好日子压榨父母是最直接明了的选择,所以人为性的制造对立言论,才好心安理得的争财产。
很明显的表现就是,经济水平相对较好的知乎,父母子女对立言论最严重;经济水平一般的抖音微博,对立言论就少的多;至于经济水平更次一点的快手,还是传统的父母如山的观点。
有钱的才有财产可以争夺,才需要跟父母搞对立站道德高地。没钱的不用争,自然父慈子孝。
因为预测到了结局
所以
对我来讲就是看了一篇命题作文
而剧情 也就是命题作文的答案
我觉得还可以
当然,可以说我是思维固化了。我是真的觉得如果不让姐姐对弟弟有了感情这种大团圆结局,就上映不了。所以我觉得从一开始,就是命题作文。也是一种变相的可悲之处吧。创作并不是自由的。虽然,并没什么过分的地方。也依旧,不自由。
我不知道别人怎么看的,但对我来说,在十多岁后,农村政策一胎是女儿可以要二胎的政策出台之后,我和身边的女孩子,几乎都变成了姐姐。
我的感觉大部分是真实的。那些说弟弟人设前后冲突的,不知道怎么说。但小孩子就是会看人脸色的。会被惯的无法无天特别嚣张,也会在发现没有依靠的时候特别乖巧。在我看来,是不矛盾的。因为有的弟弟,就是大人不在的时候和姐姐两个人在家乖巧的不得了,大人一回来,手脚牙齿,玩具都是他的武器。
都不用亲弟弟,就堂弟,都能把我胳膊咬出血,我仅仅是不让他咬,他一哭,我就要被爷爷奶奶骂。
但没大人的时候,他也很听话。看起来像个小可怜。
对于安然,她很坚强。因为安然的坚强,让我看到了属于她自己的希望。尽管人生对她没有那么温柔,但她用尽了全力对待自己。我做不到,所以我羡慕又心疼。
结局我不喜欢。但。早就猜到。所以在我心里。电影及格了。
这么看,可能还是因为我要求低吧。
但张子枫演的很好。剧本除了结局我觉得也可以。
看电影的时候会觉得。大概不做人,好像是让人舒适的最好方法。
只要安然拜托那些道德及情感枷锁,她可以无敌。但这个度,怎么把握,实在是个很难的问题。电影的度,没合我的心意。只不过,我也并不知道自己心里的度在哪里。
毕竟 真的 不做人了 是不是好过 也有点难确定。
因为太过现实,却又无能为力。
我被完全代入了,不过我不是姐姐,而是一个单亲妈妈,一个人带着一个几岁的孩子生活和工作。
很多片段在我眼前都是活生生的,比如弟弟对姐姐说:我不想姐姐变成灰。在我生病的时候女儿也会害怕得对我说:我不要妈妈死。又比如当弟弟问姐姐:是不是真得很想去北京。然后自己把自己安排给领养家庭的时候。可能有人会觉得小孩子怎么会这么懂事呢!但实际就是会,每当我因为工作或者其他原因要让孩子做什么或者去谁家的时候,她不愿意,但只要我告诉她我的考量,我的难处,她就一定会可怜吧吧的答应下来。
剧里的弟弟很无辜,也很可怜。孩子就是这样,他们那么弱小,只能依赖他人。有的孩子会遇到宠爱ta的父母长辈,身边围着一堆人,而有的孩子却只有一个人,一个不强大的,甚至自顾不暇的人……
我是妈妈,孩子是我生的,我必须负责,即使有艰难,我也会坚持。但是,没有办法,我由衷的希望我的女儿不要生孩子。谁也无法保证,婚姻的走向,可孩子一旦出生,只有妈妈不可以逃避。即使在经济条件尚可的情况下,我依然日日心生恐惧,甚至女儿在我身旁熟睡,我也会担心自己猝死在睡梦里,而她就失去了唯一可依仗之人。
说回电影的结局,如果是我,我想我也会带走弟弟,原因无他,仅仅就是因为血脉相连,我们受传统教育,我们有道德。姐姐摊上这样的父母,遇到这样的情况,周围人只会说,她真惨,真可怜,一辈子可能会被耽误,太不容易了,可是没人会说:她不管她弟就好了。
“暗戳戳地表达哪怕大环境重男轻女,姐姐也会放不下血缘去爱护弟弟.”……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利益相关:我是女生,家里老二,上面一个哥哥,大我七岁。
本来,我以为“观感不好”是电影不太好看(有一说一,我跟题主的感觉有些像),没想到回答里面讨论的更多还是“性别”这件事。我去看了电影,说真的还蛮乏味的,可能是我只有一个哥哥,没有弟弟,所以没什么感触。
关于性别的讨论永远无解,网络上争得头破血流,实际上呢,世界生活中如果有遇到类似的事情真的也能这么有理有据?理直气壮吗?
说真的,作为一个女生,我现实生活中的确没有遇到过很强烈的性别歧视,所以我既不是女拳也不是男拳。关于这部电影,我也仅有“剧情怎样”这一个关注点,我只有在看到姑姑吃瓜那里有些想哭,其他的剧情引不起共鸣。
最后那里,我觉得蛮好的,安然把弟弟带走,弟弟抬头问我们去哪,安然有些愣住。这个让我想到了一个电影《毕业生》(好像是这个)两人私奔坐在公交车上有一瞬间的愣神。蛮好的,毕竟这真的是两难的选择。抛弃,一起那么久了,真会不舍得,而且还有血缘;抚养,自己要去北京,弟弟怎么上学,如何在姐姐不在的时候独自生活?不说别人,可能我这样的人也会像安然一样头脑发热,带着弟弟就走,毕竟那个收养的夫妻提的要求是永不相见。
最后,她卖房子一半钱的那个银行卡到底带回去了没有,我还挺关心的。
补充:刚刚看了那几个高赞答案,非常不认同,下面的话就当是反驳吧。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并不是所有观众都觉得观感不好,比如我(这个回答仅代表我自己)。
我现在大三,是家里的姐姐,当然我父母没有电影里面那样重男轻女。
看电影一开始的时候,我对女主是难以真正共情的。我会感受到她现在处境很艰难(最让我事后难受的是,在这个时候,我以为自己已经对她共情、理解了,“你看我有理解你处境艰难啊”),但是我当时还挺烦她这个性格,觉得害你性格太执拗了吧。
但是随着电影里面的设定慢慢展现在观众面前,我慢慢了解到女主的原生家庭是什么样的,我就越能对女主以及她姑妈产生共情和理解。
这部电影里的女性,一直都是处于一个重男轻女的环境下被压迫着长大的。但是两个人的人生轨迹其实完全不同,姑妈现在基本已经不可能继续追逐自己的俄语梦了(因为她现有和未来生活环境基本难以改变),而女主未来还有无限可能(因为她还有能力改变自己现在和未来的处境)。
她们都是社会里面许许多多个姑妈和姐姐的缩影。这是重男轻女教育下导致的问题,这个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
电影其实把这个问题反映出来了,它给观众展现了,如果你是她们,你会经历什么,你会处在一个什么样的艰难境地,这样的艰难境地究竟难到什么程度,从而引起观众的思考和探讨,这样一个社会问题,该怎么才能更好地解决。
电影是反映问题的,但是你不可能指望一部电影就能完美解决问题。电影里面展现的那个环境,依然是重男轻女的环境,只要这个环境没有被人们改变,那这样的姑妈和姐姐就一定在我们社会的一些角落继续生长。电影的篇幅有限,而一个社会解决这些问题一定是需要时间的,不仅需要时间,还需要真的有人重视,有人去解决,能发光的发光,能发热的发热。至于这部电影女主怎么选择,已经不重要了,毕竟现实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选哪个都不应该苛责女主,因为在她那样的环境下,她怎么选,我都能理解。
我看电影之前,其实也知道社会上有些地方存在重男轻女的问题,但是知道是一回事,但是真正感同身受的人能有多少呢?而看完电影,我才如此深刻地意识到了这种问题给那么多现实的具体的人,带来了那么大的痛苦,那我觉得,这个电影的目的就达到了。
因为大家不喜欢的不是电影,而是最后为什么姐姐不和我一样摆烂呢
资本造就最可怕的力量叫披着自我外衣的自私,它极其强大,还不允许别人说三道四。
电影结尾安然在无限纠结下始终没有签字,看的我也是很揪心。
但回过来思考,她签字会被社会所谴责,说她冷血无情自私…总之许多人会出来指责!
不签字,对于那些曾经或现在仍然受到“重男轻女”思想的迫害的人来说,很愤怒!同时又会受到这群人的恶评和诋毁!电影里不签字造成了一种错觉:岂不是就明摆着表明父母就该重男轻女,生个儿子没事!!血浓于水嘛,姐姐还是会管ta
其实不论电影怎么结尾都不会完美,它无法满足每一个观众的喜爱,“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时也有一千个键盘侠,一千个站在道德制高点指责的人!
或许,从另一方面来看,许多不是电影的问题,而是这个社会的问题,是这个社会里我们大家的问题!
因为现在大家居然都默认了一些观念叫做“拍了任何一个角色都代表你支持这个角色所做的一切”,“你喜欢一部电影就代表你喜欢里面的一切”,“一部电影非要用直白的话语评论每个人每件事观众才能明白哦原来你要说的是这个”。
很多人都说电影的原型,都说电影的宣发,都说电影方的骚操作。
但重点不是电影吗……
首先我要说我没觉得电影最后暗示了姐姐养弟弟,这可能是造成我和很多人观看体验不同的最大原因。
如果电影最后姐姐决定养弟弟,但又抱着弟弟痛哭流涕,那她在哭什么呢?
哭自己注定悲惨的未来吗?
其次,电影里确实有很多道德绑架重男轻女的表现,但是这只会让人压抑,而不是让人觉得导演觉得这些都是理所应当的导演支持这些观点哦。
否则女主为什么最后对姑姑说,你是个好人,但是好心并不一定能办成好事。
影片里让女主直接抱着姑姑痛苦流涕说要跟姑姑学习不好吗?
她为什么要跟一无是处的舅舅说希望舅舅是她爸爸?
那是因为舅舅一无是处,但是对孩子还是有一点原则的,他的女儿还是独生女,他没有非要个儿子。
所以为什么对这部电影观感不好?
因为先入为主的概念,
因为影片里没有直白地把一切都讲明白,
因为这个影片不够“女权”,毕竟那些“女权”觉得女人应该毫无感情只有理性的计算只计较利益的得失,感情对他们来说一文不值。
就算女主跟弟弟生活了一段时间,女主也该头也不回赶紧把弟弟甩出去不带一丝犹豫。
这真的符合人性吗?
你养条狗都不至于这么爽快吧?
对了,关于弟弟转变过快的那一点,其实我个人觉得小孩子是很会看眼色的。
如果在女主试图把弟弟丢在地铁站之后,弟弟依旧还能毫无变化。
小孩子是小,但小孩子不都是傻子。
当然弟弟的台词确实不够小孩子。
所有的作品都是一面镜子。
你看到的是镜子里的你。
同一部作品,
你感知的细节和别人不同,你看到的是你自己的感知能力。
你得到的结论和别人不同,你看到的是你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你被触动的地方和别人不同,你看到的是你自己的感情痛点。
你分析起来和别人不同,你看到的是你自己的分析能力和理论水平。
这都没什么大不了的。
你不过是重新又认识了你自己。
当然,电影好不好这还是可以有客观标准的。
但我相信这标准首先不是只有作品体现的三观。
其实,肯定也不是只有给人的观感。
没看,并且肯定不会去看。你想啊,这简介:父母意外死亡,留下姐姐和小弟弟,然后姐姐纠结要不要送养弟弟…md代入感太强了!我看它,我不是自己咒自己呢吗?我们全家都不打算看。
唉,现在姐姐弟弟组合的家庭多少会接受到社会上的异样眼光。就不能相信人家是自然怀孕先生个女儿后生个儿子吗?
我从怀二胎起为了避免女儿心理失衡,就一再提醒自己感情的天平必须向她倾斜。生了弟弟后我没出月子就开车带女儿去游玩,安排女儿去旅游。放弃给弟弟喂奶也要给姐姐讲睡前故事。为此冷落了弟弟多少?弟弟后来确诊ADHD,我不是不自责的,如果当初坚持给他喂母乳,他会不会更健康?想起这个我就想哭。
我妈早早告诉我女儿,姥姥的房子(非常优质的学区房)以后留给你!爷爷奶奶确实是真的有点重视孙子,但是人家又不缺心眼,人家每次包红包送礼物见面问候什么的都是两个孩子一样一样的。
然后,从我家弟弟一出生,我们亲戚朋友不乏有意无意的提醒我:可不能冷落了老大呀!姐姐小时候不认真弹钢琴,我训得她嚎啕大哭,邻居旁敲侧击就对我说:是不是有了儿子偏心了?你女儿那么乖,怎么你还打她?我………哪个弹琴的孩子没吃过苦,挨过打呀!就因为这个,我不敢严格要求女儿练琴了,导致她早早放弃学钢琴。我生弟弟之前,她可是她老师门下最有天赋的学生,就这么放弃了。有时候我看着她小时候比赛得的奖状奖杯,我不是不难过的。
假设我只有一个女儿,我肯定有更多时间精力陪伴她学习成长,她或许会取得更优异的成绩。
假设我只有一个儿子,我肯定能为他付出更多,对他更用心,他肯定比现在健康快乐。
可是,我怎么就决定生两个了呢?因为我自己是独生子女,我以为有兄弟姐妹的人生会更健康美好。误会啊误会了!
但是已经生了,只能倾尽全力爱他们照顾他们。我能力有限,已经尽力了。
这么多年,我费了多少力气才让两个孩子都相信父母全心全意的爱着他们两个,他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家庭,周围亲友也都是值得信任的,真心爱护他们的。现在这电影一出,不但拷问姐弟的人性,还妨父母!我看什么看,我们全家都不看,拍再好也不会看。
【父母去世后,我把两岁的弟弟交给别人抱走了,主动跟养父母说以后断了联系,就当这是个孤儿。姨妈跟大表姐念叨,说弟弟生活条件不好,受的教育也不行,那家不爱干净,一个好好的城里男孩变成了农村户口。】
以上是张子枫主演的电影《我的姐姐》中的姐姐原型,当年在天涯发帖的内容原话。
这几天看到很多人在同情那个姐姐原型,还帮忙说她没有吞掉父母的遗产,我觉得作为当年亲眼目睹整个帖子发展的旁观者,很有必要还原下真相。
1、原型姐姐的父母根本没有重男轻女
父母生二胎的时候,姐姐已经21岁了,而且当时二胎政策也没开放。根据姐姐的发帖,是她在外地上大学后,父母感到寂寞,意外怀孕于是决定生下来。
试想一下,如果她的父母真的重男轻女,又怎么可能等到她21岁才要二胎?真正想要儿子,早就生了。
但没想到,这个姐姐却因此恨上了父母和刚出生的 弟弟,并且还拿重男轻女当成自己自私的挡箭牌。
在父母去世之后,她就把弟弟送到了农村,她自己也当上了母亲之后,还在怨恨弟弟夺走了自己当独生女和她生二胎的机会。
2、原型姐姐独吞了父母的遗产,一分钱也没给弟弟留
和影片中一样,现实中的姐姐的房子,也是父母闹离婚时转到她名下的,但不是一套,是两套。她在帖子里说了,房子是暂时赠给她的。
但当父母想要拿回一套房子时,她却坚决不给。并且庆幸,只要自己不死,无论是父母还是弟弟,谁都分不走。
如果说房子给她了,不给弟弟情有可原,但父母的遗产她也一分都不给弟弟,就说不过去了吧?
她的父母死的时候不可能一分钱财产都没有,但弟弟两岁就被送走,她还主动跟养父母说不联系,所以弟弟一分钱遗产都没有得到。
3、挨骂后撒谎给自己洗白被揭穿,于是只好申请封贴
发帖时她已经是个半岁女孩的母亲,弟弟也被送出去两年了,可她的语言里还是充满着对弟弟的怨恨,并且十分理直气壮。
当年天涯的网友们三观还是很正的,所以她当时被骂得很厉害,于是她开始撒谎说父母对自己不好,房子是爷爷给的,从小父母就不待见她。
然而网络是有记忆的,天涯是不能删帖和修改的,她帖子第一段就说得很清楚,弟弟出生之前,她的家庭很幸福,房子是父母的,她后面的说辞漏洞太多,根本无法圆谎。
于是在帖子发出仅仅两个多小时后,她申请了封贴。只是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了,网友的平均智商却降低了,她漏洞百出地卖惨,居然有很多傻白甜都信了,到处帮她洗白。
关于姐姐谎话里的漏洞,我今天在文章【《我的姐姐》原型:弟弟两岁时被抛弃,姐姐当妈后仍恨他】里已经分析过了,有兴趣的可以看看。
这里只简单说两句,她说自己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父母对她不好,只顾着过二人世界,过年都不愿意把她领回去。
请大家想一想,如果她的父母真的这么不在意她,又怎么可能会在她上大学后觉得寂寞而生孩子?
如果父母真的对她不好,她又怎么会说出幸福家庭破裂这样的话?不受父母待见的孩子,怎么可能觉得家庭幸福,怎么威胁父母有他没我?
还有她怪弟弟夺走她生二胎的机会,就更可笑了。她自己因为父母生了二胎就跟他们断绝关系,结果自己生了女儿后却想要二胎。
并且还把不能生二胎的理由怪到弟弟头上,说是弟弟才存在剥夺了她生二胎的机会。她是怕自己的女儿会和她一样,这么无情冷血自私吗?
都说姐姐惨,可真正惨的是弟弟才对。他原本可以有机会被更好的父母收养,可这个机会却被姐姐剥夺了,姐姐像扔垃圾一样把他扔到了农村。
只有两岁的弟弟,无法决定自己的人生,在话都说不明白的年龄就失去了所有亲人,被送给了条件不好的农村夫妻手上,他的未来会如何可想而知。
姐姐可以不养他,但把他送给条件不好的农村夫妇,还夺走了所有遗产。做了母亲之后,还理直气壮地怨恨他。
这样的女人,难道不可怕吗?
——END——
作者:钱小刀
声明:原创不易,禁止抄袭、洗稿,未经允许禁止转载,请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和你的脸!
我建议大家去豆瓣上给它一星。
1⃣️电影明显有倾向。表面上说重男轻女下女孩多惨,并且剧片方以此为宣传,实则电影里三对姐弟的事例,全部是姐姐为弟弟付出,有一种强化这种现象普遍且正确的嫌疑,其次说是想要抨击重男轻女,实则就描述了下现象而已,结局还是姐姐得牺牲自己生活,而且还有一种父母重男轻女和弟弟无关,弟弟多可爱多想一个小天使,你要是为了父母的错而不养不管弟弟就是你自私的倾向。而明明女主是一个没有长大的小孩,还要再背负一个小孩的人生,这合理吗?
2⃣️社会影响极差且恶劣。我看电影的时候,身边正好坐了一家人,电影刚结束,那个母亲就对她女儿开始道德绑架了,你看人电影里的小孩父母对她这么差了,而且还啥都没有,还要养弟弟,多孝顺多好的孩子呀,咱们家从来没缺过你啥吧?我和你爸爸要是有一天去世了,你也会养你弟弟的吧?女孩子一言不发。我不知道中国有多少家庭一起去电影院看的这部电影,而这部电影播出后又有多少重男轻女的家长拿这个电影进行道德绑架?
对这个电影来说,没啥社会价值,反而会助长这种重男轻女的道德绑架,拿着重男轻女当噱头捞钱,却暗戳戳洗脑女性牺牲。垃圾之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