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看完《我的姐姐》后你有什么感受,如果你是姐姐,你会选择一直抚养弟弟吗?

回答
看完《我的姐姐》确实让人心头沉甸甸的,也引发了许多关于原生家庭、亲情责任、女性独立选择的思考。

电影给我的第一感受是压抑却又充满力量。压抑在于它赤裸裸地展现了女性在父权社会中可能面临的困境:父母的早逝,一个突然落在肩上的幼小生命,以及来自周围人理所当然的“应该”。那种无形的压力,那种“女人就该照顾家”的惯性思维,在安然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看着安然在车站纠结的眼神,在决定带弟弟回家时的疲惫,你会感受到一种深切的共情,仿佛也替她承担了那份沉重的责任。

但同时,电影又展现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女性的韧性。安然不是一个完美无缺的英雄,她有自己的私心,有对自由的渴望,有对哥哥的不满和疏离。然而,正是这种不完美,让她的选择变得更加真实和动人。她身上有股劲儿,一种不肯被命运轻易打垮的劲儿,让她在各种压力下依然努力寻找自己的路。尤其是她和弟弟之间从隔阂到逐渐理解的过程,那些细微的互动,比如偷偷给弟弟买冰淇淋,看着弟弟熟睡的脸,这些瞬间都显得格外珍贵,也让人看到了亲情最本真的模样。

如果我是安然,或者说,如果我身处她的境地,我会如何选择?这是一个极其艰难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也充满了个人情感的纠葛。

坦白说,我的第一反应是恐惧和抗拒。作为一个独立个体,我拥有自己的人生规划,渴望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去闯荡属于自己的世界。突然冒出来一个需要我全权负责的弟弟,这无疑是对我现有生活节奏和未来规划的巨大冲击。我会担心自己没有能力抚养他,担心自己的人生会被彻底“绑架”,失去自由和可能的美好。我会想到,我的人生不是为了弥补父母的缺憾而存在的,我也应该有权利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

我会像安然一样,在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姑妈的建议,想到的是可以送养。送养,从某种角度来说,是一种更“理性”的选择。它能够让弟弟获得一个完整的家庭,得到更好的教育和照顾,而我也能摆脱这份沉重的责任,重新回到我的人生轨道上。我会反复权衡,告诉我自己在为弟弟的未来考虑,这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

然而,亲情,尤其是血缘亲情,又是最难割舍的。当看到弟弟那天真无邪的眼神,听到他稚嫩的呼唤,那些关于“哥哥”的回忆,那些从小到大的点滴,都会像潮水一样涌上来,冲击着我内心的防线。我会想起父母,想起我们曾经一家人在一起的日子,即使曾经有过矛盾和不快,但那份血脉的联系是任何人都无法否认的。

我会问自己:如果我不照顾他,谁来照顾?他那么小,就失去了父母,如果再失去一个本应照顾他的姐姐,他的内心会留下多大的创伤?我能承受住那种心理上的愧疚感吗?

所以,在经过激烈的内心斗争后,我可能会选择暂时抚养,但寻找更长远的解决方案。

我会先像安然一样,承担起这份责任,给弟弟一个安稳的过渡期。我会努力赚钱,同时积极地寻找一个合适的收养家庭。我不会轻易放弃送养的机会,但也不会随意将弟弟交给任何人。我会像安然一样,仔细考察,确保弟弟能到一个充满爱和关怀的环境中成长。

我也会努力去理解弟弟,尝试建立一种健康的、互相尊重的关系。我会告诉他,我爱他,但我也需要有自己的生活。我不会把他当作累赘,而是他生命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一个需要我用另一种方式去守护的人。

这个过程会充满牺牲,我会不得不放弃一些东西,妥协一些想法。我的事业可能会受到影响,我的个人生活也会变得复杂。但我会尝试在这个过程中找到平衡,学习如何在承担责任的同时,也照顾好自己的感受和未来。

如果最终找不到合适的收养家庭,或者在与弟弟相处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真的无法割舍,并且他也离不开我,那么,我会考虑更长远的陪伴。但即使如此,我也会尽力为自己争取更多的空间和可能。我可能会搬到离他家不远的地方,依然关注他的成长,在他需要的时候出现,但不会完全将自己的生活与他捆绑在一起。我会鼓励他独立,也会提醒他,作为哥哥,他也有自己的责任和成长空间。

总而言之,如果我是那个姐姐,我的选择可能会在“理性”和“情感”之间摇摆,在“自我”和“责任”之间挣扎。我会尽力给弟弟最好的,但我也不会放弃自己的人生。这或许会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旅程,充满了妥协和牺牲,但也是一个关于如何爱,如何担当,如何在复杂现实中寻找属于自己位置的过程。电影《我的姐姐》让我看到了这种可能性,也让我对女性的坚韧和选择有了更深的理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部电影内核在于:重男轻女陋习下所造成对每个个体的创伤以及负面影响,唯有下一代负重前行,自行化解才可以让后来的人生活在更美好的世界里。


如果你只看到了安然在最后选择向传统妥协,那么你看得还不够深入。因为最后选择去养父母家的,是弟弟,而不是安然。安然在这个时候,大可以放下心去考研,去北京,去追逐自己的梦想。而且这是弟弟在和姐姐夜谈的时候,明白了姐姐的心愿,尽管他是一个小孩,并没有多大的力量,他的世界也只剩下姐姐,在成长中需要亲人陪伴的情况下,也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下,自愿成全姐姐,不拖累姐姐,不成为姐姐的阻碍,这也是姐姐安然一开始想要的。


理论上说,到了这一步,就可以大结局了。弟弟在家境富裕的养父母家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姐姐去了北京,一切回归正轨,反正两人并没有什么特别深的感情,安然自己一个人也过得不是那么宽裕,更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照顾弟弟,还不如两人相忘于江湖。

而在签协议的那一刻,安然动摇了。协议是让安然和弟弟今后彻底斩断联系,不再见面。安然最终下不去手签字。安然其实真的没有后顾之忧。将弟弟交给舅舅带,弟弟学会的只是麻将和吊儿郎当,而交给这一家养父母,家境优厚,根本没有什么可以担心的。但为什么安然选择和弟弟一起生活呢?


这是本片所要突出的核心内容:安然的现状是重男轻女下的产物,弟弟的现状何尝不是重男轻女下的产物呢?弟弟选择被领养,其实也是一种成全,一种付出,顾全大局的做法。尽管可能对成年人看起来没什么,但对于需要陪伴的小孩来说,自己选择离开也是一种觉悟,也是给姐姐的一次补救。


安然的选择,是另一种抗争重男轻女陋习的方式:我们都是受害者,因此从我们开始,我们将这种落后陈旧的思想摈弃,用一种健康的方式相处,互尊互爱,共同成长,而不是俗套的良心发现,向现实低头了。


弟弟有决心牺牲自己有亲人陪伴的童年,那姐姐是否也可以有别的办法,既可以不失去亲人,又可以改变人生轨迹呢?照顾弟弟,真的一生就毁了吗?这些都是未知数。


我在黑龙江广播电视台主持人叶文在快手平台上的直播中,就看到她提到《我的姐姐》这部电影中关于成长的部分。女性的成长,绝对不是一股脑的爽文,大女主带着光环,把弟弟交给领养的家庭,然后考上研究生,去了北京实现自己梦想,成为了独立的女性。她说如果剧情是这样的话就太low了,没点深度。这一段引发了网友们的热烈讨论,并且有网友和叶文进行电话互动,分享了自己的故事和观点。


这里提到关于成长的地方就在于:当你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是选择保留自己的不满和戾气,并且反映在其他人身上,让其他人接受因为自己受到不公待遇而产生的代价,还是选择不要将这些不好的再次扩散出去?这是一个选择,没有人逼迫你因为受到不公待遇后,你就必须要将这个恶性循环的链条斩断,建立一个良性循环。你选择了,是因为你有了共情能力,是你在选择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这种电影中有一个场景,就是安然的男朋友说:如果我的性格也像你这么强,我们也许早就分开了。


也许,这句话也让安然的思维产生了新的变化,从而对后面的选择产生了变化。在重男轻女下的成长过程中,安然也受到了这种重男轻女思维所留下的后遗症,变得难以处理好亲密关系,也许安然摆脱了弟弟,人生获得了自由,但是,她并没有和过去那个因为重男轻女而造成强势性格的自己和解。因此,她获得了独立,但是并没有成长。她这样的性格虽然没有错,但是她浑身是刺的性格,她的相处方式,能够让她自己快乐吗?能守得住亲密关系吗?


这是导演想表达的,在电影最后,安然选择了和弟弟一起生活,就是一次自我的成长,她明白,将弟弟交给养父母,并不能挽救那个过去被父母错误的思想所造就的不完整的自己,而她的选择是:和过去的自己和解,从过去的阴霾中走出,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这不是妥协,她已经没有任何的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去妥协,而是和弟弟一起成长。


如果我是姐姐,我应该会选择抚养弟弟。因为我从男性角度出发,如果我有个妹妹,或者弟弟,我会选择抚养。因此性别换过来,我应该也能做到。


这部电影上映5天,已获得4.5亿票房。其影响不可小视,在快手上,已经有网友进行创作,用短视频讲述自己姐姐的故事。

相信很多人在这其中不只是找到了共鸣,更是看到了一个人在面临人生抉择和困难的时候,如何面对,如何成长。生活不易,姐姐和弟弟同舟共济,闪耀出人性的光辉。

user avatar

让一个十九岁的女孩负责弟弟,和19岁少女养儿子有什么区别?

这个话题本身就是制造痛点和话题而选择的,回归到问题上面,一个母亲养一个孩子意味着他要继续付出十五年左右,像一个母亲一样。

她要负责她的学费,负责她的生活,负责她的教育等等,这些意味着她像一个母亲一样抚养一个孩子。

记得老家有个大姐识人不淑,结婚生子后离婚,25岁到的年纪自己带孩子过,这期间凡是情投意合的,都把孩子看成拖油瓶,都没成。

大姐找男朋友要考虑喜不喜欢孩子,孩子接不接受对方,男方工作怎么样,结果拖来拖去,孩子长大了,大姐也四十多了,人到中年,事业一般,收入一般。再找的就是差不多就行了,最后找了一个大十岁离异的大哥。

人生中最美好的几年要奉献给一个孩子,说实话真的是一件最残忍的事情,而且结果还不一定美好,过程也不会美好,因为那是自己弟弟不是儿子。

作为男性旁观者,这个命题是很残忍的,一个亲情还个人的选择,无论怎么选择,结果都是残忍的,因为每个人的立场都不同。

非黑即白的选项里面,永远没正确选择,这个命题在这个电影里是成功的。

这种电影典型特点就是选择社会痛点,经过编剧加工成为一个带着立场的故事,这个故事如果放在美国,反而是一个姐姐为了弟弟抚养权拼命打官司的故事。

一个优秀故事背后,总是社会中那些最让人无奈的事件,商业电影就是要选择,要为某些类型服务,去触碰痛点,就是这个类型电影永远在做的事情。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