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苏联经济对于石油的依赖到底有多大?

回答
苏联经济对石油的依赖,绝不是一般人想象中的“一点点”或者“挺重要”,而是那种 深入骨髓、几乎是经济命脉般的存在。 这种依赖,体现在生产、消费、出口以及国家财政的方方面面,甚至可以说,石油,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苏联经济的走向和最终的命运。

咱们得从几个方面细细道来:

1. 工业化的基石与能源的绝对支柱:

苏联是个以重工业和军事工业为导向的国家,而石油,正是驱动这一切的血液。

能源供应: 别看苏联地大物博,煤炭、水力资源也很丰富,但在那个时代,石油的优势显而易见:能量密度高、运输方便、用途广泛。从火力发电厂到工业锅炉,从交通运输到农业机械,石油及其衍生物是无可替代的能源来源。没有充足的石油,苏联庞大的工业机器就会像一辆缺油的坦克,动弹不得。
石油化工: 石油不仅仅是燃料,更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塑料、化肥、合成纤维、橡胶……这些苏联经济发展中急需的材料,都离不开石油。尤其是化肥,对于提高苏联农业产量至关重要。一旦石油供应出现问题,这些基础工业的生产就会受到直接影响,进而波及整个国民经济。
军事工业: 苏联的军事实力是其国力最重要的体现之一,而军事装备的运行,从坦克、飞机、军舰到导弹,都高度依赖石油和航空燃油。石油的稳定供应,是维持其军事机器运转的生命线。

2. 出口创汇的“金娃娃”,国家财政的“顶梁柱”:

苏联早期,特别是赫鲁晓夫时期之后的几十年,石油出口成为其外汇收入的最主要来源。

与西方贸易的筹码: 20世纪70年代,全球石油危机爆发,油价飞涨。苏联恰好在这个时候抓住了机遇,石油出口带来的巨额收入,极大地缓解了其长期以来面临的贸易逆差问题。这笔钱,让苏联能够从西方购买先进技术、机械设备,以及满足国内消费需求的商品(比如食品)。你可以想象一下,这笔钱对于一个长期被西方技术封锁的国家有多么重要。
维持进口能力: 没有石油出口带来的外汇,苏联就很难进口它所需要的商品。这不仅包括民生用品,更包括那些国内无法生产或生产效率低下的关键技术和设备。这就像一个家庭,辛辛苦苦挣钱,如果挣的钱不够花,就得勒紧裤腰带,苏联也一样,石油收入是它维持体面生活(或者说维持一个大国体面)的保障。
对计划经济的“润滑剂”: 计划经济体制下,资源分配往往存在效率不高的问题。石油出口带来的外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计划经济在资源配置上的不足,让国家能相对灵活地引进一些急需的资源或技术,从而维持经济的运转。

3. 勘探与开发的投入与挑战:

为了满足国内需求和出口需求,苏联在石油的勘探和开发上投入了巨大的资源。

西西伯利亚的崛起: 苏联石油工业的重心,在很大程度上转移到了西西伯利亚。那里拥有巨大的石油储量,但同时也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环境——严寒、沼泽、冻土,基础设施极为落后。苏联为此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建设输油管道、开采设备、道路和居住点。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工程,也消耗了大量的资源。
技术瓶颈: 尽管苏联在石油开采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在一些关键技术上,例如深井钻探、非常规石油开采、油田维护等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差距。这导致其开采效率受到一定限制,成本也可能更高。
设备老化与维护: 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石油开采和运输设备逐渐老化,维护和更新也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这成为了一个持续的挑战。

4. 经济结构的扭曲与脆弱性:

对石油的过度依赖,也导致了苏联经济结构的扭曲和内在的脆弱性。

“资源诅咒”的苗头: 经济学上有一个“资源诅咒”的概念,即过度依赖自然资源出口的国家,往往在工业化和经济多元化方面发展滞后。苏联虽然有庞大的工业体系,但其工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石油出口的“供养”,反而削弱了其他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动力。
对国际油价的敏感度: 当国际油价上涨时,苏联经济受益;而一旦油价下跌,其经济就会受到严重冲击。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际油价的大幅下跌,直接导致苏联外汇收入锐减,经济陷入困境。这就像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篮子一旦被打翻,就损失惨重。
挤出效应: 为了维持石油的勘探和开采,国家投入了巨额资金,这可能挤占了其他重要领域(如消费品生产、农业现代化)的投资,导致了国内经济发展的失衡。

总结一下:

苏联经济对石油的依赖,是一个 相互依存、相互加剧 的过程。石油支撑了苏联的工业化和军事力量,也成为了其与西方世界进行经济交往的关键。但这种依赖,也让苏联经济像一个得了“石油依赖症”的病人,一旦国际油价波动,或者自身开采技术、管理出现问题,就会引发巨大的经济危机。

可以说,石油,既是苏联经济腾飞的翅膀,也是其最终沉沦的重负。当冷战的结束、国际油价的下跌以及内部体制的弊端叠加在一起时,这种对石油的过度依赖,最终成为了压垮这个庞大经济体系的重要原因之一。理解了这一点,才能更深入地理解苏联经济的特点和它最终走向解体的原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那是所谓苏联依赖石油,现实社会为了维持现有社会制度的需要,而诋毁苏联宣传出来的。因为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苏联制度是要把一切生产资料都公有、非商品化(非市场化)的社会制度,对现有制度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是替代性致命威胁。

苏联在石油出口价格下滑之前因为出口石油而获得的收入相当于每年人均46美元,而三分之二都是向社会主义国家出口,而出口西方的石油收入相当于年人均16美元,相反2008年俄罗斯出口石油获得的收入相当于人均1697美元,是苏联时期的37倍还多,这才是真正的对石油的依赖

80年代的苏联的年人均粮食产量在800公斤左右(不信自己看资本主义俄罗斯政府的资料),而今天的中国人均粮食产量是480公斤。

先引用一下KGB先生的翻译的一手资料、再引用一下资本主义俄罗斯联邦统计局的俄罗斯苏维埃联邦与俄罗斯的粮食产量,还有俄罗斯联邦政府顾问卡拉-穆尔扎认文章《苏联经济危机的谎言与真相——苏联改革前真的到了经济崩溃边缘?_》中的资料


另外提一下这是戈尔巴乔夫时代的资料,石油出口份额增加恰恰是戈尔巴乔夫时代,他可没有自己黑自己的道理,而且即便是戈尔巴乔夫时代,石油出口额也不算高

资料出自《统计纪念集——苏联国民经济70年》俄文版,苏联国家统计委员会,1987年。章节——苏联的对外经济联系 。《Народное хозяйство СССР за 70лет: Юбилейный стат. Ежегодник》/Госкомстат СССР —— Внешнеэкономические связи СССР
KGB1986翻译整理,供各位朋友讨论参考用。

做了简易目录,方便大家查阅,注意对照我发的表格截图来看:

表1苏联外贸成交额
表2 苏联与各国的外贸成交额
表3 苏联的主要产品出口(截取成了3张图片)
表4 出口在苏联工农业产品生产中所占的比重(截取成了2张图片)
表5 苏联的主要产品进口(截取成了3张图片)
表6 进口在苏联工农业产品消费中所占的比重(截取成了2张图片)
表7 1986年苏联与一些国家的贸易额(截取成了3张图片)
表8 1986年一些国家在苏联对外贸易中所占的比重(百分比)(截取成了4张图片)
表9 苏联的的外贸量增长
表10 苏联的进出口结构(百分比)(截取成了2张图片)

增补章节《苏联与经互会成员国的贸易》/сотрудничество стран—членов совета 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й

взаимопомощи

出自《统计纪念集——苏联国民经济70年》俄文版第141页的两张表,统计劳动生产率的:

——————————————————————————

引用俄罗斯统计局《俄罗斯统计年鉴2011》中的数据,附网址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非苏联)粮食产量1990年11670万吨,2010年6100万吨,而俄罗斯(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的)的人口在1.43亿左右,可以看出苏联80年代的年人均粮食产量是800公斤以上,人均肉类产量是75公斤以上,而今天中国的人均粮食产量才480公斤,人均肉类产量才50公斤左右。

Производство и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е зерна

俄罗斯肉类产量1990年1011.2万吨,2010年716.7万吨

Ресурсы и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е мяса и мясопродуктов


苏维埃俄罗斯联邦禽蛋产量(非全苏)1990年474.7亿枚,2010年406亿枚

——————————

根据《俄罗斯联邦国民经济年鉴》的统计,在俄罗斯联邦1989年国民经济部门出口的产品中,再加工产品占俄罗斯联邦出口商品的比例达到77%,其中机器制造和金属加工为34%,而开采(原料)部门的比例为23%。

相反俄罗斯联邦2006年出口商品结构中,矿物产品、原木和原料占俄罗斯出口商品的比例为70%,而机器、设备和运输设备只占5.8%。


比较一下1986年和2008年工业产品的出口总额和年度总额。1986年苏联工业产值为8360亿卢布,而出口额为683亿卢布,其中包括出口到资本主义国家的131亿卢布。出口额只相当于工业产品的1.6%。2008年俄罗斯的工业产值为14.6万亿卢布,而出口额为4710亿美元或者14万亿卢布,只比工业产值少一点。其中70%的出口产品是原材料。正是在近20年的改革期间,俄罗斯成为了原料出口大国。


根据俄联邦统计局的数据,1988年苏联总出口额为671亿卢布,燃料和电力的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为42.1%或者282亿卢布,1988年苏联的工业生产总值为8750亿卢布。这样,燃料和电力的出口占工业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2%。而根据长期协议,其主要出口国(三分之二)是社会主义国家。显然,石油出口的削减并不能导致苏联经济的垮台。


苏联在石油出口价格下滑之前因为出口石油而获得的收入相当于每年人均46美元,而三分之二都是向社会主义国家出口,而出口西方的石油收入相当于年人均16美元,相反2008年俄罗斯出口石油获得的收入相当于人均1697美元,是苏联时期的37倍还多,这才是真正的对石油的依赖

——————

另外像 @靳伟 引用的石油价格走势是有问题的,即便是西方的资料在不涉及苏联时,都是70年代石油价格低于80年代,可一涉及对苏联的评价时,石油价格就倒过来。


我引用一下《数据简报:1970年以来国际原油价格走势与大事记》,显然可以看出80年代的石油价格是远高于70年代的。



(1)20世纪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驱动油价持续暴涨。

1970年,沙特原油官方价格为1.8美元/桶;

1974年(第一次石油危机),原油价格首次突破10美元/桶;

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机),原油价格首次突破20美元/桶;

1980年,原油价格首次突破30美元/桶;

1981年初,国际原油价格最高达到39美元/桶;

随后,国际油价逐波滑落,从此展开了一轮长达20年的油价稳定期。

(2)1983——2003年初,20年油价一直徘徊在30美元之下。

1986年,国际原油价格曾一度跌落至10美元/桶上方;

1986年初——1999年初,国际原油价格基本上稳定在20美元/桶之下运行,只是在1990年9——10月间,油价出现过瞬间暴涨,并首次突破40美元/桶,但两个月后很快又滑落至20美元/桶之下;

1998年底1999年初,国际原油价格曾一度跌至10美元/桶以下。

2000年,国际原油价格曾短时间内冲至30美元/桶上方,但很快又跌落至20美元/桶之下。

user avatar

苏联的问题很简单。

苏联有两个对外市场,一个是它能控制的经互会。

在这个市场,它可以用命令掠夺,搞分工。

明明自己的产品不如西方有竞争力,也限制其他国家买。

明明其他国家的产品能在国际市场卖更高的价格,它也要低价收购。

有一些援助和贷款,但是总体来说苏联有领导地位,是占便宜的。

另外一个市场,是对西方的国际市场。

在这个市场苏联就很不利了。

苏联粮食是1978年后下降,而人民生活水平要维持。

苏联需要外汇进口粮食,肉类,服装,水果……。

单纯的粮食贸易其实金额不大,但是这些生活消费品加起来就大了。

苏联的产品在国际市场缺乏竞争力。工业品对西方的出口只有3.3%。

石油,天然气,煤,木材这些东西占三分之二。

这个结构不健康。

只要卡死苏联出口创汇的龙头,苏联人民的生活水平就很难维持。就容易乱。

美国的里根政府,针对性的搞苏联。

扶持波兰团结工会,增加体系内维持成本。

军事上,让苏联在阿富汗流血,搞军备竞赛增加支出。

在经济上,利用沙特把石油价格从高峰打下来。

苏联自己的生活必需品产量,支持不了高生活水平。

石油一下来,就得借债买。

把黄金拿出来买。

困境之下,出了个戈尔巴乔夫乱来。经济搞砸,政治上允许地方选总统。

导致解体。

user avatar

苏联外汇卢布图片(版式1992年仍在使用)


数据整理自:《Внешняя торговля СССР в 1986 году》、《Народное хозяйство СССР за 70 лет--Юбилейный статистический ежегодник》等统计年鉴,主要以1986这一年的数据为主要依据

石油和天然气:如今俄罗斯的碳氢化合物出口比例已经占到出口的75%。苏联在石油和天然气出口中获取的收益也不小,1975年至1989年,苏联在该类出口中约拿到了1000亿卢布(100 млрд)的收益。

1986年,由于世界油价大幅下跌,苏联从石油和石油制品出口中仅拿到了50亿外汇卢布(5 млрд. инвалютных рублей)收益,而此前的年收益是100-120亿外汇卢布(10–12 млрд)。1986年,苏联的出口总额是683亿卢布(68,3 млрд),故石油和石油制品出口额在出口总额的比例约在7%左右,而在油价较好的年份,这一比例达到过15%。

苏联在石油出口中对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不同计价方式,对前者采用的是世界市场现价,而对后者采用的是供货年度之前5年内的世界市场价格,因此1986年苏联在对社会主义国家贸易中的油价达到了“天花板”--每吨174卢布,而同资本主义国家为每吨62外汇卢布。

到80年代末,苏联开采了5亿6千1百万吨石油(561 млн. тонн нефти),其中约2亿6千万吨石油(260 млн. тонн)被苏联工厂进行了加工,有1亿4千万吨石油(140 млн. тонн)和6千万吨石油制品(60 млн. тонн)用于出口。苏联开采每桶石油的成本约在5美元,而最低出售价为10美元。

苏联从1960年代开始出口天然气,开采量到80年代增长了数倍,这主要是得益于当时欧洲国家经济处于上等阶段,对能源的需求大量增长。苏联天然气的买家基本上是整个欧洲的国家和经互会国家,也包括南斯拉夫。1980年11月,苏联和西德签署了1984年开始执行,为期25年,年出口量105亿立方(10,5 млрд. м3)的供气协议。类似的协议苏联还同法国、意大利、奥地利和瑞士签订过。苏联在天然气方面压过了此前欧洲最大的天然气供应国--荷兰。1970年,苏联的燃气出口量 为33亿立方(3,3 млрд. м3),1986年增加到792亿立方(79,2 млрд. м3)。

在苏联的统计分类中,石油、石油制品和天然气出口通常是和电力一起归为“燃料和电力”。1986年,苏联该类出口在出口总量中的比重为47%,约320亿卢布(32 млрд)---上面提到过的,苏联当年出口总额为683亿卢布。

燃料和电力出口额在国家预算中的总额,即使是最依赖该类出口的年份也没有超过10%,通常比例是在7-8%之间。故苏联与俄罗斯不同,对油气出口的依赖性大为不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苏联经济对石油的依赖,绝不是一般人想象中的“一点点”或者“挺重要”,而是那种 深入骨髓、几乎是经济命脉般的存在。 这种依赖,体现在生产、消费、出口以及国家财政的方方面面,甚至可以说,石油,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苏联经济的走向和最终的命运。咱们得从几个方面细细道来:1. 工业化的基石与能源的绝对支柱:苏联.............
  • 回答
    理解苏联末期经济状况的复杂性,确实会让人有些困惑,因为不同的观察者和经济学家可能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要弄清楚“苏联末期经济濒临崩溃”和“苏联末期经济正在慢慢恢复”这两种说法,我们需要深入剖析那个时期复杂的经济现实,并理解这些说法的来源和侧重点。苏联末期经济到底经历了什么?首先,我们要明白,苏联末期.............
  • 回答
    浙江、苏南和上海合并为一个新的省级行政区域,对于该区域的经济文化发展将产生极其深远且复杂的影响。这是一个涉及巨大规模的整合,其具体结果会取决于合并的模式、具体政策的制定以及执行的效率。以下是针对经济和文化发展影响的详细分析: 一、 经济发展影响1. 经济规模与竞争力的跃升: 超大规模经济体形成:.............
  • 回答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是一场牵动全局的重要军事行动。虽然战事主要发生在南方边境,但我国北方,特别是中苏边界附近的军队状态,以及相关的预案,确实是很多人关注的焦点,也涉及到一些敏感的历史信息。北方军队的状态:高度戒备,严阵以待1979年2月17日,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就在解放军.............
  • 回答
    冷战期间的军备竞赛确实给苏联经济带来了沉重负担,甚至可以说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但它并没有将美国经济拖垮,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美苏两国不同的经济体制、战略选择以及当时的国际环境。一、苏联经济体制的先天不足与军备竞赛的放大效应苏联的经济体制是以计划经济为核心的,这在一.............
  • 回答
    冷战时期,东欧各国(苏联除外)的经济发展水平,笼统地说,处于一个相对统一的模式之下,但具体到每个国家,又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种模式是苏联主导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产物,其核心是计划经济和国有化。总体经济特征: 计划经济的统一性与僵化性: 东欧各国普遍实行由中央计划机构(如国家计划委员会)制定的五年.............
  • 回答
    说戈尔巴乔夫、勃列日涅夫和赫鲁晓夫在苏联经济发展方面都“失败”了,这是一种过于简化的说法。他们各自的任期都伴随着独特的挑战和政策尝试,也都取得了一些不同程度的成就和遗留问题。苏联的经济史,就像一个复杂而多面的故事,不能简单地用“成功”或“失败”来概括。首先,我们得明白,苏联经济的基石是计划经济。 这.............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也正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一个巨大谜团。苏联能在经济实力相对西方世界(尤其是美国)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依然能成为与美国并驾齐驱的“世界一极”,其背后是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绝非单单一个经济数字就能概括的。抛开那些干巴巴的经济报表,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角度来深入剖析:1. 战略优.............
  • 回答
    苏联的“新经济政策”(NEP),又称“新经济模式”,是十月革命后,面对国内战争的残酷现实和经济濒临崩溃的局面,由列宁于1921年提出并实施的一项重要的经济改革政策。要评价这项政策,需要深入理解它出台的历史背景、具体内容、实施效果以及它所带来的深远影响和争议。一、历史背景:为何要转向“新经济政策”?十.............
  • 回答
    苏联解体,这件事的影响力之深远,恐怕至今仍有人在细细品味。很多人提起这件事,脑海里浮现的第一个词就是“经济崩溃”。没错,经济上的困境绝对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但要说解体的“仅仅”是经济问题,那就太片面了,也忽略了苏联这艘巨轮沉没背后,那些更复杂、更深层的原因。经济的低迷,那绝对是个显而易见的硬伤.............
  • 回答
    俄罗斯经济低迷,国力相对不如苏联,但车臣在普京时代却呈现出“老实”的态势,这背后是一个复杂而多层次的演变过程,并非简单的实力对比就能解释。要详细说明这一点,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进行分析:一、两次车臣战争的惨痛教训与战略转向 第一次车臣战争(19941996): 俄罗斯军队在第一次车臣战争中遭遇了重.............
  • 回答
    苏联在1930年至1970年代的那段时期,可以说是其经济发展的一个相对辉煌的阶段。这段时期经济能够实现快速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独特的制度设计和战时动员式的经济模式。然而,到了1970年代后期以及之后,这种模式的弊端逐渐显现,增长势头也随之停滞甚至下滑。1930年代至1970年代:高效的“加速”与.............
  • 回答
    关于“中国经济已过巅峰,甚至有可能步苏联后尘”的观点,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议题。要深入理解它,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包括其提出的依据、潜在的风险、与苏联的比较,以及中国经济的韧性和优势。一、 “中国经济已过巅峰”观点的提出依据:支持这一观点的论者通常会列举以下几个方面的证据和担忧:1. .............
  • 回答
    如果科西金的经济改革能够完全实现,苏联的未来可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影响深远且复杂。要详细描述这种可能性,我们需要深入分析改革的核心内容,并推测其在不同领域的连锁反应。科西金改革的核心内容回顾:科西金改革(1965年开始)旨在解决赫鲁晓夫时期经济停滞的问题,其核心理念是引入市场机制的某些元素,提.............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历史的齿轮没有在那关键的时刻错位,如果中苏之间那道本不该出现的裂痕从未撕开,而是沿着友谊的轨道继续前行。更进一步说,如果苏联真的愿意将中国打造成一个独立的强大力量,甚至是一个经济上的“准一极”,那么,这对冷战的走向会意味着什么?这可不是简单的“多个盟友”就能概括的,其影响是深远且复杂的.............
  • 回答
    想深入了解俄罗斯/苏联那跌宕起伏的历史、错综复杂的政治以及深刻变革的经济?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绝对是值得的。要我说,没有哪一本“万能”的书能涵盖所有,但有一些经典之作,它们就像是你探索这片广袤土地的指南针,能引领你穿越岁月的迷雾,理解那些塑造了俄罗斯和苏联面貌的重大事件和人物。历史的脉络:从沙皇.............
  • 回答
    二战时期,德意志第三帝国若能审时度势,将精力放在巩固现有占领区、发展经济和提升军事实力上,而非贸然发动对苏联的入侵,历史的走向或许会大相径庭。这并非一句简单的假设,而是牵扯到战略、经济、外交以及军事技术等多个层面的一盘棋。战略上的重塑:从Blitzkrieg的傲慢到务实的守成希特勒发动巴巴罗萨行动,.............
  • 回答
    新中国成立之初,确实借鉴了苏联的斯大林模式。这种模式的核心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强调国家对经济的全面控制,优先发展重工业,并且将农业和轻工业置于服务于重工业的地位。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苏联模式被视为一个成功的范例,它在短短几十年内将一个相对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化国家,尤其是在重工业和军事工业.............
  • 回答
    苏州经济的腾飞,是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座城市坐拥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自古以来就是江南鱼米之乡,水陆交通便利,孕育了发达的商业和手工业。近现代以来,苏州更是抓住了改革开放的机遇,特别是毗邻上海的优势,使其成为外资引进和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那么,如此发达的苏州,为何没有获得“计划单列市”或“副省.............
  • 回答
    苏联政治笑话是那个时代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们以尖锐的讽刺、幽默的语言,巧妙地揭露了苏联社会存在的种种弊端、荒谬和官员的腐败。这些笑话在当时通过口耳相传,成为了人们宣泄不满、保持清醒的重要方式。以下是一些经典的苏联政治笑话,我会尽量详细地讲述其背景和含义:1. 关于物资短缺的笑话: 笑话: 一个男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