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大学开学后封闭式管理你能接受吗?

回答
大学开学后,如果实行封闭式管理,我的感受会比较复杂。

从个人自由和生活习惯的角度来说,我会觉得有些不适应。 封闭式管理意味着我在校期间的活动范围会受到很大限制,不能随意进出校园。如果我想去校外的书店淘几本书,或者约朋友在校外的小餐馆吃顿饭,都需要申请或者可能无法实现。我的生活节奏和习惯可能会被打乱,比如我习惯了偶尔去校外的公园散散步,或者去市中心逛逛街放松心情,这些都会变得困难。每天被限制在校园内,缺乏新鲜空气和不同的环境,长期下来可能会感到压抑,思维也可能变得不那么活跃。

我也会担心这种管理模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长期处于相对封闭的环境,接触的人群也相对固定,可能会增加一些学生的孤独感和焦虑感。尤其对于刚入学的新生来说,他们本来就需要适应新的校园生活和人际关系,封闭式管理可能会让他们更难融入,也更难建立校外的社交圈。一些需要心理调适或者外部支持的学生,可能会因此感到更加孤立无援。

当然,我也能理解封闭式管理背后的原因和可能带来的好处。 如果学校这样做是为了确保全体师生的安全,尤其是在一些特殊时期,比如疫情期间,那么我会选择理解和配合。生命安全是第一位的,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封闭式管理可以有效地控制人员流动,降低病毒传播的风险,从而为校园内提供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这种管理也能够帮助学校更好地掌握师生出入校情况,一旦出现突发状况,也更容易进行溯源和隔离。

在接受度上,我会区分不同的情况。 如果是短期的、有明确时限的封闭管理,并且有合理的理由,我会更容易接受。比如,在疫情初期或者出现局部疫情的时候,为了阻断传播链,采取一段时间的严格管理,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这种封闭式管理变成常态,没有明确的结束日期,并且对日常教学和生活造成了长期负面影响,那么我会对此感到担忧,并希望学校能够考虑其他的管理方式,或者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放宽限制。

我还会关注管理措施的具体执行方式。 即使是封闭式管理,如果学校能够提供足够便利的服务,比如保证校园内餐饮、购物、娱乐等设施的正常运转和丰富性,并且能够提供一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活动,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那么接受度会更高一些。比如,如果允许学生凭健康码和登记信息短暂离开,或者在校内组织更多样化的活动,减轻“被困”的感觉,都会让学生更容易适应。

总的来说,我会努力去适应,并积极寻求在这之中的平衡。 如果学校实行封闭式管理,我不会直接抵触,而是会尝试去理解其必要性,并在这种限制下,更加珍惜在校园内的学习和生活时光。我会多和同学交流,利用好学校的资源,尽量让自己的大学生活过得充实而有意义。同时,我也会关注学校是否会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管理政策,并在合理范围内表达自己的诉求和建议。这是一种双向的努力,学校的科学决策和学生的积极配合,共同构成了大学校园的良好秩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2021年,疫情复发,校园封闭管理又死灰复燃了。看到这些天还有一些人来看我这个回答,我也打算重新整理一下内容。顺带一提,评论区比我的回答更有趣。

去年,知乎曾有一个投票“大学开学后封闭式管理你能接受吗?”,看到投票结果里竟然有40%的人选择能接受,我感到愕然。就我个人而言,作为假封闭管理的受害者,我是无法接受的,所以才写下了这个回答。

今年又出了新的热榜。但这并不是北航的个性问题,而是全国高校的共性问题:

  • 核心问题:现阶段的高校封闭管理都是形式主义的假封闭。其特点是仅封闭中国学生,老师、留学生、食堂工作人员、校园家属区住户和住户们养的狗,都可以自由进出校园,唯独中国学生不能正常出入。相信哪怕不做多余的分析,光看字面上政策也能直观地发觉出其不合理之处。每天依旧有大量的人员进出学校,这种假封闭并不能阻止疫情传播。张文宏解读校园防控操作指南中就提到“要做闭环,不要做这种假闭环”(体内容可以从视频的17分钟开始看,一直到19分钟左右)。而最近,大连疫情在“封校”中的高校爆发,也能一定程度上证实这种假闭环于防疫是无用的。
  • 背后原因:官僚主义作祟。校领导们也知道形式主义的封校政策在防疫上是无用的,但他们依然要坚决执行封校。道理也很简单,封校的情况下,如果没出事,那便是学校“防疫”工作做的好;如果出事了,那学校在“防疫”上已经尽力了,至少不会担太大的责任。但如果没有封校却出事了,那么校领导的帽子便不保了,所以它们必须“做点什么”来表现防疫决心。整个校园里,家属区住户和各类工作人员管不了,教职工是校园权利主体不能得罪,留学生是洋大人需要给点优待,那就只剩中国学生可以管了。所以大部分高校把所有的防疫政策都压在了中国学生身上,即便部分学校也管了老师或者留学生等群体,但他们和中国学生所接受的“防疫政策”可完全不在同一个层次上。一句话概括,就是校领导为了自己的乌纱帽,选择牺牲学生的利益,这便是形式主义背后的官僚主义。此时,学生和校领导的利益已经是高度对立的状态了。南京大学封校问题冲上知乎热搜榜第一(2021年7月20日,上午),当天下午就解封了。除此以外,还有天津大学等高校也在那个时段解封。由此可见,高校的封闭原因并不是“严重”的疫情,仅是各校领导们主观上想封闭学生,免担责任而已。
  • 矛盾爆发:学生出门的正常需求被一刀切地阻止了生活方面,校医院水平差,需要出门看病;学校超市东西少价格高,需要购买生活用品;对象就在围墙外,想出去抱抱;食堂又贵又难吃,想出去吃些正常的;已结婚生子的博士生想和家人团聚等等。学业方面,则包括面试、实习、求职、外出上课、外出做实验等。诸如此类的正常需求很多,而封校将其一刀切地封住了。评论区有人说可以“审批”出校,但某些(或者很多)学校的审批究竟多繁琐复杂,亲身经历过的人都能明白。各个学校的审批标准也不相同,在此就不展开说了。
  • 心理压力:封闭环境下易出现心理问题。校内有科研和项目任务的硕士生和博士生,都有不小的学业压力而在封校中缓解压力的途径被大幅限制了,压力只增不减。除此之外,歧视性的封校郑策使中国学生在事实上成为了校园中的“人下人”,这种人下人的身份或让学生愤怒不满,或让学生自卑不安,不论如何,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无益。最重要的一点是,与一般的14天封闭隔离不同,各高校只说要封闭,不谈何时解封,也不说明何种条件可以解封。学生身处看似无限期的封闭管理中,心中不免产生无奈、烦躁甚至绝望等负面情绪,继而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 次生问题:形式主义的封校政策没有防疫作用,却产生了大量影响学习生活的次生问题,同时让曾经学生们能忍受的问题变的不可忍受。比如保安态度蛮横、形式上的每日体温填报、申请出校审批繁琐、禁用操场、不能(不方便)吃外卖、食堂和超市涨价且拥挤、澡堂需预约排长队、快递不让进学校、宿舍条件差等等。种种琐碎问题会因封校而放大,让本就困难的封校生活雪上加霜。稻草加多了,总有一根能压死骆驼。各个学校或多或少都有上述的问题,具体表现上可能因校而异。如果你的学校几乎没有上述问题,那我很羡慕你有比我更好的校园生活保障;至于条件比较差的学校,可能上述问题一应俱全。在评论区我甚至还看到有同学说学校禁止用洗衣机,真是令我大开眼界。
  • 后续影响:封闭管理不利于高校的长期发展。在这轮全国高校的假封闭管理中,学生群体切实地意识到了校领导们的利益在某些时候是和自己完全对立的。封闭管理严重损害了学生们对母校的情感,不信任的种子已经埋下,当后续学校推出其他政策的时候,便不会那么容易得到学生的支持了。这种人心上的疏离,日后会有多少影响,还很难说。
  • 学生诉求:结束假封闭。学校可以搞真封闭,是人是鬼都关起来,尤其是校领导们,一个不能少;也可以把学生当人看,刷校园卡正常进出,只隔离外部的社会人员。大学生关注的重点是自由吗?不,是科学。如果是科学有效的防疫,很少有人会揪着自由不放。如果是形式而无用的“防疫”,还把学生的自由和尊严给踩在领导的脚下,那才是让人忍无可忍的。
  • 作奸犯科:假封闭的情况下,学生只能靠个人努力短暂实现进出自由了:钻洞、翻墙、购买和伪造出入证等。这种无奈之举,是各个中国高校正在发生的魔幻现实。

写了这么多,是希望各位看客能明白现在在中国各大高校发生的魔幻现象。高校生群体庞大,内部差异也大,不同的学校和年级(本科、硕士、博士)会让每个人的视角不一样。有的人刚高中毕业上大一,有的人博士读了五年快毕业,那他们的需求和观念,自然是天差地别。每个人经历的封校状况不一样,以上内容仅代表我个人和那些与我境遇相似的同学们。广大同学们可能很难想象他人在别的学校过着怎样的封闭生活,希望大家(包括我)在讨论时都能多一丝同理心。

评论区有很多我手动的置顶,因为妖魔鬼怪最怕暴露在阳光下。

user avatar

我不能!一想到要跟室友朝夕相处(真正意义上的)从早到晚都在一个房间里 我就难受!!!

待久了跟父母都会有小摩擦

更何况是室友!!!!

还不知道会闹啥呢!!

user avatar

完全无法接受,主要是不想在和关系恶劣的人住一个宿舍。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