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多所大学开学时间朝令夕改,引发大量学生改签后不弥补经济损失,又取消变动?

回答
多所大学开学时间“朝令夕改”,给学生带来了不少困扰,尤其是在学生已经进行过一系列的改签操作后,学校又突然取消了这些变动,并且不弥补因此产生的经济损失,这无疑是一个非常糟糕的处理方式,也引发了广泛的批评。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深入剖析这个问题:

一、事件的恶劣影响:

经济损失无法弥补: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让学生感到不满的一点。学生在得知开学日期变动后,通常会根据新的时间进行机票、火车票的购买或改签。一旦学校再次取消变动,这些已经支付的改签费用、甚至可能出现的不可退票的损失,都由学生自己承担。这对于经济能力有限的学生群体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时间成本的浪费: 频繁的开学日期变动,不仅造成了经济上的损失,也占用了学生宝贵的时间。学生需要不断关注学校的通知,查询交通信息,进行改签操作,这些都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种不确定性也打乱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计划。
精神上的疲惫与焦虑: 持续的不确定性会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压力和焦虑。他们无法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对未来的安排感到迷茫,这种状态会影响他们的学习状态和心理健康。
信誉的严重损害: 学校作为教育机构,其发布的通知和决策应该具有权威性和稳定性。如此频繁的“朝令夕改”,严重损害了学校在学生心中的信誉。学生会质疑学校的管理能力和责任心,未来对学校的信任度也会大打折扣。
对社会规则的挑战: 这种行为也模糊了契约精神和责任担当的界限。如果学校不承担因其决策失误造成的经济损失,就等于是在漠视学生作为消费者和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传递了一种“权力可以随意凌驾于规则之上”的负面信号。

二、可能的原因分析(推测,具体情况需要根据实际事件分析):

虽然我们无法直接得知学校的具体考量,但通常来说,这种混乱的决策可能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信息传递滞后或不畅: 可能学校内部在信息收集、研判和决策过程中存在断层,导致在发布第一个通知时,并没有考虑到后续可能的变化,或者信息传递给学生时不够及时和清晰。
外部环境变化过快: 例如疫情反复、地方政府政策调整等不可抗力因素,可能导致学校不得不频繁调整开学计划。但即便是如此,也应该在发布第一个通知时就预估到这种不确定性,并给出更谨慎的表述和提示。
管理决策失误或不充分:
缺乏预案: 学校可能在制定开学计划时,没有充分考虑各种可能出现的变动情况,缺乏应对突发事件的预案。
决策流程不完善: 决策过程可能过于仓促,没有经过充分的论证和风险评估,导致决策的有效性和稳定性不足。
沟通协调不足: 学校内部各部门之间可能存在沟通不畅,导致信息不一致,决策前后矛盾。
对学生利益的漠视: 在某些情况下,学校可能将自身的工作便利和成本控制放在首位,而对学生因其决策产生的经济和时间损失考虑不足,甚至故意规避责任。

三、如何看待这种行为的合理性与否:

这种“朝令夕改”且不弥补经济损失的行为,从任何角度来看都是 不合理且不负责任的。

不符合契约精神: 当学校发布开学通知时,本质上是在与学生形成一种临时的“契约”。学生根据此契约进行规划和消费。学校单方面改变契约内容,又不承担由此产生的后果,是对契约精神的违背。
不符合基本的服务常识: 即使不是严格的契约,学校在提供教育服务时,也应具备一定的服务意识。消费者在接受服务过程中,因服务提供方原因导致额外的成本支出,理应得到补偿。
不符合教育的宗旨: 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也包括品德和规则的培养。学校的行为传递了一种负面的示范效应,不利于培养学生遵守规则、尊重他人权益的意识。

四、可能的解决方案和改进方向:

要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学校方面:
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预见性: 在发布任何通知前,进行充分的调研、论证和风险评估,尽可能预测各种可能情况,并制定详细的应对预案。
加强内部沟通与协调: 确保各部门信息畅通,决策过程透明化。
信息发布更审慎和人性化: 在发布开学时间等重要信息时,应考虑到其对学生生活的影响,给予学生充分的缓冲时间和合理的安排。如果存在不确定性,应在通知中明确告知,并提供多种备选方案。
承担责任,弥补损失: 一旦因学校原因导致学生产生经济损失,应主动承担责任,提供合理的补偿方案,如报销改签费用等。
建立畅通的沟通反馈机制: 允许学生对学校的决策提出意见和建议,并认真听取和回应。
学生方面:
理性看待开学通知: 在疫情等特殊时期,对开学通知的变动保持一定的警惕性,尽量选择灵活的出行方式(如可免费改签的机票/火车票)。
保留好相关证据: 如改签的票据、学校通知截图等,以便在发生损失时进行维权。
联合发声维权: 可以在学校内部论坛、社交媒体等平台反映情况,联合其他受影响的学生,共同向学校施压,争取合理的解决方案。
教育主管部门方面:
加强对学校的监管: 出台相关政策,规范学校的开学通知和信息发布行为,明确学校在出现信息变动时应承担的责任。
建立投诉和处理机制: 为学生提供一个有效的投诉渠道,对学校的不当行为进行纠正和处理。

总而言之,大学开学时间“朝令夕改”且不弥补经济损失的行为,是对学生权益的严重侵害,也是对学校自身信誉的极大损害。教育机构应回归初心,以学生为本,以负责任的态度处理好各项事务,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这,这还真不全是高校的锅。


2月10号,教育部突然扔出来个提醒函:

其中:

“提醒函强调要科学安排春季学期开学工作,各地和高校要综合考虑国内疫情形式变化和学校教育教学安排,科学研判,及早制定2021春季学期开学方案,落实错峰需求,做好线上教学各项准备,及时通知学生返校要求”。

2月10号,你搁这闹呢大哥,我估计校方领导一通嘬牙花子。

在领导眼里,这段话最重要的就是“疫情形式”与“错峰需求”八个字。教育部让高教司转这个函,意思就是不要让大学生们和春运返城潮混在一起,错开。

否则出事算你的,说好的“坚持不懈”呢?你是不是不把提醒函当回事?

“小陈啊,今年的元宵节是几号来着?”

“李校,2月26号。”

“行,2月份不想了。3月再让学生回来,而且延后一周,定3月的第二个星期。”

“对了,不许学生提前回来!有提前回来的要审批!要尽可能拦住!”

于是一票学生开始骂娘,退票改签。


“张局,有什么新指示?”

“李校,省里开了会,春节期间我们省疫情防控做的很好。现在也在倡导精准防疫,到处都在强调反对层层加码一刀切。你们那个返校时间,是不是可以根据新的形势再调整一下?”

“综合研判嘛。”

......

“小陈,改回来!”


戏言尔。

但一所高校发癫,可能是校方问题;一群高校发癫,只能是多方问题。

教育部是一套系统,地方又是另一套系统,而高校是多方的交叉点与执行者。

从教育系统来看,错峰很合理嘛,保护学生学校,降低本系统出问题的可能。

但对地方来说,这事很棘手:

我可以为了春节,临时动员出一整套地方防疫体系,这是大考。但春节结束后,我还是要回到常态化的防疫组织的。

基层也不能老这么高强度。

然后你3月中再给我返一波?还是几万几万人?

万一出事,你是有责任,可我也肯定有责任呀。那我还得为地方高校再来一次?

不行。

要么你们在春节防疫状态下赶紧给我回来,要么,这些学生的防疫工作你们校方自己独立承担。

于是有的高校又改了回去,少数不改的,干脆走回封校老路。

学生们骂娘的声音,更欢了。

user avatar

作为学生,要善待你的大学。离开学校,你什么也不是。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