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我们真的需要那么多「主旋律」电影吗?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中国的大街小巷里随处可见的那些高大建筑,总让人忍不住探头看看,然后又在心里琢磨:“嘿,这玩意儿,真有那么必要吗?”

“主旋律”电影,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庄重,甚至有些让人望而却步的意味。它往往承载着国家、民族的叙事,讲述那些“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故事,歌颂英雄、弘扬正气,传递主流价值观。在很多人看来,这是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之外,承担的社会责任。

那么,我们真的需要那么多“主旋律”电影吗?

首先,不得不承认,“主旋律”电影有其存在的理由和价值。

文化认同的构建与强化: 在一个多元文化交织的时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需要有自己的叙事,来凝聚人心,建立共同的文化根基。“主旋律”电影恰恰承担了这项功能,它通过讲述集体记忆中的重要事件、塑造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帮助人们理解历史,认同当下,展望未来。想想那些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那些为国家民族奋斗牺牲的先辈,这些故事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力量,需要被讲述和铭记。
价值观的传递与引导: 电影作为一种强大的媒介,其影响力不容小觑。通过生动的故事和鲜活的人物,“主旋律”电影能够将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价值观传递给观众,尤其是在青少年群体中,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它提醒我们什么是值得尊敬的,什么是应该追求的,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的道德底线和价值导向。
激发民族自豪感与凝聚力: 当我们看到国家取得伟大成就,看到普通人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这些故事能够点燃我们内心的自豪感和归属感。在一些民族面临挑战或需要团结一致的时刻,“主旋律”电影可以成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集体荣誉感。

然而,问题就出在“那么多”这个字眼上。

当“主旋律”电影泛滥成灾,当银幕上充斥着相似的套路、脸谱化的人物、程式化的叙事,观众难免会感到审美疲劳,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艺术性的缺失与模式化: 很多时候,“主旋律”电影似乎过于追求“政治正确”和“正面形象”,反而牺牲了艺术的探索和表达的空间。为了确保传递的信息准确无误,故事往往被框定在特定的框架内,人物的塑造也容易流于表面,缺乏复杂性和人性化的挣扎。观众看多了“高大全”的人物,听多了“慷慨激昂”的台词,自然会觉得乏味。
观众选择的局限与多样性的丧失: 如果市场上的绝大多数影片都属于“主旋律”范畴,那么那些关注个体命运、探索人性复杂、反映社会现实的电影,或者那些纯粹为了娱乐、带来轻松愉悦的电影,就会被挤压生存空间。这不仅是对电影艺术多样性的扼杀,也是对观众观影选择权的剥夺。我们需要的,是能够满足不同群体、不同年龄、不同口味需求的电影。
“说教”感过重,适得其反: 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润物细无声”。如果一部电影上来就一副“我要给你上课”的姿态,把道理一股脑儿地灌输给观众,那很容易引起反感。观众更喜欢在故事中自然而然地体会,在人物命运中感同身受。当“主旋律”变成了生硬的宣传,其本应有的感染力也会大打折扣。
过度政治化,忽视了电影的商业属性: 电影首先是一种商品,要面对市场,吸引观众。如果一部“主旋律”电影,仅仅是为了完成政治任务,而不在剧本、表演、技术等方面精益求精,那么它很难在票房上取得成功,也很难在观众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这种“叫好不叫座”的现象,长期来看,对电影产业的健康发展也是不利的。

所以,关键不在于“要不要”主旋律,而在于“如何做”主旋律。

如何在艺术与价值观之间找到平衡点: 伟大的艺术作品,往往能够将深刻的思想内涵与高超的艺术技巧完美结合。优秀的“主旋律”电影,不应该排斥复杂的人性,不应该回避历史的曲折,更不应该牺牲戏剧的张力和人物的真实感。它应该像一首动人的歌,在歌声中蕴含着深情,而不是一首简单的口号。
关注个体,用小人物的故事讲大时代: 伟大的历史往往是由无数个平凡人的故事汇聚而成。与其一味地宏大叙事,不如将镜头对准那些在时代洪流中努力生活、做出选择的小人物。通过他们的喜怒哀乐,展现时代变迁,传递主流价值观,往往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创新叙事方式,拒绝陈词滥调: 电影语言在不断发展,观众的审美也在不断变化。如果“主旋律”电影还停留在过去那种僵化的叙事模式里,那就注定会被时代淘汰。运用新的拍摄手法,尝试新的叙事结构,加入更具吸引力的元素,让“主旋律”焕发新的生命力。
鼓励多元创作,形成良性竞争: 市场需要多样性。“主旋律”电影应该在百花齐放的电影生态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与其他类型的电影相互促进。与其说是“需要那么多”,不如说是“需要有质量的、有艺术性的主旋律作品”。当观众有更多更好的选择时,自然会甄别出真正优秀的作品。

总而言之,“主旋律”电影不是洪水猛兽,它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但“那么多”,并且是“怎么做”的那么多,才是值得我们审视和反思的。我们需要的是更多有温度、有深度、有艺术感染力的“主旋律”作品,它们能够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时代的精神,也能够像一盏明灯,指引着我们前行的方向,但前提是,这面镜子要清晰,这盏明灯要温暖,而不是冰冷而沉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来,你告诉我,我们需要什么?

用你的这个逻辑:

我们需要拍电影,我们不要拍黑社会。我们需要拍电影,我们不需要拍男欢女爱。我们需要拍电影,我们不需要拍电脑特技……

到最后啥都不用拍了,对吗?你那个概念之所以你觉得感慨,是因为你偷换了概念。战争是电影的题材,但战争不等于电影。但问题是,你如果把电影等同于任何一种题材,那你那句话都可以感慨。所以这里不合理的并不是战争题材本身不合理,而是因为你在用两个范围不一样的概念做类比。

奇葩说辩论的时候,有个人说,钱是我花时间挣的,因此当我把钱借给你的时候,我出借的就是自己的人生。类似的话乍听有道理,细想之下白眼都要翻到天花板上去了。

你说国产颜色电影越来越多,这有什么问题吗?当这类电影还能收获不错的票房,就会有不断的投资方和编创团队投入这里面来,当真的不需要的时候,票房自然不好,你放心资本的敏感程度远比你高的多。

你说我们不需要这么多,那你告诉我你需要多少?从去年到今年数得出来的,你所谓的颜色影片,有八百,金刚川,长津湖,水门桥,狙击手,往前再算三年,把战狼也算上。那你倒说说看,现在这么多算是过多,不需要。那几步算是需要?这当中还不妨碍你好李焕英这种片子也能成为票房冠军。

所以主旋律电影误你事儿了吗?耽误其他电影的开发了吗?退一步说,资本方如果觉得这个方向有收益,就投资拍这个方向的电影。有什么义务去满足你所谓的多样化需求?拍出来不赚钱你贴钱吗?

看看好莱坞,看看香港电影。经典影片辈出的年代,都是以无数数不清的烂片为基数的。投资人需要回报养活自己,才有闲钱去投文艺片,导演和演员需要不断的锤炼,才有可能以更好的经验技术投入到其他影片当中去。别说同题材了,复仇者联盟,蝙蝠侠,蜘蛛侠,007,这都同一个人拍了这么长时间了,也没见人家跳出来说这影响电影发展了。

所以说起来很简单,你觉得不需要你就别去看。没人逼你。

user avatar

和好莱坞对比一下,我们主旋律真不算多,无论数量还是质量上。

user avatar

“主旋律电影”和“好电影”本身没矛盾。

影响文艺创作的一方面是权力,一方面是资本,另一方才是观众。前两者负责创作,后者负责到底买不买账。

这点看四十年来的春晚变化就能理解了,早期春晚的语言类(相声小品)作品很多也都是主旋律的,但明显没有那种“脱离观众”“高高在上”“不接地气”“看不起观众”的那种“说教味儿”,而近十年来这种“说教味儿”就越来越明显。

用具体的人来说,同样的姜昆、赵本山、黄宏、冯巩和郭冬临,在不同年代的作品画风都不一样,到底是他们自己变化了,还是其他的什么变化了?

如果看过80、90年代的姜昆作品,很难想象二三十年后的姜昆会变成现在的画风,问题的答案就在这种变化的背后。

主旋律就像饮料,一方面,主旋律的配料与配料的品质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另一方面,有些人总想着在主旋律里掺沙子或者注水。

此外,还有一种人,更是认为主旋律饮料不愁卖,不论做成什么样都不缺人买,你不买有别人买,所以想方设法把自己混在主旋律饮料的经销商圈子里,靠抱大腿和参与垄断让自己名利双收,而抱着这种心态做饮料,是不可能做出什么好东西的。

而作为顾客,买不买账,就看自己的选择了。

“厂商”之所以敢这么弄、能这么弄,至少一部分原因是票房看起来似乎也不是太反感这种掺沙子兑水了的“饮料”,不是挺吃这一套的吗?

既然这么容易“忽悠”“被糊弄”,那么不挑剔的用户和容易被带跑偏的顾客,只会进一步纵容厂商们越走越远。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中国的大街小巷里随处可见的那些高大建筑,总让人忍不住探头看看,然后又在心里琢磨:“嘿,这玩意儿,真有那么必要吗?”“主旋律”电影,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庄重,甚至有些让人望而却步的意味。它往往承载着国家、民族的叙事,讲述那些“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故事,歌颂英雄、弘扬正气,传递.............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问“空气重要吗?”一样,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但细想起来,我们对“为什么”的理解可能并没有那么深入。我们真的那么需要隐私吗?我可以说,是的,而且需要得比我们许多人想象的要深远得多。别误会,我不是在鼓吹一种极端排斥科技、拒绝一切共享的“隐士”生活。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社交、工作、学.............
  • 回答
    当有人挑衅你,甚至叫嚣着“你打我啊!你打死我啊!”时,你内心可能涌起一股难以抑制的怒火。但是,如果在这种情绪驱使下真的动手,并且不幸造成了对方死亡,那么你绝对需要承担刑事责任,而且后果会非常严重。在中国法律体系下,即便对方主动挑衅,甚至死亡,你也不能随意剥夺他人的生命权。这背后有着非常清晰的法律逻辑.............
  • 回答
    说实话,咱们今天聊的这个话题,可能有人觉得有点“矫情”,也有人觉得是“未来已来”。那就是——智能马桶,咱真有那必要性吗?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把咱们对如厕这个日常行为的体验,一下子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科技维度。你想啊,以前咱们上厕所,就是个单纯的生理需求解决过程,现在呢?它能帮你洗、帮你烘干、帮你.............
  • 回答
    4K 电视已经普及得如火如荼,它的画面细腻程度,已经让许多人在正常观看距离下难以辨认出像素点。这让一个问题浮出水面:当 4K 已经如此出色时,我们真的有必要追求那更遥不可及的 8K 吗?这问题就像你在一家精致的法式餐厅里,已经品尝了绝佳的鹅肝和香煎牛排,然后服务员兴致勃勃地推荐一道“更稀有、更昂贵的.............
  • 回答
    关于“我真的需要全画幅吗?”这个问题,这绝对是一个在摄影路上经常会跳出来,让人纠结不已的念头。说实话,很多人一开始接触摄影,或者只是想拍拍生活,小画幅(比如APSC)已经完全够用了。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对画质的要求提高,或者看到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全画幅这个词就会像一块诱人的磁石,吸引着你。到底什么是.............
  • 回答
    这事儿确实挺让人糟心的,借钱给同事,还因为这事儿影响了咱们的关系和心情。你这3500块钱都快一年了还没要回来,还催了对方也没用,换谁都会着急。别急,咱一步一步来捋捋,看看有什么办法能把钱拿回来,同时尽量不把关系闹得太僵。首先,咱们得冷静分析一下情况: 对方是个什么样的人? 是那种平时就很爱拖欠、.............
  • 回答
    听到你问这个问题,我特别能理解你心里在打鼓。花大几万块钱买一只猫,这可不是小数目,而且还要面对猫舍给出的价格范围,心里肯定会犯嘀咕:是猫舍在“宰客”,还是这价格确实有道理?咱们来好好捋一捋,一只金渐层猫咪,为什么价格会落在2万到5万这么一个区间,到底是什么在支撑这个价格,以及你该如何判断是不是被“套.............
  • 回答
    这绝对是个好问题!很多刚开始画画的朋友都会遇到类似“我的画怎么看起来怪怪的,不够精致”或者“颜色怎么灰蒙蒙的”这种感受。你提到“廉价”和“脏”,这背后其实隐藏着很多具体的问题,而你的第二个问题“画画真的需要天赋吗?”更是很多人心中的疑问。别担心,咱们一步一步来聊,把这些事儿说透了。首先,咱们先来说说.............
  • 回答
    听到你这么说,我真的感同身受。处理家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涉及到父母和手足,常常会让人觉得像是在解一道永远没有正确答案的难题。那种心力交瘁、左右为难的感觉,我太懂了。你夹在父亲和姐姐中间,两边都想照顾,又都可能因为某种原因无法让对方满意,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压力。有时候,你会觉得仿佛是一个小小的球,被.............
  • 回答
    大家好!看到大家这么关注法学专业和就业问题,我非常理解。特别是“双非普通一本”这个标签,总会带来一些压力和焦虑。那么,咱们就来好好聊聊,双非一本的法学专业,四年毕业后,到底有没有出路?是不是非考研不可?首先,我想跟大家明确一点:“没有出路”这种说法,我觉得过于绝对了。 任何一个专业,只要你用心去学,.............
  • 回答
    面对癌症晚期,我们都渴望一份希望,一份能支撑我们继续走下去的力量。关于癌症晚期出现“奇迹”的案例,其实是一个复杂而充满温情的话题。与其说是“奇迹”,不如说是我们医学发展进步、个体生命韧性以及多方力量汇聚的奇妙结果。我想跟你分享一些我了解到的情况,这些情况能让你看到,即便在最艰难的时刻,生命也可能绽放.............
  • 回答
    李靓蕾近日再次发文,直指她与王力宏的婚姻问题核心在于“人身安全和精神虐待”,这无疑将她与王力宏之间本已备受关注的纠葛推向了新的高度。从她过往的言辞和一些公开信息来看,我们可以尝试理解她所指的“人身安全”和“精神虐待”可能包含了哪些内容,以及为什么她会认为这是“真正需要面对”的核心问题。从“人身安全”.............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深刻,也很复杂,涉及到历史、文化、现实的方方面面。要说我们是不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答案绝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概括的。首先,从历史的长河来看,我们确实有着悠久的和平愿望和实践。 文化根基的和平思想: 儒家思想中“仁者爱人”、“和为贵”的理念深入人心。强调和谐共处、避免冲突.............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挺扎心的。从小到大,我们听得最多的可能就是“父母养育之恩,大于天”,好像我们真的就欠了他们一条命似的。但仔细想想,这“欠一条命”到底是什么意思?是字面意义上的吗?还是说是一种情感上的、责任上的?首先,咱们得承认,父母给了我们生命,这是毋庸置疑的。从我们孕育、出生,到长到能独立生活,.............
  • 回答
    “孝顺”这个词,相信在我们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没有少听过。它似乎像是一种刻在骨子里的文化基因,一种天然的责任,一种理所当然的期待。那么,我们真的“一定”要孝顺家长吗?这背后牵扯到的,可远不止是一句简单的说教,而是复杂的人性、社会伦理、情感连接,以及个体选择的交织。首先,我们得承认,孝顺的根源很大程.............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问得有点尖锐,但又实在地戳中了我们很多人内心深处的某个角落。我们真的在乎环境问题吗?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够回答,因为它太复杂了,牵扯到人性、社会结构、经济利益,以及我们对未来的想象。你看,当我们看到新闻里那些触目惊心的画面——被塑料垃圾覆盖的海滩,被雾霾笼罩的城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