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你告诉我,我们需要什么?
用你的这个逻辑:
我们需要拍电影,我们不要拍黑社会。我们需要拍电影,我们不需要拍男欢女爱。我们需要拍电影,我们不需要拍电脑特技……
到最后啥都不用拍了,对吗?你那个概念之所以你觉得感慨,是因为你偷换了概念。战争是电影的题材,但战争不等于电影。但问题是,你如果把电影等同于任何一种题材,那你那句话都可以感慨。所以这里不合理的并不是战争题材本身不合理,而是因为你在用两个范围不一样的概念做类比。
奇葩说辩论的时候,有个人说,钱是我花时间挣的,因此当我把钱借给你的时候,我出借的就是自己的人生。类似的话乍听有道理,细想之下白眼都要翻到天花板上去了。
你说国产颜色电影越来越多,这有什么问题吗?当这类电影还能收获不错的票房,就会有不断的投资方和编创团队投入这里面来,当真的不需要的时候,票房自然不好,你放心资本的敏感程度远比你高的多。
你说我们不需要这么多,那你告诉我你需要多少?从去年到今年数得出来的,你所谓的颜色影片,有八百,金刚川,长津湖,水门桥,狙击手,往前再算三年,把战狼也算上。那你倒说说看,现在这么多算是过多,不需要。那几步算是需要?这当中还不妨碍你好李焕英这种片子也能成为票房冠军。
所以主旋律电影误你事儿了吗?耽误其他电影的开发了吗?退一步说,资本方如果觉得这个方向有收益,就投资拍这个方向的电影。有什么义务去满足你所谓的多样化需求?拍出来不赚钱你贴钱吗?
看看好莱坞,看看香港电影。经典影片辈出的年代,都是以无数数不清的烂片为基数的。投资人需要回报养活自己,才有闲钱去投文艺片,导演和演员需要不断的锤炼,才有可能以更好的经验技术投入到其他影片当中去。别说同题材了,复仇者联盟,蝙蝠侠,蜘蛛侠,007,这都同一个人拍了这么长时间了,也没见人家跳出来说这影响电影发展了。
所以说起来很简单,你觉得不需要你就别去看。没人逼你。
和好莱坞对比一下,我们主旋律真不算多,无论数量还是质量上。
“主旋律电影”和“好电影”本身没矛盾。
影响文艺创作的一方面是权力,一方面是资本,另一方才是观众。前两者负责创作,后者负责到底买不买账。
这点看四十年来的春晚变化就能理解了,早期春晚的语言类(相声小品)作品很多也都是主旋律的,但明显没有那种“脱离观众”“高高在上”“不接地气”“看不起观众”的那种“说教味儿”,而近十年来这种“说教味儿”就越来越明显。
用具体的人来说,同样的姜昆、赵本山、黄宏、冯巩和郭冬临,在不同年代的作品画风都不一样,到底是他们自己变化了,还是其他的什么变化了?
如果看过80、90年代的姜昆作品,很难想象二三十年后的姜昆会变成现在的画风,问题的答案就在这种变化的背后。
主旋律就像饮料,一方面,主旋律的配料与配料的品质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另一方面,有些人总想着在主旋律里掺沙子或者注水。
此外,还有一种人,更是认为主旋律饮料不愁卖,不论做成什么样都不缺人买,你不买有别人买,所以想方设法把自己混在主旋律饮料的经销商圈子里,靠抱大腿和参与垄断让自己名利双收,而抱着这种心态做饮料,是不可能做出什么好东西的。
而作为顾客,买不买账,就看自己的选择了。
“厂商”之所以敢这么弄、能这么弄,至少一部分原因是票房看起来似乎也不是太反感这种掺沙子兑水了的“饮料”,不是挺吃这一套的吗?
既然这么容易“忽悠”“被糊弄”,那么不挑剔的用户和容易被带跑偏的顾客,只会进一步纵容厂商们越走越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