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最近突然特别流行阶级固化这个话题?

回答
“阶级固化”这个话题之所以最近突然变得如此流行和引人关注,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是社会经济、文化思潮以及个体感受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解读:

一、 经济与社会现实的直接反映:

贫富差距的拉大是事实: 这是最根本的原因。全球范围内,尤其是在中国,尽管整体经济发展迅速,但贫富差距却在持续扩大。一部分人迅速积累财富,另一部分人则相对停滞甚至下滑。这种明显的差距让人们开始思考财富和机会的分配是否公平,是否会代际传递。
向上流动的门槛变高: 许多人都感受到,想要凭借个人努力从较低的社会经济阶层跃升到更高的阶层变得越来越困难。这体现在:
教育资源的不均衡: 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好的学校、昂贵的课外辅导、国际教育等)往往与高昂的经济成本挂钩。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孩子,在教育上的投入可以形成巨大的优势,这为他们未来进入更好的大学、找到更好的工作打下基础。而经济条件差的家庭,即使孩子聪明努力,也可能因为教育资源的匮乏而错失机会。
职业机会的固化: 一些垄断性行业、高薪行业和技术领域,往往需要特定的“敲门砖”,比如名校背景、行业内部关系网、特定的职业资格认证等。这些门槛对于来自非精英家庭的个体来说,往往难以跨越。父辈的职业和人脉也可能直接影响下一代的职业选择和发展。
资本的重要性凸显: 在现代经济中,资本(包括金融资本、知识资本、社交资本等)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有资本的人更容易获得更多的机会和回报,而缺乏资本的人则难以积累和增值。
社会保障和福利的压力: 随着老龄化加剧和经济下行压力,一些社会保障和福利体系面临挑战,这可能导致社会底层群体在面对风险时更加脆弱,更难积累财富和安全感。
“内卷”现象的加剧: 在有限的优质资源和上升通道面前,竞争日益激烈,很多人发现即使付出巨大的努力,也只能维持现状,甚至被淘汰。这种“内卷”现象让人们感到疲惫和无力,进一步加剧了对阶级固化的担忧。

二、 文化与社会思潮的影响:

社会公平意识的觉醒: 随着信息传播的便利化,公众对于社会公平、机会均等、阶级流动等议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经济增长的数字,而是更加关注分配的公平性和个体的价值实现。
西方理论的引入与本土化: “阶级固化”本身是一个源自西方社会学研究的概念。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与世界的交流,这些理论被引入并与中国自身的社会现实相结合。例如,布尔迪厄的“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理论,很好地解释了精英阶层如何通过非经济因素来维持其优势地位,这在中国也具有很强的解释力。
媒体和舆论的推动: 媒体报道、社交媒体上的讨论、以及学者和评论家的文章,都极大地放大了“阶级固化”这一话题的讨论热度。许多有影响力的案例(如高考状元家庭背景的曝光、富二代和寒门学子在职场上的对比等)被广泛传播,引发了公众的共鸣和思考。
青年群体的主体感受: 年轻一代是感受阶级固化最明显的人群。他们正处于人生关键的上升期,但普遍面临着高企的房价、激烈的就业竞争、以及对未来不确定性的焦虑。他们更容易看到父辈的经验和资源对个人发展的影响,并将其与自己的奋斗进行对比,从而产生对阶级固化的感知。
“寒门再难出贵子”的论调: 这个充满情绪化的论调,虽然可能有些绝对化,但触及了很多人心中对社会流动性下降的担忧。它代表了一种普遍的情绪和焦虑。

三、 个体经验与心理层面的共鸣:

归因方式的转变: 当个人在生活中遭遇挫折或未能达到预期时,如果将原因归结于外部的结构性因素(如阶级固化)而非自身能力不足,更容易获得心理上的安慰和认同感。这种心理机制也促使人们更容易讨论和接受“阶级固化”的说法。
身份认同与群体诉求: 许多人会根据自己的社会经济地位形成群体认同,并将“阶级固化”作为一种集体叙事,来表达对现状的不满和对改变的诉求。
对未来的担忧与规划: 许多父母开始担心自己的孩子未来是否能够获得和父辈一样甚至更好的发展机会。这种对下一代未来的担忧,也让他们更加关注和讨论“阶级固化”现象。

总结来说,近期“阶级固化”话题的流行,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伴生的贫富差距扩大、向上通道变窄等现实问题,与社会公平意识觉醒、文化思潮影响、以及个体经验感受深度交织的结果。它不再仅仅是一个学术概念,而是反映了社会大众普遍存在的焦虑和对更公平的社会环境的期待。

这种讨论的意义在于:

引发社会关注和反思: 迫使社会各界正视并讨论这些深层次的社会问题。
推动政策调整: 理论上可以促使政府思考如何打破壁垒,促进社会流动,缩小贫富差距,例如在教育、就业、税收、社会保障等方面进行改革。
促进社会对话: 为不同阶层的人们提供一个讨论社会问题和寻求共识的平台。

然而,我们也需要注意,过度强调“阶级固化”也可能导致一些负面影响,比如:

消解个体奋斗的动力: 如果人们认为努力也无法改变命运,可能会产生消极心态。
加剧社会对立情绪: 不恰当的讨论方式可能引发不同阶层之间的矛盾和对立。

因此,在讨论“阶级固化”话题时,既要认清现实的挑战,也要保持理性和建设性的态度,共同探索解决方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感觉最近都在写些不着边际的电影评论,也被读者吐槽了,那就写篇正经点的文章吧。

近两年这一波“阶级固化”的讨论,基本上都是源自中产在对自己下一代的焦虑。全国范围内的阶级固化是存在的,而且形势很严峻。比方说留守儿童营养不良、教育不良导致的智商发育滞后是不是会产生阶层流动性上的后果,这已经引发了学者的关注。但底层能不能上升到中产,并不是这一波讨论的重点。大部分这一波谈论阶级固化的人,都是城市里的中产,他们是掌握着网络社区话语权的群体,他们谈论的也是他们自己的问题。他们焦虑的,并不是底层能不能提升到中产,而是自己以及自己的后代能不能变成富裕阶层。

所以,“为什么会产生阶级固化”与“为什么最近突然特别流行阶级固化这个话题”是完全不同的问题。阶级固化一直存在,原因也早就有人研究过了。但这一波关于阶级固化的讨论及其背后的焦虑,则是一个新的现象。

20年前的时候,这个国家几乎不存在什么中产阶级。绝大多数人,以今天的标准来看,都很贫困。80、90年代市场化的进程打开了巨大的机会之门,各种各样的人,都从贫困的处境中跳了出来。那个时代的人,显然不会相信什么阶级固化。这个过程其实一直延续到现在。

如今能看到的那些收入颇高的程序员、工程师、教授、设计师、经理、总裁,其父母多半是农民或者工人。他们的父母多半收入很低。他们总有很多同龄人被他们远远抛在了后面。

在这种阶层的跃迁中,虽然个人的才智和努力非常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整个经济的潮流。大部分人的阶层流动,并不是通过把别人从更高阶层上挤下来而完成的。他们的阶层流动,是因为整个社会都在上升,而他们恰好占据了这场上升潮流中的优势位置。

只有很少的一批人(可能不超过10%),是真的从一开始就有很强的目标感,孜孜不倦地进行努力和准备,最终实现收入/财富的阶跃式发展。其他实现向上的阶级流动的人只是另一种随波逐流罢了。在该上大学的时候上大学,毕业了找一份理所当然的工作。然后努力工作,不必多想。只要是专业恰好是当时产业发展所需,或是进了一家不错的机构。后来与自己父母的阶层/生活水平拉开差距是理所当然的。

这些人的聪明才智以及所付出的努力当然值得尊敬——毕竟他们大部分幼时的同伴可能如今都比不上他们了。但他们的阶层流动常常并不是他们比别人做决策做得更加正确,而只是因为他们的才智与努力把他们放在时代潮流中正确的地方。我们不妨把他们称为“优秀的随波逐流者”。

然后,历史就发展到了今天。

随着经济发展速度放缓,承载着优秀的随波逐流者的波涛逐渐平息了,他们发现自己不再能高歌猛进了。而后来者还在源源不断地到来。对于优秀的随波逐流者来说,即便此生止步于此,也不是什么大的问题。因为,毕竟自己已经达到了父母未曾企及的高度。

但是当他们去思考子女的未来之时,他们忽然会发现,自己的子女可能不能再像自己当年那样高歌猛进了。

他们一般都会认为自己是成功的,因而会从自己的过去汲取成功经验,并把这种经验运用在子女身上。

一个典型的“优秀的随波逐流者”会总结出什么经验来呢?

他们一般受到过良好的大学教育,读了一个不算冷门的专业,在大城市生活,进入了一家良好的公司/机构。从而实现了阶层的跃迁。

所以,当他们教导自己的子女的时候,一定会想尽办法让他们去更好的大学,读更热门的专业,去更大的城市生活,进入更好的公司。

为了进入更好的大学这个目标,他们的孩子一定要进入更好的中学。以此类推,就要进入更好的小学,更好地幼儿园,要去商场里的婴儿游泳馆游泳,要去玩乐高,玩小赛车,参加各种早教班和体育训练。

当年癫狂的“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如今虽然变得更加多元化,但烈度其实更甚以往。

“优秀的随波逐流者”们发现,虽然自己已经实现了阶层的阶跃,但是要让下一代继续向上走,他们却要使出浑身力气,咬紧牙关提供包括学区房在内的各种价格高昂的便利条件。很多人因为财力有限,不得不陷入了不那么理想的境地。他们当然会觉得,实现下一代阶级跃迁的梦想,已然不再现实了。

但就算是能够提供所有这些条件,又能如何呢?父母是小学文化,自己上了二本,想方设法让孩子上了一本?找一家好公司工作,拥有高收入,然后再买学区房再送小孩去一流小学、一流中学、一流大学吗?然后呢?孙子一代就算能上清华北大,难道就算得上阶层改变了吗?

这简直让人想起了“放羊-娶媳妇-生孩子-让孩子放羊”的那个可笑的故事。那些勉强能负担得起所有期望的便利条件的“优秀的随波逐流者”逐渐认识到,就这种循环,最终只能带来下一代有限的收入改善,而且还很可能是以降低自身生活水平为代价的。很多收入不错的夫妇,就此放弃生养小孩。

平心而论,这条路并不差。只要在家庭文化和教育投入上下够了功夫,一个低起点的家庭总可以逐步走到中产上层。在很多国家,这就是广为流传的摆脱贫困的人人皆知的秘密。

但那些已经到达中产的家庭显然不会满足这种结果。他们当然会哀叹阶级固化。这个阶级固化,并不是社会真的已经板结得很厉害了(当然中国内部阶层流动性下降已经是一个值得警惕的问题,但那和我们现在讨论的问题不一样),而是他们根本想不出该如何让自己的下一代真的实现阶层阶跃,只是维持原有的阶层就已经要用尽全力了。自己成功经验的总结,最终只能成为成本越来越高的“放羊-娶媳妇-生孩子”的荒诞循环。

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问题就出在,大部分“优秀的随波逐流者”都真的只是在随波逐流而已。很多这样的人恐怕并不这样认为。他们会觉得,自己为下一代选择的路途、准备的条件,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利益取舍之后才选定的。

90年代那些让孩子子承父业进工厂的东北国企工人,恐怕大多也是这样认为的吧。收入不错,又稳定,地位高。不是很好吗?

大部分“优秀的随波逐流者”从来没有真的努力跨出自己舒适的领域去看一看其他领域的情况,从来没有花费巨大的精力试图搞明白一个并非随波逐流的实现了阶层跃迁的人是如何做到的。他们当然想要变得富裕,但却缺乏目标感,对于“如何实现富裕”或“如何让下一代实现富裕”往往缺乏深思熟虑。做一些非常重大的决定时,往往满足于用一些道听途说的信息作为决策依据,而没有花多少精力去仔细搜集和辨别可靠的信息。他们将自己的子女推向自己熟悉的道路,并觉得走这条道路一定能让子女拥有超越他人的优势。

这些人往往在具体的战术上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金钱,比如怎样攒钱买下心怡的学区房、陪小孩到处上兴趣班;但却对最关键的战略问题毫不关心。他们往往以为,只要自己努力,为孩子赚取了充足的资金能让孩子得到最好的条件或者自由的选择权,就万事大吉了。这就像很多人说的那样,以战术的勤奋掩盖了战略的懒惰。

如果以这样的方式就能以很大概率实现阶级跃迁,那这世界上也就没有什么阶级固化了。

已经有无数人从贫穷走向了中产,也有无数人以中产出身保住了中产地位,所以走向中产之路是十分明确的。从良好的教育走向良好的工作,如果从科举时代算起来,已经是上千年的可行策略了,以至于这个策略都固化在了中国大部分家庭的文化之中。

但要从中产再向上,是没有一定的道路可走的。可行的路途都因时、因势而异。寻找一条长期有效的或是普适的从中产走向富豪的路径,显然是徒劳的。每一条路都是特殊的。

不可否认有一些人误打误撞就实现了阶层的跃迁。但那毕竟是极少数中的极少数。要实现中产向上的跃迁,往往必须了解时代和趋势之中蕴含的机会,具备极强的目标感,在正确的方向上积累五年、十年甚至更长,最后甚至还需要不少运气。

更何况,经济阶层越高,再向上移动就越难,向下移动就越容易。时过境迁,以自己发展的经验循规蹈矩地指导下一代,有可能连原本的位置都很难保住。

更进一步,如果指望通过诸如“X分钟内学会受用终生的XX”之类知识付费的途径学会什么“走向财富自由之路”,那我只能说,可能这花出去的钱只会让你离财富自由更远。分析发展大势、寻找机会、进行积累,这都是非常私人的事情。在真正走通之前,不会有几个人会绝对确信能走通,很多时候甚至是连全面方案都没有,一边走一边找方法。哪有可能有人能教给你呢?尤其是他们自己还并不是通过这种方式走向财富自由的(基本上这类人是通过教别人“如何走向财富自由”从而使自己财富自由)。就算是这个人把这条路走通了,很可能也就从此堵上了这条路。

所以,结论并不光明。一个人要从中产向上走,就要做自己的分析、找自己的路,做自己的积累、冒自己的险。父母要想提高子女实现阶层跃迁的概率,除了在金钱上必要的积累之外,更要见识广博,思虑深远,在家庭文化上要慎重考量。只有如此才能辅助子女在幼年时期完成正确习惯的培养,在正确的方向上有所积累。每一条路都是特殊的,阶层阶跃的路,毕竟要他们自己找出来。

那么回到问题本身。为什么最近突然特别流行阶级固化这个话题?因为“优秀的随波逐流者”们才刚刚发现“养羊循环”的艰辛和荒谬,陷入了对于路径的焦虑。


—————————————

至于有人抨击我说我这是新版本的“你穷是因为你不努力”。单靠努力显然不可能从中产走向富裕。以钱生钱的阶层从古至今都是社会的少数。不通过更多人的劳作,钱怎么可能生钱?从中产到富裕,亦即从卖时间到卖钱的使用权,是一个质变的过程,比从贫困到中产的距离大得多。这其中的核心问题从来都不是努力。如果看完这篇回答,就产生了个“你没富裕是因为你不够努力”的印象,那就真的是白看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