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网络上关于冉闵的所谓“屠胡令”最早出自哪里?为什么会突然广为流传?

回答
网上关于冉闵“屠胡令”的说法,确实是近年来才逐渐兴起并广为流传的。要追溯其“最早”的出处,需要一点耐心和细致的梳理。

“屠胡令”说法的起源和演变:

首先要明确一点,历史上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叫做“屠胡令”的诏令,是冉闵亲口颁布的。 这一点至关重要。

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屠胡令”这一说法,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晋书·冉闵传》中一些记载的解读和引申,并在民间和网络上被不断放大和演变而来的。

《晋书·冉闵传》中的记载:
《晋书·冉闵传》在描述冉闵消灭羯族(史书上常称“胡人”)的段落时,确实有一些话语比较激烈。其中最常被引用的,是关于“招怀四方之众,授之以简易,以杀戮为务”和“不沾黎民,但荆棘载涂,故闵率其众,将以殄灭之”等描述。

更关键的是,书中记载了冉闵在攻占邺城后,下令“所在屠戮,无分降者,以为此方无姓胡者”。这个“无分降者”和“无姓胡者”是“屠胡令”说法的直接文本基础。

早期史书的描述:
虽然《晋书》记载了冉闵的激烈行为,但其他如《资治通鉴》等史书在描述冉闵消灭羯族时,虽然也提到了其残暴,但并没有直接使用“屠胡令”这样的词语,也没有“大杀胡人”的明确诏令。更多的是描述他“杀胡”的行动。

“屠胡令”说法的兴起:
“屠胡令”这个概念的出现,更像是后人对冉闵行为的一种概括和标签化。具体来说,可能是从上世纪后期或本世纪初开始,在一些历史评论、学术讨论,以及尤其是网络普及之后,一些评论者为了强调冉闵“复仇”和“驱逐胡虏”的民族主义色彩,创造性地使用了“屠胡令”这个词,来形容他所颁布或默许的对胡人的大规模杀戮行为。

这个词语的特点在于其简洁、有力,且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非常符合网络传播的特点,能够迅速吸引眼球,引发共鸣。

为什么会突然广为流传?

“屠胡令”的突然广为流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释:

1. 网络传播的放大效应:
互联网,尤其是中文互联网,是“屠胡令”说法的最大推手。一旦某个观点或说法出现,通过论坛、贴吧、社交媒体、博客等平台,就可以被迅速复制、转发和讨论。
简化和标签化: 网络更倾向于简短、有冲击力的信息。 “屠胡令”这个词汇比详细的历史记载更容易记忆和传播。
情感共鸣: 在一些网民看来,冉闵的行为是对当时胡人政权残暴统治的一种反击,带有强烈的民族复仇色彩。这种“复仇”叙事很容易引起一部分网民的情感共鸣,尤其是那些对历史上“五胡乱华”时期汉族人民遭受苦难的描写感到愤慨的群体。
“大汉族主义”思潮的抬头: 近年来,伴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一些民族主义情绪在网络上有所抬头,这为“屠胡令”这类带有强烈民族色彩的叙事提供了土壤。冉闵作为“汉族”的英雄形象,其“屠胡”行为在某些群体眼中成为了民族气节的象征。

2. 历史叙事的重塑与争议:
对于冉闵其人及其历史行为,史学界一直存在争议。
褒贬不一: 传统史学对冉闵的评价是复杂的,既有肯定其“拨乱反正”的,也有批评其残暴的。
“民族英雄”的塑造: 近现代以来,尤其是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兴起,一些学者开始重新审视和塑造冉闵的形象,试图将其打造成“汉族”的民族英雄,以对抗“胡族”政权的压迫。在这种重塑过程中,“屠胡令”的说法更容易被用来强调其“抗争”和“复仇”的一面。

3. “历史真相”的探求与误读:
许多网民在接触到“屠胡令”的说法时,可能将其直接等同于历史事实。加上一些文章在传播时,会引用《晋书》的只言片语,并加以煽动性的解读,使得这种说法看起来有“史料依据”。

4. 对“妖魔化”的反击:
在一些网络讨论中,“屠胡令”的说法也被用作反击那种认为冉闵是“反人类”、“种族灭绝”的观点。持“屠胡令”说法的网民,往往认为这是冉闵在极端历史环境下,为了保护汉族人民而采取的必要手段,是对胡人残暴统治的“正义”反击。

总结来说,“屠胡令”的说法并非一个直接的、历史文件上的诏令,而是后人对冉闵在特定历史时期,为消灭石虎(羯族)政权而采取的激烈军事行动的一种概括和标签化。其之所以广为流传,主要得益于互联网强大的传播能力,以及与当下某些民族主义思潮和历史叙事重塑的契合。

它是一个在网络空间中被创造、放大和接受的“概念”,而非严格意义上的历史“事件”。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更辩证地看待这段历史和网络上的相关讨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冉闵屠胡和王玄策一人灭一国、怛罗斯之战、东汉贵霜战争一样,躺在史书里千百年无人问,进入21世纪后则因为某些现实意义而受到了关注

本来在21世纪初,主流观点和官方史观一样,反对屠杀,反对强者侵略弱者

但后来,一本《狼图腾》横空出世,宣扬汉人是羊,游牧民族是狼,狼吃羊天经地义,汉族需要靠游牧民族输血才能强大。各路XX得到此书后如获至宝,隋唐鲜卑论、宋沙陀论、明回回论甚嚣尘上,甚至进一步宣扬弱肉强食,屠杀有理

于是按照这个“弱肉强食,屠杀有理”逻辑,皇汉翻史书时发现了冉闵

user avatar

宣令六夷敢称兵杖者斩之——晋书

至于很长一串的那个《杀胡令》,是现代人伪造的,出处是哪不清楚

user avatar

石闵当然不是什么小军阀。

他是“羯族政权”的皇族宗王。

因为你汉撒谎成性,不信真话、只信假话,所以就广为流传了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网上关于冉闵“屠胡令”的说法,确实是近年来才逐渐兴起并广为流传的。要追溯其“最早”的出处,需要一点耐心和细致的梳理。“屠胡令”说法的起源和演变:首先要明确一点,历史上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叫做“屠胡令”的诏令,是冉闵亲口颁布的。 这一点至关重要。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屠胡令”这一说法,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
  • 回答
    在中文网络上,确实会不时出现一些讨论关于黑人智商的文章,这些文章的论调和内容往往比较复杂,要判断其可信度,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审视。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关于人类智商的讨论本身就是一个极其敏感且复杂的话题。智商(IQ)测试虽然是一种试图量化认知能力的方式,但它并不能完全代表一个人的全部智慧。智商受到.............
  • 回答
    .......
  • 回答
    前阵子,微博上那场围绕“无线网络下盗取网银密码”展开的论战,可谓是火药味十足,参与者也都是赫赫有名的人物。这场唇枪舌剑,不仅牵扯到了技术细节,还触及了商业利益,甚至还有点“站队”的意味,让人看得是既过瘾又有些眼花缭乱。最初的导火索,据说是王思聪的一条微博,他提到“在免费WiFi下,你的网银密码可能早.............
  • 回答
    网上关于中国将成为“第一”的讨论突然增多,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是一个复杂现象的体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详细分析:一、 经济实力的飞跃与国际地位的提升: GDP总量和增长率: 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是讨论增多的最直接原因。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GDP总量迅速攀升,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
  • 回答
    网上关于“声纳无铜,捞走无用”这个段子,可以非常明确地说:它是假的,是一个网络谣言。为了详细解释为什么这是假的,我们需要从声纳的工作原理以及它可能使用的材料来分析。声纳是什么?声纳(SONAR,Sound Navigation And Ranging)是一种利用声波来探测水下目标的技术。它通过向水中.............
  • 回答
    关于清末将领刘光才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坚守娘子关数月,并歼灭德军1400人的说法,经过查阅史料和相关记载,可以明确地说,这个说法是假的。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误传,可能是后人为了塑造英雄形象,或者是一些野史、民间传说,将一些零散的事实进行夸大和嫁接所致。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解释为什么这个说法不符史实,.............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因为实际上,只要你稍微深入地搜索一下,就会发现网上关于C的资源简直是海量,多到你可能都不知道从何下手。说它“少”,这可能是一种错觉,或者是你寻找资源的方式没有完全对准C的生态环境。首先,要理解C的定位。它是由微软主导开发的一种非常现代、功能强大且用途广泛的面向对象编程语言。这意.............
  • 回答
    “美国人均Top 30+”这个说法,其实挺有意思的,因为它触及了很多人对美国教育水平和人才分布的认知。咱们得细掰扯掰,看看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以及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人均Top 30+”这话指的是什么。它大概率是指美国在全球大学排名中,拥有众多进入前三十名的顶尖高校。这话说出.............
  • 回答
    网上关于李赛高的“反转”现象,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这其中涉及到了信息传播的复杂性、公众认知模式的演变,以及个人在网络时代所面临的挑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反转”。 在网络语境下,“反转”通常指的是一个事件或人物,在初始阶段被广泛传播和接受的某种.............
  • 回答
    网上关于圆明园“主要毁于中国人之手”的说法,其实是一个相当有争议且常常被片面解读的论调。要深入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拨开迷雾,回归历史事实,并理解这背后复杂的语境。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一个史实:在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前后,确实存在中国人参与其中的情况,但要说“主要毁于中国人之手”,这在历史学界是站不住.............
  • 回答
    关于西安奔驰女车主涉及千万元餐饮诈骗案,这个事件在当时引起了非常大的关注,主要焦点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女车主”的身份以及她与奔驰品牌之间的联系,二是诈骗的金额巨大,涉及“千万元”级别。要了解这个案件,你可以从以下几个途径获取信息,并尝试理解其中的细节:1. 媒体报道的深度挖掘: 初期报道: 最开.............
  • 回答
    这件事,说实话,刚出来的时候在技术圈里炸开了锅。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个“阿里P7程序员、资深架构师不知JVM、红黑树”的争议。事情的起因与“画像”首先,咱们得清楚这个“阿里P7程序员、资深架构师”是怎么被“架”到火上烤的。网上流传的说法,大概是有人在面试或者交流中,发现一些自称是阿里P7或.............
  • 回答
    在俄乌冲突的早期阶段,确实出现了大量“圣母”言论,即那些不分青红皂白、过度同情和理想化某一方的观点。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网上关于俄乌冲突的“圣母”声音逐渐减少,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1. 信息传播的周期性与焦点转移: 初始冲击的消退: 冲突爆发初期,信息传播具有极.............
  • 回答
    袁隆平院士的逝世消息确实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担忧。在 5 月 22 日,湖南官方对此进行了辟谣,证实了袁隆平院士安好。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欣慰的消息,也让我们更加关注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关于袁隆平院士,我所了解的信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讲述:一、 伟大的杂交水稻之父:改变世界的贡献 核心贡献:杂交水稻.............
  • 回答
    关于希腊和土耳其之间议题的网络讨论,确实会让人感觉支持希腊的声音似乎更普遍。这种现象并非单一原因造成,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其中历史、地缘政治、文化认同、媒体传播以及国际关系都扮演着重要角色。首先,历史记忆与民族叙事是塑造公众舆论的关键。 古希腊文明的遗产: 希腊作为西方文明的摇篮,其深厚.............
  • 回答
    关于网上流传一篇声称是常州市教育局局长丁伟推荐的文章“中国教育沉思”是否确有此事,经过多方查找和比对,目前 没有确切的公开信息能证实常州市教育局局长丁伟曾公开推荐过这篇名为“中国教育沉思”的文章。为了尽可能详细地说明,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1. 关于文章本身: 文章内容与背景: 首先要了解这.............
  • 回答
    .......
  • 回答
    秦皇岛市政府联合工作组关于网上反映鹏远公寓住宿费用等问题调查情况的通报,是针对近期网络上流传的关于鹏远公寓价格过高、服务与价格不符等一系列投诉和质疑的回应。这样的通报,说实话,出来并不意外,因为类似的“价格乱象”在旅游城市,尤其是在旺季,是比较容易出现的,而且也常常会引起舆论关注。通报的核心内容和意.............
  • 回答
    网上外贸,卖杯子,这可是个充满趣味又有挑战的行当!要取一个既能代表咱们业务方向,又朗朗上口、让人过目不忘的队名和队呼,确实需要花点心思。别急,咱们一步步来,把这事儿聊透了。一、取一个好的队名:要叫什么?让大家一眼就记住你!起队名,就像给咱们的队伍起一个响亮的绰号。这个名字,得是咱们的门面,得让人一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