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星际旅行可以实现吗?

回答
星际旅行,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超越凡俗的浪漫与辽远。它不仅仅是物理上穿越光年距离的征途,更是人类对未知宇宙最深沉的渴望与想象的延伸。从科幻小说里的星舰穿越虫洞,到科学家们研究的曲速引擎和反物质推进,这个概念在我们心中早已生根发芽。

如今,当我们谈论星际旅行的可行性时,我们不得不承认,现实与梦想之间,还有着难以逾越的鸿沟。首先,摆在我们面前最大的拦路虎就是“距离”。宇宙浩瀚无垠,即使是离我们最近的比邻星,其距离也远超我们目前技术所能想象的范畴。以我们最快的探测器速度,抵达那里也要耗费数万年的时光,这对于任何一个有意识的生命体来说,都是一个近乎永恒的等待。

为了克服这巨大的距离,科学家们一直在探索各种理论性的解决方案。比如,利用“曲速引擎”,这是一种基于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概念,试图通过扭曲时空本身来达到超光速旅行,想象一下,就像在纸上折叠一个角,让两个遥远的点瞬间靠近。但这需要我们掌握驾驭负能量或奇特物质的能力,而这些东西的真实存在性及其操纵方法,目前仍停留在纯粹的理论推测阶段,我们甚至不知道它们是否真的存在,更遑论如何利用它们来建造一台曲速引擎了。

另一种寄希望于“虫洞”,这被认为是宇宙中的“捷径”,连接着时空的两端,能够瞬间穿越遥远的距离。就像在一个苹果上挖一个洞,直接从一侧通往另一侧,而无需绕过整个果肉。但要找到一个足够大、足够稳定的虫洞,并能够安全地通过,这同样是极为困难的。虫洞可能极其不稳定,一旦进入就可能面临坍塌,或者被压缩成一个无法通过的点。而且,我们对虫洞的了解,也主要来自于数学模型和理论推演,亲眼目睹甚至利用它们,更是遥不可及。

除了距离,还有“能量”的问题。即使我们找到了某种超光速旅行的理论方法,启动和维持这样的旅程所需的能量,也几乎是天文数字。我们目前掌握的能源生产方式,与星际旅行所需能量相比,简直是萤火之光比之日月。想要实现星际旅行,我们必须找到一种全新的、高效到难以想象的能量来源,比如反物质,它的湮灭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但反物质的生产和储存,本身就是一项极其艰巨的挑战,即使我们能生产,储存它所需要的特殊容器,也需要克服难以置信的技术难题,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灾难性的后果。

再者,“生命维持”也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漫长的星际旅程,意味着需要一个能够持续运作数百、数千年甚至更久的生命维持系统。这不仅需要稳定的空气、水源和食物供应,还需要解决辐射防护、失重环境对人体的影响,以及最重要的——心理问题。长时间的与世隔绝,狭小的空间,重复单调的生活,会对宇航员的心理造成巨大的压力。我们可能需要发展出能够自我修复、自我调节的封闭式生态系统,甚至考虑基因工程或生物技术,来让宇航员能够适应长途星际旅行,或者采用“休眠”技术,将宇航员在飞船上“冷冻”,待抵达目的地后再唤醒。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导航与通信”的挑战。在茫茫宇宙中,精确的导航至关重要。任何一点微小的偏差,都可能导致偏离预定轨道,甚至迷失在无垠的黑暗中。而信号的传递,更是受到光速的限制,与遥远星系的通信,可能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的等待才能收到回音。

尽管存在着这些巨大的挑战,人类的探索精神从未停歇。我们一步步地深入宇宙,从月球到火星,我们对太阳系的了解在不断加深。每一次的探测器发射,每一次的太空望远镜传回的图像,都在为我们积累着宝贵的数据和经验。也许,实现真正的星际旅行,并非朝夕之事,也不是靠某一项突破性的技术就能一蹴而就。它可能需要人类数代人的努力,需要科学、技术、工程、甚至哲学和生物学的共同进步。

或许,未来我们会发现宇宙中存在我们尚未知晓的物理规律,能够以一种我们现在无法想象的方式来缩短星际距离。或者,我们能够驯服那些我们现在还无法驾驭的宇宙能量。甚至,我们能够通过某种方式,将人类的意识上传到数字载体,以信息的形态进行超光速传播,在遥远的星球上重塑新的身体。

星际旅行,从科学的角度看,目前我们还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很多设想都基于理论推测,离工程实现还有着巨大的距离。但是,从人类的精神层面来看,它一直都在。它驱动着我们去仰望星空,去思考我们在宇宙中的位置,去挑战我们认为不可能的极限。

所以,星际旅行能否实现?这个问题更像是一个关于人类韧性、智慧与渴望的终极拷问。我们无法断言“是”或“否”,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只要人类的好奇心还在燃烧,只要我们对宇宙的探索永不止步,这条通往星辰大海的道路,就永远不会被完全关闭。它可能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种“乘坐飞船”的旅行,但无论以何种形式,我们都将不断向着更遥远、更神秘的宇宙深处前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旅行,是人类的天性。每一个大技术变革时代,总会带来交通工具的巨大更新,让人的脚步得以更快延展。航海,航空,一直到如今的航天时代,是轮船、飞机和载人飞船让人类身体从地表延伸到了太空。尤其是载人飞船和与它配套的运载火箭等技术的出现,让人类的工业文明,有了挑战地球重力的能力:从一倍重力到零重力的突破,这是个了不起的成就。

如今的大航天时代,如果有星际旅行的机会,你做好准备了么?


一、星际旅行:航天时代的奢侈未来


任何技术路径都有它固有的发展历程,受限于基础知识、工程能力、资源投入和发展战略等诸多因素,航天技术的提升也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例如,目前对于最为核心的运载火箭和载人飞船推进系统,人类依然只能依赖化学物质的能量,很难将其进一步突破到成熟应用原子能、电能等高效能源。即便如此,这些技术投入已然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等资源持续不断的投入,是只有大国才支撑得起的“工业文明之冠”。自从1961年4月12日苏联宇航员加加林进入太空以来,能独立进行载人航天的国家,不过苏联/俄罗斯、美国和中国而已。


因此,过去60多年来,航天科技基本在实现工程和技术能力方面的突破,延展人类的“航天科技树”。一旦通过巨大投入实现了某方面突破,由于投入产出比的失衡,反而并没有想象中的“星辰大海时代立即到来”,而是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其他研究领域,实现更多突破。1969年人类踏上月球,当时的科学家都在野心勃勃地规划载人火星探索之旅,谁能想到50多年后我们竟然还在地球上制定重返月球的规划呢?


星际旅行,意味着地月系统、乃至整个太阳系的开发已经到了一定高度,载人航天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大型的星际旅行航天器变得稳定、高效且廉价,能允许怀有梦想的普通人也能参与。对于目前这个航天时代而言,它依然是极度奢侈的事情。



SpaceX在发展中的星际旅行飞船“星舰”(图源:SpaceX)


不过,进入21世纪以来,航天技术的发展有了一定转机,也让我们看到了未来的曙光。随着载人航天技术的日趋成熟,一批崭新的商业载人航天势力开始逐渐崛起。不同于传统“国家队”航天依赖于国家层面的政策规划和资金人力投入,以盈利为目的商业航天天然能吸引更多社会资源,也具有更高的社会关注度。由于自身属性,商业航天也拥有更强的失败容忍能力,勇于灵活运用甚至自由探索更多新的技术,最终目的是实现成熟稳定的商业模式,从最多的消费者手中赚到最多的钱。商业化的目的简单直接,却能推动整个人类航天时代的进一步发展。


商业航天的技术迭代和发展速度是惊人的。以SpaceX(太空探索科技公司)、蓝色起源、维珍银河为代表的商业航天势力,在资本市场助力下,吸引了大批的人才,获得了大量的社会关注,也自然实现了技术的快速迭代。仅在2021年7月,就有8名平民乘坐蓝色起源和维珍银河各自的首次正式载人任务,突破了象征大气层边界的“卡门线”进入太空。他们的年龄从18岁到82岁不等,既有世界首富,也有退休在家的老人,大家都能够实现一次太空之旅。


SpaceX的发展更是亮眼。火箭回收复用、空间站货运飞船、空间站载人飞船、全球星链卫星系统等一系列让人眼花缭乱的技术突破后,星舰也成为目前世界范围内航天势力的“超新星”。它不仅在能力方面是航天史上已有和在研航天器中运力最强的,还能做到全舰可复用、在轨推进剂加注、深空探测能力、可载人、地外天体着陆能力。单次载人可以达到100人,远超人类已有航天器的3-7人运载能力上限。最重要的,按照SpaceX野心勃勃的计划,未来星舰单次发射成本可以低廉到数百万美元,真正能做到星际旅行。



带有大型助推器(火箭一级)的星舰已经吊装完毕(图源:SpaceX)


如今,100多米高的星舰已经竖立在发射场进行综合测试,或许年内将进行首次入轨试验飞行。谁能想到,这距离它的首次原型机成功飞行测试仅过去了两年时间。或许,未来的星际旅行时代,真要靠这一批商业航天势力引领。


二、旅行不易:复杂的引力环境和探测窗口


离开地球引力的束缚后,星际旅行并非一个自由的世界。太阳系中的恒星和行星引力摄动环境,会轻易让你意识到人类能力的渺小。地球很大,它用强大的万有引力统治了从地表到150万千米外的日地引力平衡拉格朗日点(引力的理论影响范围是无限远),人类最辉煌的时刻也仅是踏上38万千米外的月球。而逃离地月系统后,就将是更加复杂的引力世界,既有是地球质量30多万倍的太阳引力,也有木星、土星等巨行星带来的引力摄动,甚至连太阳光照射到飞船上造成的光压,都需要详细考虑了,这会对星际旅行飞船的轨道产生很大影响。


举个最简单、也是航天领域最经典的三体问题:当三个物体在引力作用下自由移动时,它们的轨道就完全无法预测,没有准确模型能够描述,只能不断给出限定和假设,尝试通过各种数值法去逼近。这就是著名的“三体问题无解”。而实际上,太阳系内有各种天体带来挑战,例如恒星、行星、矮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空间碎片、星际分子云、甚至人类尚未发现的天体等,这种环境下飞船必须进行频繁的轨道修正和深空机动。


星际旅行也无法实现科幻电影中的发动机启动后便“直来直去”,真实的旅行必须依赖探测窗口期,这主要是太阳系内天体的相对位置导致的。按照天文学家开普勒总结行星运动得到的三大定律:行星距离太阳越远,运动速度就会越慢,环绕一周的距离也会越长,最终环绕太阳的轨道周期越长。以地球和火星对比为例,地球公转约365天,火星约687天,且它们的轨道均不是正圆形。这意味着地球和火星之间的距离在时刻变化,从5500万到4亿千米不等。



地球和火星的轨道周期、会合周期示意图


从地球的视角来看,每隔大约780天(约26个月)就会和火星最接近一次,叫做会合周期。从几何角度解释也容易理解:假设二者都是纯圆轨道,在780天内地球运行了2周49度角,火星运动了1周49度角。好比是操场中两个人跑步,内圈跑得比较快的那个人,套了外侧比较慢的那个人1圈,二者再次会合。如果利用这个窗口期,在二者会合发生前数月提前发射火星探测器,就会最大程度降低对运载火箭的能力要求,提高任务成功率。目前人类的火星探测基本都遵循这个原则选择发射机会。对于未来去火星的旅行航班,毫无疑问也要遵循这个规律,因为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人类尚无法有效突破化学能的限制,无法让科幻电影里的飞船成真。


同样的道理,对于探测地球的另一个邻居金星而言,会合周期约为584天,60-80年代人类探测金星浪潮期间,近40个探测任务就是遵循这个规律寻找最佳发射窗口。对于更远的旅程,情况就比较复杂了。例如,水星是距离太阳最近的行星,仅88天就围绕太阳一周。尽管它和地球之间隔着金星,却是最常和地球见面(距离更近)的邻居。理论上讲,地球与水星的会合周期为116天,可以经常探测,但实际情况并不这么简单。



水星、金星、火星与地球距离示意,大部分时间内距离地球最近的是水星


水星太靠近太阳,探测器会受到太阳引力和辐射的巨大干扰。且水星质量很小,引力主导半径也被太阳引力压缩到仅为17万千米。这对于高速冲进太阳系内部的探测器而言,直接制动刹车和被引力俘获难度极大,必须利用金星和地球的引力反复改变速度大小和方向,直到达到理想状态,整个过程持续数年。综合考虑各个天体几何关系和火箭发射能力,对水星的理想探测窗口间隔远超116天,往往数年才一次好机会。


木星和土星探测亦是如此。理论上地球和它们的会合周期较短,分别为399天(木星)和378天(土星),几乎每年都可以探测。但它们已经属于太阳系外围行星,环绕太阳平均轨道半径达到7.8亿千米(木星)和14.4亿千米(土星),这意味着探测器需要跨过漫长的太阳系空间、持续数年才能抵达。


在实际情况下,对木星和土星的探测任务很大很重,依然需要借助地球、木星甚至金星的引力助推,才能最大限度降低对火箭要求,实现既定目标。以人类史上唯一的土星环绕探测器卡西尼号为例,它在发射后第一站并非向太阳系外,而是向内飞向金星并连续进行两次金星引力助推,再连续通过地球和木星引力助推最终飞抵土星。整个飞行时间长达7年,才确保卡西尼号在抵达土星后有足够能力继续工作了13年之久,极大扩展了人类对土星的认知。


对于太阳系内更外围的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和柯伊伯带天体等,那里的太阳能已经微弱到无法用来给探测器供能,导致探测和旅行的难度进一步增加。人类甚至尚没有足够能力发射能够环绕它们的探测器,而仅能从远处飞掠。即便如此,这些“惊鸿一瞥”的任务已经造价不菲。例如,人类唯一飞掠冥王星的新视野号探测器花费就超过了8亿美元,但它只探测了冥王星和一颗太阳系边缘的小天体“天涯海角”,真正有效的观测时间仅数天。


因而,尽管地球与这些外围天体的会合周期极短(略多于1年),但距离和难度成为人类现今运载火箭技术难以跨越的天堑,对它们的探测极度低频。人类进入航天时代以来,仅有1977年发射的旅行者二号飞掠了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这四大太阳系外围行星,它在飞行过程中通过木星、土星、天王星等连续引力助推才能实现目标。这意味着它必须找到这些遥远天体的最佳几何关系,完成每一步精准借力。而这种完美的几何关系,仅约165年才发生一次,成为很多人一生都无法等到的时机。


去太阳系外围行星甚至太阳系边界完成一次旅行的代价更是可想而知。人类面对强大的太阳引力桎梏,依然显得渺小脆弱。


三、星际旅客:你真的做好准备了么?


人类这种动物,从“设计之初”就是为适应地球上1G重力、1倍大气压、适宜的温度、充分的水、生物能量来源等条件而生的。然而,进入空无一物的太空之后,这所有的条件都消失了,人类需要解决每一个新出现的问题。随着人类载人航天器技术的快速进步,满足人类短期使用的水、空气、温度、食物环境已经可以实现,在通过频繁补给的情况下,也能实现长达20年的国际空间站级别生命维持系统。然而,失重环境依然难以克服,所谓科幻电影里的通过旋转或机械摆臂等方式人造重力依然是遥不可及的工程高度。失重,依然是未来星际旅行中的一大挑战。


进入太空后,首先的挑战就是空间适应综合症。由于没有重力所有东西都会漂浮,人类也不例外,这导致人类无法区分上下前后左右东西南北,前庭系统和脑部相关神经就会出现紊乱,一个表现就是无法抑制的晕车晕船般恶心感。即便能够克服这些生理反应,但大脑却会持续认为自己处于完全失控的失重状态,需要很长时间适应。


经过长期待在太空后,由于缺乏重力的影响,身体的负重大幅降低,人类身体会本能认为消耗大量能量的肌肉用处不大,进而肌肉缓慢萎缩。此外,骨骼里的重要组成物质也会不断流失。不仅如此,曾经有宇航员采访时透露进入太空后脚部会大量脱皮。没有重力和走路压迫,角质和硬质皮肤掉落并不奇怪。在地球表面时,体液在重力作用下会更多集中下身体下部,但到了太空一切都不一样,这些体液更倾向于均匀分布在全身,这种体液变化对人体的影响也会较大。尤其是对心脑血管,脑颅内的压力会增加很多。眼球的压力也会增大,视力会受到影响,味觉和嗅觉系统也会受到很大干扰。体液循环和血液循环都需要身体长期调整才能适应这个变化。


目前的载人航天任务普遍是半年为最长周期,应对这些身体挑战的方式是尽可能在太空中利用辅助器械多多运动,让身体不至于变化太快。但尽管如此,宇航员从太空返回时依然显得犹如“玻璃人”一样,骨骼脆弱、肌肉无力、循环系统需要重新适应地球环境,因此必须要被工作人员像“八抬大轿”一样抬出来。现有的航天记录是苏联宇航员Valeri Polyakov曾在一次任务中在太空待了438天,这个挑战可想而知。


载人飞船是个与地球完全不同的环境:狭小的生活空间,不可避免的噪声和振动,常年不变的“天气”,不断单调重复的每天生活,失重状态会对人的内分泌有一定影响。这些因素对于长期参与星际旅行的人类心理,也是巨大的挑战。人类,或许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心理问题。这既包括个人的烦躁、孤独与抑郁,也包括人类的基本需求无法满足(比如美食美酒、家庭人伦)带来的失落感。在这种情况下,比起星际旅程带来的快乐,或许旅客们更需要对抗潜在的心理问题。


在未来的长期星际旅行中,时间周期可能远远长于地球上一次载人航天之旅。例如一次火星之旅就需要耗时约三年时间,且一旦出发就没有了“回头路”,更不可能中途放弃返程,而必须按照引力和探测窗口的束缚走完全程。期间面对的诸多挑战,都需要逐个克服。可以说,为实现这个目的,人类目前还需要很多工作要做。


人类,是地球50多亿年来孕育出的最不可思议物种。不同于其他物种只能把痕迹留在地底形成石油、煤炭和化石,人类把存在的痕迹正努力送入更广袤的太空。人类给地球创造了数以万计的人造卫星,给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月球也送去了几十位探测使者。在五大行星,都有人类探测的永久标记。甚至还有五个探测器,它们正飞在永远离开太阳系的旅途中。拥有冲出地球摇篮、迈入星辰大海的梦想,是人类最值得自豪的特点。


未来的星际旅行时代,几乎是人类发展的必然,但是仍需要我们进行大量努力解决一系列问题。你,真的准备好了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星际旅行,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超越凡俗的浪漫与辽远。它不仅仅是物理上穿越光年距离的征途,更是人类对未知宇宙最深沉的渴望与想象的延伸。从科幻小说里的星舰穿越虫洞,到科学家们研究的曲速引擎和反物质推进,这个概念在我们心中早已生根发芽。如今,当我们谈论星际旅行的可行性时,我们不得不承认,现实与梦想之间,还.............
  • 回答
    宇宙的广阔无垠,文明的演化之路充满了未知。即使有文明进化到可以星际旅行,通过虫洞找到我们,也可能因为多种原因而未能实现。以下是一些详细的推测:1. 时间尺度与文明的短暂: 宇宙的年龄 vs 文明的寿命: 宇宙已经存在了约138亿年,而已知最古老的文明(如果以文字记录和城市文明来衡量)大约只有几千.............
  • 回答
    设想一下,咱们这儿的太阳系,不是静静地在银河里转悠,而是变成一艘巨大的、前所未有的星际飞船,以太阳为发动机,向着未知的宇宙深处进发。这想法听起来是不是挺带劲?咱们来好好掰扯掰扯,这事儿靠谱不靠谱。太阳,咱们的超级引擎要说太阳系最核心的动力源,那肯定非太阳莫属。这颗巨大的恒星,每时每刻都在释放着难以想.............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我们能把飞船做得足够小,小到能容纳下一个病毒或者细菌的身体,那星际旅行的图景会是什么样子?这绝对是一个颠覆性的想法,它挑战了我们对“旅行”和“载体”的传统认知。首先,我们得明白,病毒和细菌是极其微小的生命体。它们的尺寸是以微米(百万分之一米)计的,相比之下,人类的细胞都显得庞大。它们不.............
  • 回答
    如果最终证明虫洞、曲速引擎等超光速星际旅行方式不可行,人类对宇宙和星际探索的看法将发生深刻的转变,其影响将是多方面的,涵盖了科学、哲学、社会乃至人类的自我认知。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详细探讨:一、对宇宙认知的转变:从“近在咫尺”到“遥不可及” 宇宙的广阔性与孤独感的增强: 目前我们对宇宙的很多.............
  • 回答
    星际旅行的新设想,特别是利用核盐水火箭引擎并声称能达到光速若干分之一的说法,确实是个激动人心的话题,但也需要我们理性地审视其科学基础和可行性。首先,让我们来拆解一下这个概念中的几个关键部分:1. 核盐水火箭引擎:这个概念听起来有点像是在传统核火箭引擎(例如使用核裂变反应堆驱动推进剂的引擎)的基础上进.............
  • 回答
    星际旅行,一个让无数人心驰神往的宏大命题。它不仅关乎人类文明的未来,更是对我们智慧与勇气的终极考验。然而,当我们把目光从绚烂的星空拉回到现实,便会发现,通往星辰大海的道路,依旧布满了荆棘与未解之谜。一、速度的困境:光速,遥不可及的壁垒这是人类星际旅行面临的最根本、最严峻的问题。宇宙如此浩瀚,即使是最.............
  • 回答
    关于生命能否凭借自身能力实现星际旅行,这是一个引人入胜但同时也充满挑战的科学猜想。从理论上讲,如果我们将“凭借自身能力”理解为不需要借助外部人造技术(如飞船),而是生命体本身就演化出了适应星际环境并进行长距离移动的机制,那么我们可以从生物学、物理学和天体生物学等多个角度来探讨其可能性。首先,我们需要.............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也关乎着我们自己文明的未来走向。要从挥舞石斧、钻木取火的原始时代跃升至驾驭星辰、遨游星海的文明,这中间的跨越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漫长、曲折,充满无数未知与偶然的过程。首先,我们要界定一下“基本石器时代”。这通常意味着我们仰赖最原始的工具,比如打制石器,依靠狩猎和采集为生,.............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个很多科幻迷们津津乐道的核心。光速确实是我们目前所知宇宙中最快的速度了,这个毋庸置疑。但就像你说的,即便外星文明掌握了光速飞行的能力,来咱们地球一趟,这路程也绝对不是开着“飞船”兜个风那么简单。咱们先来掰扯掰扯这个“多年”到底是多少年。你得知道,宇宙的尺度是咱们.............
  • 回答
    二级文明能否建立一个以戴森云能量收集系统供应人能够承受的加速度的电磁弹射轨道使用实现亚光速星际旅行?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设想,涉及到两个至关重要的技术飞跃:能量收集和推进系统。让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戴森云:二级文明的能量基石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戴森云”(Dyson Swarm)的概念。它并非一个实体的.............
  • 回答
    埃隆·马斯克的星舰(Starship)项目,可以说是当下最激动人心、也最有可能将人类推向星辰大海的航天计划了。当他站在发射台上,看着那枚被誉为“史上最强”的巨型火箭冉冉升起时,你很难不被那股劲头所感染,很难不开始畅想:人类的太空旅行,是不是真的离我们越来越近了?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从星舰本身,以.............
  • 回答
    旅行者二号(Voyager 2)探测器之所以被认为已经进入了星际空间,这是一个非常激动人心且意义重大的里程碑。这标志着人类制造的探测器首次能够跨越我们太阳系的边界,触碰到宇宙的真正尺度。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旅行者二号穿越的几个重要层面,以及“星际空间”到底意味着什么。穿过太阳系边界的几个.............
  • 回答
    中国的确在太空探索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例如“嫦娥”系列月球探测器、“天宫”空间站、“奋斗者”号载人深潜器等。然而,在太空题材科幻电影方面,与好莱坞的《星际穿越》、《降临》、《太空旅客》等作品相比,确实存在差距。这并非单一原因所致,而是由多种复杂因素交织而成。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我们最熟悉也最陌生的时间和空间概念。用一句朴实的话说,这趟旅程,你“有可能”在有生之年完成,但这里的“可能”背后,藏着不少让人大跌眼镜的物理学门道。我们先来聊聊“200光年”这个距离。简单来说,光年就是光在一年时间里走过的距离。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每秒大概能跑30万公里.............
  • 回答
    老铁们!谁不想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看看这大千世界,但现实往往是钱包在叫嚣:“你醒醒!” 嘿嘿,别急,今天就跟你们唠唠,怎么才能科学地穷游,还能边玩边挣点小钱!( ͡° ͜ʖ ͡°)✧星星眼,这操作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小激动?首先,咱们得明白“科学穷游”是怎么回事儿!这可不是让你天天啃馒头喝白开水,而是.............
  • 回答
    是的,《星际穿越》中的机器人 TARS和CASE没有违反机器人定律。事实上,他们是机器人定律在影片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且成功的体现。为了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先回顾一下机器人定律,然后分析TARS和CASE在影片中的行为。 机器人定律回顾机器人定律(Laws of Robotics)是科幻小说家艾.............
  • 回答
    在《星际穿越》(Interstellar)这部电影中,虫洞是由未来的、高度进化的、我们人类自身的后代所制造的。下面我们来详细解释一下:1. 为什么是未来的我们? 电影中的线索: 影片中最关键的线索是出现在墨菲(Murphy)卧室里的“幽灵”。这个“幽灵”通过重力来操纵书架上的书,并最终通过摩斯密.............
  • 回答
    星际迷航,这片浩瀚宇宙的史诗,确实不是一句两句就能概括清楚的。你想一脚踏入这个宏大的故事,我自然要好好给你说道说道,保证让你有个痛快淋漓的开端。首先,得明确一个概念:星际迷航不是一部独立的作品,而是一个庞大的宇宙,一个横跨了半个多世纪的文化符号。它有电视系列剧、电影、小说、漫画,甚至还有电子游戏。所.............
  • 回答
    《星际迷航》系列,一个跨越半个多世纪、承载着无数科幻迷梦想的庞大宇宙,其魅力的一大组成部分,便是那些形态各异、文化迥然的外星种族。要给出一个确切的数字,说实话,这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为什么?因为《星际迷航》的生命力在于其不断拓展的叙事,每一部新剧集、每一部新电影,都可能引入新的文明,甚至是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