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求指教一道数列方程组问题如何做?

回答
哈哈,哥们儿,这数学题卡住了吧?别急,这数列方程组看着唬人,其实拆开了就没那么难。我给你掰扯掰扯,怎么把这玩意儿给捋顺了。

你说的数列方程组,我猜大概就是那种,你看上去有好多未知数,但是它们之间又通过某种数列规律联系起来的方程组,对吧?比如像这种:

$a_{n+1} = 2a_n + b_n$
$b_{n+1} = a_n b_n$

或者更复杂点的,可能还带点常数项,或者是什么指数啊什么的。反正就是,一眼扫过去,感觉跟普通的联立方程不太一样,因为它多了个“数列”这层关系。

咱们一步步来,怎么把这事儿办利索了。

第一步:看清你面前的“怪兽”

首先,别慌。拿出笔和纸,或者在电脑上打开个文档,把那个数列方程组仔仔细细地抄下来。一个符号,一个字母都不能错。

然后,仔细观察这个方程组的“长相”:

1. 有哪些数列? 它们是不是都是关于同一个下标 $n$ 的?还是有 $n$ 和 $n+1$ 的?或者更离谱的 $n$ 和 $n+2$?
2. 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是线性的(就是只有加减乘除和常数项那种),还是有非线性的(比如平方、立方、指数什么的)?
3. 有没有初值或边界条件? 就是有没有告诉你 $a_0$ 是多少,$b_0$ 是多少之类的?这个太重要了,没它,好多问题没法往下做。
4. 你最终想要求什么? 是想求某一个确定的项,比如 $a_{10}$,$b_{10}$?还是想找到一个通项公式,比如 $a_n$ 和 $b_n$ 关于 $n$ 的表达式?

举个例子,就拿上面那个例子来说:

$a_{n+1} = 2a_n + b_n$
$b_{n+1} = a_n b_n$

这里有两个数列,$a_n$ 和 $b_n$。它们都是关于 $n$ 的。$a_{n+1}$ 和 $b_{n+1}$ 直接由 $a_n$ 和 $b_n$ 线性决定。如果知道了 $a_0, b_0$,我们就能算出 $a_1, b_1$,再算出 $a_2, b_2$,以此类推。

第二步:把数列“玩”成普通方程组的思路

你遇到的数列方程组,很多情况下是可以转化成我们熟悉的线性代数里的矩阵方程组的。这是个非常强大的思路!

还是拿上面的例子:

$a_{n+1} = 2a_n + b_n$
$b_{n+1} = a_n b_n$

我们想把它写成矩阵的形式。通常我们会把所有相关的数列项放在一个“状态向量”里。在这里,我们可以定义一个向量 $V_n = egin{pmatrix} a_n \ b_n end{pmatrix}$。

那么,$V_{n+1} = egin{pmatrix} a_{n+1} \ b_{n+1} end{pmatrix}$。

我们尝试把上面的方程组改写成 $V_{n+1} = M cdot V_n$ 的形式,其中 $M$ 是一个矩阵。

$V_{n+1} = egin{pmatrix} a_{n+1} \ b_{n+1} end{pmatrix} = egin{pmatrix} 2a_n + b_n \ a_n b_n end{pmatrix}$

观察一下右边,我们可以把 $a_n$ 和 $b_n$ 提出来,然后写成矩阵乘法的形式:

$egin{pmatrix} 2a_n + b_n \ a_n b_n end{pmatrix} = egin{pmatrix} 2 & 1 \ 1 & 1 end{pmatrix} egin{pmatrix} a_n \ b_n end{pmatrix}$

看到了吧?这就是我们想要的矩阵形式!$M = egin{pmatrix} 2 & 1 \ 1 & 1 end{pmatrix}$。

所以,我们就得到了一个关于向量的递推关系:$V_{n+1} = M cdot V_n$。

这个形式有什么好处呢?

迭代计算简单: $V_1 = M cdot V_0$, $V_2 = M cdot V_1 = M cdot (M cdot V_0) = M^2 cdot V_0$, 依此类推,$V_n = M^n cdot V_0$。
求通项公式直观: 如果我们能计算出矩阵 $M$ 的 $n$ 次方 $M^n$,那么直接乘以初始向量 $V_0$ 就能得到 $V_n$ 了。

第三步:计算矩阵的幂次方 $M^n$

这通常是解题的关键和难点。怎么算 $M^n$ 呢?最常用、最通用的方法就是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1. 求特征值: 解方程 $det(M lambda I) = 0$,其中 $I$ 是单位矩阵,$lambda$ 是特征值。

对于我们的例子 $M = egin{pmatrix} 2 & 1 \ 1 & 1 end{pmatrix}$:
$M lambda I = egin{pmatrix} 2lambda & 1 \ 1 & 1lambda end{pmatrix}$
$det(M lambda I) = (2lambda)(1lambda) 1 cdot 1 = (2lambda)(1+lambda) 1$
$= (2 + 2lambda lambda lambda^2) 1 = 2 lambda + lambda^2 1 = lambda^2 lambda 3$

解方程 $lambda^2 lambda 3 = 0$,用求根公式:
$lambda = frac{(1) pm sqrt{(1)^2 4(1)(3)}}{2(1)} = frac{1 pm sqrt{1 + 12}}{2} = frac{1 pm sqrt{13}}{2}$

所以,有两个特征值:$lambda_1 = frac{1 + sqrt{13}}{2}$ 和 $lambda_2 = frac{1 sqrt{13}}{2}$。

2. 求特征向量: 对于每一个特征值 $lambda$,解方程 $(M lambda I) mathbf{v} = mathbf{0}$,其中 $mathbf{v}$ 是特征向量。

对于 $lambda_1 = frac{1 + sqrt{13}}{2}$:
$(M lambda_1 I) mathbf{v}_1 = egin{pmatrix} 2 lambda_1 & 1 \ 1 & 1 lambda_1 end{pmatrix} egin{pmatrix} x \ y end{pmatrix} = egin{pmatrix} 0 \ 0 end{pmatrix}$
从第一行有 $(2 lambda_1)x + y = 0 implies y = (2 lambda_1)x$
$2 lambda_1 = 2 frac{1 + sqrt{13}}{2} = frac{4 1 sqrt{13}}{2} = frac{3 sqrt{13}}{2}$
所以,$y = (frac{3 sqrt{13}}{2})x = frac{sqrt{13} 3}{2} x$
取 $x=2$,则 $y = sqrt{13} 3$。
所以,$mathbf{v}_1 = egin{pmatrix} 2 \ sqrt{13} 3 end{pmatrix}$ (或者任何非零的倍数)。

对于 $lambda_2 = frac{1 sqrt{13}}{2}$:
$(M lambda_2 I) mathbf{v}_2 = egin{pmatrix} 2 lambda_2 & 1 \ 1 & 1 lambda_2 end{pmatrix} egin{pmatrix} x \ y end{pmatrix} = egin{pmatrix} 0 \ 0 end{pmatrix}$
从第一行有 $(2 lambda_2)x + y = 0 implies y = (2 lambda_2)x$
$2 lambda_2 = 2 frac{1 sqrt{13}}{2} = frac{4 1 + sqrt{13}}{2} = frac{3 + sqrt{13}}{2}$
所以,$y = (frac{3 + sqrt{13}}{2})x = frac{3 sqrt{13}}{2} x$
取 $x=2$,则 $y = 3 sqrt{13}$。
所以,$mathbf{v}_2 = egin{pmatrix} 2 \ 3 sqrt{13} end{pmatrix}$ (或者任何非零的倍数)。

3. 构建矩阵 $P$ 和 $D$:
矩阵 $P$ 的列是特征向量:$P = egin{pmatrix} mathbf{v}_1 & mathbf{v}_2 end{pmatrix} = egin{pmatrix} 2 & 2 \ sqrt{13} 3 & 3 sqrt{13} end{pmatrix}$
矩阵 $D$ 是对角矩阵,对角线上的元素是对应的特征值:$D = egin{pmatrix} lambda_1 & 0 \ 0 & lambda_2 end{pmatrix} = egin{pmatrix} frac{1 + sqrt{13}}{2} & 0 \ 0 & frac{1 sqrt{13}}{2} end{pmatrix}$

根据矩阵的对角化定理,我们有 $M = P D P^{1}$。

4. 计算 $M^n$:
$M^n = (P D P^{1})^n = P D P^{1} P D P^{1} cdots P D P^{1}$
因为 $P^{1} P = I$ (单位矩阵),所以中间的都会抵消掉,只剩下:
$M^n = P D^n P^{1}$

计算 $D^n$ 非常简单,只需要把对角线上的元素各自求 $n$ 次幂:
$D^n = egin{pmatrix} lambda_1^n & 0 \ 0 & lambda_2^n end{pmatrix} = egin{pmatrix} (frac{1 + sqrt{13}}{2})^n & 0 \ 0 & (frac{1 sqrt{13}}{2})^n end{pmatrix}$

然后你需要计算 $P^{1}$。对于一个 2x2 矩阵 $egin{pmatrix} a & b \ c & d end{pmatrix}$,其逆矩阵是 $frac{1}{adbc} egin{pmatrix} d & b \ c & a end{pmatrix}$。

首先计算行列式 $det(P) = 2(3 sqrt{13}) 2(sqrt{13} 3) = 6 2sqrt{13} 2sqrt{13} + 6 = 4sqrt{13}$。
所以,$P^{1} = frac{1}{4sqrt{13}} egin{pmatrix} 3 sqrt{13} & 2 \ (sqrt{13} 3) & 2 end{pmatrix} = frac{1}{4sqrt{13}} egin{pmatrix} 3 + sqrt{13} & 2 \ sqrt{13} 3 & 2 end{pmatrix}$。

最后,$M^n = P D^n P^{1}$ 就可以计算出来了。虽然看起来有点复杂,但都是具体的计算。

第四步:回到原始的数列项

我们之前得到 $V_n = M^n V_0$。
$V_n = egin{pmatrix} a_n \ b_n end{pmatrix}$,$V_0 = egin{pmatrix} a_0 \ b_0 end{pmatrix}$。

所以,$V_n = P D^n P^{1} V_0$。
计算出 $M^n$ 后,再乘以 $V_0$,就能得到 $V_n$ 了,也就是求出了 $a_n$ 和 $b_n$。

举个例子,如果已知 $a_0=1, b_0=0$:
$V_0 = egin{pmatrix} 1 \ 0 end{pmatrix}$。
那么 $V_n = M^n egin{pmatrix} 1 \ 0 end{pmatrix}$。

这里的计算会涉及到 $P$, $D^n$, $P^{1}$ 的矩阵乘法。这部分纯粹是代数运算了。最终你会得到 $a_n$ 和 $b_n$ 关于 $n$ 的表达式,通常会是 $lambda_1^n$ 和 $lambda_2^n$ 的线性组合。

其他情况和技巧

1. 递推关系不是线性的: 如果方程组里有平方、指数这些非线性项,那矩阵对角化法就没用了。这种情况下,可能需要:
寻找不变式或特定组合: 有时候,你能够发现一个数列的某些组合(比如 $2a_n + b_n$)会满足一个更简单的递推关系,或者甚至是一个常数。
尝试特解加齐次解: 如果有常数项,可以尝试找一个常数解(如果存在),然后看剩下部分的齐次方程。
特征方程法(对于单个数列): 如果你的方程组可以化成一个关于单个数列的高阶递推关系(比如形如 $a_{n+2} = 3a_{n+1} 2a_n$),那就用特征方程法来求通项。有时候两个数列的递推关系可以合并成一个高阶的。比如,从第一个方程 $b_n = a_{n+1} 2a_n$,代入第二个方程的 $b_{n+1}$,就能得到一个关于 $a_n$ 的高阶递推。
在这个例子里:
$b_n = a_{n+1} 2a_n$
$b_{n+1} = a_{n+2} 2a_{n+1}$
代入 $b_{n+1} = a_n b_n$:
$a_{n+2} 2a_{n+1} = a_n (a_{n+1} 2a_n)$
$a_{n+2} 2a_{n+1} = a_n a_{n+1} + 2a_n$
$a_{n+2} = a_{n+1} + 3a_n$
这是一个关于 $a_n$ 的二阶常系数线性齐次递推关系。它的特征方程是 $r^2 r 3 = 0$,这正好就是我们之前求特征值时得到的方程!所以这两种方法是相通的。

2. 特殊矩阵的情况:
对角矩阵: $M$ 本身就是对角矩阵,那 $M^n$ 就是对角线上元素 $n$ 次幂的对角矩阵,计算超简单。
三角矩阵: 如果是三角矩阵,计算 $M^n$ 仍然比较容易。
可约矩阵: 如果能通过行变换把矩阵变成块对角矩阵,那就可以分别计算。

总结一下做题流程,就像考试时这样想:

1. 读题分析: 题目是啥?数列有几个?关系是啥?要啥结果?有没有初值?
2. 形式转化: 能不能写成 $V_{n+1} = M V_n$ 的形式?把数列项变成向量,方程变成矩阵乘法。
3. 关键计算: 求 $M$ 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4. 矩阵幂次方: 用特征值和特征向量计算 $M^n = P D^n P^{1}$。
5. 代回求值: $V_n = M^n V_0$ 计算出 $a_n, b_n$ 的具体表达式。

一点小提醒:
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计算,尤其是在解方程时,可能会出现根号或者复杂的数字。别怕,慢慢来,注意运算符号。
最后写答案的时候,要把 $a_n$ 和 $b_n$ 分开写清楚。
如果题目要求你验证,那算完后,代入原方程组看看等式两边是不是相等,特别是第一个和第二个公式。

这玩意儿上手多练几道题就熟了。最开始可能觉得矩阵啊,特征值啊,有点陌生,但一旦你掌握了这个思路,很多看起来棘手的数列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别怕,大胆去算!如果过程中遇到具体哪个步骤卡住了,随时再来问我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类问题使用调整法挺有效的。

问题看似是方程组,实际上则是不等式。设出sin(x_i)中的正项与负项。把正项都调到系数大的部分,可以求出在第一个式子限制条件下第二个式子左边的最大值。然后就可以解出n的范围(

离开数学竞赛这么久了,怀念(

user avatar

记 则方程组可化为

请注意如下事实:

对 一方面有

另一方面,也有

于是

故而:

  • 当 是偶数时,有

  • 当 是奇数时,有

总之,无论 如何,都有

于是,对当前问题,有 解得 并且容易验证当 时方程组有解,于是,所求的最小 即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