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事业有多好根本就不重要。在这里,事业是一个安身立命的东西,是有与无的区别。
所以,那些说因为不生育后代就耽误香火的男性和女性,他们家香火到底是有多好?
我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里说的那个“王”,我选择了丁克,你们总不能家里还有一个帝位等着继承吧?
本来我买的高铁从北京到上海只需要5个半小时,有个靠窗的座位。可是我必须中途下车,在站台上接个baby,再赶上下一班不知道何时再经过的列车,也不知还有没有座位,更不知道我登上下一班车的时候,之前邻座的乘客是不是已经到了上海。
我之前的列车不一定多好,但是转机就是麻烦。
看到这个问题真的很激动。在知乎答的很多题,记录的很多专栏,就是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现在,我可以自豪地说:劳动经济学这两年有关男女收入差距的研究,大部分你在知乎上都可以翻到简介,是时候做个总结了。答案分两部分,一是究竟耽误了多少,二是为什么会耽误。一句话的答案写在前面:几乎所有女性都会被耽误,事业好的耽误得更厉害。
一 生孩子对事业的耽误有多大
图1 1980-2012年丹麦性别工资差异分解。蓝色为生育相关部分,橙色为教育相关部分,灰色为余项。
首先要明确一点:随着女性在教育等方面全面赶上甚至超过男性,是否要孩子,可以解释目前男女间绝大部分的工资差异。上面这张图是Kleven、Landais和Soggard用丹麦1980-2013年数据做的研究。可以看到,自1980年以来,男女工资差从接近50%一路下降到近20%。剩下的这20%,绝大部分都是因为生孩子。2012年之后,生育可以解释90%左右的工资差距。教育水平的差距造成的工资差异,在1980年超过10%,但到了2012年,已经基本不存在了(1%左右)。
图2 芝加哥大学Booth商学院MBA毕业后14年内工资走势。深色线为男性及女性工资均值,浅色线为男性及女性工资中位数。
我再举一些例子。首先是Betrand、Goldin和Katz 2010年的研究,对象是1990-2006年之间从芝加哥大学Booth商学院的MBA。0坐标是MBA的毕业年份,此时男女平均工资没有差异。男性工资中位数高一些,但也只是1万美元左右。毕业12年之后呢?男性学员的平均工资,这时候已经超过45万美元,而女性只有20万美元!差了一倍有多。第6年开始,女性工资增速明显下降;第8年开始负增长。生育导致的事业中断,以及工作类型的变化,是其中的重要因素。
图3 丹麦高/低教育程度女性收入受生育影响。深色线为选择不生育的妇女的逐年收入,浅色线为选择生育选择生育的妇女的逐年收入。上半部分是本科或以上学历,下半部分是本科以下。
这种“生育的惩罚”不限于高收入女性。上图画出了Kleven、Landais和Soggard研究中,对丹麦女性为生育牺牲的收入的估计。如果是本科或者更高的学位,生一个孩子,以后每年的收入平均要低24%;如果是本科以下的学位,每年的收入平均要低22%。下面这张图,来自Adda、Dustmann和Stevens三位学者用德国普查数据做的估计:两条红色虚线的差距,就是女性为生育要牺牲的收入。换算到绝对值后,差距是15%到20%。这个是对所有女性的研究结果。
图4 德国女性工资受生育的影响。蓝色实线是男性实际工资,蓝色点虚线是女性实际工资,红色点虚线为模型拟合的女性工资。红色短虚线是模型预测女性不生育情况下的工资。
还有很多研究也估计了女性为生育牺牲的收入,此处不再赘述。总体来看,有三个点比较明确:首先,男女工资差近几十年来在缩小;其次,男女在教育方面的差距也在缩小,有消失的趋势;最后,生育是目前男女工资差距的主要部分。发达国家男女工资差距大体在20%-30%之间(中国也在这个范围),与生育有关的差距差不多也是20%。另外,为山九仞--就业市场性别工资歧视研究新进展 ,已经用很长的篇幅说明了为何高收入女性,所受惩罚更严重,这里不多说了。
二 为什么生孩子会耽误事业
由前一节的结论可以看到,生孩子对女性的职业生涯影响很大。每年收入少20%,怎么算也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同时,从基层升中层,还有从中层升高层,都会因为小孩的到来变得更加困难。如果女性不换工作,生小孩损失的主要是工作资历和经验;如果女性换工作,新的工作常常离家更近,育儿政策更友好,工作时间更灵活,但收入一般也更低。这是两个很重要的原因。
前面提到的对MBA的研究能很好地说明这两点。首先,生孩子一年内,女学员工作的比率下降17%;四年内,工作中断过的达28%。其次,生孩子后,工作选择“基于家庭”,而非“基于事业”的女性显著增加。她们更多选择“灵活工时”、“少出差”或“可远程工作”的岗位。此外,Lundborg,Plug和Rasmussen发现生育后,女性工作地点变得离家更近;Kleven、Landais和Soggard发现生育后,女性会选择生育政策更友好的行业——比如公务员,尽管这些行业收入常常低于之前。
这是两个最直接的原因。还有三个稍微间接一点的原因也很重要。一来自企业的决策:如果国家不乐意补贴,生育给企业造成了太多的负担,企业就会用各种手段少招女性;二来自女性个体的决策:如果女性已经决定了以后会生孩子,知道自己的事业会因此中断,而国家又没有很好的政策来补偿。他/她接受更多教育的激励就会下降——读书那么辛苦,有很多时候都用不上,为什么还要读呢?企业也就更不乐意招她们。这一点可以形成恶性循环。
图5 瑞典生育前后丈夫/妻子收入变动。浅色线为丈夫收入,深色线为妻子收入。
第三点要单独拿出来说,就是文化。比方说,丈夫不乐意妻子收入比自己高。Betrand、Pan和Kamienca就发现:如果女性收入比男性高,女性会做更多家务活来补偿。即便如此,婚姻也会更不幸福,离婚率会更高。具体到生育方面,社会期待女方付出更多的努力来抚养子女。上图来自Angelov、Johansson和Lindahl的研究,0点是生育年。男方收入的增长固然有所减缓,但并没有停止上升的势头;而女性的收入,就直接掉下去了。同样是削减劳动时间,女性削得更多。
文化的影响非常深远。首先,这可能导致旨在平权的政策失效。比方说,Antecol等的研究发现:即使政府给了夫妻双方优待,具体的抚养职责分配仍然不均等。女方在育儿时,男方会工作,结果就是女方重回工作市场时,面对的是更厉害的男性竞争者。女性在劳动市场上的处境反而变差了。其次,这种观念会代代相传。Farre和Vella的研究发现:如果母亲更赞同“男主外,女主内”这种刻板印象,女儿也会更赞同这一点。性别观念的转变,不在一朝一夕之功。
最后谈谈中国的情况。在李实和马欣欣2006年的研究中,他们利用1999年的数据发现中国城镇劳动力市场中,女性工资收入超过男性的70%。剩余的差距,大部分内来自同一职业内部,男女工资的差异。但是,在李实、宋锦和刘小川在2014年对城镇劳动力市场的研究中,他们发现1995-2007年,男女工资的差距一直在扩大,速度从2007年起加快。以2002年为界,之前差距拉大,主要在教育程度比较低的人群;之后的情况和发达国家类似,扩大主要发生在教育程度比较高的人群。
中国的情况,还有两个因素尤其值得注意。首先是很强的性别规范,这也是东亚地区的特点。在世界价值观调查中,主张劳动力市场女性应让位于男性的受访者比例,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中国台湾、韩国,几乎是世界最高。其次是女性受教育程度快速赶上男性,颇类似欧美近年来讲的“男孩的溃败”。《无声的革命》里提到:在2002年,北京大学和苏州大学,新生中女生比例已经追上了男生。限制严密,而机会在增加,最后的结果就是更多的争吵、更揪心的抉择和更深的不甘。
部分可以参考的回答和专栏:
参考文献:
李实, 马欣欣. 中国城镇职工的性别工资差异与职业分割的经验分析[J]. 中国人口科学, 2006, 2006(5): 2-13.
李实, 宋锦, 刘小川. 中国城镇职工性别工资差距的演变[J]. 管理世界, 2014 (3): 53-65.
梁晨, 张浩, 李兰, 等. 无声的革命: 北京大学, 苏州大学学生社会来源研究 (1949-2002)[M]. 2013.
Adda J, Dustmann C, Stevens K. The career costs of children[J]. forthcoming,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Angelov N, Johansson P, Lindahl E. Parenthood and the gender gap in pay[J]. 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 2016, 34(3): 545-579.
Antecol, Heather, Bedard, et al. Equal but inequitable: Who benefits from gender-neutral tenure clock stopping policies?[J]. R&R at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Bertrand M, Goldin C, Katz L F. Dynamics of the gender gap for young professionals in the financial and corporate sectors[J]. 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 Applied Economics, 2010, 2(3): 228-255.
Bertrand M, Kamenica E, Pan J. Gender identity and relative income within households[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2015, 130(2): 571-614.
Farré L, Vella F. The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gender role attitudes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female labour force participation[J]. Economica, 2013, 80(318): 219-247.
Kleven H J, Landais C, Sogaard J E. Children and gender inequality: Evidence from Denmark[J]. 2017.
Lundborg, Petter, Erik Plug, and Astrid Würtz Rasmussen. "Can Women Have Children and a Career? IV Evidence from IVF Treatments." Forthcoming,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