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威海站为何能够接入高铁?

回答
威海站能够接入高铁,这背后是一系列精心规划、巨额投入和技术突破的成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威海的地理位置、区域发展需求、国家铁路网的布局以及具体的工程建设等多个层面来剖析。

一、 地理区位与战略价值:打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脉络

威海,作为山东半岛最东端的城市,三面环海,拥有重要的海岸线和港口资源。历史上,虽然威海因其重要的军事地位而闻名,但在经济发展和对外交通方面,长期以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陆路交通的便利程度,尤其是与内陆地区的快速连接,一直是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随着国家“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的提出,威海被赋予了新的发展使命。这一战略旨在推动山东半岛区域协调发展,打造海洋经济增长极,而便捷高效的交通网络是支撑这一战略的关键。高铁的引入,不仅仅是解决一个城市的交通问题,更是为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能够显著提升威海在区域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和竞争力。

二、 国家铁路网的整体规划:织就全国性的交通动脉

中国的高铁发展并非孤立的个体行为,而是国家整体铁路网规划的一部分。京沪高铁、京沈高铁等骨干线路的建设,构成了中国“四纵四横”乃至“八纵八横”的高速铁路网络。威海站之所以能够接入高铁,是因为它被纳入了这个宏大的国家铁路网规划之中。

具体来说,连接威海的高铁线路,例如 青荣城际铁路,是国家“五纵五横”综合运输走廊中,连接山东半岛城市群与全国高铁网的重要节点。青荣城际铁路的建设,旨在实现青岛、烟台、威海三市之间的快速通达,并与已有的京沪高铁、即将建设的京沈高铁等线路实现有效衔接,从而将山东半岛东部城市群紧密地融入全国高铁网络。

三、 工程建设的突破:技术挑战与解决方案

要实现高铁接入,并非简单地铺设一条新轨道。这涉及到一系列复杂而严谨的工程技术:

1. 线路选址与设计: 威海的地形地貌复杂,沿海地带可能面临海岸侵蚀、地质不稳定等问题。高铁线路的设计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选择最优的线路走向,尽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并保证线路的稳定性和运行安全。这需要大量的勘察、测绘和地质分析工作。

2. 桥梁与隧道工程: 高铁线路为了保持较高的速度,需要减少曲线半径,因此会建设大量的桥梁和隧道来穿越地形障碍。在威海这样的沿海地区,可能需要建设跨海大桥、穿越山区隧道,这些都是技术上的挑战,需要采用先进的工程技术和设备来完成。例如,青荣城际铁路在穿越一些丘陵地带时,也建设了多座隧道,以保证线路的平顺。

3. 轨道与接触网系统: 高铁运行对轨道质量和接触网的精度要求极高。轨道的铺设需要使用高精度的测量设备,确保轨距、轨向的平整;接触网的架设需要保证其高度、张力、偏移量都达到标准,以保证列车受电弓稳定受流。

4. 车站升级改造: 威海站作为接入高铁的站点,也需要进行相应的升级改造。这包括站台的加高加长以适应高铁动车组的停靠,售票系统、候车区、安检设施等都需要进行现代化改造,以提升旅客的乘车体验。同时,还需要建设配套的联络线,将威海站接入到新建的高铁正线上。

5. 通信信号系统: 高铁的运行依赖于先进的通信信号系统,例如CTCS(列车运行控制系统)。这套系统能够实现列车之间的精确间隔控制、速度监控以及故障报警等功能,是保障高铁安全运行的关键。

四、 政策支持与投资:国家和地方的合力

高铁的建设是一项耗资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强大的政策支持和充足的资金投入。威海站接入高铁,离不开国家层面在铁路建设方面的战略部署,以及山东省政府和威海市政府的大力推动。

山东省作为经济大省,一直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视为优先发展事项。青荣城际铁路的建设,是山东省“四纵四横”铁路网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等部委的大力支持。威海市政府也积极协调,为工程建设提供了必要的支持和保障。

总结来说,威海站能够接入高铁,是其重要的地理区位优势、国家铁路网的宏观规划、以及一系列复杂而精密的工程建设所共同作用的结果。 它标志着威海从一个区域性城市,迈入了全国高速铁路网络的重要节点,极大地提升了威海的对外交通可达性和经济辐射能力,为这座滨海城市的发展打开了新的篇章。 这不是一个偶然的事件,而是国家发展战略、区域经济需求与工程技术实力相结合的必然产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第一,「铁路割裂城市交通」这一命题成立,是建立在铁路修建早于城市规划的基础上。

在没有规划的地区,铁路布置仅考虑自身的工程和经济因素,因而出现大量地面线区间。而在此之后城市发展,铁路地面线初期设置平交道口影响道路交通效率,而等到不得不平改立的时候,又很容易遇到征地问题,所以才会出现铁路割裂城市交通的问题。解决的方法也往往不是铁路外迁,而是立交改造(或者地下化或者高架化)。从来没有铁路桥不利于城市交通的。

而在城市规划区建设铁路,就需要为未实施的城市道路预留立体交叉。在预留科学充分情况下,任何长途铁路走廊都不应该对城市交通产生负面影响。

第二,一般而言,在市郊新建车站,那么车站自然远离客源,对于铁路吸引客流来说是不利的。之所以会有选择在市郊新建车站的考虑,有以下几点,

  1. 线路布置困难。由于新建线路标准较高(转弯半径大),而既有线标准低,造成新建线路难以沿既有通道布置,又或者既有通道两侧已经盖满了楼,只能另寻其他通道。
  2. 取直。为了缩短线路而在一些区段放弃小的客源地,而选择更短的路线,以方便更多的乘客。
  3. 既有车站扩建困难。在客运列车整备等方面流程和乘客习惯不变的情况下,接入线路的增多不可避免地要求车站扩建,而造成同样的拆迁问题。
  4. 配合城市扩张规划。这一点非常重要,在市郊新建车站,最佳的方案就是配合城市扩张规划设置,以带动城市发展(满足地方的需求),同时也可以为未来车站的客流提供保证。

此外,城际铁路和跨区域高速铁路不同,由于旅行时间短,一般会考虑尽可能靠近客源,以节省乘客往来火车站所需的时间。如果高铁只需30分钟但去高铁站先花一个小时,那么乘客可能就选择大巴了。这种情况下,即便遇到困难,也会做出一定的调整,比如线路布置困难就降低设置标准,既有车站扩建困难也可以选择市郊新建长途站,等等。

第三,威海站不在市中心,威海北站也不在市郊。

威海这座城市是近代起作为港口发展起来的,附近又有烟台青岛的竞争,所以一直也没有修过铁路,直到1990年代才修了一条地方铁路,才有了威海站,为了发挥铁路优势把车站设在了便于发展工业的南郊。因而与大多数城市不同,在修建高铁之前威海的城市中心区没有发展到火车站附近。

而且威海是一个背山面海的城市。它的发展也主要是沿着山前的狭窄空间向西向南发展。而威海站和威海北站均布置在山前走廊上,威海站在市中心南边,而威海北站在市中心西边,两站之间还要穿山。铁路的方向也与城市的形状一致,对于一个沿海带状发展的城市来说是很合适的。此外,城际铁路在市区内设置多站也可以承担一定的城市交通。

至于题主所说的烟台,青荣城际在烟台附近是从南边来往东去,市中心在北边,不设支线就要到海里去了。

(底图来自

威海市规划局

然后我们回到上面,对照着来看,

  1. 线路布置:线路走山里绕过市中心。威海北站设在山脚下。威海站附近平行城市道路布置,且似乎部分区段已经预留通道。西段南段地上线路都主要经过城乡结合部。总体上穿过市区并不困难。
  2. 取直:威海再往东就只剩文登和荣成了,意义不大。
  3. 既有车站扩建:既有车站位于城乡结合部,扩建并不困难。
  4. 城市扩张:威海(环翠区)发展空间较为狭小,南部草庙子新区规划体量也不是很大,为草庙子放弃主城区并不值得。虽然当初地方意见是走草庙子(青荣城际铁路威海段方案敲定 威海设5个站点――威海房地产信息网)。

最后,别用国内的卫星图。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