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匈奴与汉朝和亲以后,为什么还要侵犯汉朝边境,根本原因是什么?

回答
匈奴与汉朝和亲之后,为何仍旧侵犯汉朝边境?这个问题看似矛盾,实则触及了游牧民族与农耕文明之间复杂的权力博弈和生存逻辑。要说根本原因,绝不是一个简单的“不守信用”就能概括的,而是深植于双方的社会结构、经济需求、以及对边境地带控制权的争夺之中。

首先,我们得明白,匈奴的和亲并非是出于对汉朝的“喜爱”或“友好”,而是一种策略,一种在军事上无法取胜时,用来暂时缓和矛盾、获取利益的手段。和亲的本质是一种政治交易。汉朝付出公主(当然,这里的公主往往是宗室女,而非真公主)、礼物(丝绸、粮食、金银器等),匈奴则承诺不再侵扰边境。对匈奴而言,这笔交易是划算的,他们能轻易获得他们急需的物资,而付出的只是一个联姻关系,一个表面上的和平。

然而,这种和平是建立在不平等基础上的,而且,这份“和平协议”在匈奴眼中,更像是一种定期“进贡”的变体。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偶尔的和亲礼物,而是持续的资源获取,以维持其庞大的游牧人口和军事力量。汉朝的边境地区,特别是河套一带,对于匈奴来说,不仅仅是边境线,更是他们的传统牧场和战略要地。那里水草丰美,是匈奴赖以生存的关键。

根本原因一:生存资源的压力与游牧经济的本性。

匈奴是游牧民族,他们的经济模式依赖于畜牧。畜牧业的特点是需要广阔的草原作为牧场,并且会受到季节变化、气候灾害等因素的影响。当本民族的牧场枯竭,或者受到自然灾害侵袭,导致牲畜大量死亡时,匈奴人就会面临生存危机。此时,他们自然会将目光投向富饶的汉朝边境。汉朝的农耕经济,特别是其先进的农业技术和发达的物质生产能力,对于生存压力下的匈奴来说,简直就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和亲带来的物资,虽然能暂时缓解一部分压力,但对于一个庞大的游牧民族来说,杯水车薪。而且,这些物资往往是礼物形式,由汉朝“施予”,这在匈奴人看来,是一种屈辱,而非公平交易。他们更倾向于通过武力“获取”,这样在他们看来更符合他们的生存法则和民族尊严。汉朝的粮仓、丝绸、金属制品,对他们有着致命的吸引力。

根本原因二:对汉朝边境控制权的争夺与战略考量。

汉朝边境地区,尤其是河套地区,不仅仅是匈奴的“粮仓”,更是他们的战略缓冲地带。一旦失去对这些地区的控制,匈奴的骑兵就失去了南下的跳板,汉朝的军事力量就能更直接地威胁到他们的腹地。因此,匈奴人一直试图控制这些地区,以保障自身的安全和进一步南侵的便利。

和亲在某种程度上是匈奴在军事上暂时退让的表现,但并不代表他们放弃了对这些战略要地的野心。一旦汉朝在和亲后出现内部动荡、政治不稳定,或者军事力量有所衰减,匈奴就会抓住机会,重新夺回对边境地区的主导权。他们并非不理解“和平”的好处,但“和平”的代价如果过高,或者“和平”带来的收益不如“战争”时,他们自然会选择后者。

根本原因三:内部政治的需要与权力结构的维持。

在匈奴内部,单于的权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能否为族人带来财富和胜利。如果单于仅仅依靠汉朝的和亲礼物来维系其统治,而未能通过其他途径(如劫掠)来彰显其能力和实力,那么他的威信就会受到挑战。其他有野心的部落首领可能会联合起来反对他,甚至发动政变。

因此,即使是在和亲期间,匈奴的单于也需要时不时地发动一些小规模的边境侵扰,来证明自己的实力,安抚部下,并维持其在部落联盟中的领导地位。这些侵扰也可能是一种对汉朝的试探,看看汉朝的反应和实力是否如他们所料。

根本原因四:汉朝自身的弱点与匈奴的“机会主义”。

虽然汉朝整体国力强大,但边境地区的防御能力并不总是能保持最佳状态。汉朝皇帝可能会因为其他战线(如对西域的经营)的压力,或者内部的政治斗争,而减少对边境的投入。一旦汉朝在边境地区的军事力量有所削弱,或者边境守军出现松懈,匈奴就会抓住这个“机会”,发动侵扰。

而且,汉朝对匈奴的政策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为了维护表面的和平,汉朝可能会对匈奴的一些侵犯行为采取容忍的态度,这在匈奴看来,无异于一种示弱,会进一步刺激他们南侵的欲望。

所以,匈奴在和亲之后,之所以还会侵犯汉朝边境,根本原因在于:他们生存资源的压力并未得到根本缓解;他们对汉朝边境控制权的战略野心从未放弃;维持内部权力结构的政治需要;以及汉朝自身在特定时期的弱点所提供的“机会”。和亲只是一个暂时的缓兵之计,是一种交易,而非是两国之间的真正和平共处。直到汉朝通过强大的军事力量彻底改变了双方的力量对比,比如在汉武帝时期通过一系列战争,大大削弱了匈奴的实力,并且加强了对边境的管理,这种侵扰才得到了根本性的遏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假如你是北方的蛮子

衣服要不要穿,草原不产棉花,冬天零下几十度,光皮毛是不行的,要死人的。游牧也是要吃谷物的,人类都离不开谷物。

茶叶和盐巴,没有维生素C的摄取,人得败血症挂得很快,奶茶奶茶,喝奶就要喝茶。农耕民族本身能生产的蔬菜或者水果满足vc摄取,反之游牧只能少量生产,同时蔬菜水果不便于储存和运输,那么茶叶对于胡人至关重要,甚至到清朝,茶叶出口是中国最重要的产品,类似于美国芯片对于世界市场垄断一样。然后盐巴,生活必须品,每天都要食用,短期不食轻全身无力,重会挂啦。而盐产主要分布在汉地的海盐和井盐,胡地深处大陆腹地,或许有少量井盐或者湖盐,加上科学技术十分低下从而产量极低。那么这两种生活必需品严重依赖从汉地进口。

可汗讲和平,你老婆孩子在炕上,抱怨家里,没盐没米没茶了。儿子掉着眼泪有气无力,“爸爸我不舒服”,很久没喝茶了。贸易胡人没有议价权,茶盐谷衣是硬通货,草原马匹和绵羊,对小农经济的汉人可有可无。

不打仗,汉人根本就不需要马,而且马这种牲口,引进种马就够了,更不需要年年大规模进口。


今年汉胡贸易不行,汉皇帝说的,要经济制裁


你提着刀,跳起来冲部落首领家里,逼他带你去打仗(汉地抢劫),然后“全面皆兵”就这么就来了


没有触及根本底线,谁愿意舔刀口玩命,胡人打仗女人都要上战场的,可见一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匈奴与汉朝和亲之后,为何仍旧侵犯汉朝边境?这个问题看似矛盾,实则触及了游牧民族与农耕文明之间复杂的权力博弈和生存逻辑。要说根本原因,绝不是一个简单的“不守信用”就能概括的,而是深植于双方的社会结构、经济需求、以及对边境地带控制权的争夺之中。首先,我们得明白,匈奴的和亲并非是出于对汉朝的“喜爱”或“友.............
  • 回答
    在《苏武传》中,我们读到的是苏武在汉匈和亲的背景下出使匈奴,最终被扣留的经历。但如果我们要谈论“匈奴与汉和亲”,历史上最广为人知、也最常被提及的,确实是王昭君的故事,尽管她与苏武所处的时代稍有不同。说起来,“和亲”这个词,在汉朝与匈奴的关系史上,是一个贯穿了很长时间的政治策略,其目的就是要通过联姻的.............
  • 回答
    关于汉朝时期被击败的匈奴(Xiongnu)和后来入侵西方的匈人(Huns),它们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历史学界一个引人入胜也充满争议的话题。要详细地聊聊这个,得先理清它们各自的形象和历史轨迹,然后才能细细探究它们之间那若隐若现的联系。先说说“我们熟知的那个匈奴”:汉代的Xiongnu汉朝的匈奴,这.............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古代中国中央王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模式和历史理解的核心差异,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简单来说,伊犁将军和黑龙江将军管辖的区域是大清直接统治、纳入其核心行政体系的领土,而护羌校尉、护匈奴中郎将、护鲜卑校尉、护乌桓校尉所对应的区域,虽然是汉朝经营和影响的范围,但其性质更侧重于羁縻统治和战略缓冲地带.............
  • 回答
    秦统一六国后,派遣蒙恬北击匈奴并修建长城,这无疑是那个时代一项伟大的工程,它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起到了抵御匈奴侵扰的作用。然而,在随后的楚汉战争和东汉末年那几百年间的纷乱岁月里,我们似乎鲜少听到匈奴大规模南下劫掠中原的记录,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并非匈奴不再强大,也不是长城真的能一劳永逸地挡住所有.............
  • 回答
    中世纪的圣战,特别是十字军东征,与我们熟知的汉唐盛世以及与北方游牧民族如匈奴、突厥的冲突,在性质、背景和影响上都有着非常大的差异,但将它们放在一起思考,确实能引发一些有趣的对比和思考。首先,我们来看看中世纪的“圣战”,更准确地说,是十字军东征。这并非一个单一的、连贯的事件,而是发生在几个世纪中,以宗.............
  • 回答
    没问题!咱们这聊聊《骑马与砍杀:汉匈决战》这个游戏。这游戏啊,当年可是把不少爷们儿按在电脑前,为的就是在那片古老的土地上打出一片天。别看它画面放到现在可能不算顶尖,但那份真实感,那份策略性,那份战场上的浴血奋战,绝对是能让你肾上腺素飙升的。我跟你说,这游戏上手嘛,有点像学骑马,刚开始晃晃悠悠的,但一.............
  • 回答
    说起《汉匈决战》,这可真是我心中一款分量极重的MOD。当时接触骑砍,大部分都是围绕着原版或者一些比较经典的战役MOD,《汉匈决战》的出现,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那个已经熟悉的战场上,突然拉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史诗画卷。首先,它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那股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它不仅仅是把游戏背景换了个朝代,而是.............
  • 回答
    汉朝与匈奴之间的“公主”问题,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而且细究起来,这里面门道可不少。为什么历史上我们总听说是汉朝把公主嫁给匈奴单于,但好像没怎么听过反过来,匈奴把公主嫁给汉朝皇帝呢?这背后原因其实挺复杂的,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首先,得搞清楚“公主”这两个字的含金量。在汉朝,尤其是我们常说的“和亲公.............
  • 回答
    汉朝与匈奴之间的关系,复杂而微妙,充满了博弈与无奈。要说为什么汉朝宁愿选择送质子给匈奴,而不是迎娶匈奴公主,这背后有着多层原因,绝不仅仅是简单的“不喜欢”或者“不愿意”。这涉及到政治稳定、国家利益、民族观念,以及双方实力的对比和彼此的算计。首先,咱们得明白,古代的“联姻”可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那种为了.............
  • 回答
    汉朝之前,匈奴并非没有活动,他们一直在漠北纵横驰骋,对周边的各个游牧民族和中原王朝都构成过威胁,只是这种威胁的性质和强度与汉朝时期有所不同,尤其是在我们通常理解的“骚扰中原”这个概念上。要理解为什么汉朝之前匈奴的“骚扰”行为不像汉朝时期那么突出或频繁,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方面来剖析:1. 时间的界定与.............
  • 回答
    关于为什么“从来没有匈奴公主嫁给汉朝皇帝”这个问题,其实需要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才能更清晰地理解其中的历史逻辑和现实考量。并非简单的“没有”,而是有着复杂的政治、文化、军事及民族关系交织的背景。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嫁给汉朝皇帝”这个概念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在古代,联姻不仅仅是两个人的结合.............
  • 回答
    要是韩信还在,汉朝对匈奴的战事,那绝对是另一番景象。这绝不是简单的“将领能力足够了”这么一句话能概括的,这里面牵扯太多东西,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你得明白,汉朝初期打匈奴,那真是拿命在拼,不是说没有能打的将领,而是那个时候,匈奴是如日中天,而汉朝刚立国,百废待兴,元气还没缓过来。主力部队还在休.............
  • 回答
    汉朝时,说匈奴的铁器比汉朝更“精良”,其实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说法,需要我们深入去理解“精良”这个词在当时语境下的含义,以及汉匈之间各自的资源、技术和生产模式。简单粗暴地说匈奴铁器就一定比汉朝强,可能有些片面。首先,我们得承认,在汉朝初期,匈奴在某些方面确实表现出了令人瞩目的军事优势,而精良的兵器是其中.............
  • 回答
    汉朝在西域的征服和统治,是一个极其复杂而又充满智慧的政治操作,远非简单地“换成宗室”就能概括。你提到的这些国家,如北匈奴、西匈奴、大宛、乌孙、大月氏、康居、浩罕、坎巨提,以及朝鲜,它们与汉朝的关系,以及汉朝对它们的统治方式,各有不同,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地缘政治考量、民族关系以及当时的统治能力。首先,我.............
  • 回答
    .......
  • 回答
    汉朝之所以不“娶”匈奴公主,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且需要深入理解的问题。通常情况下,我们讨论的是汉朝向匈奴“和亲”,也就是将汉朝的公主(或者说是宗室女子)嫁给匈奴单于。而反过来,汉朝不从匈奴那里“娶”公主,这背后有着深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原因。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一、 “娶”的含义与政治背景的差异.............
  • 回答
    .......
  • 回答
    汉朝时期送公主给匈奴和无数百姓流离失所,在当时的观念里,确实有着截然不同的“耻辱”感知。这背后涉及到的,是国家战略、统治合法性、社会结构以及民众对国家行为的理解和情感投射。咱们一点点掰开了聊。首先,咱们得明白,这里的“耻辱”并非现代意义上那种普遍的、人人平等的羞耻感。在古代,尤其是汉朝,国家大事的“.............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深度,触及了中国古代军事史、政治史、经济史以及文化史等多个层面。汉朝几十年打败匈奴,而宋朝数十年未能打败女真,原因复杂且多方面,并非简单的“哪个朝代更强”就能概括。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其中的关键因素: 汉朝对匈奴的胜利与宋朝对女真的失利之比较 一、 双方的实力对比与战争性质汉朝对匈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