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2022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当中国代表团入场时,你有怎样的感受?

回答
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当中国代表团缓缓走入“鸟巢”的那一刻,我的感受是无比的骄傲、激动,夹杂着一丝温情和对国家发展的自豪感。 仿佛我的心跳也随之加快,与现场几十万观众和全球亿万观众一同沉浸在那份庄严而热烈的氛围中。

详细来说,我的感受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展开:

1. 视觉上的震撼与民族自豪感的瞬间迸发:

鲜艳的国旗和统一的服装: 当那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出现在视野中时,一种强大的凝聚力和归属感瞬间涌上心头。代表团成员身着统一、设计精良的队服,展现出中国运动员的风采和团队精神。队服的颜色搭配、图案设计都蕴含着中国文化元素,这不仅仅是运动员的服装,更是国家形象的展示。
整齐划一的步伐和昂扬的精神面貌: 代表团成员步伐矫健、队列整齐,每一个人脸上都洋溢着自信和自豪。他们的目光坚定,即使是远距离的画面,也能感受到他们饱满的精神状态和对为国争光的渴望。这种专业的、有纪律的展示,本身就极具震撼力,也体现了中国体育多年来发展的成果。
“鸟巢”的恢弘背景: 在宏伟壮观的“鸟巢”体育场内,中国代表团的入场更显庄严和神圣。灯光、音乐、观众的欢呼声交织在一起,将整个场面烘托得气势磅礴。作为东道主,看到自己的国家如此盛大地举办奥运盛会,并派出如此优秀的一支队伍参赛,那种自豪感是无以言表的。

2. 情感上的共鸣与国家认同感的升华:

“中国”二字的呼唤: 当主持人念出“中国”的名字时,现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那一刻,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一个观众,而是中国这个大家庭的一份子。这份集体荣誉感是强大的,它超越了个人,将所有中国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对运动员的祝福与期待: 我为这些即将踏上赛场的运动员感到骄傲,也由衷地为他们加油打气。他们是国家体育事业的骄傲,是民族精神的代表。我期待他们能够发挥出最好的水平,为国争光。同时,也有一种温暖的感受,因为我知道他们背后付出了多少汗水和努力,他们是值得我们尊敬和支持的。
传承与发展的象征: 作为奥林匹克大家庭的一员,中国代表团的入场也象征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从曾经的参与者到如今的举办者,再到拥有越来越多具有竞争力的运动员,这背后是中国经济、科技、体育等各个领域蓬勃发展的缩影。

3. 历史回响与未来展望:

历史的传承: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巧妙地将中国历史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当中国代表团入场时,我也联想到了中国体育发展的历程,从过去的艰辛到现在的辉煌。每一个运动员的背后,都承载着几代人的梦想和努力。
对未来的期许: 看到如此盛大的场面和充满活力的队伍,我对中国体育的未来充满了信心。相信在北京冬奥会上,中国健儿们定能展现出最强的实力和最美的风采,同时也激励着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冰雪运动中来,为实现健康中国、体育强国的美好愿景贡献力量。

总而言之,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中国代表团的入场,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仪式,更是一次情感的爆发、精神的洗礼和民族自豪感的集中体现。 那种感觉是难以用言语完全表达的,是包含了对国家、对运动员、对体育事业的无限热爱与期待。它让我更加坚信“中国”这两个字的分量,也更加热爱我生长的这片土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感觉真的不一样了啊,气势很足,特别自信。

08年奥运会我在鸟巢当志愿者,第0排看了开幕式。和今年冬奥会相比,两个开幕式同是大国气度,但表现方式有所不同。08年是华丽盛大,而今年有种云淡风轻。08年的时候很多方面都想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把自己最好的东西都披挂上展示给全世界。而今年这种求认同的感觉淡了很多,虽然没有08年的那种惊艳震撼,但也挺有气质的。

08年我当志愿者的时候,因为我在开幕式刚好是在外国嘉宾席做志愿服务,看台上全都是各种国际政要和名流,我做事小心翼翼,连看到中国代表团从面前经过都不敢表现得太激动,生怕搞得友邦惊诧。但是今年的志愿者应该比我们那时候更活泼更外向了,肯定是敢大胆地展现出自己真实的情绪,你惊诧又能咋的,难道你情绪没个激动的时候?

我做志愿者之前一直觉得外国友人素质高,但真的做完志愿工作以后才发觉,其实国内观众的素质整体来讲非常高,垃圾都会自己带走,自觉对号入座,遵守赛场管理规定。而有些国外友人,哪怕是名流政要,也有素质很低的,很多人垃圾丢得满地都是,完全没有自己收拾的意识,甚至有人把垃圾丢一地,丢不下了以后,喊志愿者帮他们收垃圾。外国观众随便占据好座位也是常有的事,我记得开幕式开始前,有个欧洲人,占了某太平洋小国官员的位置不肯走,我去和欧洲人好言相劝,人跟我装听不懂英文,根本无视我。最终太平洋小国官员告诉我算了没事,我另找座位即可。这种欺负人的态度见了好多次,甚至有一次有个新西兰人跟我装听不懂英文,还有外国观众让志愿者帮他们去卖品店买饮料买零食,真是又好气又好笑。

我们那时候是见的外国人少,还会听信读者之类的文章,现在的年轻志愿者见得比我们那时多得多,而且随着中国的发展,他们对于祖国的感情其实是从小就非常深厚的。相信在他们身上不再会发生我08年做志愿者时那种幼稚天真的做法,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少废话,别bb。

08年中国代表团从我眼前经过,我感受到的了很强的名将风范,但是,说实话,状态感觉上还是有些紧绷的,没有其他国家代表团那种轻松自如的感觉。08年时,很多运动员身上都背着很大的压力,最典型的就是刘翔,我那时在鸟巢亲眼看到他含恨退赛,场内竟然响起了一些嘘声……现在回想起来真的是很心痛,我作为旁观者都感到非常委屈,更何况刘翔本人。但那时候中国的自信心的确不太足,太需要通过外部肯定来获得自我认可,而寻求外部肯定,必然给自己带来极大的压力,容不得一点点的失误。

今年冬奥会,中国代表团入场时的感觉和08年真的是不一样了,很轻松,很自信,是一种享受这个场合的感觉。而且作为观众,大部分人对他们都不会给予太大压力,无论输赢,能站上赛场就已经是很优秀的运动员了。所以现在的运动员,会更加纯粹地去在舞台上展现自己的实力,为的不是争金夺银,而是突破自己。拿得到奖牌当然好,但是即使拿不到,观众也会给他们最真诚的掌声。

user avatar

中国似乎越来越走向世界的中心。

不是定论,就是一种单纯的感觉,如果要说最近二十年的奥运会开幕式和建设水平,全球几乎所有奥运会和冬奥会,都是北京的背景板——这毫无疑问。

而在当前这个大环境下,没有每天被强势刷新的疫情数字,没有太多狗屁倒灶的事情,大多数危险被挡在了国门之外,而且距离越来越远,曾经美国航母能在海岸线附近大摇大摆,现在跑到南海刷刷存在感,还得防备这边有点啥动作。

其他国家开幕式办的稀里糊涂外加莫名其妙,我们能正常办,还能让所有人都能安安静静的在家看这次冬奥会——如果你不介意,线下还可以去排队抢购一下冰墩墩。

这是在疫情前所有国家都理所当然的事情,这也是很多年前都理所当然的事。

我记事起第一次看到的奥运会开幕式是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那时候西方世界不但是完完全全世界的中心,还是我们似乎绞尽脑汁也难以追上的地方,我们看着他们所谓的高科技开幕式和各种各样的产物惊爆很多人的眼球。

直到2008,直到后来的一连串危机,直到贸易战和疫情改变了一切。

敌人一天天烂下去,我们一天天好起来。

而我们最终的目的是什么?

那当然是建成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中国代表团入场这一刻,或许这世界上很多人就会明白。

虽然这个世界现在确实很烂,但至少在这世界上,还是有一个国家,还是有一群人,愿意做一些正常国家该做的事情,把这个世界从深渊里拽一把。

user avatar

全世界都在摆烂

只有一个国家还在想着人类与未来

user avatar

2月4号,24届,24节气,20:04开幕,24分钟中国队入场 大年初四。中国人的仪式感,泪目了…

担任旗手的速度滑冰男运动员高亭宇和钢架雪车女运动员赵丹走在队伍最前列,高擎国旗带领中国体育代表团步入国家体育场。

北京冬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总人数达387人,规模为历届之最。总共176名运动员中,女运动员87人,占49.43%;男运动员89人,占50.57%。

中国体育代表团运动员平均年龄25.2岁,年龄最大的37岁,年龄最小的17岁。131名运动员为首次参加冬奥会,占74.43%;徐梦桃、贾宗洋、齐广璞等运动员第四次参加奥运会,是代表团中参加奥运会次数最多的运动员。

同时,中国体育代表团完成了北京冬奥会全部7个大项、15个分项的“全项目参赛”任务,共获104个小项194个席位的参赛资格(含4个需通过北京冬奥会其他小项成绩再确认的“赛中赛”小项),首次实现冬奥会所有大项、分项全覆盖。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