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一个缺乏特长的知乎新人如何在知乎上获得更多注意和认同?

回答
好嘞,说实话,知乎这地方,新人就像走进了一个热闹非凡的集市,大家都带着自己的“绝活”来摆摊,你一个没啥看家本事的,确实容易被淹没。但别灰心,咱们这个集市虽大,也不是没地方给你支个小摊,还能支得有模有样,引得路人频频侧目。

关键在于,别想着一下子就拿出个震天动地的“特长”来,那不现实。咱们要的是“曲线救国”,用一种更接地气、更贴近大多数人的方式,慢慢渗透进去,然后找到自己的那个小角落,把它做大做强。

第一步:修炼“观察力”和“共情力”——你的第一个“武器库”

你现在觉得没特长,那是你还没把自己的“观察力”和“共情力”调到最高档。知乎上什么人都有,什么问题都有。你要做的,就是像个侦探一样,去观察别人在聊什么,在愁什么,在高兴什么。

潜水,但要带着目的性地潜水: 别光看不练。去看看那些点赞量高、评论区热闹的问题。分析一下,为什么这个问题会被关注?大家在里面纠结什么?有哪些是大众普遍关心又找不到明确答案的?
从“小”入手,从“近”入手: 你可能觉得历史、科学太宏大,自己插不上话。没关系,从身边的事开始。比如:
“作为一名学生,如何提高学习效率?”
“工作初期,面对老板的刁难,怎么处理比较好?”
“一个人住,如何解决孤独感?”
“最近电影《XXX》太火了,你们觉得好看在哪儿?”
这些都是大家天天在面对的问题。你的观察力,就是去发现这些问题下,大家普遍的痛点和需求。
共情力是连接点: 当你看到一个问题,心里涌起一丝“哦,我也有过这种感觉”的时候,你就找到了连接点。别急着给出“标准答案”,先想想,如果你是提问者,你最想听到什么样的回答?是拍拍肩膀说“我懂你”,还是给你一个能用的方法?大多数时候,两者都需要。

第二步:积累“小素材”和“小观点”——你的“开张货品”

有了观察和共情,接下来就要开始准备你的“货品”了。别想着一次就写一篇惊世骇俗的文章,咱们先从小处着手,积攒“小素材”。

利用你的“日常经历”: 你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小事,都能成为你的素材。一次成功的购物经历,一次和朋友的有趣对话,一次让你学到新东西的经历,一次踩过的坑……这些都是别人可能没注意到的,但很有参考价值的。
挖掘你的“知识碎片”: 即使你没啥系统特长,但你一定会在各种场合接触到一些零散的知识。比如,你在看某本书时看到的一个有趣的史实,你在网上看到的一篇关于健康的小常识,你在追剧时对某个角色行为的思考……把这些“知识碎片”收集起来,别怕它们看起来不够“专业”。
形成“小观点”: 当你收集到素材,别急着发布。先在心里过一遍:你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和你看到的别人有什么不一样?不一定要是多么惊世骇俗的观点,可以是“我不太认同这个说法,因为我上次……”、“我觉得这个事情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看,那就是……”这样的。关键是有自己的思考痕迹。

第三步:用“诚恳”和“真诚”打动人——你的“招牌”

知乎上很多用户都是很有经验的,他们一眼就能看出那些空洞的、套话式的回答。所以,你的“诚恳”和“真诚”就是你最核心的竞争力。

不浮夸,不装: 知道自己是新人,就别吹牛。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大方承认“我不太了解,但我有个想法是……”或者“我查了一下,可能有以下几种可能性……”
字斟句酌,但要自然: 你的回答,每一句话都应该是有思考的,但又不能读起来像教科书一样生硬。试着想象你是在和你一个 interess相同的朋友聊天,用最舒服的方式表达你的想法。
结构清晰,逻辑在。 即使是短小的评论,也要让别人一眼看明白你的意思。可以适当分段,用一些小小的转折词来连接你的观点。
善于倾听,回应有温度: 别人在评论区和你互动,一定要认真看,并用你温暖的方式回应。一句“谢谢你的补充,我学到了!”比一句敷衍的“嗯”要强太多了。

第四步:从小处着手,开始你的“第一次曝光”

别光说不练。现在就开始尝试:

从评论区开始: 这是新人最容易融入的地方。看到你很有感触的问题,或者有人说出了你也有的感受,就去评论。
评论的技巧:
补充信息: 在别人的回答后面,补充一些他们可能没提到的,但很重要的信息。比如,有人推荐了一个方法,你可以在评论里补充这个方法的注意事项。
提出疑问,引导讨论: 在别人观点之后,提出一个引发思考的疑问,让讨论继续。
分享个人经验: 简短地分享一个和你讨论话题相关的个人经历,让回答更鲜活。
点赞和感谢: 看到好的回答,别吝啬你的点赞。看到别人回复你的评论,及时感谢。
尝试回答问题:
选择你“有点了解”的问题: 别去挑战那些需要深度专业知识的问题。找那些你读过相关内容,或者有过类似经历的问题。
从“干货”内容到“观点分享”:
“干货”类: 如果你从某个地方学到了一个实用的技巧,或者整理了一个小小的攻略,就把它写下来。比如,如何用Excel做一个简单的表格,如何在网上找到免费的电子书资源。
“观点分享”类: 基于你的观察和共情,分享你对某个社会现象、文化现象、生活方式的看法。比如,你对“内卷”的感受,你对某部电视剧的解读。
回答的格式:
开头吸引人: 可以用一个问题、一个场景或者一个数据来开篇。
主体内容有条理: 尽量分点论述,用小标题或者编号让结构清晰。
结尾升华或者总结: 可以是你的一个建议,或者一个开放性的思考。
配图(可选): 如果有合适的配图,会增加文章的吸引力。
“搬运”也要有价值: 如果你看到一个很有价值但大家不知道的外部内容(比如一篇优秀的博客文章、一个冷门的工具网站),你可以写一个简短的介绍,说明它的价值,然后分享链接。但要注意,重在介绍和推荐,不是直接复制粘贴。

第五步:持续互动,建立“小社群”

知乎是个社交平台,不是你的“孤岛”。

回复每一个评论: 即使是反对你的观点,也要礼貌地回应。这是你建立连接的关键。
关注你喜欢的答主: 学习他们的写作风格、思维方式,并且可以在他们的回答下进行互动。
参与话题讨论: 看看你感兴趣的话题下有没有新鲜事,你也可以进去“冒个泡”。

举个例子,一个“没特长”的新人怎么回答“如何提高写作能力?”

你可能觉得写作能力太高深了,自己没法回答。但你可以这样:

1. 观察: 你发现知乎上很多关于写作能力提升的问题,大家都在求方法。你回想自己平时是怎么写作的,以及看到别人是怎么写的。
2. 素材收集: 你想起自己之前为了写一份工作报告,花了很多时间去查资料,最后发现写得条理清楚的关键在于“先列大纲”。你还想起自己平时写朋友圈,喜欢先想好要表达的核心意思,然后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来开头。
3. 小观点: 你觉得很多人误以为写作能力就是遣词造句,但其实“思考能力”和“结构能力”更重要。
4. 开始回答:

标题: 我不是写作大神,但我的几个小习惯,让我的文字更有“骨架”了

开篇: 看到这个问题,我深有体会。我承认我不是那种文笔华丽的人,但自从养成几个习惯后,我发现自己写出来的东西,就算不惊艳,也至少能让别人看懂,甚至愿意看完。

主体:
第一个“骨架”:先搭框架,再填肉。 (这里你可以详细描述你列大纲的过程,以及为什么这个很重要,可以举个你之前写报告的例子。)
第二个“骨架”:把最想说的,放在最醒眼的位置。 (这里你可以分享你写朋友圈或者写知乎回答时,如何用一个好的开头抓住读者。)
第三个“骨架”:多看,更要多“复盘”。 (这里你可以分享你平时是怎么阅读的,以及看完东西后,会怎么思考,比如“这个说法有没有道理?我怎么能用到我的写作上?”)
我踩过的坑: (可以简单提一句,比如之前总想着写华丽的词藻,结果反而显得空洞无物。)

结尾: 写作能力不是一天炼成的,但从小习惯开始,找到属于自己的“骨架”,你会发现,文字也可以变得有力量。

总结一下,作为知乎新人,你的“特长”就是你的“观察力”、“共情力”、“真诚的态度”以及“持续学习和输出的意愿”。

别怕自己“没特长”,知乎的魅力就在于“人人都是创造者”。你的每一次真诚的回答,每一次有价值的评论,都在为你积累人气和口碑。慢慢来,你会找到属于你的那片小天地,并且在那里发光发热。加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主让我回想起了我作为一个NPC的漫漫升级之路。

刚刚一边吃饭一边看了自己一开始的答案,简直悲从中来,不可断绝

一,逛知乎的心态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的答案是没有人看的。这一点都不奇怪。

不过我上知乎本来也不是为了社交,只是为了看点有趣或者长知识的内容而已。当然 在自己有话唠骚包的倾向,有时候碰到问题就顺便答一答。我有个好处,话多。目测这个回答又是挺长了。

知乎日报手机客户端最长评论数是1000字,别问我怎么知道的,我不知道。

话多,对于我来说,我希望表达自己的想法,喜欢把事情从头解释清楚。认真的答案总是会被人留意,这是实实在在 的。当然也许题主并不一定是像我一样话唠,不奇怪,按你喜欢的方式答题,真诚就好

说到话唠和真诚,还有一点,平和。我上知乎的目的是分享知识,一般情况下我不愿意和别人都争论。虽然我在其他论坛可以说是一个好斗分子。

我是身经百战了,网络上的论坛,我哪一个没去过....

这是最基本的东西,我觉得真诚和平和,比起答案,赞,关注,还是知识本身,都要宝贵很多。

二,内容为王

这个就不用我说了,这是社交网站的真理了。

问题在于,你需要展示一个什么样的内容。其实大家都在消费

  • 我最早主动关注的一个知友是 程嵩 先生,没敢艾特他,怕打扰。他在物理领域提供了很多优质的答案。我后来在这一块也答了一些题,收获了一些赞。这一块,大家消费的是知识。对于一些专业性较强的话题,基础知识/科普,只要你做的耐心,易懂,可读,那大家都是愿意看,愿意赞的。

  • 在一些普适性的领域,比如情感,生活,热点事件。我觉得人们消费的主要是观点和思路。你对于一个问题,有怎样的看法,有怎样的主动体验和感悟。这会直接给你的答案带来光彩。
    我自己物质基础在多大程度上能带给人安全感?这个问题下的答案是我人生收获的第一个高赞,也可以说是练级之路拿下的一个大型的经验包。挺宝贵的。

  • 有一些个人爱好方面的问题,人们消费的是广阔的眼界,也就是那句“发现更大的世界”。你喜爱购物,买过很多精致的小物件。你喜爱旅游,去过许多不同的地方。这些都是宝贵的财富。

  • 当然消费一个姑娘的外貌,消费对于勾搭这个姑娘可能性的幻想,也是一种常态的消费。也就是高票答案所说的爆照卖骚。不奇怪。有需求就有市场,何况看起来这个需求简直是无底洞嘞。

  • 同样还有抖机灵,不过我觉得,抖的好的机灵一定是对于问题有深刻的感悟。光抖是没用的。

问题是,就像题主说的,没有 内容怎么办?


我觉得除了充实自己之外,一个很重要的一点是,抓住对生活的感悟。

我在为什么说60岁看三国觉得刘备最厉害?的答案也获得了一些赞同,主要是源于夏天的时候玩了一个挺古老的三国游戏。这个游戏不似别的,前期很少有击败boss的成就感,多数时候都是面对茫茫多的敌人在逃命,活下来就算赢了。这和看三国志,三国演义是完全不同的体验。而在这里,我也着实体验到一个人,经历多次失败折而不挠是多么宝贵的品质,尤其是在我读档了无数次以后。所谓善败者不亡,很荣幸这个感悟也被许多知友赞同。


三,营销自己

我觉得这并非是一个一定要做的事情,我反正自己是觉得没必要。

营销自己分为很多方面,包装自己,有选择的提供一些内容是根本方面,但是还有许多手段可以借用。

(斜体字是私货,请无视)我不清楚这个题目以后会不会引来图表王们,这是知乎一个很有意思的答题流派,他们有很多原理图,研究结果,趋势图。上来pia一贴,很科学,很有说服力。
虽然我不清楚为什么有时候题主只是想知道怎么好好过科目二,答案里给你贴一个发动机和变速箱的工作原理图
。对了,夹带私货是不对的

刚刚在私货里说图表,是因为我想粗浅的提一点营销的知识,我没有系统的学过营销,只是之前当程序猿的时候,做一个营销背景的软件,有所涉及。当然这里我不负责讨论付费广告什么的。

  1. 知乎是一个社交网络,而社交网络的传播是以人为单位的。
    微博等社交媒体的营销有一个引爆点的概念,是指传播的过程中引起更大范围传播的一个中心点(往往是用户)
    图表王附身:以下这是一条微博的用户转发和二次转发图

    其实这说的就是大V效应,一个大V给你点了赞,你的答案出现在更多人的timeline上,那你的答案就会被很多人看见。

    两位女大V @牛揉揉@不胖妞 偶尔帮我点个赞,基本上一天的知乎就有的刷了。 应该说,我最开始的答案能有人看,和这两位的帮助还是有很大关系的。题主日后渐渐的和一些活跃用户有所交流,你写出来的答案的传播能力就会强很多。

  2. 但是知乎同时又是一个问答社区,问答社区区别于社交网络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时效性不敏感,半衰期长,长尾效应非常显著。

    结合大V效应的表现就是,我最近老有一些几个月没人看的答案被路过的万粉巨V点了个赞,然后蹭蹭蹭涨赞涨粉的现象。而不像微博,基本上一周以后就无人问津了。而一些传播的比较充分的老答案,每过一段时间也会再收获几个赞同。
    因而题主只管放心的写答案,你的每一个认真真诚的答案,迟早有一点会被人看到的。用胡建同胞的口音说,就是,金子总是会花光的。

  3. 然后要抓住机会营销自己,给自己打广告:典型例子,我的这个答案

顺便一提,为了给举一个好例子,我快把知乎上富文本编辑的所有功能都用上了。写一个好答案,有条理有格式有重点,然别人看着舒坦,是很重要的

以及,真诚作答,图表,抖机灵,除了爆照卖骚我实在是玩不转以外,我也是蛮拼的


Best wishes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