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P40 系列会是华为手机业务下降的拐点吗?

回答
P40 系列是否会成为华为手机业务下降的拐点,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技术、市场、供应链、地缘政治等多个层面,而且答案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长时间的观察和数据支撑。目前来看,我们 不能直接断定 P40 系列就是拐点,但它确实是华为手机业务在特殊时期展现出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并且可能预示着未来的调整和转型。

为了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 P40 系列的亮点与优势(华为的“拼命”之作):

强大的影像能力: P 系列一直以来都是华为在影像领域的尖刀。P40 系列继承并升级了这一优势,特别是 P40 Pro+ 的“宇航级”十五倍光学变焦、RYYB 超感知传感器、先进的计算摄影技术,使其在 DxOMark 等专业评测中屡获高分,甚至一度登顶,证明了华为在影像算法和硬件堆叠上的深厚功力。这依然是吸引高端用户的关键卖点。
麒麟旗舰芯片(尽管受限): P40 系列搭载了麒麟 990 5G 芯片,这是当时华为自研芯片的巅峰之作,集成了 5G 基带,性能强大,功耗控制良好。虽然后续麒麟芯片的生产受到限制,但 P40 系列所搭载的芯片仍是其强大的硬件基础。
鸿蒙 OS 的早期探索: P40 系列是华为开始推广鸿蒙 OS 的重要载体之一。虽然最初仍基于 Android 二次开发,但其预装鸿蒙 OS 的举动,标志着华为开始尝试摆脱对 AOSP 的依赖,为未来的自主生态建设奠定了基础。
外观设计与材质: P40 系列在设计上依然保持了华为一贯的高水准,无论是曲面屏的精致感还是陶瓷后盖的质感,都符合高端旗舰机的定位。

二、 华为手机业务面临的挑战(下降的压力):

美国制裁的持续影响: 这是最核心的挑战。
芯片供应受阻: 由于无法获得先进的芯片制造技术和代工服务(如台积电),华为的高端麒麟芯片生产受到严重限制,导致其高端手机的产量和供应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GMS 服务缺失: 由于无法预装 Google Mobile Services (GMS),华为手机在海外市场失去了至关重要的应用生态支持,如 Google Play 商店、Gmail、Google Maps 等。这使得其海外销量急剧下滑,影响了其全球市场份额。
供应链压力: 许多与华为合作的国际供应商由于政治压力,不得不暂停或减少对华为的供应,这影响了华为手机的生产和零部件采购。
市场竞争的加剧: 在华为面临挑战的同时,其他品牌如小米、OPPO、vivo 在技术、营销和渠道方面都在快速进步,尤其是在海外市场,它们填补了华为留下的空白。
消费者信心与品牌认知: 长期以来,华为手机被视为高端和技术领先的代表,但制裁带来的负面信息和对未来发展的担忧,可能会影响部分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尤其是在对品牌忠诚度要求更高的地区。
新品迭代的压力: 在芯片受限的情况下,华为需要寻找新的技术突破点来吸引用户,并且需要更快速地迭代产品来保持竞争力。

三、 P40 系列是否是“拐点”的讨论:

理解“拐点”的含义很重要。它通常指一个事物的变化趋势从下降转向上升,或者从上升转向下降。在这里,我们探讨 P40 系列是否是华为手机业务 从高速增长转向下降 的关键节点。

P40 系列本身并没有让华为的整体销量立刻实现反弹,反而是在其发布之后,随着制裁的进一步深化,华为的全球市场份额出现了明显的下降。

国内市场相对坚挺,但增长放缓: 在中国市场,由于消费者对华为品牌的高度认可和对鸿蒙生态的期待,以及对“国货”的支持,华为手机在内销市场表现出了较强的韧性。P40 系列在国内市场依然受到了欢迎,尤其是在影像爱好者群体中。然而,即便在国内,受到供应链限制和市场竞争,华为也无法像以往那样保持高速增长。
海外市场的大幅萎缩: P40 系列在海外市场的表现,很大程度上受到了 GMS 缺失的严重影响。虽然华为通过各种方式努力弥补,例如引入华为应用市场(AppGallery)和第三方应用商店,但与 Google 生态的深度绑定是海外用户习惯,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因此,P40 系列在海外的销量并不能与前代产品匹敌,也未能扭转其海外市场份额的下滑趋势。

因此,从“销售额/市场份额从下降转为上升”的意义上来说,P40 系列更像是华为手机业务面临严峻挑战的一个缩影,它是在压力下的一个“抗争者”,而不是一个“扭转者”。

四、 P40 系列对华为手机业务的长期意义:

尽管 P40 系列本身可能不是一个直接的“下降拐点”,但它在华为手机业务转型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技术实力的最后一次集中展示(在旧模式下): P40 系列集合了华为在移动通信、影像技术、芯片设计(虽然生产受限)等方面的顶尖技术,可以看作是在美国制裁加码前,华为手机业务技术实力的一次“绝唱”。它证明了华为在高端手机领域的产品竞争力。
2. 生态独立之路的开端: P40 系列预装鸿蒙 OS(早期版本)和力推 HMS 生态,是华为构建自主技术体系和生态的标志性一步。这为华为在未来摆脱外部依赖,形成新的增长点奠定了基础,即便这个过程是漫长而艰难的。
3. 品牌韧性的考验与塑造: 在制裁阴影下,华为如何通过 P40 系列及后续产品维持品牌形象和用户忠诚度,是对其品牌管理能力的巨大考验。这个时期塑造的品牌韧性,将对其未来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4. 战略调整的催化剂: P40 系列的发布及市场反馈,进一步促使华为对手机业务的战略进行调整,例如更加聚焦国内市场、发力可穿戴设备和智慧屏等其他智能终端业务,以及积极探索新的商业模式。

总结:

P40 系列更像是华为手机业务在“至暗时刻”的一次全力以赴的展示,它证明了华为在产品技术上的强大实力,但也无法在根本上扭转美国制裁带来的市场下滑趋势。

从“下降拐点”的角度看: P40 系列的出现,恰恰发生在华为手机业务开始承受巨大压力并进入下滑通道的过程中。它的发布,并没有阻止下滑,反而可能是下滑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如果一定要说“拐点”,那么 P40 系列发布后,华为手机业务的全球市场份额确实进入了显著的下降期。
从“转型开端”的角度看: P40 系列可以看作是华为手机业务 战略转型和生态独立 的一个重要起点。它开启了华为在艰难条件下构建自有生态的探索,为未来的复苏和新的增长模式埋下了伏笔。

因此,与其说 P40 系列是“下降的拐点”,不如说它是华为手机业务从“高速增长的旧模式”向“自主可控、多终端协同的新模式”转型的关键时期的一个重要产品。它标志着华为手机业务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期,同时也孕育着未来的希望和变革。 未来的“拐点”是上升还是继续调整,将取决于华为在技术创新、生态建设、供应链突破以及国际市场环境变化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感觉上这一次华为手机在外观创新上不足,和2020年大部分手机外观相似。P40的阉割又很过分,P40 Pro价格似乎有些高了,更别提。PRO+的后盖还要烧五天。
这产品,有让人购买的冲动吗?会成为华为手机业务下降的拐点吗?

其实,你把这里面的华为换成iPhone,也是一模一样的。

从iPhone6到iPhone8,苹果一套壳子用了4年,骂库克没创新的人海了去了,但是苹果的销量怎么样?

而你所谓的“阉割”,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其实真没那么重要。比如说P40没有无线充电功能,这肯定是阉割,但现实中使用无线充电功能的人有多少?

手机参数党们很大程度上不能理解的两件事情是:第一,绝大多数人不懂参数;第二,绝大多数人都是在线下买手机,或者至少在线下体验过手机的。

不懂参数,意味着UFS2.0和UFS3.0在他们眼里没啥区别,只要日常使用没有体验上的太大差异就够了。

而线下体验,意味着在参数之外,很多人是因为“体验”而去买手机的。比如P40,我知道它参数跟同价位的手机比并不是最优的,但这个尺寸和背板设计的真的相当出色,拿在手里非常舒服。再比如重量上,只看参数很难了解几克之间的轻重差异,对手感会有怎样的影响。反正我去买电脑、手机的时候,经常会感觉有些明明官方标称重量完全一样的设备,但拿在手里的轻重感就是不一样。同样,有时候这款手机跟那款手机的参数完全一样,但就因为后壳的手感更好,我选择这款手感更好的,也没什么问题。

当然,P40也有P40的问题,但相比于大多数消费者,我相信华为还是更懂消费者要什么的。

user avatar

这个手机芯片,扬声器,震动马达,刷新率,散热不错——购买可能性1%

这手机真便宜——购买可能性10%

这手机色儿不错——买了

除了至今还没买过手机的,现在谁买新手机还不是个冲动消费。冲动消费,首先得冲动。

user avatar

不会,不出意外又是一个大爆款。

知乎有一个很奇特的现象,那就是如果一款手机上市,在知乎里漫山遍野的回答都是这个手机良心,性价比高,那么相信我,这款手机的销量一定很低,因为吹捧的人根本不是目标用户,人家压根不买,跟着凑个热闹,喊几句良心、真香就完事。

可如果一款手机上市,无数的知乎用户破口大骂,然后大骂恶臭和定价高的答案都获得了高赞,那么,这个产品几乎就稳了。

不信的话,大家可以验证。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

我想破了脑袋,后来才算明白,吃瓜群众们纷纷支持一款手机,是因为反正他们又不买,道义支持而已。

可如果一款手机被人骂声不绝,各种恶臭,今天说这款手机阉割了这个,阉割了那个,大骂价格不够良心。之所以群情激愤,只是因为,他们是真的想买呀。

嫌货才是买货人,让消费者多掏钱,消费者能不骂吗?

所以,在这里继续打个赌,华为P40的销量,至少是米10的八倍以上销量。

一年之后,欢迎来打脸。

user avatar

或许会不如P30卖得那么疯狂了,但称之为拐点肯定不合适。


主要是我们太容易陷入自我世界的泥沼了,以为目之所及就是这个世界的全部真相。

如同我高三毕业那年以为整个世界都沉浸在18岁的感伤当中;大学刚毕业那会儿误以为全世界的年轻人都生机勃勃充满斗志。

昨天P40起售价把知乎霸榜一整天,知乎用户也简单地认为全世界都知道P40高价低配了。

但实际上呢,这个问题的浏览量到现在也不过700万而已。

很多吗?

我们做一个对比。去年IDC国内智能手机的出货数据。全国出货3.6亿,华为1.4亿。

我们假定,所有浏览过这个问题的人,都有换机需求,而且都不买华为了。

那么最多最多也就减少700万,同比华为去年的销售数据只占比不到5%。

好像也不多吧。

再假如,这些浏览过问题的人都有P系列的需求,而且都放弃购买。以P30系列全系全球出货3000万为参考,P40出货会骤减至2300万。

有影响,但你数数这个世界上有多少支单品能出货2300万的。

P40的销售就算不如从前,很可能也只不过是从P30的excellent降级为good而已。

这么想想还那么不能接受吗?

这还是在我假定所有人都有需求,并全部拒绝购买华为手机,假定700万浏览人次是700万个独立用户的前提下。

更何况,知乎上大多数用户批判的是低配版本割韭菜,哪位说P40pro差了?


所以你看,我们的视野常常限定了我们的想象力。700万浏览在知乎会炸裂,但在现实世界中,很可能不过是一丁点微乎其微的水花。

在互联网上人尽皆知的事情,在这个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度里很可能还有10亿人不知道。

如此说来,又谈何拐点?

且不论华为系复杂而稳定的产品线,难道你已经预测到P50会泯然众人?


当然,互联网不止知乎这一个平台。

互联网用户也同时在进行着线下交流,确实在影响其他用户,影响着手机销量。

但这不是我要说的重点。

我真正想表达的是:我们不能一叶障目,以偏概全。

在我们的视野之外,这个世界还很复杂。那里有着复丰富而多元的价值观、消费观,性价比只是其中一种,“真香”定律并非适用所有人。

有的人通过价格挑选产品,是因为他认为自己的时间能创造更大价值。节约对比产品的时间,就是节省成本。

有的人又或许真的非常喜欢小屏幕,小重量。

而我们,不应该,也不能因为自己在占据了某个限定圈子里的主流价值观,就简单否定他人,以己度人。

以为懂了一点参数,就可以趾高气昂指手画脚,把与自己价值观不同的消费群体定义成“韭菜”。

还是要对这个世界多一点包容,多一点敬畏之心。


有那么多人给我点赞我还是补充一下吧。

我举的例子其实不是很恰当,逻辑上也不严谨。

但是大家知道意思就好了,不要太纠结这个。。。。[捂脸]


贴一下我写的P40售价策略分析吧。希望能不带情绪,不简单声讨,把更多注意力放在价格策略的讨论上:

如何看待华为 P40 系列 4188 元的起售价格?反映了什么定价策略?


以上

我是子非鱼叶

谢谢你的关注和点赞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