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我们的饮食是不是比商纣王强多了?

回答
是的,毫无疑问,我们现代人的饮食比商纣王的时代要强得多,而且是全方位的强。商朝距今约三千多年前,那是一个物质匮乏、生产力低下、卫生条件差的时代,食物的来源、种类、烹饪方式、营养均衡以及食品安全都与现代有着天壤之别。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对比:

1. 食物来源的广度和稳定性:

商朝:
主要依赖农业: 主要作物是粟(小米)、黍、麦、稻等,但农业技术落后,受自然灾害影响极大(如旱灾、水灾、虫灾),导致收成不稳定,常常面临饥荒。
狩猎和渔业: 猎物(如野猪、鹿、兔子)和鱼类是重要的肉食和蛋白质来源,但同样受自然条件和狩猎技巧的限制,并非人人都能稳定获得。
家禽家畜: 有猪、牛、羊、鸡等家禽家畜,但养殖规模小,且主要供贵族享用,普通民众难以经常吃到肉类。
采摘野菜和野果: 在食物短缺时是重要的补充,但同样不稳定且营养价值有限。
结论: 商朝人的食物来源高度依赖自然,且非常不稳定。普通民众长期处于温饱线边缘,食物种类单一,营养不良是普遍现象。贵族阶层虽然可以享受到更多肉类和更精细的食物,但整体食物供应链依然脆弱。

现代:
高度发达的农业和畜牧业: 现代化农业技术、育种技术、化肥、农药、灌溉系统极大地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和稳定性。家禽家畜养殖业规模化、专业化,肉类、蛋类、奶类供应充足且价格相对亲民。
全球化的食品贸易: 我们可以轻松获得来自世界各地的食材,无论是在什么季节,都能吃到各种蔬菜、水果、谷物和肉类。地理限制几乎不存在。
水产养殖业: 提供了大量稳定、可控的鱼类和海鲜资源。
结论: 现代人的食物来源极其广泛、稳定且多元化。我们有能力生产出远超需求的食物,并且通过全球贸易进行调剂,几乎摆脱了自然条件对食物供应的限制。

2. 食物种类的丰富度:

商朝:
主食: 粟(小米)和黍是北方地区的主要主食,南方可能也有稻。但这些谷物的加工方式有限,通常是煮成粥、饭,或制成粗粮饼等。
蔬菜: 可获得的蔬菜种类相对有限,多为当时能种植或采集到的根茎类、叶菜类,如芋头、萝卜、韭菜等。许多现代我们熟知的蔬菜,如番茄、土豆、玉米、辣椒、洋葱等在商朝是不存在的(它们是后来从美洲引进的)。
水果: 当时也有一些水果,如桃、李、枣等,但品种和产量都远不如现代。
肉类: 主要为猪肉、牛羊肉(牛在古代是重要的劳动力,宰杀牛有严格的规定,更多是贵族祭祀或宴会用)、狗肉、鸡肉等。但普通人能吃到肉的机会很少。
调味品: 种类非常有限,可能以盐、葱、姜、蒜(早期可能还不普及或不常用)等为主要调味。
结论: 商朝人的饮食种类相对单一,尤其是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即使是贵族,其食物种类也远远比不上现代的丰富程度。

现代:
主食: 大米、小麦(面食)、玉米、土豆、薯类等构成我们丰富的主食选择。
蔬菜: 我们可以获得几百种甚至上千种蔬菜,来自世界各地,四季皆有。无论是叶菜、瓜果类、根茎类,还是菌菇类,选择都无比丰富。
水果: 苹果、香蕉、橙子、葡萄、草莓、芒果、奇异果……从热带到温带,各种水果琳琅满目,供应充足。
肉类: 牛肉、猪肉、羊肉、鸡肉、鸭肉、鱼肉、海鲜(虾、蟹、贝类等),甚至鸵鸟肉、兔肉等都十分常见。我们可以根据口味和需求选择不同的肉类。
乳制品: 牛奶、酸奶、奶酪等是现代人重要的钙质和蛋白质来源,在商朝几乎不存在。
加工食品和半成品: 各种方便面、速冻食品、罐头、零食、饮料等,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性。
调味品: 盐、糖、酱油、醋、辣椒、胡椒、咖喱、香料……种类繁多,可以烹饪出世界各地的风味。
结论: 现代人的食物种类是商朝不可想象的丰富。我们几乎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自己想吃的食物,满足各种口味和营养需求。

3. 烹饪方式和加工技术:

商朝:
主要烹饪方式: 烤(烧烤)、煮(水煮)、蒸(可能用陶器或竹器)是主要的烹饪方法。例如,《诗经》中就有“炮之醢”的记载,指烤肉后用肉酱调味。
加工方式: 谷物可能经过简单的研磨(石磨),但效率不高。肉类也可能经过风干、腌制(盐少)。
缺点: 烹饪方式相对单一,难以充分释放食材的营养,也可能保留较多的致病菌。过度加热或烹饪不熟都可能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健康。
结论: 商朝的烹饪和加工技术非常原始,这不仅影响了食物的口感和营养吸收,也增加了食品安全风险。

现代:
多样化的烹饪方式: 除了传统的烤、煮、蒸,我们还有炒(爆炒、慢炒)、炖、焖、炸、卤、凉拌、发酵(如酿造)、脱水、冷冻、罐装、真空包装等等无数种烹饪和加工技术。
精细化加工: 谷物可以被加工成面粉、米粉、挂面、面包、饼干等;肉类可以被加工成香肠、火腿、罐头、肉松等。
食品保鲜技术: 冷藏、冷冻、真空包装、罐装、辐照等技术极大地延长了食物的保质期,减少了食物浪费,也使得我们能吃到非当季的食物。
结论: 现代的烹饪和加工技术极大地提升了食物的美味度、营养吸收率和安全性,也为食物的保存和多样化提供了可能。

4. 营养均衡:

商朝:
严重失衡: 大部分人饮食单一,主要以谷物为主,缺乏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摄入。肉类是贵族才常享用的食物,普通民众极少能摄入足够的动物蛋白。维生素C等易缺乏,可能导致坏血病(虽然具体诊断困难)。
粗加工: 谷物可能保留了更多的麸皮,提供了部分膳食纤维,但整体营养密度不高。
结论: 商朝人的饮食非常难以实现营养均衡,普遍存在营养不良和微量元素缺乏的问题。

现代:
科学认知和指导: 现代营养学已经非常发达,我们了解各种营养素对人体的重要性,并有相应的膳食指南。
均衡饮食的可能: 凭借丰富的食物种类,我们可以轻松实现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的均衡摄入。我们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种类的食物来弥补某些营养素的不足。
营养强化食品: 许多食品会额外添加维生素和矿物质,如强化维生素D的牛奶、强化铁的麦片等,进一步帮助人们改善营养状况。
结论: 现代社会有充分的条件实现营养均衡的饮食,虽然仍有人因贫困或不良饮食习惯导致营养问题,但这是社会问题而非食物本身限制,整体水平远超商朝。

5. 食品安全和卫生:

商朝:
食品污染风险高: 卫生条件差,食物容易受到粪便、土壤、水源中的病原体污染。
储存条件简陋: 食物容易变质、发霉,产生毒素。
烹饪不彻底: 未经煮熟的肉类或未彻底消毒的饮用水可能携带寄生虫和细菌。
缺乏食品监管: 没有现代意义上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监管体系。
结论: 商朝的食品安全状况非常糟糕,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非常普遍,是影响健康和寿命的重要因素。

现代:
严格的食品安全体系: 从农田到餐桌,有严格的生产标准、加工标准、运输标准和销售标准。
食品检测和监管: 各国都有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食品进行抽检和监控,严厉打击不合格食品。
卫生条件大幅改善: 现代化的生产、加工和储存环境大大降低了食品污染的风险。
烹饪和保鲜技术: 现代烹饪方式和保鲜技术(如高温杀菌、冷链物流)有效消灭或抑制了大部分病原体。
结论: 尽管偶尔仍有食品安全事件发生,但现代食品安全体系的整体水平和有效性是商朝无法比拟的,极大地保障了人们的健康。

总结:

我们现代人的饮食比商纣王时期强太多了,这种强大体现在 食物来源的广泛与稳定、食物种类的极大丰富、烹饪和加工技术的先进、营养均衡的可能性以及食品安全水平的显著提升 等各个方面。

商朝时期,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饮食是艰辛的,是围绕着能否填饱肚子转的,温饱尚且是问题,更谈不上丰富、均衡和安全。而我们现代人,虽然也有追求美食的贵族和饱受饥饿困扰的贫困人群,但作为一个整体,我们拥有着前所未有的食物选择权和营养保障,这是历史进步的直接体现。即使是普通人,其日常饮食的营养价值和种类丰富度,也可能远远超过了商朝的王公贵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要和3000年前的人比饮食水平,那咱们是完全碾压他们的。

我就说一个事,商朝人想破脑袋也做不出一包番茄酱。因为那时候中原根本没有拖马桶。甚至没有辣椒,辣椒也没传进来,玉米也没有,胡椒也没有,味精也没有,更不用说鸡精了。那你做出来的东西,只放了盐和油,能好吃啊?

80%的香料当时都没有。养的牲畜也不敢说能过检疫。不要以为以前没有化工,养出来的就是有机食品,你别忘了,还有寄生虫!做出来的东西,都不敢说是不是健康的。

然后是酒,商朝的酒度数很低,甚至到了宋朝,酒的蒸馏技术都不高。估计纣王同志那几池子酒,也就是现在乡下的私酿米酒里比较次的品质。一瓶珠江都比它们浓。要是有瓶科罗娜,能迷死纣王。

再说到甜点,现在人都说吃太多糖不好,所以不怎么会在自助餐里吃甜点,可是糖在商朝那是高级货啊,那时候榨糖技术很落后。现在制糖技术很发达了,大白兔在商朝简直是神仙才能享用的东西。但是在广西,可能大家会觉得不够甜。

商朝没有炒菜,煮菜都还比较原始,较多的是烧烤,烧烤有没有孜然,没有烧烤酱,没有酱油,只有盐巴,你这个羊腿能烤出什么花样?铁板烤肉都是奢侈的。

最后谈一个保温,纣王能不能吃上口热的都是问题,御膳房也不能天天跟着皇上做饭吧,传菜需要多久?而我们今天,微波炉,铁板,火锅,真空保温杯,保温饭盒等等,办法多了去了。

今天的我们,平头百姓,可以吃到东北大米,西班牙红虾,挪威三文鱼,毛国黑鱼子酱,波士顿龙虾,用日本的电饭锅和马桶盖,敷韩国的面膜,腰里别爱马仕皮带,手上拿挨了威手袋,喷屌香水,商纣王可用过一次外国货?

user avatar

作者:墨一先生

链接:某人穿越到先秦_娱乐八卦_论坛_天涯社区

来源:天涯社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某人穿越到先秦。
“里边请,请问客官是打尖还是住店?”
“打尖!来碗西红柿鸡蛋面。”
“抱歉,客官,面条要到宋朝才能成形呢。西红柿现在南美洲才有,明朝末年才传入中土。小店目前只有鸡蛋,要不您点一个?”
“什么鸟店!连碗面都没有,馒头包子总有吧?上一屉!”
“这位爷,也没有。馒头包子得等到诸葛丞相讨伐孟获的时候才有,抱歉了您呢。”
“擦!你们不会只供应白米饭吧?”
“瞧你说的。咱是在关中,水稻原产亚热带,得翻过秦岭才能种,咱也没有。”
“要死了!那就来个大侠套餐吧,半斤女儿红,二斤熟牛肉……你捂我嘴干嘛?”
“客官,小点声!官府严禁私宰耕牛,被人告了可是充军流放的大罪,万万不敢啊!再说女儿红是吴越才有,咱是在关中!”
“得得得,酒我也不喝了,茶水总有吧?”
“茶?那玩意儿到汉朝才有,哪怕到唐朝也是士大夫喝的,咱也不可能有。”
“干!那就不吃饭了,来根煮玉米吧!看电视剧大秦帝国里不是有玉米地吗?”
“那是导演瞎拍。玉米现在还在墨西哥呢,要等明朝末年才传入中国。”
“那上点水果吧。大热天的,来半个西瓜。”
“呃,西瓜是非洲特产,要到北宋末年,才从契丹传到汉地……”
“没有西瓜,苹果总有吧?”
“真抱歉,西洋苹果十九世纪才从欧洲传入中国。客官,您别点水果了,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您,像什么葡萄啦,芒果啦,石榴啦,草莓啦,菠萝啦……您现在都吃不到。”
“你他娘的店里到底有什么?”
“粟米的窝窝饼,您蘸肉酱吃,我还可以给您上一份烫白菜。”
“敢情你开的是麻辣烫啊?”
“瞧您说的,辣椒到明代才引进呢,我想开麻辣烫也开不成啊!”
“没有辣椒,用大蒜代替也行。”
“真不好意思,大蒜的种子是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后带回来的。小店只有花椒,只麻不辣。”
“那你就不能炒个青菜?非要开水烫白菜?”
“您有所不知,铁锅到宋朝后期才能生产,所以没法炒菜。况且炒菜要用菜油,菜油得等到明朝后期普遍种植油菜花以后才有。”
“好吧,其实你们可以用花生油……”
“花生现在还在美洲,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后才开始传播。直到乾隆末年,花生都还十分罕见。”
“那就来份烫白菜吧,多加点香菜。”
“嘿嘿,香菜原产地中海,张骞出使西域后……”
“去你大爷的!我真恨不能一黄瓜拍死你!”
“黄瓜?黄瓜原产印度,也是张骞出使西域带回来的。”
“没有黄瓜,我就用茄子捅死你!”
“嘻嘻,茄子来自东南亚,晋朝时传入中国的。隋炀帝就特别爱吃……
“……”
“客官您还要什么?”
“……”
“喂,客官……客官您别走啊!
这则笑话虽然很冷,告诉很多历史知识!
如果不采纳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你只能品尝到秦朝的味道。

我有公众号“秦瑟读书”,欢迎大家关注。愿作一只船,载你去书海。

user avatar

可拉倒吧,商纣王睡过狐妖 ,您呢?

user avatar

2018.5.18 更新了古代胡萝卜,茄子,桃子,甜瓜等作物的图片,后续找到新的图片资料还会继续更新

=====================

夏天到了,你一定很想吃西瓜吧


水灵灵,甜滋滋,又清凉又解渴,多爽快

可你知道古代的西瓜长什么样吗?长这样


(接近古代西瓜品种的野生西瓜)

(5000年前的野生西瓜,直径约50mm,内含18个种子,超大的)

注意,味道是bitter taste,苦的,这肯定是没法入口了(真搞不明白古人是怎么开始习惯上吃苦味的西瓜)

当然人类可是不会满足于这样的西瓜的,印刻在DNA里对糖分的渴望迫使着人类对西瓜进行选育和改良,于是就有了如下变化:

《西瓜静物》(17世纪意大利,作者Giovanni Stanchi)

没什么红壤,瓜子很大,跟古代西瓜比没多少进步,就连现在专门生产瓜子的打瓜都比这强。

《菠萝,西瓜和其他水果》(静物油画,17世纪,作者Albert Eckhout)

比上面的好点了,但是还是勾不起食欲。

《西瓜静物》(布面油画,17世纪,作者Giovan Battista Ruoppolo)

看起来好多了,但是瓤还是很空啊。

最后这一幅好歹有点西瓜的样子了……

但是距离现代皮薄大个肉质紧实的西瓜还是有不少差距。

这些400年前的西瓜还是经过相当长久的选育才到了这种程度的,那商纣王时代的西瓜呢?恐怕不会很好。

商纣王时期中国是没有西瓜的,《本草纲目》记载西瓜在五代传入中国,中国没有像欧洲那种照片级的静物油画,所以很少有图片记录。不过,内蒙古敖汉旗羊山一号辽墓出土的壁画倒是有西瓜的身影:


如果图片写实的话,那从这西瓜个头来看,恐怕也难以令人满意……

仅从西瓜这一水果就可以看出来,人类对于食物的传播与改良,是花了上千年功夫,经过几百代人的心血才达到现在的水平的,所以我们享受美食的时候,应该感谢下我们的先人,顺便心疼一下啥也吃不到的祖辈。

=====================

除了西瓜,还有一些变化巨大的常见蔬果,也能彻底打消现代人的穿越欲望

比如香蕉

下图为巴布新几内亚最古老的野生香蕉品种




全是种子,几乎没有甜味,连猴子都不愿意吃……

古代人一开始也不把这玩意当做水果,而是取出果肉加水搅拌过滤去种子做成香蕉泥,然后蒸熟当主食吃。

=====================

还有桃子

这是现代的桃子


这是古代的桃子,有点像车厘子,而且吃起来"有泥土味""甜""酸",甚至还有咸味……

=====================

茄子

古代的茄子是圆的,而且不是紫色的,个头小,看起来更像某种瓜


而且还有小毒,不可多食……


欧洲的茄子也好不到哪里去(你知道茄子为啥叫eggplant了吧?)

=====================

这是什么?香菜根?桔梗?其实这是原始的胡萝卜……真的这不是人参……

这种胡萝卜在10世纪的中亚已经出现在波斯人的餐桌上,后来过了几百年传入了欧洲,并经过漫长的改良逐渐有了现代胡萝卜的样子。



=====================

甜瓜这种作物在世界各国广泛种植,品种多样,也算是人类最早改良成功的水果之一。一般认为热带非洲的几内亚是甜瓜的初级起源中心,经古埃及传入中近东、中亚(包括中国新疆)和印度。在中亚演化为厚皮甜瓜。中国是薄皮甜瓜的初级和次级起源中心。但也有人认为甜瓜有多起源中心,世界各地都有甜瓜的起源。

甜瓜的祖先没什么图片记录,但是在野外经常现身的野生小甜瓜可能遗留下来的甜瓜的始祖种,这种甜瓜长这样:




个头很小,跟鸡蛋差不多,单个植株能有50-100个果实,剖开后是这个样子的:


几乎没有什么果肉,有100-200个种子,味道有一丝丝的甜味,然后紧接而来的是极度的苦味(始祖水果怎么都是苦的)……基本上没有任何的使用价值。



现在的一些农民会把这些小瓜收集起来,取出种子然后榨油吃。

====================

最后这个,你肯定想不到这是玉米

你还想穿越吗?

user avatar

拿现代人的生活对比古代帝王,这个话题真是长盛不衰啊~代表了我国普通百姓被压迫了几千年以后的报复心理。


其实如果对比真正的“物质”条件的话,别说商纣王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没一个能比得上你的,现代任何一个普通白领的物质条件吊打两千年封建帝王。


单单说吃的话,孔子吃的菜,在唐朝就已经被视为野草了。《离骚》里面出现的一些食物,在唐宋的时候已经属于找不到的野草了,你说这得有多惨?

(别看有些人说起来是个圣人,其实连口正经粮食都没吃过)

先秦时期的人,为了吃口肉,那真是拼了老命,牛羊猪虽然有,但是那是非常珍贵的食材,祭祀祖先或者高官大宴才能吃上,牛羊猪的组合在古代有个专门的名词叫做“太牢”,古代将军出征,用太牢来祭祀祖先,就说明这是下最狠的决心,豁出去了,可见肉类难得。所以在夏商周的食谱里,蛤蟆、蚂蚁、腌鱼、野鹿甚至犀牛都是可以吃的,有口肉吃就不错,实在没法挑剔口感。虽然历史上没写,但是商纣王估计大概率是吃过大象的,毕竟那年头河南的大象遍地都是,没理由不吃。如果他再努努力提前个几千年,没准还能尝尝剑齿虎是什么滋味……


肉食匮乏这一点直到几千年后的宋朝都没有解决。苏轼被贬到海南以后,由于海南极少有家禽家畜,实在是没有肉吃,逼的苏轼吃壁虎(吐……),夏商周的情况不会比苏轼好到哪里去。中国人能够普遍吃肉,那还是改革开放之后的事情……


到了春秋的时候,大王八(用来煲汤用)这种东西也是可以用作国礼的,楚国国君送给郑灵公一个大王八,郑灵公用来做汤。郑国有两个公子,一个叫公子宋,一个叫公子子家,去王宫里拜见国君,走到门口,公子宋说:“我这人一有口福食指就要跳动,今天我食指又动了,咱们俩一会儿要有好东西吃”。俩人一进王宫,果然正在分王八汤。郑灵公听说这件事儿,说你有没有口福也得我说了算,恰巧分王八汤到这俩人的时候已经没有了。郑灵公说你们果然没有口福吧?公子宋说这也不一定,他走到了郑灵公的桌子前,用手指插进了郑灵公的王八汤里吮了一口,算是吃到了王八汤。这个故事留下了两个典故——“食指大动”和“染指”。


相比于食材的匮乏,更悲剧的是调味品。辣椒是明朝之后才有的,明朝以前的中国人没有真正吃过辣味。食盐非常粗糙,提纯技术不成熟,早期皇帝吃的盐还不如工业盐。最重要的是,就算是同样的食材,古人吃的东西,好吃程度跟现代人根本不是一个量级的!


为什么?


因为我们有味精。

(图中就是国宴大菜——开水白菜)

现代人吃东西好吃,一是油脂多,二就是鲜。鱼羊鲜这个字是古人做梦都想追求的,古人为了追求一个“鲜”字付出了无数的血汗。为了做菜做出鲜味,古人要把那些高档食材反复熬制,所以中餐里特别重视“高汤”。比如川菜里有一道“开水白菜”,就是用海鲜、火腿、鸡肉等食材反复熬制,就为了做出一品极鲜的高汤用来炖白菜。由于工序复杂,这道菜是用来上国宴的大菜。《红楼梦》里做一道茄鲞,要用鸡肉反复泡制,才能做出鲜味来。可是到了如今,这些工序的效果不会比一份“鸡汤宝”调味料好很多,因为我们已经拥有了科技。1907年日本人发明了味精,彻底改变了世界烹饪史。


商周时期,贵族的调味品只有盐和梅子(梅子也是调味品),你可以想想一道菜只加盐是什么感觉?实际上,中国人在长久的历史里连盐都吃不起。民国年间,贵州一带的山区里也只有县长家吃饭才有成块的盐巴。


要说吃的最好的皇帝,也就是清朝皇帝好一点点,但是也远不如现代人。清朝时候,基本的调味料和食材已经跟现代差不了太多了,除了没有味精。《红楼梦》里吃的“虾丸鸡皮汤”啊,“豆腐皮包子”啊,我现在看着也还是眼馋。


至于酒,古人讲“浊酒一杯家万里”,这个“浊酒”绝对不是矫情,因为古代保存技术的落后,普通百姓家的酒就是非常的浊,一口下去半口渣子的那种。纣王的那个酒池肉林,要是真搞成了估计也跟泥浆摔跤差不多。


但是其实现代人跟古代皇帝相比,最大的差距不在于吃,而在于药。


说来有趣,每次我生病的时候都会想,古代的皇帝要是得了我这个病,不知道要痛苦多少倍。


止痛药、止泻药、退烧药、抗过敏、抗病毒、抗感染等等等等,对于古代皇帝来说都是通通的没有。小到感冒发烧大到天花疟疾,全都靠硬挺,古代中医的效果基本可以呵呵,哪怕你是皇帝,你发了烧也得找太医来望闻问切,一通流程走下来没准你都好了。要是得了传染病,哪怕是皇帝的儿子也得扔出去。康熙帝小时候得了天花,就算是皇子也得逐出宫外,是曹雪芹的太奶奶抱着小康熙在庙里把天花熬过去的。


所以史书多次记载,古代皇帝一旦生病,通常伴随着易怒。因为他治病治不好,心里难受加上生理痛苦,内外交攻就容易生气,于是就拿手下人撒气。唐宪宗就是因为生了病,动不动杀太监,最后把太监们逼的没办法一起动手把他毒死了。


除了吃饭、看病之外,住也是个大问题。紫禁城看着大,可是真正住起来也没有多舒服。北京的夏天大家都懂,可是古代是没有空调的,所以古人爱建“榭”,亭台楼榭里的榭指的就是水上的房子,周围有水能凉快一点。慈禧太后曾经为了避暑,把一个房子周围全搞上人工瀑布,跟水帘洞似的,可见是热的实在没办法了才冒着风湿病的危险这么干。那个年代要是有空调的话,他们怕是要乐死。


说到出行,虽然皇帝一般不怎么出行(乾隆这样的奇葩除外),哪怕是乾隆出行,也就是这个状态——

(乾隆南巡图)

古代所谓车马劳顿,绝对是有切身体会的。皇帝也不过坐个轿子而已,摇摇晃晃还闷热的不行。所以只能开发智慧,张居正曾经有过一个六十四人抬的“房轿”,里面有厕所有卧室。隋炀帝曾经找人设计过一个超级大的大马车,里面据说能召开宴会。后来还觉得不爽,下江南干脆直接坐龙舟了,毕竟坐船比较稳当。


说了这么多,难道古代皇帝真的就不如现代一个普通人吗?


当然不是,毕竟人类的终极享受,是权力,是为所欲为。


晋武帝司马炎,后宫突破了创纪录的一万人,实在睡不过来,找了个山羊拉着他走,走到哪里睡哪里,这种体验现代人有吗?


宋高宗赵构,在生活作风方面也不太检点,史书上说他“好色如父”。那么他爹宋徽宗是个什么人呢?史书说徽宗皇帝是“日御两处女”。


至于皇帝的待遇,比如我们刚才说的那位乾隆皇帝,乾隆下扬州,扬州的商人们挖空心思迎接皇帝,实在是想不出什么招数了,把扬州所有的路铺上地毯,树上挂上绸缎,就为了让皇帝他老人家看着好看一点。


对于这一点,红楼梦里说过:“凭是世上有的,没有不堆山填海的,罪过可惜四个字竟是顾不得了”。而且这还说的是比乾隆节俭的多的康熙帝。


如果一个不爽,看着哪个手下不顺眼,“夷三族”“夷九族”这两个词都是用人命写成的,虽然从执行效果上来说两者差不多,都是沾亲带故的全部干掉。除了杀人全家之外,还有各种酷刑可以折磨人,什么凌迟车裂,腰斩炮烙,有的是方法把人玩死。南朝的刘子业,把一个大鼎里面装满了毒蛇蝎子,然后随便找一个人扔进去,他觉得听这个人的惨叫特别爽,还能下饭吃。此人还酷爱杀人,杀老百姓,每天带着手下拎着钢刀出门,见着谁杀谁,走到哪都跟恐怖分子一样血流满街,后来地方官不得不看着他,只要他一出来,就赶快报警驱散百姓,等于是行走的核武器了。


故宫里的木材,从云南贵州的深山里砍伐下来,几十米的巨木运到北京,那年头也没有起重机没有大卡车,全部靠人力。巨木几乎无法掉头,只能一股脑的往一个方向走,所以有句话叫做“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就是说的这种运输。一根巨木运到北京要十几万两银子的运费和几百条人命,但是运到了以后皇帝特高兴,觉得真值!


秦始皇修地宫,地宫里有数以万计的劳工,为了不让他们透露出皇陵的通道,完工的时候把大门直接封死,把这些人活活闷死在里头。这已经成了惯例,后世有机灵的劳工在给皇帝修皇陵的时候就提前挖一条地道逃生用。除了劳工之外,皇帝死后是要有人殉葬的,不同朝代殉葬规格不同,对于后妃来说,大部分的皇帝死了之后,除了有孩子的后妃,其他人都要殉葬,不管你愿意不愿意(还没听说过有谁愿意的)。


为了防止有人跟他老婆通奸,可以把成千上万的活人阉割掉。这一制度不仅皇宫里如此,古代很多大户人家都如此(江南很多地主畜养阉奴)。洪秀全进南京,太监没处找,只能临时阉割,结果技术不成熟,阉了几百人都死了(外科手术是大活,得懂技术),只能用宫女。而且洪秀全还不是皇帝,他只能算一个割据政权的领袖。割据政权的领袖也有比他厉害的,五代十国时期,后蜀的孟昶,连晚上撒尿的夜壶,上面都镶嵌满了珍珠和宝石,叫做“七宝壶”,搞得宋太祖第一次见以为是吃饭用的。


这就是皇帝,毫无限制,拥有绝对权力的皇帝。



看了这些,你还觉得你过的比皇帝好吗?

user avatar

『现代人』和『古代帝王』的对比,从本质上来说,是『生产力变革』和『大数量人力积累』的对比。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一下,很明显就可以看出,一个属于质变、一个属于量变。


换言之,和商帝辛对比的生活,不是『当代的普通人』,而是3000年的历史进步,

user avatar

B站的网红狗,马克老师,都吃的比乾隆皇帝还好,更美味,更营养。

除了一些卫生检验不达标,有各种乱七八糟细菌和寄生虫的野生动物,没有任何一个古代帝王比现代中国人普通人吃的更好,更有营养,口味更多。

那些号称原汁原味的御膳在北京就有,他们有多难吃,你自己可以看评测,而且这些所谓的御膳,食材还还经过了现代严格的育种和检疫,最基本的调料也经过了过滤。

即使是最顶级的矿盐,在没有现代手段处理之前,也带着让一切食材发苦的味道。

英格兰、法兰西、奥斯曼、俄罗斯都是拥有广大领土和殖民地的大帝国,他们或控制交通要道的十字路口,或拥有遍布世界的殖民地,可以接触的食材数量远超中国,而他们的宫廷御膳放到现在来看,也是极为稀疏平常,而原汁原味的做法,更是能现代人难吃到呕吐。

大明帝国皇帝最喜欢的零食只是油盐炸的面粉团子,一个疆域是宋朝三倍大小的征服者最喜欢白水煮鸡蛋,然后沾上蜂蜜吃。

就连近代权贵都抵挡不了工业化美食的威力,埃及的末代苏丹吃油盐炒饭吃到撑死,伊朗的末代沙阿认为美国的罐头比伊朗宫廷御膳好吃百倍,中国的末代皇帝临死前最想吃的东西,也不过只是一碗方便面而已。

user avatar

古代=异国。这是个跨文化比较的问题…

你我肯定觉得现代饮食强,商纣王很可能更喜欢他的饮食。

主要问题在于,大家都是成年人,口味经过了本土文化的训练。就像中国人到国外往往还是喜欢吃中餐一样。

user avatar

兄弟,你这问题有问题啊?聊到商纣王,不应该惦记的是妲己么?!!
从自助餐联想到“酒池肉林”,不还是该再联想到妲己么?咋还是关注饮食呢,实在是太物质了。

但说回饮食,那绝对是碾压!
现在的平常百姓吃的绝对都超过古代帝王,这里要感谢国家感谢社会和科技的进步!

咱们先来看下商纣王的“酒池肉林”。让我来回想回想~~~


回想之前,赶上双十一,先容我临时插个红包口播先!

20日20点开抢(今晚),第一波必中2红包,亿级奖池最高8888元!每天一次~

看你能不能成为今年的锦鲤!!!



再来回想,最早我是从90版的封神榜里听到看到“酒池肉林”的,那时我还小,但不妨碍我看得很陶醉。
总结下来就是纣王很荒yin无耻,妲己本性善良很美丽~


后来看了《封神演义》这本名著,我还记得关于妲己的描述。
(佛曰:酒肉穿肠过,妲己心头留)

婉雅悲啼,百千娇媚,真如笼烟芍药,带雨梨花。


乌云叠鬓,杏脸桃腮,浅淡春山,娇柔柳腰,
其似海棠醉月,梨花带雨,不亚九天仙女下瑶池,月里嫦娥离玉阙。


妲己启朱唇似一点樱桃,舌尖上吐的是美孜孜一团和气,
转秋波如双弯凤目,眼角里送的是娇滴滴万种风情。


妲己歌舞起来。但见:
霓裳摆动,绣带飘扬,轻轻裙不沾尘,袅袅腰肢风折柳。歌喉嘹亮,犹如月里奏仙音;
一点朱唇,却似樱桃逢雨湿。尖纤十指,恍如春笋一般同;杏脸桃腮,好像牡丹出绽蕊。
正是:琼瑶玉宇神仙降,不亚嫦娥下世间。
妲己腰肢袅娜,歌韵轻柔,好似轻云岭上摇风,嫩柳池塘拂水。


再来看看纣王的表现

妲己口称:犯臣女妲己愿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只这几句,就能把纣王叫的
魂游天外,魂散九霄,骨软筋酥,耳热眼跳,不知如何是好


后来,我看到了更多的“酒池肉林”

有古代的西方的

[图片]

有现代的东方的


这些大抵是我过往对于“酒池肉林”的画面理解。

后来的后来,上历史课时,偶尔扫到了“酒池肉林”这一小典故,最早出自司马迁的《史记》。
我一路搜索,这里简单汇总下。

最早出处

以酒为池,悬肉为林。 (西汉·司马迁《史记·殷本纪》)

衍生典故

行赏赐,酒池肉林。 (东汉·班固《汉书·张骞传》)

后续运用

及到末世,以奢失之者,帝王则有瑶台琼室,玉杯象箸,肴膳之珍则熊蹯豹胎,酒池肉林。 唐·房玄龄等《晋书·江统传》
纣王听信妲己,造酒池肉林,一无忌惮,朝纲不整,任意荒淫。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十七回


回到最早的出处,不用懂文言文也很好理解。并没有《封神演义》描述的那么的传奇嘛,至少字面上没有嘛。



我也搜到了网上的“酒池肉林”图给各位脑补脑补。



放大看,酒池可能规模挺大的。


肉林,这个不就是晒咸肉腊肉的架子么?拿下来可以直接吃的估计就是咸肉刺身了。


再延伸一下,纣王就真的是封神榜里那个酒池肉林的形象么?真的是荒yin无耻十恶不赦的暴君?大家有兴趣可以看下李竞恒博士的这个分享。
sohu.com/a/156938230_37
亦或者自行搜索了解更多。

再回到本题,大家基本也就停止了对纣王那“酒池肉林”的YY了吧,美好的总是想象。



我们回头来看题主58元自助餐的所提到的部分菜品。如果是纣王的话,这些菜能吃上个多少?

①培根

培根又名烟肉(Bacon),西式肉制品三大主要品种之一(培根,香肠,火腿)。公元前1500年中国厨师最早用盐腌制猪肉。商朝是赶上了,虽然那时制盐技术还很差,很多香料也没有。但你看上图那肉林,这菜将就着纣王算是能吃上了,估计还天天吃吃到吐~


京东自营品牌京造的午餐肉不错,火锅必备不是火锅也必备。

领券立减6元!

②鸡翅

商朝鸡翅还是有的,烤个鸡翅没有问题。只是黑胡椒、新奥尔良、可乐鸡翅这些都不用想了。当时最流行最高级的调味品据说就是盐和梅子

下次在家或下馆子考虑下梅子鸡翅吧,圣农的鸡翅还不错,肯德基的供应商之一,考虑下!


③咖啡

咖啡原产于埃塞俄比亚,后经中东传入欧洲,清朝才传入我国。纣王也是无福享用了。而且纣王不只非洲豆浆喝不上,中国豆浆也喝不上,豆浆也是到汉朝才有的。


自从上了知乎,才发现知乎最火的就是咖啡,真的是诸子百家,还有知乎本乎的新出的冷萃,口味酸酸甜甜不太苦,提神醒脑很是好

三盒大优惠,2盒不建议~


④酒

商朝的酿酒技术也是初期,基本是米酒酒酿的感觉。啤酒是用大麦芽酿制的,咱们国家之前从来不用这做酒。直到20世纪初啤酒传入中国。纣王是喝不到了,当然米酒也不错,这个不算强太多。

这几年都是流行精酿啤酒,推荐几个黑啤白啤给大家。

那时还没有茅台镇,这种53度的白酒就别想了~

葡萄酒也更用想,不管是红的还是白的~


⑤鸡蛋



⑥面食

有+1

⑦凉菜

有+2

⑧烤鸭

有+3


⑨龙利鱼

无从考证,纣王地处中原,估计最多吃到鱼干。


⑩带鱼

无从考证+1,纣王地处中原,估计最多吃到鱼干。


①①奶昔

奶昔是牛奶、水果、冰块的混合物,古代也是没有的,现在连奶昔都能是代餐了,知乎上N多次看到的谷之优品,现在我们办公室的小姐姐也在喝。芋泥椰汁味,加点蜂蜜放些麦片,口感不错!


①②甜点

不用想了,直接放上好吃的链接。




①③雀巢桶装冰激凌

这冰激凌山估计要羡慕死纣王了,放上雀巢的链接,我不贪心只要一桶!



最后关键关键纣王还吃不到老干妈(无数宅男心目中的女神,人间极品)




你看你看你都吃的这么好了,还比拼吃干嘛呢?
还是得要有那么点精神追求的吧,
有空再看看《封神演义》,
不要再想酒池肉林了,
也不要再再再
在想妲己了~

看看看,你老婆就在你边上呢!!!

参考:
baike.baidu.com/item/%E
sohu.com/a/156938230_37
baike.baidu.com/item/%E

user avatar

按照带着古早味知乎的老话的:人在殷商,刚坐时光机回来。

商朝贵族的饮食烹饪手法有燔、炙、炮、烙、蒸、煮、爆、烧、炖、烩、熬、脯、羹。。。

燔、炙、炮、烙都是火字旁,

燔是焚烧,烧烤。

炙《说文》:“从肉,在火上”。是用火加热石板等,将食物放在其上烤熟。简单理解就是烤肉。。。这有点像东北一天两顿小烧烤的味儿了。

炮是一烹调方法,用烂泥等裹物而烧烤,类似于后世黄蓉为洪七公做的叫花鸡,腌制入味的整鸡被荷叶包裹,再在荷叶表面裹匀上厚厚一层黄泥巴,放在火上烤,这样烤出的肉汁水都被锁住完全出不来,肉质比较嫩。

烙把食物放在烧热的器物上焙熟,相当于现在的摊煎饼,或者平底锅煎鸡蛋。

蒸、煮、爆、烧、炖,烩、熬这个不用解释了吧,现在八大菜系里,这些是常吃的。

蒸当时用的更像是云南汽锅鸡类似的用汽锅中间的汽嘴将鸡肉蒸熟。



拿相声里的《报菜名》打个比方,蒸菜有有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儿、烧菜有烧花鸭、烧雏鸡、烧子鹅、烧羊肉,烩菜有烩鸭条、熬是微火慢煮,炖是和汤煮烂。

总结下来,商代常见烹饪方式就是烤炙、烹煮、闷蒸这三大类。

其中尤其是烤炙号称是人类最古老的烹饪方式之一,自从钻木取火被发明后,烧烤就成了先民们的热爱。用我们现在饮食类比,就是现在满大街的铁板烤肉和炭火烤肉串、从东北到海南,遍地开花,绵延不绝,从东北的齐齐哈尔BBQ到西南夜市的烤豆腐。

吃的肉类们,比如鱼类,从小鲫鱼、黄颡鱼、以及后世的四大家鱼鲤鱼、草鱼、青鱼,鳙鱼还有鳟鱼。再就是是猪肉、羊肉、牛肉、兔、鹌鹑、鸡、蜗牛、蚌、哈喇、龟、蟹。

据说有的贵族墓里还发现有现象、熊、豹、狐狸、 鹿、羚、獾、貘、猴、猫、龟、鳖、鼍、鲸等动物的骨骼,其中哪些被使用过,大家不妨猜一猜。

按照《国语·楚 语下》记载,天子可以吃牛 + 羊 + 猪→诸侯可以吃牛→卿吃羊 + 猪→大夫吃羊或猪→士吃鱼→庶人吃菜。

所以能够匹配商纣王这个天子身份的美食,应该少不了牛肉、羊肉、猪肉。

肉类里等级最尊贵的就是牛肉。

主要蔬菜有萝卜、青菜、韭菜、桑、 藕等。吃一盘西红柿炒蛋还需要穿越到几千年后。

主要水果有枣、桃、杏、李、梅、 甜瓜、榛、栗等。

商朝时期吃不到现代人能吃到茄子、黄瓜、菠菜、扁豆、刀豆、辣椒、西红柿、胡瓜、胡桃、胡豆、胡椒、胡葱、胡蒜、胡萝卜、番茄、红薯、番石榴、番木瓜、洋葱、洋姜、洋芋(土豆)、洋白菜(卷心菜)......

再来看看主要的粮食作物。黍就是现在的大黄米,在当时还能作为酿酒原料。(孔子曰:黍可为酒。

粟是小米。稻大家都知道大米么,但是商朝时吃得还不多。五常大米更是想都不要想

这点重点说一说,麦。当时吃麦子都是吃麦粒,磨粉后做成面条、面片汤,也就是最初称作汤饼的吃食,恐怕得往后穿越到汉代。



黄豆当时也有种植在淮南子没有发明豆腐之前,其实一直是水煮,坏处是容易胀气,排出不良气体。(屁)

所以淮扬菜的大煮干丝吃不着。东北名菜尖椒干豆腐,尖椒明代才传入,干豆腐这时也没被发明。

殷商的五味:

辣味靠的得是花椒的麻来代替,辣椒原来生长在中南美洲热带地区,辣椒进入中国是明朝时。湖南人普遍吃辣椒那是清乾隆年间的事了。

甜味靠的是蜂蜜之类自然获取的糖分,起源于周代的饴糖(由玉米、大麦、小麦、粟或玉蜀黍等粮食经发酵糖化而制成的食品),有点像我们小时候吃的不停拉扯的麦芽糖。

从考古来看,商代还很少有。白糖也就是蔗糖还得时唐朝王玄策带来的白糖制作方法,经过改进,在明代“黄泥水淋糖法”横空出世后,白砂糖才吃得到。

酸味主要是用的是梅,直接放入肉里烹饪。山西陈醋商朝人吃不到了。

苦味用的是苦苣和堇菜来制作苦味调料。

咸味,池盐,有一个非常著名的产地是山西解池盐,中后期有海盐作坊。多说一句,我们现在一般吃的是精盐,但是商朝还是以粗盐为主。

说完了食物,再来说说商朝贵族的饮品,

先说酒类,主要是粮食酒和水果酒(桃、李、枣都可以酿酒)。

粮食酒里的没有充分发酵的“醴”,就是后世的米酒前身。

充分发酵的叫“酒”,郁金草酿黑黍而成的是“”用来庆祝胜利和祭祀。

一直到宋代武松上山打老虎,喝的就都还是类似低酒精度的黄酒,高酒精度的白酒,商朝喝不到呀。

茶叶的历史比较久远,从考古发现来看,新时期时代种植茶叶就有了,商朝人也喝茶吧,不过茶叶最早是被作为祭品使用的。

至于现在喝的咖啡,原产于非洲,靠着中东人才传播到全世界。商纣王因为没有时空穿梭机的缘故所以喝不到。就更别提现在常说的生椰拿铁,牛奶咖啡之类的咖啡拼配食品了。

根据《扬州画舫录》记载,1836也就是道光十六年,丹麦人在广州十三行开中国第一家咖啡馆,时人称作“黑馆”。1884年咖啡在台湾首次种植成功。

“咖啡”在中国的云南地区大范围种植已经是1904年的事了。

咖啡的种植条件一般在南北纬25°之间,还要高海拔,昼夜温差大所以国内适合种植的地方真不多,云南算是其中一个。

云南南部和西部的普洱、西双版纳、文山、保山、德宏、临沧等地其实出品的云南小粒咖啡(阿拉比卡)比较出名。

多说几句,云南咖啡早年间主要是雀巢收购原材料,后来我们熟悉的星巴克也进入到云南咖啡豆收购中来了。

但是近些年来,云南咖啡豆和其他咖啡豆拼配或者单配的精品咖啡豆越来越多了。

口感吗,那是照着国人的口感舒适度匹配出来。

有的咖啡师杯测认为云南小种咖啡接近于哥伦比亚咖啡风味。有兴趣的可以对比一下。

禹划定九州之一梁州就包括了现在的云南,商朝称呼百濮之国。

商纣王当年确实不曾到达云南,当年西南的十万大山阻挡了多少游人的脚步。

做个飞机从哈尔滨到昆明沿着腾冲瑷珲线方向,从起飞到降落也不到7个小时。


商纣王时期,没有高铁、飞机、汽车,也没有这三千年时光积累下来的各种蔬菜瓜果、烹饪食谱、各类饮品。就是想去东海吃集市上贩卖的海捕大虾,或者去云南采摘咖啡豆,亦或是去天山喝杯牛奶,去东北吃顿锅包肉都很难。

用教员的话说是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延伸阅读:

user avatar

相传周天子的食物当中最贵重的就是所谓的八珍。

在《周礼》提到过周天子八珍的说法,又在《礼记》中提到过八珍之名和方法:

淳熬、淳毋、炮豚、炮牂、捣珍、渍、熬、肝肯

咱们一个个说。

淳熬:煎醢,加于陆稻上,沃之以膏曰淳熬。

这是啥呢,醢指鱼肉酱,煎是指用肉油来煮制。沃之以膏,就是以膏沃之,膏就是肉油了。翻译过来意思就是:这道菜,咱用肉油把鱼肉酱煮熟了,加盖到稻米饭上,再浇点肉油使整碗饭都油油润润的。

这就是周天子八珍之一,淳熬。咱还是先不评价这个了。


再说下一个。

淳毋:煎醢,加于黍食上,沃之以膏曰淳毋。

黍是啥呢,就是现在北方所说的黄米,很多现代人都不吃了,要么当成杂粮。

基本意思和前面差不多,用肉油煮熟鱼肉酱,浇到黄米饭上,再浇点肉油汤。这就是周天子八珍之二。这个也先不评价了吧。


炮豚:取豚若将,刲之刳之,实枣于其腹中,编萑以苴之,涂之以谨涂。炮之,涂皆干,擘之,濯手以摩之,去其皽。为稻粉,糔溲之以为酏,以付豚,煎诸膏,膏必灭之。钜镬汤,以小鼎芗脯于其中,使其汤毋灭鼎。三日三夜毋绝火,而后调之以醯醢。

啥意思呢?

取豚,我们知道是指取一头小猪。将,指的是小羊。咱们杀一头小猪或者小羊,洗剥干净了,在猪肚子里塞满枣子,用芦苇叶编好裹起来。然后在叶子外面涂一层泥,用火来烤。泥烤干之后,剥掉外层泥草叶子,用手摩擦猪肉外壁,去掉外面的一层膜质。然后用稻米粉调成糊涂在外面,浸到肉油里煮。煮完之后,再连锅一起,坐到更大的沸水锅里,用外面的水来加热小锅,连热三天。做完之后,用醋和肉酱来调味。

EMMM..这道菜,倒是看起来蛮可口,做法也很复杂。不过仔细想想,和现在的烤炸乳猪,先烤再炸,似乎也差不了太多。

这道菜不管怎么说,只要最开始的猪肉本体不要比现在差,应该就不会比现在的烤炸乳猪差了。

但要说好多少,只能说,看这做法,不会好太多。


捣珍:取牛、羊、麋、鹿、麕之肉,必脄,每物与牛若一,捶,反侧之,去其饵,孰出之,去其皽,柔其肉。

意思呢?

取牛羊麋鹿还有獐子肉,只取里脊部分,反复捶打,捣烂之后,取掉皮膜,揉和肉泥。

EMMM....这个只是看起来有各种野味,究竟好不好吃……

你得知道当时畜业也不是很发达,林地反而很广阔。要一头猪,和要一头鹿,事实上并没有特别大的区别,所以不需要从价值上觉得鹿和獐肉有多厉害。单纯从口味角度来想的话……

我没吃过鹿肉,不好评价。吃过鹿和獐子的来说说吧。


渍:取牛肉必新杀者,薄切之,必绝其理,湛诸美酒,期朝而食之,以醢若醯醷。

这啥意思呢,似乎不用怎么翻译了。就取新鲜牛肉,切成薄片,切的时候切断肉理。然后泡在酒里,第二天早上拿出来吃。用肉酱、梅汁和醋来调味。

这个到底好不好吃……你们自己试吧。我是觉得,可能不如涮个牛肉火锅来得好。


为熬:捶之,去其皽,编萑,布牛肉焉,屑桂与姜,以洒诸上而盐之,干而食之。施羊亦如之,施麋、施鹿、施麕皆如牛羊。欲濡肉,则释而煎之以醢;欲干肉,则捶而食之。

这啥呢,把牛肉、羊肉、鹿肉之类,做法都一样,先把肉捣散,去掉筋膜,再晾在芦苇席上。切碎桂和姜,和盐一起洒到肉上,制成肉干来吃。如果想吃湿软的,可以放在肉油里煮了吃。

说白了就是牛肉干嘛。而且这里把牛羊鹿等肉放同等地位来讲,我是没吃过鹿肉不好说,不过看起来,似乎味道没有上下之别。



糁:取牛、羊、豕之肉,三如一,小切之,与稻米。稻米二,肉一,合以为饵,煎之。

取牛羊猪肉,三等分,切成小粒,跟稻米饭搅在一起。每两份米饭,搅一份肉粒。合做成糕,用油煮熟。

这个应该好吃!


肝膋:取狗肝一,幪之以其膋,濡炙之,举燋其膋,不蓼,取稻米,举糔溲之,小切狼臅膏,以与稻米为酏。

啥意思呢,膋指的是动物肠子外面覆盖的一层脂肪网,通常被古人拿来当作烹饪原料。幪就是覆盖的意思。蓼指的是一种辣味调料,当时没有辣椒不是。

整体意思是,取一块狗肝,用肠子外面的脂网包起来,再涂上油,烤到脂网发焦,不要放辣。取稻米,加水调成粥,加切碎的狼胸油(EMM...),做成粥。


这个到底好不好吃呢……烤个狗肝,外面是用油包起来烤的……或许我们可以想象一下烧烤店里头烤个肝端上来的味道,但千万记住,这还不能放辣。然后把肝跟粥一块吃,但关键来了,重点是要放狼胸油……

真要了解这是啥味道,估计得去一趟玉林了。狼油这东西,或许可以用狗油来代替……吧。

但其实也大致可以想象,我估计,可能不会太好吃。但要说亮点,一定有。试想,烤肝脏,还加了这么多油,其味道大致可以想象。但是呢,和在一碗粥里吃,哎,这就有了对比。

总的来说,可能还蛮爽口,也不一定。



以上就是八珍的说法整理了。

我们的饮食是不是比周天子强,又或者说,强或不强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什么差别,相信大家都大致心理有数。

周与商时代差得并不远,或许可以大致的想象当时,为王者餐桌上摆的都是啥了吧。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

就算你有炸鸡,你也没有妲己……

user avatar

中国古代最奢侈的饮食,就是“八珍”。

八珍最早的记录是周朝,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来说应该是略大于商纣王时期的。

具体内容如下(也列一下清朝时期的八珍做对比)。

也就是说,八珍的第一、第二,大概就是卤肉饭的水准……所以商纣王如果能吃一次黄焖鸡米饭,估计都乐开花了。

user avatar

看见过个段子,先说下,我是转载的。

作者:原作者:张不叁
来源:《秦朝穿越指南》(感谢知友提供。希望穿越到其他朝代的知友们请自行搜索《唐朝穿越指南》等。)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某人穿越到先秦。
“里边请,请问客官是打尖还是住店?”
“打尖!来碗西红柿鸡蛋面。”
“抱歉,客官,面条要到宋朝才能成形呢。西红柿现在南美(有知友指出面条根据最新考古已经有4000年历史了,该段子成文时间较早)
9洲才有,明朝末年才传入中土。小店目前只有鸡蛋,要不您点一个?”
“什么鸟店!连碗面都没有,馒头包子总有吧?上一屉!”
“这位爷,也没有。馒头包子得等到诸葛丞相讨伐孟获的时候才有,抱歉了您呢。”
“擦!你们不会只供应白米饭吧?”
“瞧你说的。咱是在关中,水稻原产亚热带,得翻过秦岭才能种,咱也没有。”
“要死了!那就来个大侠套餐吧,半斤女儿红,二斤熟牛肉……你捂我嘴干嘛?”
“客官,小点声!官府严禁私宰耕牛,被人告了可是充军流放的大罪,万万不敢啊!再说女儿红是吴越才有,咱是在关中!”
“得得得,酒我也不喝了,茶水总有吧?”
?那玩意儿到汉朝才有,哪怕到唐朝也是士大夫喝的,咱也不可能有。”
“干!那就不吃饭了,来根煮玉米吧!看电视剧大秦帝国里不是有玉米地吗?”
“那是导演瞎拍。玉米现在还在墨西哥呢,要等明朝末年才传入中国。”
“那上点水果吧。大热天的,来半个西瓜。”
“呃,西瓜是非洲特产,要到北宋末年,才从契丹传到汉地……”
“没有西瓜,苹果总有吧?”
“真抱歉,西洋苹果十九世纪才从欧洲传入中国。客官,您别点水果了,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您,像什么葡萄啦,芒果啦,石榴啦,草莓啦,菠萝啦……您现在都吃不到。”
“你他娘的店里到底有什么?”
“粟米的窝窝饼,您蘸肉酱吃,我还可以给您上一份烫白菜。”
“敢情你开的是麻辣烫啊?”
“瞧您说的,辣椒明代才引进呢,我想开麻辣烫也开不成啊!”
“没有辣椒,用大蒜代替也行。”
“真不好意思,大蒜的种子是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后带回来的。小店只有花椒,只麻不辣。”
“那你就不能炒个青菜?非要开水烫白菜?”
“您有所不知,铁锅宋朝后期才能生产,所以没法炒菜。况且炒菜要用菜油,菜油得等到明朝后期普遍种植油菜花以后才有。”
“好吧,其实你们可以用花生油……”
“花生现在还在美洲,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后才开始传播。直到乾隆末年,花生都还十分罕见。”
“那就来份烫白菜吧,多加点香菜。”
“嘿嘿,香菜原产地中海,张骞出使西域后……”
“去你大爷的!我真恨不能一黄瓜拍死你!”
黄瓜?黄瓜原产印度,也是张骞出使西域带回来的。”
“没有黄瓜,我就用茄子捅死你!”
“嘻嘻,茄子来自东南亚,晋朝时传入中国的。隋炀帝就特别爱吃……
“……”
“客官您还要什么?”
“……”
“喂,客官……客官您别走啊!

所以,商纣王大概也就能吃吃,水煮青菜碳火烤肉吧……

米还是糙米,面还是黄面,酒还是米酒,杯子还是青铜器,床还是席地的,批奏折还是竹简,手里还得随时提个小刀刀,写字的时候刻刻刻,吃肉的时候割割割……

别说色拉油,菜油都没有,不过当然了,水煮青菜和烤肉也用不上油。不过普通人家肯定不能顿顿吃上肉,那只能是:"手里捧着窝窝头~,菜里没有一滴油~"

虽然有个妲己,但互相喂个葡萄,舔个手指什么的是别想了!

毕竟葡萄要到张骞出使西域才会传入汉朝。








那又怎样?

人家能吃到兔子,鹌鹑,鹿,狍子,犀牛,熊掌,狐狸精……

你呢,女朋友有了么?(>_<)



ps: 有没有发现有一个人的出场频率特别高?下面撒花欢迎:

"人肉代购"始祖——张骞!

user avatar

溥仪在回忆录里说,他成年之前没吃过一顿饱饭,每次吃饭一大桌子菜,可是他还没动筷子就被太监们收走了,急得他哇哇叫。有次外面进贡了很多食物,溥仪看见了,扑上去抢了几个包子塞到嘴里,太监们说完了完了皇上吃撑着了,两个太监一人架住溥仪一只胳膊,墩了半个时辰,差点把他墩死。

溥仪的哥哥?或者其他什么人吧,刚刚生下来老妈特别心疼,一再嘱咐佣人别撑着孩子,一顿饭就给吃两个虾仁,很快孩子就死了。看样子是活活饿死的!

user avatar

还纣王,比慈禧都强。

让我回去当皇帝都不干。除了合理合法的女人多以外,没有任何乐趣。

其实现在只要略微不合法或稍稍不合理,女人也可以很多。


溥仪为了骑个自行车把故宫的门槛子都锯了。现在一个清朝的故宫门槛子能换多少辆自行车?退位后天津的西餐吃的不亦乐乎。故宫里装个电话没地方打,查个号码打给胡适(?记不清了),说了两句话就不知道说啥,吓得赶紧撂了。新事物的吸引力远远大于熟悉的事物。

现代的东西比古代多太多也好太多了。随手身边拿样东西,在古代都是神一般的存在。不然为什么穿越这么火?不就是意淫拿现代的普通东西去碾压古人,换取任何社会里都不容易获得的地位和权利么?都是回到以前去装先知高人,没几个去未来充弱智SB的。这么普遍性的真理到了饮食怎么就不好使了呢?

去过故宫的想象一下,那么大个院子都归你,但是没有啊。数九寒天,漫漫长夜,烛光昏暗,咋特么过啊。干后宫美女? 一堆饥渴的B等着你的一个小JJ,都得干吐了啊。

嗯,美好从来都存在于想象中,尤其是无知的想象。

现代社会的餐饮业,无数的资金人才为了利润,想尽一切办法满推陈出新、发掘传统,以满足人们越来越刁的口味,在激烈的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在现代生产和物流体系的支持下,饮食的口味品种和质量,岂是农业社会皇帝能比得了的。

八线城市,一天在街上看见一家饭店,招牌上赫然写着“带毛烧鸽子”。到底有多好吃且不论,单说就为了追求哪怕一点点口味变化,都特么丧心病狂了好不?皇帝的御厨有动机还是有胆量敢这么干?

我想吃什么,不用出门半小时之内就能吃上的,各种菜主食糕点水果饮料冷饮酒水成百上千种,来自全球。慈禧比得了?麻痹她见到过?


说说比较近的:



芒果很好吃么?


说吃的呢,别跟我扯权力。

user avatar

你们吃的盐

纣王吃的盐

你们吃的面粉

纣王吃的面粉

你们吃的海鱼

纣王吃的海鱼

请注意,纣王吃的食物质量只可能比这些差,不可能比这些好(没错,哪怕是工业盐都肯定比纣王吃的盐好,着重强调一遍,不是说纣王吃的是工业盐,而是工业盐单论食用品质要比他吃的盐好,不相信的自己去查一下盐的生产工艺,尤其是湖盐的)。

没有现代化的提纯,古代人食用的盐肯定还不如工业盐,没有现代化的保鲜技术,只能靠盐腌制或者风干熏干来保存水产和肉类,甚至就连最基础的面,没有足够的技术,光是石磨的碎屑和筛不干净的谷糠都不是你们这些现代人能够消受的了得(现代的所谓的糙米连糠都没有,在古代已经精细的不得了了……)。跟别说现代化育种过后的畜牧业了(很多所谓的野鸡野猪其实还是经过人类驯化过的,只不过生存环境回归野外罢了),非洲野牛真是野牛,美洲野马其实不是野马。


至于烹调技术就更别说了……纣王的时代别说铁锅了,豆腐都还没被发明出来呢……

至于说饮食真的比纣王强很多吗……我只能说……现在起码绝大部分中国能活到担忧食品添加剂发作的年龄了;到商周时期?先撑到40岁再说吧,哪怕你是君王。


看到有人提到了山西运城盐,然后发现了些很有意思的……


“五步产盐法”:第一步,集卤蒸发。就是将老滩水或卤井水提送到蒸发池蒸发,蒸发过程中形成一层硝板;第二步,过“箩”调配。就是利用结晶出来的白钠镁矾形成的硝板作为“箩”,将蒸发到一定浓度的产盐卤水通过水位差在硝板上过滤,白钠镁矾结晶到硝板的上层,卤水到达硝板的中下层,过“箩”后的卤水中硫酸根含量大大降低,从而保证了食盐质量。第三步,储卤。就是将过“箩”后的产盐卤水储存起来,做好原料准备。第四步,结晶。结晶池的底子都是平整如镜的硝板,一般情况,夏季为五天左右,秋季则需要十天左右。第五步,铲出。用人工将盐从硝板上铲下。

user avatar

奇珍异品,不如;精致卫生,胜之;看你喜好了。

比如我很喜欢吃那种做得很精致的抹上巧克力屑与蓝莓的奶酪蛋糕,这个纣王吃不到。先秦甜食就是蜂蜜和麦芽糖。

但是纣王想吃熊掌就吃熊掌,想吃烤鹿肉就去打一只,大雁属于家常菜,禾花雀估计不放在眼里。先不说野生家养,肉食种类就很丰富,人家吃得种类估计比我动物园见过的都多,这种天天都有新体验还是很不错的。我吃来吃去就是猪牛羊,味道还差不太多。

另外,高赞答案太多现代人的傲慢。现代的屌丝吃的肯定比古代屌丝强,但是和王侯比,还是低估了阶级门槛。

比如鱼。

纣王难以吃到的无非就是海鱼,江河湖池没新鲜鱼么?特别干净的水源里长的淡水鱼很好吃的,我在湖北吃过一次,捞出来很简单的抹点盐插个签子烤,香的不得了。要是天天吃这种我完全可以把煎带鱼戒了。

比如调料。

盐呢,我们是干净一点,但是粗盐除了卫生差点口味和细盐没啥区别。但是古人调料也是很丰富的,酸甜苦辣都能调,酱,醋,梅,葱,姜,桂皮,花椒,芥子都有了。我吃烤鸭像模像样上的几样调料(豆酱,梅酱,葱丝,蜂蜜)纣王烤大雁时都能吃到。我们的优势就是好看,干净,口味没啥差距。

比如面粉。

首先纣王应该不大会吃面,豆子还是很好处理的,其次即便麦子去糠也不是什么高科技,过去普通人吃不到是因为人工操作费功夫。精面机器磨比糙面只贵一点,人工磨可能贵十倍。这对古代屌丝是个障碍,酋长以上的完全不是障碍,给纣王吃贵一百倍有什么关系呢?

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我们吃的是大路货。市场化是有分类的,给我们生产的是单产高投入低的产品,而不是最美味的。都知道过去香猪好吃,可是几年长一点点,现在就被几个月长几百斤的洋猪取代了,网易养了批不知道有没有水分的土猪都成了小包装的奢侈品。在针对普通人的食品生产方面,社会进步主要体现在产量。比如我们吃橘子,是科技优选后高产前提下味道相对好的品种,但高产是前提,否则太贵了卖不动啊。纣王吃橘子,是人肉优选,确实笨了点,但是人家不考虑产量啊,一门心思找好吃的,哪怕一棵树就长仨橘子也无所谓。

各自筛选下来,说我们吃的味道会比纣王强很多,未免自负了些。


最后附一篇楚国大夫家宴:

室家遂宗,食多方些。(宗室聚在一起,开饭喽)

稻粢穱麦,挐黄梁些。(主食是稻饭,选取过的麦饭,栗米饭)

大苦醎酸,辛甘行些。(酸甜苦辣的口味都要有)

肥牛之腱,臑若芳些。(煮烂的牛蹄筋,又香又软)

和酸若苦,陈吴羹些。(酸口带苦的吴地羹汤,这是扬州菜)

胹鳖炮羔,有柘浆些。(炖甲鱼,烤羔羊,再喝甘蔗汁解腻)

鹄酸臇凫,煎鸿鸧些。(醋溜天鹅,煎野鸭)

露鸡臛蠵,厉而不爽些。(卤鸡,龟肉羹,味道浓稠)

粔籹蜜饵,有餦餭些。(加了麦芽糖的油炸面饼和蜜糕)

瑶浆蜜勺,实羽觞些。(加了蜂蜜的甜酒)

挫糟冻饮,酎清凉些。(冰镇的多次过滤的清酒,喝完好凉爽啊)

华酌既陈,有琼浆些。(品牌名酒,估计是先秦版茅台)


不知道你们怎么看,我自度吃的没他好。

user avatar

差远了,你吃人么?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很多人回答说,什么什么时候才有的,当时这个没,那个没。

但是有没可能,当时很多好吃的,现在没了?

user avatar

北京有个菜很出名,烤鸭。


早些年的时候,一群小伙子聚餐,烤鸭肘子京酱肉丝必点。


烤鸭是真的好吃。

现在,再去吃烤鸭,一年有个一两次就够了。


全聚德上市之后,业绩一直不好。

历史上,全聚德可太有名了。烤鸭是能上大席的菜。

现在,不那么行了。


为什么?可吃的太多了,口味变化太快也太大了。


现代社会,有多少调味品,有多少食材?估计没人能说清楚,而且很多品种,还在不断改良和变化。


别说三千年前的纣王,就说民国时代或者大清朝,光是原料的种类,就可以十倍差距,如此排列组合出来的食品,能比吗?


无他,生产力发展了而已。


纣王碾压现代平头百姓的是,无论当年能吃到啥,只要他愿意,一定是那个年代最好的。

咱们呢,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能吃到的,基本上是这个年代最差的或者说,是最普通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