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一人我饮酒醉》这样的歌曲,是怎样的一种产物?

回答
如何看待《一人我饮酒醉》这类歌曲,是怎样的一种产物?

《一人我饮酒醉》这首歌,可以说是现象级网络神曲的代表之一。要理解它,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剖析,它既是特定时代背景下的产物,也折射出当下社会文化心理的一些侧面。

一、《一人我饮酒醉》的“出圈”逻辑:

首先,我们要明白为什么这样一首歌能够如此广泛地传播。这背后有几个关键因素:

1. 音乐风格的“接地气”与“情绪宣泄”:
旋律简单易记,节奏感强: 歌曲的旋律并不复杂,容易上口,具有很强的“洗脑性”。其节奏感也比较直接,适合在KTV、酒吧等场合演唱,能够迅速带动气氛。
歌词直抒胸臆,情绪爆发: 歌词内容围绕着“寂寞”、“孤独”、“失落”、“迷茫”以及对“潇洒”、“豪情”的向往。这些情绪,尤其是负面情绪,在当下社会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歌曲以一种较为夸张、戏剧化的方式将这些情绪放大并宣泄出来,很容易引起听众的共鸣,特别是那些在现实生活中感到压抑或不被理解的人。
“社会摇”与“喊麦”文化的影响: 《一人我饮酒醉》的音乐风格与当时的“社会摇”和“喊麦”文化紧密相连。“社会摇”以其魔性的节奏和肢体动作吸引了大量年轻受众,而“喊麦”则提供了一种粗犷、直接的演唱方式,适合在不强调技巧但强调情绪释放的场合使用。这首歌完美契合了这一文化潮流。

2. 传播渠道的变革与算法的“催化”:
短视频平台的崛起: 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的兴起,是这首歌传播的关键。短视频平台以其碎片化、强互动、易传播的特性,极大地加速了网络歌曲的流行。《一人我饮酒醉》的歌词和旋律非常适合被截取成短视频中的背景音乐,配上各种夸张的表演,迅速吸引眼球。
算法的放大效应: 平台的推荐算法会根据用户的喜好推送内容。一旦歌曲开始获得一部分用户的喜爱,算法就会将其推给更多可能喜欢同类内容的受众,形成病毒式传播。
二次创作与挑战活动: 用户基于这首歌进行的二次创作,比如魔性模仿、舞蹈挑战、歌词改编等,进一步增加了歌曲的曝光度和话题性。

3. 文化符号的构建与群体认同:
“社会人”文化与亚文化群体的形成: 这首歌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特定亚文化群体的标志。“社会人”文化(通常带有江湖气、江湖义气、不拘小节等标签)的兴起,为这首歌的流行提供了土壤。演唱和传播这首歌,成为了一种身份认同和群体归属感的体现。
反叛与解构: 歌词中“一人我饮酒醉,醉 Normdatei都不陪”等看似颓废但又带着几分自我麻痹和对抗色彩的表达,对于一些厌倦了主流价值观束缚的年轻人来说,可能是一种情绪上的宣泄和对现实的一种“解构”。

二、《一人我饮酒醉》的社会文化产物属性:

从更深层次来看,《一人我饮酒醉》可以被视为以下几个方面社会文化现象的产物:

1. 媒介生态的演变:
从主流媒体到个体表达: 传统媒体时代,歌曲的流行需要经历唱片公司、电台、电视台的层层筛选和推广。而互联网时代,尤其是短视频平台,极大地降低了音乐创作和传播的门槛。普通人也可以通过手机完成创作和发布,音乐的生产和传播变得更加去中心化和大众化。
“流量至上”的逻辑: 在短视频平台,能够吸引眼球、获得流量是首要目标。相比于音乐的艺术性、深度和原创性,《一人我饮酒醉》这类歌曲更注重如何快速抓住用户的注意力,制造话题和情绪共鸣,这反映了当下媒介生态中“流量至上”的逻辑。

2. 青年文化与心理的投射:
情绪释放与宣泄的出口: 现代社会,尤其是年轻一代,面临着学业、工作、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压力。对“孤独”、“迷茫”、“不被理解”等情绪的感受可能更加强烈。《一人我饮酒醉》以一种简单直接的方式提供了一个宣泄情绪的出口,让听众在歌声中找到一种情感上的共鸣和释放。
对现实的逃避与自我麻痹: 歌词中的“醉”不仅仅是字面意义上的饮酒,更象征着一种对现实压力的逃避和自我麻痹。当现实不如意时,用酒精或虚拟的豪情来麻痹自己,获得片刻的慰藉,是一种常见但并不健康的应对机制。
身份认同的构建与弱化: 在一个越来越多元化的社会,一些年轻人可能在寻找自己的身份认同。《一人我饮酒醉》及其衍生的亚文化,为他们提供了一种身份标签,让他们觉得自己属于某个群体,找到了归属感。然而,这种归属感往往是建立在表层符号和情绪的共鸣上,而非深度的价值观认同,所以也可能相对脆弱。

3. 音乐产业的变迁与创新(或“去艺术化”):
商业化与快餐式消费: 成功的网络歌曲往往被快速复制和商业化。类似的旋律、歌词模式被不断模仿,以期复制成功。这导致音乐的生产可能更趋向于“工业化”和“快餐式”,对音乐的艺术性和原创性要求有所降低。
“口水歌”的再定义: 过去我们可能会用“口水歌”来形容那些旋律简单、歌词通俗、易于传唱的歌曲。而《一人我饮酒醉》这类歌曲,则将“口水歌”的概念推向了极致,并且与社交媒体的传播逻辑深度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网络爆款”模式。
挑战传统音乐审美: 这类歌曲的流行也挑战了传统的音乐审美标准。当音乐的传播力、流行度远超过其艺术性时,它迫使我们重新思考音乐的价值和意义。

4. 社会心态的某种折射:
浮躁与功利: “短平快”的流行模式反映了社会某些层面的浮躁和功利心态,大家更追求即时的满足和快速的成功,对于需要长期投入和积累的艺术形式可能缺乏耐心。
情感共鸣的“简易化”: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可能更倾向于寻求简单直接的情感共鸣。《一人我饮酒醉》恰恰迎合了这种需求,它不需要听众深入思考,只需要跟随旋律和歌词的情绪起伏即可。

三、如何看待这类歌曲的利弊?

积极方面:
民主化了音乐创作和传播: 让更多普通人有机会表达自己,分享音乐。
提供情绪宣泄的渠道: 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部分人群的情感需求。
促进了新的传播模式和文化现象: 丰富了网络文化的多样性。
为音乐产业提供了新的商业模式和增长点。

消极方面:
可能导致音乐审美的单一化和低俗化: 过度追求流量和模仿,忽视音乐的艺术性和深度。
助长逃避现实、消极应对的心态: 歌词中过度渲染的负面情绪和虚假的豪情,可能误导一些年轻人。
稀释了对真正有艺术价值音乐的关注。
过度消费“情绪”: 将深刻的情感体验简化为符号化的表达,可能是一种情感的“廉价化”。

总结:

《一人我饮酒醉》这类歌曲,绝非偶然的“神曲”,它是当前社会文化、媒介生态、青年心态以及音乐产业发展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产物。它以其独特的旋律、直白的歌词和强大的社交媒体传播力,成功地捕捉了特定群体的心理需求和情感共鸣,并迅速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理解这类歌曲,不仅是理解一首流行歌曲,更是理解一个时代、一种文化、一群人的精神状态。它既有其积极的社会意义,也暴露了一些值得我们警惕和反思的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全盘否定,也不能盲目地赞扬,而是应该理性地分析其背后的逻辑和影响,从而更好地理解当下,并思考未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看这里面的词:

“弃江山 我忘天下 斩断情丝我无牵挂 千古留名传佳话 两年征战已白发 ”

“败帝王 我斗苍天 我夺得皇位已成仙 豪情万丈天地间 续写另类我帝王篇”


这玩意儿,要是王思聪或者川普的孩子唱一唱,就算词写得烂,至少你还能说表达了真情实感。

现在就是一群XX对着另一群XX,穿着地摊爆款,喝着二锅头,动不动“弃江山”、“斗苍天”、“夺得皇位”“已成仙”…………

“斗苍天”?信不信苍天随便打个雷劈下来,分分钟让你碎成渣。

“弃江山”?你是哪朝皇帝穿越过来的?

“夺得皇位”?你不知道现在你所处的是时代是2016年么。

“已成仙”?建国以后连精都不许成,哪还能让你成仙。

————————————————————————————————————————

看到下面这么多“我就是爱听,你能咋滴”的态度,真是让人感慨九年义务教育的推进工作真是任重道远,连基本的分辨好坏的能力都没了。

对于那种说我知道他烂,但我就喜欢听的,我的观点是:个人爱好,随便。

对于那种“我认为没有必要评价这种歌曲的好坏”、“我觉得挺好的,这是另外一种风格”之类的,我想说:呵呵。

现在很多喊麦的歌曲,表达的无外乎是这样一种情绪:老子当年很NB,只不过现在运气不好,等有机会老子再NB一次给你看。

这种情绪,人所共有。或者说,这种情绪,甚至说YY的心态本身都没有错,但表达出来的内容却千差万别。就拿宋代来说,宋词其实就是当时流行歌曲的歌词,里面也大量充满了“老子要大杀四方”、(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有那个女人愿意陪一陪老子”(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这样YY的句子。但是人家写的好啊,就算是写OOXX,人家也知道写“一树梨花压海棠”、“玉簪剔破海棠红”,而不是“那一夜,你没有拒绝我”……

就在宋朝,也有一个人“一人我饮酒醉”,恍惚中想起了当年沙场征战的岁月。但人家不说“弃江山”、“斗苍天”、“夺得皇位已成仙”,人家写的是: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当然,这个人写过那种“当年老子巨NB,可是今天混的实在是太惨了”的歌词: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觮,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还有另一个人,曾经也巨NB,后来被人排挤陷害,混得相当之惨。有一天,他出门喝酒喝醉了睡到半夜才醒,然后准备回家,结果家里人都睡着了,都不给开门。这位大哥飘飘忽忽的,跑到河边吐去了。吐完了,人家也写了一篇“一人我饮酒醉”: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要是辛稼轩和苏东坡穿越过来喊麦,开场句应该是:我不是针对你,我是说在座诸位,都!是!垃!圾!

user avatar

我经历过那个年代,仿佛做什么都不对的那个年代、那个年龄。

1999年网络游戏《传奇》正流行,庞大数量的孩子们在网吧里废寝忘食,主流媒体对他们一通猛批,如今电子竞技成了正式体育项目。

2003年左右,那个时候网络歌手刚刚兴起,杨臣刚,香香,东来东往,唐磊,主流媒体对他们一通猛批,现而今实体专辑已经不见了,网络购买数字音乐下载,成了再普通不过的事。

2005年,张国立,王刚,张铁林参加《康熙来了》录制,导演组的问题让老艺术家觉得辛辣到无法回答,其实也不过是“有没有粉丝做出过比较疯狂的事”这种级别的问题而已,十年后铁三角已经放下身段,在娱乐节目上谈笑风生。

想想自己的少年,我们每一个人的少年,我先来,我被老师没收过《奥秘》、《机器猫》,当时老师看我的眼神,就是这样子:你怎么看这种玩意,这是什么乱七八糟的。你们呢,打星际争霸被揪耳朵没?或者你想骑自行车去乡下玩被拒绝的时候,有没有想到现在有人竟然骑着自行车去了西藏?

如今我们就是主流媒体,终于也有了我们视野之外的事情,我们中的一部分人惚惚然的高大了起来,他们说“有人喜欢去伦敦喂鸽子,自然有人喜欢村头逗狗”,一下子忘记了自己当年打个游戏就被全社会批判成毒瘤的日子。他们嫌“一人饮酒醉”低俗,那他们自己在十五六岁的时候,难道不是满口脏话?

其实真的没必要这么恶毒的调侃,真的,往大了说是少造口业,往小了说,咱自己在高层次人的眼里,不也是什么都不懂么。我们上知乎,上豆瓣,或者上知网,或者是更专业的网站,努力使自己成为有知识的人,难道知识不是使人眼光变的开阔,反而变的狭窄么?

快手和YY不是洪水猛兽,真的没必要带着高雅的眼镜诋毁别人的舞台,不要忘了主流媒体把《魔兽世界》与血腥暴力联系起来的时候我们的感受?

我第一次看快手上B_BOY凤凰表演的时候,是前所未有的体验,他的臂膀挺拔而坚强,做着各种酷炫的动作,差一点就忘了他双腿截肢,你们说,这样一个小伙子,知乎会给他舞台么?

还有那些更加平凡的人,有玩刀的厨师,有几个退伍士兵录制队列军体拳,有在工地脚手架上翻飞的民工,你们说这些人的生活,够知乎平均水平么?

《法华经》药草喻品有云:小根小茎小枝小叶。中根中茎中枝中叶。大根大茎大枝大叶。诸树大小。随上中下各有所受。一云所雨。称其种性而得生长。都会生长的,大树也好,野草也好,鲜花也好,宽容些吧,至少让我们曾被舆论抹黑的事件,不要再重现了,雨水不会因为根茎叶大小不同而区别对待,宽容些,宽容些,宽容些。


没人邀请我,是我自己想给那些甚至不知道有知乎的快手“答主”说些话,这是第三篇关于快手和YY的回答,希望大家对主流之外的一些事情宽容些。

user avatar

从2014年以来,知乎就成为了我最重要的社交和资讯平台。
天涯几乎再没上过,微博都是地震了才会用一下。
《一人饮酒醉》这首歌。我就是上个月从这个问题知道的。
当时看了最高票的答案觉得挺有意思。
百度搜了一下,第一段就把我震地关了浏览器,太炸耳朵了。
转身就回来把写的不错嘲讽的答案都点了个赞。

两天以后,我反思了一下,这样好像不太好。
我记得自己在30岁生日的时候警醒过自己,万事不可太狭隘。
你不应该强烈排斥尚未真正了解的东西。
于是我去下了个直播软件。

我出身知识分子家庭,受过高等教育,从事传统行业,衣食无忧生活稳定。
说实话,我挺保守甚至有些落后。
天天看网上说直播怎么赚钱了,快手怎么样了,我都从来没了解过。

下了直播软件我都不知道怎么玩,就在推荐的热门里面一个个点开看。纯粹好奇。
主播小姑娘绝大多数都很漂亮,小伙子也各有风采。
有的真的美丽俊朗到我想不通。

直播间里放烟花一样的撒礼物,哗啦哗啦的,浓妆艳抹的小姑娘不停的谢谢哥谢谢哥谢谢哥。
然后那些“哥”就继续哗啦哗啦的撒礼物。
一个比我胖3圈的胖妹直播吃火锅粉,全程无话,就呼哧呼哧的吃。收了2000金币……
简直颠覆我的认知。天上掉钱是不是就这个意思?

就在我准备关掉软件直接卸载的时候,鬼使神差看到了一个小伙子,戴着个大墨镜的头像,写着满满的“喊麦”两个字。
巧了,进去看看你吧。

一进去。主播放的背景音节奏就是 “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噗呲咚咚咚”
主播间人不多,主播也没有喊麦,比较闲
我一进去,他大喊了一声“欢迎阿卡姐姐来到直播间,谢谢阿卡姐姐点亮”。
吓我一跳。我瞬间感觉特别尴尬。
人家给我打招呼了,我是不是应该也表示点什么。
这么嗨的环境,打个“你好”是不是太傻了。
于是我就充值了6元钱,600个金币,一个小礼物只要10个金币。
我给他扔了一个代表喝水的小礼物。

一个那么小的礼物,他还是很诚挚的表示了感谢。并点名说要给我喊一首。
喊的就是《一人饮酒醉》。
我又扔了10个代表喝水的小礼物。
扔出去的一瞬间我就理解了那些哗啦啦撒烟花的“哥”

我没别的想法。就是觉得小伙子这么闹腾还是挺辛苦的。
咚咚咚了半天,刚开始觉得烦,慢慢觉得还算是挺解压的。

我没有删这个软件。
我想万一哪天知乎刷烦了微博也没有新东西,我还可以多个玩的。

后来这几天,我陆续在直播间看到了直播写字的,写的特别好,
你撒个小礼物他就给你写你想写的话。
看到了弹古琴的,弹的也特别好。小礼物可以点歌

我拿着6元钱充金币就像当年老北京逛天桥一样,东撒一点西撒一点,
有意思极了。

第一次遇到的那个喊麦的小伙子,我经常还是去他那里晃晃,他不喊麦的时候,我们会聊聊天。
他问我哪里人,我说成都人
他问我成都是哪的?

是不是四川好像就是成都的Σ( ° △ °|||)︴
有天晚上他饿了想开一个罐头,半天拧不开,脸都涨红了。
我说你别把手割了,找个盆用点热水泡一泡盖子,热胀冷缩就能开了。
热胀冷缩这四个字他读了两遍好像才理解。
挺好的小伙子,特别有礼貌,每天准时上班,喊麦也很卖力气。可惜应该是没怎么念过书。

还遇到一个挺大的主播,是个男人。反串演员。非常专业。化妆效果直逼范冰冰。
主播风格也很文雅。会唱戏,唱豫剧很好听。
我看他直播化妆扔了300个金币,因为确实他化妆让我学到很多东西。

到此时,我彻底觉得我的成见、我的先入为主是错的。

萧条的东北,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没有念好书的小伙子。
如果没有直播,他又会做什么?
专业的反串演员,中国有几个地方能真正容下?
如果没有直播,哪里能让他有尊严的得到与他职业素养相匹配的收入?
当年的李玉刚都已经算特别出名了特别优秀了。侮辱他的言论仍然铺天盖地。

扯远了,说回来。

我挺赞同 @中期精神病人 的观点。不过他举的例子太得罪人了。导致被反对的那么厉害。
坦率的讲,以我的认知标准,《一人饮酒醉》根本不配算歌曲。
但它能让很多人喜欢,能让很多人共鸣,能让很多人开心。
它是一种很优秀的娱乐。

百年前国粹也曾是下九流。
听昆曲的人对听越剧的人,也曾火力全开地嘲讽。
然而
然而


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

听阳春白雪阳阿薤露的人们,你们占有更丰富的资源,你们有更广泛的娱乐方式。
宽容一点。宽容一点。
宁可不见,别偏见。


说实话喊麦这种娱乐形式要有好点的词作者,拿来当劳动号子,甚至战歌,未尝不可行。


谢500赞,给大家上一首川式喊麦。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B0y7u0gG8kw/

user avatar

有很多人说喊麦来自于说唱。其实不然,喊麦是综合了打碟调音和数来宝[谢Seahorse指正,数来宝现在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完成品,数来宝可能大家不一定知道,华北东北片区的孩子小时候家里来了要饭的,都会拿着拨浪鼓唱几句:“一人我吃不饱,家里还有老和小,两眼是一行泪,只求他日我能家归,老家,闹饥荒,饿死,老爹娘,闹饥荒,党中央,县长县委求来粱,老百姓一口吃不上。为了妻女能活命,千里走唱数来宝。老板听我一唱,给多给少不见谅,给个馍馍就点菜,给点碎钱装布袋...”有了网络以后,要饭的本事就成了喊麦。

user avatar

我真是看不下去有几个答案说这种歌也能称得上 "雅俗共赏",并且还妄图和小品相声一较高下的了。

有人说这是底层人民的呐喊,我问你们彩虹合唱团<感觉身体被掏空>是不是广大加班群众以及被老板压榨的员工的呐喊???这首歌有谁说它俗了的???

你要玩新颖的形式可以,你首先得有点拿得出手的干货吧???还有人举淘宝为例,你知道第一个有这个想法的人背后付出过多少努力??而且淘宝背后的工作人员你觉得素质低???可能很多人比在座上yy看直播的各位高了不晓得多少

至于有人把这种音乐形式拿来很黑人rap比,有可比性吗???rap是黑人这个种族从古至今一直延续的音乐形式,是刻在每个黑人血液中强烈的乐感,它能为音乐做出非常大的贡献,而且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模仿的出来的,请问你喊麦换个人换首歌是不是照样喊??喊麦你有自己的创新吗??你敢说你创作的这首歌别人写不出来??这菜难吃成这样还不让我评价???

不要忘了09年的非主流盛行一时而今天的下场是什么,这种没有内涵的文化只会被时间阉割掉,怎么还有这么多人在洗白?

加一句:能不能不要用"存在即合理"这样的漏洞百出的逻辑来证明观点,反例还用我举么?

还有不要以为艺术没有明确的标准就把什么形式的歌曲都称为艺术,你萌这样欺负艺术君艺术君很可怜的好么!!

user avatar

我的核心观点是,“想要获得尊重,想不被嘲笑,最重要的是要输出有质量的内容,平台不重要,在知乎还是在快手yy不重要,哪怕是在路边在地铁口卖唱的,也有大家愿意给钱和不愿意给钱的,总不能他唱的实在难听我不给钱就说我歧视街头卖唱的说我有偏见吧。”

评论里有人提到“尊重”,我尊重每一个“人”,但是不会去尊重一个水准低劣的“创作者”,希望大家能分清其中的区别。如果这个“创作者”除了水准不足之外还缺少诚意,那我不但不会去尊重,还会去鄙视。

以下是原答案:


一人我饮酒醉这种作品价值观非常扭曲,歌词也粗制滥造,甚至不能称之为歌词,大家觉得它low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快手yy也不能代表“广大人民”,喊麦并不是“人民的选择”,举周总理那句“人民群众喜欢,你不喜欢,你算老几?”当例子的,抱歉,人民群众不见得喜欢。

这个问题下面好几个回答在告诉大家不要看不起喊麦,告诉大家不要对喊麦存有偏见,我觉得他们说的都有各自的问题。

柯阿卡

的答案态度非常平和,感染力很强,我很欣赏这位答主“你不应该去强烈排斥尚未真正了解的东西”的主张。

但是这个答案里提到的很多做直播的,跟一人我饮酒醉根本不是一回事。

没错,百年前京剧的地位是也不怎么高,下面还有答主说西游记,是的,这些当时都是通俗的东西,都是“俗”,但是您要知道,它们现在有这样的地位,不是因为它们俗,是因为它们好。京剧之所以能够传承下来同时被大多数人认可为国粹,它本身的内涵是非常重要的,通俗变成经典,内涵的支撑是必不可少的,老是有人说我们看到现在的什么什么当时也是老百姓的东西,现在就成了经典了,您要知道,当时的“通俗”里面没有内涵的东西,质量差的东西,该被淘汰也是要被淘汰。拿西游记来说,西游记早期的话本,各种乱七八糟版本多了去了,我们现在看到的也是被加工整理过的经典的东西,大浪淘沙,不是说着玩的。

答案里面说的直播写字的,直播唱歌的,弹古琴的,擅长反串的,这都是闪光点啊,而且是很亮眼的闪光点,这跟喊麦是有很大区别的,恕我直言,就一人我饮酒醉这种作品,和那位认真演反串的相比,真的什么都不是。

而且这个答案里说的“萧条的东北,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没有念好书的小伙子。如果没有直播,他又会做什么?”,我认真问一句,这是理由吗?我如果说这和“我穷所以去偷“是一样的逻辑你们可能觉得我说话太重了,但是如果你看到那些直播自残的,直播吃奇怪的会伤害身体的东西的,你还会觉得这是理由吗?做直播没有任何错,但是因为输出质量极低的东西被人鄙视非常正常,不能说人家是偏见。


Katy家怡

的答案,先是说了一个一开始ta瞧不起自己的员工,后来又正是这些员工帮ta渡过难关的故事。我想说瞧不起员工本来就是你自己有问题,而后来发现不应该瞧不起他们,也不能说明一人我饮酒醉不应该被鄙视。


您说“这个世界的真面目是由绝大多数普通人构建的,而不是我们从小仰望的王侯将相。”,说的没错,但是我想说普通人没你想的那么low,“人民,始终是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说的非常对,正是人民的选择最终会把一人我饮酒醉这种东西淘汰掉,不然您以为那么多传统艺术形式是怎么淘汰掉其他东西流传下来的呢?我认为,正是这些说喊麦迎合了受教育程度低的人,说底层人民就需要这种“通俗作品”的人,才是真的心里看不起底层人民,我们底层人民没那么low,通俗作品不代表低俗作品,我们底层人民也知道啥好啥赖。


中期精神病人

的答案说,快手和yy不是洪水猛兽,还举出了上了电视节目的,退伍军人直播军体拳,厨师玩刀等等,您根本没说到点子上。我们不觉得快手yy是洪水猛兽,我们只是不喜欢有些低俗的东西,您举出来的例子都不low,都是一技之长,都能获得我们的尊重,但是一人我饮酒醉这种,被人说垃圾是不亏的。


反驳了好几个答案,其实核心思想很简单,想要获得尊重,想不被嘲笑,最重要的是要输出有质量的内容,平台不重要,在知乎还是在快手yy不重要,哪怕是在路边在地铁口卖唱的,也有大家愿意给钱和不愿意给钱的,总不能他唱的实在难听我不给钱就说我歧视街头卖唱的说我有偏见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