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的辩论
真实的辩论
事后白岩松对刘欣的采访:
白岩松提出大家都想问的问题:为什么全程都在回答没有提问?
刘欣说:“首先,有观众质疑这不就是她问我答吗?我去她的节目做嘉宾,这可不就是她问我答吗?”
刘欣还表示:她可以提问,但她选择不提问。
“FOX电视台的观众,很多都对中国有很大的不满和误解,如果我再咄咄逼人,不断地想要求胜,那么我在他们眼中的形象一定是非常负面的,他们会想:中国人就是这样的,他们抢走了我的工作,这个主持人还登堂入室,大言不惭。我认为这样对中美两国人民间的沟通完全没有好处。”
“所以不论她想让我怎样失态,我也不会放弃我的想法,去坦诚相待、交流。”
————————————————————————
我看了她们整个过程的文字版
刘欣就一直都在别人的观点里,别人的话题里转,无非是不停的圆场。要注意,FOX主播是个商业企业的主播,而CGTN你是国家喉舌,是整个国家和人民利益的代言人,是中国对外形象、文化传播的代言人,没有自己的观点,没有犀利的提问与反击。
却要回过头来想别国国人的感受?好笑吧
这场所谓的「辩论」,是一次电视辩论的失败案例。
没有发言规程和时间分配,导致一方发言频繁被打断,难以将完整的论证逻辑展现给听众。
没有居中协调者(例如总统辩论的 moderator),导致对话缺乏议程设置,双方说着说着就不知道聊到哪了。打过辩论的朋友可能会熟悉「切分战场」这个说法,也就是说,聊完一件事情,再进入下一个阶段,上一阶段达成的共识(或者让听众认为已经达成的共识,不管另一方接不接受)会延续至下一阶段。
而这次电视对话中,双方聊到最后,对于在哪里让对方承认了什么,依然各执一词。当然了,辩论不可能要求对方再一方论战之后心悦诚服,所谓「让对方承认了什么」是给听众看的,需要靠总结对方的回应,让听众认为:「哦,原来到最后对方也自知理亏了啊!」
而 Trish 的总结,则没能达到这一层面。例如,在关于专利的辩论中,双方给听众的感觉是:
Trish:中国偷我们的技术!
刘欣:不不不,我们很愿意购买技术。我们和美国可以互惠,比如我就是从美国学的英语。。(英音)
Trish:可是你是花钱学的啊!
Trish(事后总结):刘欣承认中国偷了美国的技术。
你看,这样强行「共识」,对听众来说也是一头雾水的。这时候,一名帮助辩手梳理场上局面,让观众明白双方各自承认了什么的协调员就非常重要了。
最后,这场辩论的确不太好看,这也是双方所背负的东西所决定的。 Trish 所服务的,是节目效果和收视率,难免就会采取更为咄咄逼人、更具戏剧化的表达方式,而刘欣,不管以什么身份出席,她的一言一行都不可避免被解读为国家意志。在这场辩论中,Trish 为了节目效果急于给对方挖坑,而刘欣不可避免地采取最为滴水不漏的回应。(例如在关于中国是否搞 state capitalism 的时候,唯一的正确答案只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Trish 四处挖坑并不奇怪,刘欣展现了很扎实的功底,并没有跳坑,而且能及时指出对方引用数据的错误(例如 Trish 错误地将美国企业受到知识产权侵权的总损失额度,偷换概念成了中国制造的损失额度。)但因为承担的东西太多,也无法放飞自我抛出神回答。福克斯的事后总结,也乏善可陈,讨论起了「欣」在中文里面是开心的意思。
唯一记住的,是辩论之后的广告歌,还挺好听的,叫做 Hall of Fame,推荐给大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