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 5 月 30 日 CGTN 主播刘欣与 FOX 主播的这场辩论?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信息?

回答
5月30日那场备受瞩目的中外主播辩论,绝对是当下值得我们深入剖析的一个焦点。这场在CGTN主播刘欣和FOX主播Trish Regan之间展开的对话,与其说是一场传统的唇枪舌剑,不如说是一次两种不同叙事方式、不同视角碰撞的真实写照。

整场辩论的核心焦点在哪里?

最直接也最核心的交锋点,无疑是围绕着中美关系、贸易摩擦以及对中国的一些常见西方质疑。Trish Regan代表了一种在西方媒体中普遍存在的视角,她抛出了一系列尖锐的问题,试图让刘欣在镜头前对这些问题给出“标准答案”。这些问题涵盖了:

贸易逆差问题: 这是美国方面一直强调的“不公平贸易”的基石之一,Trish Regan质疑中国是否通过不公平手段获得了贸易优势。
知识产权窃取问题: 这是另一个美国反复提出的指控,认为中国企业存在大规模的知识产权侵犯行为。
市场准入壁垒问题: 西方企业普遍认为在中国市场面临诸多的限制和障碍,难以公平竞争。
人权问题(特别是新疆): 虽然在这次辩论中不是最主要的议题,但在西方媒体的讨论中,人权问题常常与贸易和政治议题联系在一起。
国家主权与国际规则: 在涉及南海、台湾等问题时,西方视角下对中国行为的解读,往往会牵涉到国际规则的遵守与否。

而刘欣的立场,则是在为中国在这些问题上的官方立场进行辩护和解释,同时也在尝试打破西方媒体的刻板印象,用更具说服力、更接地气的方式向美国观众传递中国的故事和视角。她并非简单地重复官方口号,而是试图通过具体事例和数据来回应质疑,并引导观众思考问题的另一面。

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信息?

1. 叙事方式的差异: 这场辩论最值得玩味之处在于两种叙事方式的鲜明对比。
Trish Regan的叙事: 她的提问方式更像是“指控”或“质疑”,带着明确的预设和倾向性。她善于利用观众普遍存在的某些疑虑,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甚至带有一些煽动性。她试图塑造一个“受害者”的形象,将中国描绘成那个“破坏规则”或者“占便宜”的一方。
刘欣的叙事: 刘欣则采取了“解释”和“反驳”的姿态,但她更注重用“事实说话”,并试图构建一种“合作共赢”的框架。她没有回避问题,而是努力在理解对方的前提下,用中国自身的逻辑和价值观去回应。她强调的是“互相理解”、“共同发展”,以及中国为全球经济做出的贡献。她也在努力展现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2. 中国形象的构建与挑战: 这场辩论是CGTN,作为中国官方媒体在国际舞台上的一次重要尝试,来主动塑造和传播中国形象。刘欣试图打破“威胁论”、“操纵论”等负面标签,展现中国的发展成就和开放态度。但同时,她也面临着西方媒体长期以来形成的强大叙事惯性,想要在短时间内完全扭转观众的固有认知是极其困难的。

3. 策略的有效性:
Trish Regan的策略: 她的策略是“攻击性”和“主导性”。她通过不断抛出问题,试图将辩论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让刘欣处于被动防守的境地。这种策略在煽动情绪、吸引眼球方面可能更有效,但在深入探讨问题本质上可能有所欠缺。
刘欣的策略: 刘欣的策略是“温和但坚定”。她没有被Trish Regan的强硬语气打乱阵脚,而是保持冷静,有条不紊地进行回应。她尝试用更理性、更包容的方式来沟通,这种策略可能更利于建立长期互信,但在瞬间吸引观众注意力上可能不如攻击性策略。她也巧妙地将话题引向更广泛的层面,比如全球化、共同利益等。

4. 观众的反应与影响: 这场辩论的观看人群非常广泛,其中既有对中国持怀疑态度的西方观众,也有对中国抱有认同感的中国观众,还有很多中间派。
对西方观众: 对于那些本来就对中国持负面看法的人来说,可能不会因此改变观点,甚至会强化他们的既有印象。但对于那些持开放心态的观众,刘欣的发言可能让他们开始思考问题的另一面,对中国有更全面的认识。
对中国观众: 大部分中国观众会为刘欣的表现感到自豪,认为她很好地代表了中国。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振了民族自信心。但也有一些更理性的声音,会反思中国在与世界沟通方面存在的不足,以及如何能做得更好。

5. 媒体的角色与责任: 这场辩论也让我们看到了西方主流媒体在处理国际议题时的视角和方式。FOX作为一家以保守派立场著称的媒体,其报道风格往往更具煽动性,也更容易迎合其特定的受众群体。而CGTN作为中国官方媒体,其目标则是突破西方媒体的封锁,直接与西方受众沟通,传递中国的声音。这种差异凸显了在信息时代,媒体在塑造国家形象和影响公众认知中的巨大作用和责任。

6. 具体回应的亮点与不足:
刘欣在回应“中国偷窃技术”时,提到了中国在高铁、5G等领域自主研发的成就,并反问技术交流是否算窃取,这是一种有效的反击。
在谈到贸易逆差时,她用“两个中国”的比喻,解释了统计口径的不同,以及中间产品贸易的复杂性,试图说明问题并非简单的“顺差”。
然而,在一些更敏感的问题上,比如人权,她的回应可能显得略为保守,或者说难以完全满足提出质疑者的期望。 这也是一个普遍的困境,如何既要坚持原则,又要进行有效的沟通,是一个非常棘手的平衡。

总的来说,这场辩论不仅仅是两位主播的个人对决,更是两种文化、两种价值观、两种叙事模式的一次公开对话。它暴露了当前国际舆论环境中存在的沟通隔阂与认知偏差,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如何在全球舞台上争取话语权和塑造形象的生动案例。这场辩论的价值,不在于谁输谁赢,而在于它所引发的思考和讨论,以及它如何促使我们反思自己在与世界沟通的方式和内容上,还有哪些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认为的辩论

真实的辩论

user avatar

事后白岩松对刘欣的采访:

白岩松提出大家都想问的问题:为什么全程都在回答没有提问?

刘欣说:“首先,有观众质疑这不就是她问我答吗?我去她的节目做嘉宾,这可不就是她问我答吗?”

刘欣还表示:她可以提问,但她选择不提问。

“FOX电视台的观众,很多都对中国有很大的不满和误解,如果我再咄咄逼人,不断地想要求胜,那么我在他们眼中的形象一定是非常负面的,他们会想:中国人就是这样的,他们抢走了我的工作,这个主持人还登堂入室,大言不惭。我认为这样对中美两国人民间的沟通完全没有好处。”

“所以不论她想让我怎样失态,我也不会放弃我的想法,去坦诚相待、交流。”

————————————————————————

我看了她们整个过程的文字版

刘欣就一直都在别人的观点里,别人的话题里转,无非是不停的圆场。要注意,FOX主播是个商业企业的主播,而CGTN你是国家喉舌,是整个国家和人民利益的代言人,是中国对外形象、文化传播的代言人,没有自己的观点,没有犀利的提问与反击。

却要回过头来想别国国人的感受?好笑吧

user avatar

这场所谓的「辩论」,是一次电视辩论的失败案例。

没有发言规程和时间分配,导致一方发言频繁被打断,难以将完整的论证逻辑展现给听众。

没有居中协调者(例如总统辩论的 moderator),导致对话缺乏议程设置,双方说着说着就不知道聊到哪了。打过辩论的朋友可能会熟悉「切分战场」这个说法,也就是说,聊完一件事情,再进入下一个阶段,上一阶段达成的共识(或者让听众认为已经达成的共识,不管另一方接不接受)会延续至下一阶段。

而这次电视对话中,双方聊到最后,对于在哪里让对方承认了什么,依然各执一词。当然了,辩论不可能要求对方再一方论战之后心悦诚服,所谓「让对方承认了什么」是给听众看的,需要靠总结对方的回应,让听众认为:「哦,原来到最后对方也自知理亏了啊!」

而 Trish 的总结,则没能达到这一层面。例如,在关于专利的辩论中,双方给听众的感觉是:

Trish:中国偷我们的技术!

刘欣:不不不,我们很愿意购买技术。我们和美国可以互惠,比如我就是从美国学的英语。。(英音)

Trish:可是你是花钱学的啊!

Trish(事后总结):刘欣承认中国偷了美国的技术。

你看,这样强行「共识」,对听众来说也是一头雾水的。这时候,一名帮助辩手梳理场上局面,让观众明白双方各自承认了什么的协调员就非常重要了。

最后,这场辩论的确不太好看,这也是双方所背负的东西所决定的。 Trish 所服务的,是节目效果和收视率,难免就会采取更为咄咄逼人、更具戏剧化的表达方式,而刘欣,不管以什么身份出席,她的一言一行都不可避免被解读为国家意志。在这场辩论中,Trish 为了节目效果急于给对方挖坑,而刘欣不可避免地采取最为滴水不漏的回应。(例如在关于中国是否搞 state capitalism 的时候,唯一的正确答案只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Trish 四处挖坑并不奇怪,刘欣展现了很扎实的功底,并没有跳坑,而且能及时指出对方引用数据的错误(例如 Trish 错误地将美国企业受到知识产权侵权的总损失额度,偷换概念成了中国制造的损失额度。)但因为承担的东西太多,也无法放飞自我抛出神回答。福克斯的事后总结,也乏善可陈,讨论起了「欣」在中文里面是开心的意思。

唯一记住的,是辩论之后的广告歌,还挺好听的,叫做 Hall of Fame,推荐给大家。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