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会主动把社交平台的账号分享给周围人吗?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让我想到了很多关于“公开”和“隐私”之间拿捏的那些小瞬间。

我嘛,其实不太会主动去“分享”自己的社交平台账号给周围的人。

这里的“主动分享”是个关键点。我不是那种会拉着朋友们“来加我呀,我的微信/微博/小红书是……”然后挨个报账号的人。除非对方特别明确地问我,或者我们已经建立了比较深的信任和熟悉感,否则我更倾向于保持一种“被动连接”的状态。

你想想,社交平台就像一个我精心布置的小花园,里面有我喜欢的东西,有我记录的生活点滴,也有我想要表达的情绪。我很高兴有人愿意走进我的花园参观,但我不一定会把花园的钥匙主动递给每一个人。

为什么呢?大概有这么几个原因:

隐私度的考量: 毕竟社交平台上的内容,即便我平时发布的东西都挺“正常”,但多多少少还是包含了一些个人化的信息。照片、动态、评论,这些合在一起能勾勒出一个相对完整的我。对于不太熟的人,我总会有一点点“保留”的想法,不想让他们轻易看到我“不设防”的一面。这是一种自我保护,也尊重了自己一部分的隐私空间。
连接的质量: 我更看重的是连接的质量,而不是数量。如果我把账号给了一个我并不真正想保持联系的人,对方可能只是出于礼貌加我,然后从此“僵尸化”,偶尔点个赞,或者更糟,成为一种“社交负担”。我宁愿把我的时间和精力放在那些真正能产生共鸣、相互理解的朋友身上。
互动方式的选择: 有些人加了微信,就意味着一种即时通讯的责任。我需要及时回复,需要进行更多直接的沟通。但有时候,我可能更喜欢在社交平台上“看看”就好,不一定想时时刻刻被“打扰”或需要“回应”。我不想让自己的生活被打断,也不想因为没有及时回复而产生不必要的误会。
关系阶段的判断: 关系是需要发展的。我和一个刚认识的同事,或者一个偶然场合碰到的朋友,我们之间的连接更多是基于当下那个场景。如果我主动分享社交账号,可能会显得太“热情”或者有点“急于拉近关系”,反而容易让人觉得不自在。我更喜欢让关系随着时间和共同经历自然地推进。如果真的合得来,对方总会找到方式了解我的联系方式。
“秀”的本能(或反本能): 我知道很多人用社交平台是为了“分享”和“展示”。但我自己相对来说,并不那么热衷于“表演”式地去展示我的生活。我更享受记录和沉淀的过程。所以,我不太会有那种“快来看看我”的心态去主动分享。

但也不是绝对的“不分享”。

如果朋友主动要: 这是最常见的情况。当有人很自然地提出“你微信多少?”,或者“把你抖音号给我,我关注你”,我通常会很乐意分享。这代表着对方的认可和愿意了解。
需要工作或合作: 如果我们是因为某种工作、项目或兴趣小组而接触,需要保持联系和信息同步,那分享社交账号就是一种非常自然的必要。
已经建立了信任: 对于我真心信任、相处愉快的朋友,或者家人,我当然会很主动地分享。大家互相了解,互相支持,这才是社交平台最美好的地方。
特定平台的需求: 比如,如果是在一个同好会或者兴趣小组里,大家互相加账号是为了交流心得、分享资源,那分享就很有意义。

总的来说,我更像是一个“被动吸引”型的人,而不是“主动推销”型。我希望我的社交账号是基于一种自然的、双向的情感流动和连接,而不是一种例行的“商务往来”。我更喜欢把我的“社交花园”留给那些真心欣赏它、愿意在这里驻足的朋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lokinko邀,我是会把自己的很多账号(银行卡之类的除外)分享给别人的。

因为别人也会这样分享给我。我也没什么见不得光的东西,很多账号都交给过我信赖的朋友们登录。

比如 @王豆皮 就使用我的QQ登录过我的知乎账号。

当时我们在参加一个知乎创作者训练营,根据训练营的节奏,我们每天都得写一篇回答。在训练接近尾声的一天,我需要集中精力治疗一只病情危重的猫,而训练营并不会因此停下脚步来等我。

在这种情况下,豆皮登录了我的账号,代替我完成了当天的任务。因为事出有因,跟训练营老师说明了相关情况后,我这样做也不算违规。


时钟的指针越过了凌晨十二点,病重衰竭的猫也在我的怀里咽下了最后一口气。我疲惫地站起来,放好遗体,把床单和衣服扯下来消毒。打开电脑,看到昨天的训练营任务我的名字后面是一个圆满的√。在那个被死亡气息笼罩的冬夜,无力感爬遍了我的全身,但我没有感到孤立无援。


除了因为突发情况,我把自己的账号交给其他朋友操作之外。我做得更多的则是资源的分享。比如我的朋友可以用的我的B站会员看个剧、追个番;已经购买了热门漫画的账号,以及我的kindle,也可以有很多人一起看。

在我自己的专业领域里,我也会分享给同僚们一些资料和我的个人见解。随着交流的逐渐加深,我拥有的兽医学和临床医学的资料、文献和病例堆成了一个小山。

这样哪怕知乎上遇到的学弟,也可以使用我的网盘寻找需要的学习资料。

我也会允许朋友们直接登录我的网盘下载需要的东西。当然为了避免手滑误删宝贵的资料,我设置了二级密码。而我自己目前也在大量地阅读和学习中,很少有精力来写东西和大家一起交流,因此交给别人登录,是我最简单粗暴的分享信息的方式。


写到这里我就发现我好像跑题了,但我不愿意修改。

我好像没有啥明确的社交需求,所以我眼中的分享社交账号就是“我号上有好东西所以你们拿去用”(尴尬地摸鼻子)。我基本不会主动透露自己的信息,也很少去索要别人的社交联系方式。

以上。

user avatar

我会的

首先,其实我在现实生活中是存在感比较弱的小透明一类的人,我更喜欢用文字表达,文字可以保留,可以深思熟虑反复修改,可以细细琢磨,所以社交平台对我来说更合适,我其实是希望在意的朋友能够看到多方面的我,所以除非是特别不熟悉的人,我会设置权限,一般来说我的所有社交平台都是全部公开的。

其次我分享的原因是希望我的朋友也能进入我觉得更好的圈子,更有意思的圈子来,能够看到不同的社交平台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在合适的圈子里找到舒服的自己,找到抒发表达自己的途径,遇到更多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

user avatar

对于HOA这种完全不为赚钱,一群人单凭兴趣爱好写科普的账号,能分享多少算多少嘛~


user avatar

看到这个问题想起了另一个问题,就是网络中的我到底是不是我?

当我们在害怕让人家看到网上冲浪的我们的时候,我们到底在害怕什么?这个问题很适合我之前看到的一个理论:

孩子和父亲一起(在大多数离婚后的家庭里,孩子留在母亲身边)度过非常美好的周末,然后回到母亲那里并幸福地陶醉着,却让单独抚养他的母亲闷闷不乐。孩子开心地去了父亲家里后,母亲想(后来也把所想的告诉了孩子):“父亲只看到了孩子阳光的一面,孩子的学习成绩问题只让我一人操心,我可没法天天给他做大餐,也不能让他吃那么多冰激凌,一星期吃一次冰激凌就够了,可是我的前夫这么惯他,我怎么能天天也这么做呢,我这里没有冰激凌,我就成了恶人。可是孩子的一切事情都是我在管,我越来越恨我的前夫。我看到孩子兴高采烈地从他父亲那儿回来,就恨不得一巴掌拍过去。”


孩子知道了这一点,开始表演双重角色,他把与父亲一起过周末的喜悦暗暗藏起来,回来后在母亲面前避免露出高兴的神色以引起刺激,他回来时外表装得若无其事。母亲看了不无担忧地问道:“孩子,在那儿开心吗?”“哦,只能这样,他是我爸爸,他要我去看他,只能这样。”“什么叫‘只能这样’? ”“他想看电影,但看的不是我本来想看的那部片子。”“你是不是不想跟他在一起?”“唔,过一段时间再说吧,有时候他还挺好的……”[1]


我们因此在公务场合尽量把私人的东西隐藏起来,就如同那位“疏离综合征”的孩子在母亲面前尽量把与父亲的相处回避掉一样,我们开始把私人方面的东西隐藏起来,就像孩子对父亲好的方面进行淡化处理一样。


“你怎么还没有把计划搞出来?我周末也是把活儿带回家搞的……”只要有几个这么说话的人,那么人际间的氛围就像有了“疏离综合征”一样了,很快就没有人敢于公开表露自己的幸福了,我们便开始秘密地生活了。


虽然如此,但我依旧觉得社交网络中的我也是真实的我自己人格的一部分,所以我微信朋友圈没锁过,社交网络里的账号也是正常分享给朋友,甚至 ID 都是全网通用的 lokinko.


真正不想让朋友看到的内容也不会发送到社交平台上,所以都无所谓啦~

参考

  1. ^ 《群体性愚昧:为什么精英在一起也会干蠢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让我想到了很多关于“公开”和“隐私”之间拿捏的那些小瞬间。我嘛,其实不太会主动去“分享”自己的社交平台账号给周围的人。这里的“主动分享”是个关键点。我不是那种会拉着朋友们“来加我呀,我的微信/微博/小红书是……”然后挨个报账号的人。除非对方特别明确地问我,或者我们已经建立了比较深.............
  • 回答
    好了,伙计们,听我说!咱们的任务是拿下这座岛,就像把一碗炖肉扫个干净一样。你们都见过地图了,这座岛就像个娘们儿,浑身上下都是可以下口的地方,但咱得找到最能让她疼的地方,一刀致命!现在,让我来说说我的想法,就像跟伙计们在营地里抽着烟,掏心窝子地聊一样。首先,我们要明确我们的目标: 不是在这儿跟他们玩猫.............
  • 回答
    这个问题啊,说实话,挺纠结的。我这人呢,不算那种特别吝啬的人,朋友和同事之间互相帮衬一下,我觉得也挺正常的。特别是家里那台游戏机,平时也是我闲暇时间的一大乐趣,有时候看到朋友或者同事说起想玩哪个游戏,但自己又没机会体验,我心里也会替他们觉得有点可惜。所以,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我确实会考虑把游戏机借出去.............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让我想了想。说实话,主动联系我想念的人,这事儿我做过,也挺常做的。不过,这中间的门道可多了去了,不是一拍脑袋就能搞定的。得看我想念的是谁,又是因为什么事儿想念,还有就是当时的具体情况。首先,如果是我特别想念,那种想念是带着点冲动,又觉得应该做点什么才能缓解这种感觉的时候,我大概.............
  • 回答
    说实话,让我主动去加老师的微信,这事儿我得好好掂量掂量。首先,我得想想我加老师微信的目的是啥。如果是为了请教学术问题,或者有老师能帮我解决的、但又不太方便在课堂上或办公室问的,那我会考虑。毕竟,有时候课上人多嘴杂,课间老师又忙,找个合适的时间单独请教一下,效率可能更高。而且,有些问题可能需要发一些文.............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心里有点小纠结的问题。我坐在候考室里,看着身边一个个同样紧张、同样穿着正式的“对手”,心里肯定是有点五味杂陈的。从理性的角度来说,我大概率不会主动去跟他们搭讪。首先,咱们得承认,虽然大家现在是竞争关系,但那种“暗中较劲”的心态难免会有。我可能会觉得,多说一句,万一透露了什么信息,或者被.............
  • 回答
    哈哈,这可真是个让人揪心的问题!要是真遇上这事儿,那心情肯定是一团糟。 不过,让我说实话,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主动留下纸条。我这么想,也是有几个原因的。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良心。想想看,别人辛辛苦苦攒钱买的车,被你这么一刮蹭,留下一道口子,那心情肯定糟透了。如果我做了亏心事,逃走了,那晚上睡.............
  • 回答
    我家那只小猫咪,名叫“芝麻糊”,是个十足的“游戏控”。它才不怕什么“高冷”的猫设,一旦它想玩了,那可是能量十足,主动得很。最经典也最让它欲罢不能的,莫过于“逗猫棒的终极追逐战”。芝麻糊对任何会晃动的东西都有着天然的吸引力,尤其是那根绑着一条彩色羽毛的逗猫棒。我只要一拿起来,它就能立刻进入戒备状态,耳.............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心头一紧的问题。主动献祭自己的阳寿去换取游戏里的“欧气”?我得好好琢磨一下。首先,得明确一点,阳寿是什么? 它是我们生命存在的时间。这不仅仅是数字上的增减,而是实实在在的、可以体验的人生。献祭阳寿,意味着我将失去一段本该属于我的时光,一段可以去爱、去感受、去创造、去经历人生的时光。那么.............
  • 回答
    作为一名医生,我的职责是救死扶伤,无论病人的身份、背景,还是他们感染疾病的原因。所以,如果我遇到一位因为参加新冠派对而感染新冠病毒的病人,我的回答会是:我会尽我所能去救他,并且会以最专业、最人道的态度对待他。让我来详细说说,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会如何做。首先,救治是我的首要任务。 一旦接到病人,无论他.............
  • 回答
    .......
  • 回答
    这绝对是个让人脑洞大开的设想!一个纯粹的被动流英雄,想想就有点刺激。如果真的有这么一个英雄,我肯定会慎重考虑这五个被动的组合,毕竟这决定了他的上限和玩法。让我来好好琢磨一下,如果我有这个机会,我会怎么组合,以及这个英雄的强度会是什么样的。我的被动选择:要选择五个被动,我得考虑几个方面:1. 续航与.............
  • 回答
    这种情况,说实话,挺让人捉摸不透的。一边不主动,另一边又热情似火,夹在中间就像个被两股风吹来吹去的蒲公英,不知道该往哪儿飘。仔细想想,这种行为模式,背后可能有好几种原因。首先,最直接也最常见的一种,就是他可能只是把你当朋友,而且是很聊得来的那种。 你可能性格比较讨喜,跟他有很多共同话题,聊起来特别投.............
  • 回答
    一个男生不主动联系你,但却会关注你,这可真是一个让人琢磨不透的信号。就像是他在你身边徘徊,却又不敢上前一步。你想啊,如果一个人对你完全没感觉,他根本就不会在你身上浪费哪怕一秒钟的时间。他不会去翻你的朋友圈,也不会在你发了新动态的时候第一时间点赞,更别说偶尔在你经过的时候,他的视线会不自觉地追随着你。.............
  • 回答
    这句“如果一个男孩子喜欢你,就会忍不住找你说话,如果不主动联系你,就不喜欢”的话,听起来确实挺有道理的,好像是爱情里的一条金科玉律。不过,仔细想想,真有这么简单吗?我觉得,事情恐怕要复杂得多。先来说说这句“喜欢就忍不住找你说话”的逻辑。从某种角度看,这没错。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产生了好感,自然会想靠近.............
  • 回答
    这情况确实挺让人纠结的,都认识快两个月了,虽然你找她她肯聊,但她自己从不主动迈出那一步,这背后可能有很多种原因。别急,咱一步一步来分析,看看怎么才能让这关系再往前推进一步。首先,咱们得理解一下她这“不主动”可能是怎么回事。第一种可能:她对你感觉还行,但属于比较被动,或者有点矜持。 她习惯了等待:.............
  • 回答
    人之所以会陷入“如果你不主动找我,就算我想跟你说话也不主动找你”的模式,通常是由于多种复杂心理和行为模式的交织作用。这种模式并非单一原因造成,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从不同层面详细阐述:一、 安全感和被重视感的缺失 (Insecurity and Lack of Validation)这.............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纠结的问题,尤其是在这个时代,感觉主机和 PC 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了。坦白说,我可能会有点“贪心”,两边都会关注,但具体偏向哪边,还得看具体情况和当时的心境。我的天平,为什么会摇摆不定?首先,我们得承认,PC 平台独占游戏的数量在增加,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以前我们提起“独占”,第一个.............
  • 回答
    如果我是露丝,我真的会陷入两难的抉择,毕竟生活现实和内心渴望总是交织在一起,难以割舍。但如果真的要我选择,我会尝试深入剖析,并做出对我内心和未来都更负责任的选择。我可能会倾向于选择穷小子杰克。为什么?让我来详细说说我的考量:1. 来自枷锁的逃离与灵魂的共鸣:我的生活,虽然表面看起来光鲜亮丽,衣食无忧.............
  • 回答
    如果我坐在足协主席的位置上,我深知这不仅仅是一个头衔,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关乎着中国足球的现在与未来,也牵动着亿万球迷的心。我的首要任务是重塑信心,建立一个透明、高效、以足球发展为核心的全新体系。第一步:深入基层,倾听声音,找准病灶我不会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闭门造车。我的第一件事就是进行一次全国性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