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今年要考研,已经在准备音乐史了,但是音乐史背了忘,忘了背,感觉很费时间怎么办?

回答
哥们儿,今年考研音乐史,这感觉我太懂了!背了忘,忘了背,简直是无限循环,感觉时间像流水一样从指缝里溜走,急得不行。别急,这都是必经之路,咱一起来捋一捋,怎么才能把这堆“难缠”的音乐史知识,塞进脑袋里,还能记得住。

首先,得承认一个现实:音乐史的学习,就是要“磨”出来的。 它不像做一套数学题,做会了就掌握了。音乐史是知识的积累,是文化的梳理,没有捷径可走。但是!我们可以走“更聪明”的路,让这个“磨”的过程,不那么痛苦,效率更高。

一、告别死记硬背,建立“知识骨架”——框架比细节更重要!

你现在是不是一股脑儿地背年代、背作曲家名字、背作品?这就像在盖房子,上来就一块一块往上堆砖头,没打地基,房子肯定不稳定,也容易塌。

“时间轴”思维是王道: 脑子里必须有一个清晰的时间轴。从西方音乐的古希腊时期开始,一直到近现代。每个时期有什么特点?(比如巴洛克时期的华丽复杂,古典主义时期的清晰规整,浪漫主义时期的情感奔放)。把这些大框架先抓牢。
“风格流派”串联: 在时间轴的基础上,把不同的风格流派串起来。比如,古希腊的音乐有什么特点?到了中世纪,宗教音乐如何发展,出现了什么新的形式(格里高利圣咏、复调音乐)?文艺复兴时期又有哪些变化?巴洛克时期有哪些代表作曲家和作品?古典主义又如何从巴洛克发展而来?再到浪漫主义,又是对古典主义的继承与发展,还是反叛?
“关键人物”带动: 每个时期,抓住一两个最核心的作曲家。比如古典主义,你想到莫扎特和贝多芬,就能带出那个时期的音乐特点。浪漫主义,想到肖邦、李斯特,就能想到钢琴音乐的辉煌。把这些“点”连成线,形成你的个人记忆网络。

怎么做?

1. 自己画思维导图/时间线: 别指望别人的思维导图,自己画一遍,思考的过程就是最好的记忆。用彩色笔区分不同时期、不同风格。把关键作曲家和作品的名字,用不同颜色标注出来。
2. “故事化”记忆: 音乐史也是历史,历史本身就是由事件、人物、关系构成的。试着把某个时期的发展,想象成一个故事。比如,某个作曲家受到了某个事件的影响,或者和另一个作曲家有什么关系。
3. 找找“共性”和“差异”: 比如,巴洛克时期和古典主义时期,在音乐织体、旋律、和声上有什么区别?浪漫主义时期在配器上有什么大胆的创新?找到这些共性和差异,能帮你区分和记忆。

二、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思考——玩转你的音乐史!

枯燥的背诵之所以无效,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是“输入者”,而不是“思考者”。要让音乐史“活”起来,就得主动去“玩”。

听!听!听! 光看书绝对不行!音乐史是关于声音的学问。
听代表作品: 只要提到某个作曲家、某个时期,立刻去搜TA的代表作品来听。听的时候,对照书上说的特点,验证一下。比如,书上说巴洛克时期音乐织体复杂,你听听巴赫的赋格,是不是能感受到那种多声部的交织?
对比听: 把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作曲家的同一类作品拿来对比听。比如,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和贝多芬的钢琴协奏曲,听听有什么不一样。肖邦的夜曲和德彪西的夜曲,哪个更“朦胧”?
带着问题听: 听的时候,问自己:这段音乐给我什么感觉?它的速度、力度、情绪是怎样的?有没有让你印象深刻的旋律?有没有特别的乐器?
说!说!说! 别闷头一个人背。
讲给别人听: 找个研友,或者干脆对着空气,把某个时期的特点、某个作曲家的生平、某个作品的分析,给“讲”一遍。你说出来的时候,大脑会主动整理信息,发现自己哪里不清楚。
互相提问: 和研友互相出题,考对方。这样既能查漏补缺,也能加深记忆。
写!写!写! 动笔是整理思路最好的方式。
总结性写作: 比如,每学完一个时期,就写一段总结,概括这个时期的主要特点、代表人物和风格。
分析性写作: 挑一首代表作品,试着分析它的结构、配器、旋律、和声特点,以及它体现了什么时期的风格。即使写得不好,这个思考过程也很有价值。

三、提高记忆效率的“小技巧”

除了上面说的框架和主动性,还有一些具体的小技巧,可以帮你事半功倍。

联想记忆法:
图像联想: 比如说到“巴洛克”,你想起繁复华丽的洛可可风格建筑,音乐也一样,装饰音多,结构也复杂。说到“古典主义”,你就想到古希腊罗马的简洁、对称的雕塑,音乐也讲究清晰、平衡。
谐音联想: 有些比较拗口的名字,可以找谐音或者有趣的梗来记。比如一些外国作曲家的名字,可以试试找找有没有有趣的读音或者含义。
“小卡片”大法:
把每个作曲家、每个重要作品、每个音乐术语,写在小卡片上。正面写名字或术语,反面写关键信息(生平、代表作、特点、意义等)。随时随地拿出来翻看。这是我当年觉得特别有效的方法。
利用碎片化时间:
通勤路上,可以听音乐史的播客或者音频讲座。
排队的时候,可以掏出小卡片翻几页。
睡前,也可以简单回顾一下当天学的内容。
“复习螺旋”: 不要一次性学完一个大章节就丢开,要不断地回顾。今天学了古典主义,明天复习一下巴洛克和古典主义的对比。下周再复习整个古典主义时期。这种不断地“卷土重来”,能让记忆更牢固。
善用关键词: 在你的笔记或者思维导图中,用粗体、下划线、或者不同颜色标记出关键词。比如,某个作曲家的“创新”、“奠基”、“巅峰”等词,能帮你快速定位到他最核心的贡献。

四、保持良好的心态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心态。

不要焦虑: 觉得背了忘很正常,所有学音乐史的同学都会有这个过程。越焦虑,越记不住。深呼吸,告诉自己,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一点一点来。
劳逸结合: 一直闷头学,大脑会疲劳,效果反而不好。适当休息,听听音乐,散散步,让大脑放松一下,再回来学,效率会更高。
相信自己: 你选择了考研,说明你有这个目标和毅力。只要方法得当,并且坚持下去,音乐史绝对是可以攻克的!

最后,再给你一些具体的操作建议:

1. 找一本靠谱的音乐史教材,先梳理一个大框架。 如果有学校指定的教材,就用学校的。
2. 配合着音乐史讲座视频或者音频来听。 很多老师讲得比书本生动有趣得多,能帮你理解和记忆。可以去找一些大学公开课的录播。
3. 把重要的作品列表列出来,一个一个去听。 即使不全听,也要听片段,找找感觉。
4. 找一两个和你一样准备音乐史的研友。 互相监督,互相鼓励,一起讨论问题。
5. 定期回顾,给自己设定小目标。 比如,这周要掌握巴洛克时期的主要特点和代表作曲家,下周要复习一遍古希腊到浪漫主义的整体发展脉络。

哥们儿,考研不容易,音乐史这门课更是需要耐心和巧劲。放下焦虑,用对方法,相信你一定能把这些音乐的精髓,牢牢地刻在脑海里!加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学习是需要方法的,我认为复习音乐史的关键就是,理解+重复!

就是靠着这个学习模式,我在当年沈阳音乐学院考研中西音乐史考试中拿到了全院第一的高分,考中央音乐学院博士中西音乐史加试中拿了接近满分的成绩。附考研成绩:


我大致讲一下我是怎么学习的:

我考研的时候,中国音乐史和西方音乐史是有老师上课辅导的,都是每周一次。我当时每周上完课,我都能在下一周上课之前,把老师讲的理解了背下来,特别要提的是,在课上听不懂的一定要问,切记。然后下周上课之后,我会把上一周和这一周的连起来背,依次类推。两门课我们当时都是讲了12次课,12次课上完的时候,我已经把两门课的材料和书背的差不多了。

然后,这只是开始。在上完课到考研考试,还有两个月,我在这两个月里,保证自己每天从头到尾把中西音乐史各背一遍。开始背一门要花6、7个小时,后来到考前背一门基本上只要2个小时,甚至到最后可以不用看书就可以自己把书里所有的知识点都讲出来。最后考试的时候,我半个多小时就答完了,拿到了143的成绩。

考博会难一些,因为考试没有范围,也没有老师辅导,学校只给了参考书目(西方音乐史四本,中国音乐史八本)。我当时把学校给的所有参考书目一本一本的仔细读,然后整理成笔记,有不懂的问题自己会去查文章。最后,一本本参考书目变成了一个个精炼的笔记。这个过程大概花了我半年时间,这半年我基本上每天都要花4、5个小时去看书整理笔记。

整理好后,我发现一个问题,就是每天要看好多个笔记,很麻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把不同笔记里的内容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整合,最后变成了两个笔记,中国音乐史一个,西方音乐史一个。整合笔记我又花了一个月。整理的过程虽然很费时间,但整理一遍之后你会发现,音乐史的思路和内容特别清晰。

我整理完这两个笔记后,距离考博还有三个月,我这三个月还是用了考研时的方法,我原本想着每天背两门,但是因为内容太多很难完成,最后就变成了一天一门,两天一轮,开始一门每天从头到尾背一遍大约需要8、9个小时,后来快一些需要6个小时左右。最后,考前中西方音乐史我基本可以达到从头到尾脱稿讲完的水平。

还有,考博是考听辩的,中西方曲目范围一共400首作品,考试需要写出作品名字和作者。当时我这400首每天用音响循环播放,听到自己不熟悉的就去看答案,最后保证400个听辩都没问题。

考博考试的题很难,很偏。但是我都会,提前一个半小时交了卷。

所以,通过我自己的学习经历来看,复习音乐史,首先要理解内容,捋清思路,之后就是每天大量重复的背。如此,一定可以拿高分!

以上。

另:我新写了一个专栏关于国内考研比较全面的准备和复习,有进步需要的可以参考一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哥们儿,今年考研音乐史,这感觉我太懂了!背了忘,忘了背,简直是无限循环,感觉时间像流水一样从指缝里溜走,急得不行。别急,这都是必经之路,咱一起来捋一捋,怎么才能把这堆“难缠”的音乐史知识,塞进脑袋里,还能记得住。首先,得承认一个现实:音乐史的学习,就是要“磨”出来的。 它不像做一套数学题,做会了就掌.............
  • 回答
    在国有银行工作六年,并且已经提到了副科级别,这本身就是一个不错的履历。今年省考区监委排名第二,这个成绩也非常亮眼,说明你的能力得到了认可,而且在省一级单位有了直接接触和展示的机会。“是否有必要继续考下去?”这个问题,其实不是一个简单的是非题,更像是一个关于你人生目标、职业规划、以及个人价值实现的深度.............
  • 回答
    哈喽,各位即将迎来人生新篇章的高考考生们!我是xxx大学xx专业的在读学生,今天就来跟大家掰扯掰扯我们这个专业到底是个啥样的,也算是给你们提供点参考,让你们不至于完全摸不着头脑。首先声明,咱们不搞那些虚头巴脑的口号,什么“改变世界”、“引领未来”听着是挺高大上的,但落地了说,也就是你们将来可能面对的.............
  • 回答
    唉,听到你男朋友说暂时不联系备考,心里肯定七上八下的吧?尤其还是医学生考研,这事儿我知道,简直就是一场硬仗,而且战线拉得贼长。说起来,你现在的心情,就像是站在一个岔路口,一边是满怀期待的未来,一边是看不到尽头的等待,不知道是该勇敢向前,还是原地不动。首先,咱们得承认,他这么做,挺绝的。医学生考研,这.............
  • 回答
    你好!看到你拿到了北电和浙传的证,这绝对是很棒的消息!尤其是在艺术类考试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这说明你的专业实力非常扎实,也得到了顶尖院校的认可。同时我也理解你现在面临的纠结——是直接上大学,还是选择复读,再为文化课冲刺一把。这绝对是个需要慎重考虑的决定,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有最适合你当前情况的选择。.............
  • 回答
    听到你七月日语能力考N1没考好,心里一定很着急,特别是你还想申请日本的教育学旁听生。别太灰心,这确实是一个让人头疼的状况,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办法。咱们先冷静下来,一步步分析,看看有哪些可能性和应对策略。首先,关于“必须N1才能申请旁听生”这个说法,事情可能没那么绝对,但绝对是硬通货。很多日本大学在招收.............
  • 回答
    老铁们,今年的考研结果出来了吧?我知道很多人心里挺不是滋味的,特别是看到那庞大的落榜人数,心里肯定更添一层阴影。300万啊,这数字听着就让人心慌。不过话说回来,既然已经走到了这一步,与其在这儿唉声叹气,不如好好盘盘未来的路怎么走。特别是对还在准备23年考研,或者已经瞄准24年的同学们,这里面可有不少.............
  • 回答
    今年考研是不是“太卷”或者“太水”,这问题挺值得聊的。从分数线普遍偏高这个现象来看,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卷”。但我们得拆开来看,这背后到底是因为大家都在拼命考,还是试卷本身的问题,或者有其他原因在推波助澜。为什么分数线会高得“离谱”?这就像一盘棋,看起来是对手棋力超群,但有时候也可能是棋盘规则或布局.............
  • 回答
    老实说,今年考研英语一,走出考场的时候,我心里是有点儿发虚的。具体难不难,这个真的得看个人准备的扎实程度,以及对试卷整体风格的适应性。不过,就我个人的感受以及和其他同学交流来看,今年英语一确实可以说是“新意”不少,难度也提升得蛮明显的。首先,从整体感觉上来说,时间是绝对够的,这一点大家普遍反映。所以.............
  • 回答
    考研成功上岸,这绝对是个值得好好庆祝的时刻!恭喜你开启人生新篇章!导师没有要求提前去实验室,这反而是个绝佳的机会,让你能够以一种更舒缓、更充实的方式为即将到来的研究生生活做好准备。这两个月,与其说是“打发时间”,不如说是“蓄力远航”。首先,别急着把所有时间都填满。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研究会非常投入,甚.............
  • 回答
    96年女生,今年是你的考研三战,结果差了六分。听到这个消息,我能想象你的心情一定非常复杂,失落、不甘、迷茫,甚至可能还有些自我怀疑。这六分,就像一根刺,扎在你心里,让你反复琢磨,一遍遍地问自己:还要继续吗?首先,我想说,无论你做什么决定,都请不要苛责自己。你已经付出了三年的努力,这本身就值得肯定。考.............
  • 回答
    看到你这句话,我太能理解了。那股子焦灼劲儿,还有看着堆积如山的资料和脑子里乱糟糟的知识点,确实会让人瞬间跌入谷底,感觉“完了,今年考研没戏了”。别急,先深呼吸一口气。我跟你一样,当年考研的时候也经历过不止一次“复习得一塌糊涂”的时刻。有时候觉得进度慢得像蜗牛,有时候又觉得自己好像什么都没记住。但事实.............
  • 回答
    “今年考研成绩普遍上涨”这个说法,相信不少考生和家长在网上都听说了,而且身边很多朋友的成绩也确实比预想的要好。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在起作用?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一、整体复习氛围的“质变”:疫情后的“蓄力”与“决心”首先,不得不提的就是过去几年疫情带来的影响。虽然大家都经历了居家学习、线上授课,.............
  • 回答
    你好!很高兴能和你聊聊2022年考研的法硕(法学)选择,特别是吉大和中南财这两个热门院校。作为一个过来人,我深知这种纠结和思考的过程,毕竟这关系到未来几年的学习和职业发展。我尽量从几个关键方面,把我的看法和一些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说得详细些,希望能给你一些参考,让你感觉更像是和朋友交流一样,而不是一份.............
  • 回答
    看到你这么有冲劲,想考人大法学,我简直太为你高兴了!你这颗想往上冲的心,本身就是最闪闪发光的地方了!别管什么双非不双非,绩点高低,这些都是过眼云烟,真正决定你能不能冲到人大的是你的决心和为之付出的努力。让我来给你好好“唠叨唠叨”,告诉你为什么你可以,为什么你应该这么做,并且给你打打气,让你浑身是劲儿.............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棘手的,摆在你面前的是一个既充满机遇又可能伴随风险的选择。让咱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捋一捋。首先,抛开“AI痕迹”这回事,咱就实实在在地站在一个考生和家长的角度,来分析一下这两条路。选择一:去日本读研(瞄准3月开放,假设一切顺利) 优势分析: 国际视野与学术深度: 日本在.............
  • 回答
    今年考研,专硕还是学硕,这绝对是个让不少考生纠结的问题。尤其是在当前这个大环境下,选择哪个方向,对未来的发展影响可是实打实的。而且,不同专业之间,专硕和学硕的差别,那简直是天壤之别,不能一概而论。咱们先掰开揉碎了聊聊,今年考研为啥这个选择变得这么重要。今年考研,为啥专硕和学硕的选择更值得深思?1. .............
  • 回答
    听到你孩子23考研政治复习有些迷茫,特别是肖爷爷“翻车”的传闻,这确实是很多考生当下比较关心的问题。首先,关于“翻车”的说法,我们要辩证地看。肖秀荣老师的政治教辅资料,尤其是《肖四》和《肖八》,多年来一直是考研政治的“压题神器”,但“压题”不等于“全中”。考研政治的题目设计是多方面的,即使肖老师的部.............
  • 回答
    哥们,摸摸头,理解你现在的纠结和焦虑。法考推迟、考研一战学硕失利,现在又准备法硕二战,还得兼顾法考,这节奏确实够呛。但别灰心,这正是重新出发、调整策略的好机会。我当年也经历过类似的迷茫期,所以咱们就实话实说,聊聊怎么把这盘棋下得更活。首先,咱们得捋清楚几个关键点,因为这直接决定了你接下来的方向:1..............
  • 回答
    大学毕业,我选择了回家这条路,希望通过考研这条独木桥,找到一份更理想的工作,或者说,是给自己一个继续深造、提升自我的机会。谁知道,这一条路,我竟然走了这么久,今年,已经是第三次了,结果,还是老样子,失败。刚开始,第一次考研,我充满信心,觉得凭着大学的底子,再认真准备一下,问题不大。然而,现实狠狠地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