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今年考研是太卷了还是太水了,为什么分数线都高的离谱?

回答
今年考研是不是“太卷”或者“太水”,这问题挺值得聊的。从分数线普遍偏高这个现象来看,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卷”。但我们得拆开来看,这背后到底是因为大家都在拼命考,还是试卷本身的问题,或者有其他原因在推波助澜。

为什么分数线会高得“离谱”?

这就像一盘棋,看起来是对手棋力超群,但有时候也可能是棋盘规则或布局出了问题。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分析:

1. 报考人数激增,僧多粥少: 这绝对是“卷”最直接的体现。每年考研的学生数量都在增长,尤其是那些热门专业、名校更是报名者如云。你想想,一个名额,成百上千个人抢,那竞争压力可想而知。这就好像一个热门餐馆,就算菜品一般,排队的人多了,自然也得把门槛抬高,不然店家忙不过来,也保证不了服务质量。

2. “唯学历论”的延续与强化: 尽管社会一直在提倡多元化发展,但不可否认,高等学历在很多时候依然是敲门砖。就业市场依然存在“学历歧视”的影子,很多岗位即便要求不高,也倾向于选择研究生学历。再加上一些本科教育质量参差不齐,导致不少学生希望通过考研来提升自己的“含金量”,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或者继续深造。这就好比大家都觉得名校文凭能带来更多光环,所以无论什么情况,都想往名校挤。

3. 考研作为“退路”或“缓冲期”的心态: 有一部分学生选择考研,并非出于对学术研究的热情,而是将其视为逃避就业压力、延长学生身份的一种方式。尤其是在经济形势不明朗、就业市场不景气的时候,考研就成了一个相对“安全”的选择。这种心态的普遍化,也进一步增加了报考人数,稀释了“真正想做学术”的人的比例。

4. 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错配: 某些专业可能由于社会热度、就业前景等因素,吸引了大量考生。如果这些专业的招生名额有限,而报考人数又异常多,自然会推高分数线。反之,一些相对冷门但有发展前景的专业,反而可能分数线不高。

5. 部分院校和专业难度适中,更易得高分: 这是从“水”的角度去考虑的。如果某些专业或院校的出题难度相对较低,或者考生普遍准备得更好、更容易拿到高分,那么即使总体的“卷”程度很高,这些专业的平均分也会显得很突出。这不一定是试卷“水”,而是考生普遍达到了更高的水平。

6. “水”的另一种解读:部分院校招生“扩招”与“保研率”的影响: 有些学校或者学院为了完成招生计划,可能会有意无意地“扩招”。或者,如果保研率很高,那么留给统考生的名额就更少,同样会导致“僧多粥少”的局面,使得统考的分数线看起来更高。这并不是说试卷“水”,而是统考的竞争更激烈了。

7. 分数线的划定机制: 最终的分数线是学校根据报考情况、考试成绩以及招生计划来综合划定的。如果大量考生都考得不错,为了区分出更优秀的学生,学校自然会提高分数线。这是一种相对性的考量。

所以,是“太卷”还是“太水”?

我认为,“太卷”是更主要的,而且这种“卷”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

从报考人数和竞争激烈程度来看,无疑是“卷”到天上去了。 同样一个名额,去年能进,今年可能就差几分。大家为了这仅有的名额,不得不拼尽全力,往死里学,自然分数普遍水涨船高。
但从个别院校或专业的试卷难度来看,也不能完全排除个别情况下的“相对水”或“难度适中”。 如果某个专业历年分数线都很高,但今年突然大幅度提升,那很可能是“卷”的表现;但如果某个专业一贯如此,甚至今年难度降低了,那可能就是“水”了一点,或者说,大家更容易拿高分了。
更关键的是,这种“卷”已经形成了一种社会现象和心理惯性。 考研不再仅仅是学术追求,更关乎职业发展和人生规划,这种压力传递给每一个潜在的考生,使得大家都不敢放松,只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分数。

总结一下:

今年考研分数线之所以高得“离谱”,主要是因为报考人数的爆炸式增长,与有限的招生名额之间的矛盾在激化,再加上社会环境对学历的看重,以及部分考生将考研作为“避风港”的心态,共同推高了竞争的门槛。 这种“卷”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可能还会持续。至于说“水”,那更多是一种相对的感受,可能是在这个“卷”的大背景下,大家对分数线的期待值被拉高了。

简单来说,就是大家都在往前冲,所以你得跑得更快,才能站稳脚跟,甚至稍微向前一点点。 跑得快的标准线自然就被推高了,这看起来就像别人跑得飞快(卷),而你觉得可能是他脚下有助力器(相对水或难度低)导致了分数高。但最终原因,还是那句老话:人太多,位置太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职场已经卷不动了

职场话题下飙升的问题是字节跳动猝死、UA设计院猝死、百度裁员优化、地产人裁员后的出路、宇宙尽头是考公。。。

考研能延缓几年进入职场、提升行业竞争力、降低考公难度,退一万步讲,至少复习考研没有生命危险吧?

回答多数说的是全日制学硕,分享一下在职人士管理类联考的例子:

清华工程管理(MEM)报考要求是工作三年以上,面向的多是工作10年左右的公司中层,捡起笔来可能都困难。

20级清华工程管理(MEM)笔试分数线是175,21年呢?215!

什么概念?这个分数可以上清华物流管理专硕,应届生全日制硕士。

一帮被公司上下级、夫妻老人孩子、房贷车贷夹攻,学校知识基本都还给老师,10年没动笔的中年人,得跟清华大学应届生全日制硕士考一样的分数,才可以上个在职的管理学研究生。

哦对了,这还是21年的分数。

user avatar

双减政策一下达,考研机构反倒大火,合着就逮着00后这一批人整是吧。

“马理论不考数学,就业面广泛。”

各大考研机构,这盛世如你们所愿。

如果我没能上岸,希望上岸的马理论同学

不忘初心,替我把书读好。谢过了


因为我本人也是跨考,所以也愿意和各位跨考的同学共同探讨一些问题,分享一些我个人的建议,大家择而听之。

1、不要神话马理论这个专业,思政红利吃不到大家的嘴里的,思政岗位两三年内就会配备到位,很多二三本因为种种原因鼓励校内辅导员转岗,而不对外招聘新教师,硕士进高校当老师在公立本科已经不复存在,哪怕偏远地区二三本招聘条件说是硕士,但最后竞争获胜的一定是手握两篇以上c刊的博士,你要知道,政策往往只会让既存者受利,被政策吸引而来的人吃到的不叫红利。

2、想进高校,就要读博,早读晚读都要读,建议考研报考:

①有马理论博士点的高校

②全国重点马院,如XX师范大学

③92双等名校,这个没什么好说的

不然,等你硕士毕业,你就知道博士不是你想读就能读的,名额都是用来互相交换和留给自己人的。

3、要对马理论的现状有所认识,要有长远目光,今年这么多人卷马理论,普通学校都能380+进不了复试,明年高校要是不想分数更荒唐,就一定会压分或者提高专业课难度,大家的公共课一定要学好。

4、关于卷,这几年大家都会卷马理论,三年后又去卷申博士,博士按时毕业又会卷高校入职,卷到最后还是看你的本事的,相近专业的还好,跨考的同学你要慎重,你要是读研出来就就业,那没事,你要是想攻博,那读研期间一定要吃苦,吃大苦,才能不被人落下,在未来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5、马理论爆了,明年会降热度吗?不会的,不要低估人的期待心理,准备好来一场硬战吧,而且明年好像有很多全国第一批次马理论本科的同学毕业,人家这是专业的,所以明年考名校会继续增加,马理论从此不是背背就能解决入学的专业了,拼到最后的是底蕴。

6、马理论热度大了,大家不妨看看法学大类下的其他专业,比如政治学等等,你留心去看的话,不难发现名校中有很多一志愿招不满,或者低分过线就进的存在,具体哪些学校我就不说了。还有跨考的,尤其是生化环材的同学,现在生化环材上名校的概率虽然不比以前,但还是比马理论可能性更大的,硕士出来名校身份,考定向或者省选调生也未尝不可。

user avatar

说个搞笑的事情

我文理分科那年(14年)河南考生67w左右,我们睿智英明神武的班主任放言,大家赶紧选文吧,这几年形式好,河南考生少,竞争不激烈。尤其文科,顶尖的文科生更少。非常容易出成绩。

哪像他们零八年高考的时候,百万考生过大江。

“而且近几年,河南考生会一直这么多,而且还有逐年减少的趋势。”(确实,纵观12,13,14年是有下降趋势的,因为98下岗潮,懂得都懂)

15年,河南高考生67w左右

16年,河南高考生78w左右。

17年,河南高考生83w左右

18年,河南高考生突破百万(当时叫什么世纪宝宝,高考作文题都出了,逼得河南省当年扩招,二本升一本抬了多少学校)

19年,20年,21年(好像去年是125w)


这么多人你以为去哪了?

什么考研形势越来越卷了,您也不看看,自己当年高考的时候多少人跟你竞争!

你以为你毕业了他们没毕业?从始至终都是一波人。

老和前几年比~

他能比吗?

比不了!

您说的这个,他保值吗?

user avatar

因为很多人觉得这个回答不像回答

所以我更新一下

我觉得分数高得离谱是正常的

拿我们学校举例

今年考生大二下到大三上放假在家

大三下本来安排了实训又没法去

只能在宿舍里实训

复习考研的黄金时段都闲着,能自己安排时间

这时候不卷什么时候卷?

————————————————————

我妈妈一个朋友的儿子工科专业考了386,英语76,我妈问我这个分数怎么样

我说很好呀,380+肯定有书念

直到我上了网,发现大家都是400+

好吧我闭嘴

user avatar

当然是太卷了,看看报名人数就会知道竞争有多激烈。

2022 的考研,报名人数高达 457 万人,足足比 2021 考研多了 80 万 [1]。

这个数据看起来已经很吓人了,但有一些热门的考研专业竞争还要激烈,报录比和分数简直是考验中的困难模式。

比如新传专业,备考的学生都在哭天抢地:“新传考研,实在太卷了!”

我们统计了近三年来 41 所不同层次高校的 10620 条报录比数据,发现这些高校所有专业的平均报录比是 6.84:1,也就是说大概 7 个考研人中能有 1 个成功上岸。

而如果单把这 41 所高校的新传专业拎出来,平均报录比就会直接翻倍,变为大概 14 个人中才能“卷”出一个上岸新传的幸运儿。

这还只是“普通模式”,我们进一步统计了样本中上榜“全国新闻传播学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的高校情况,发现它们的新传平均报录比拉升到 16.32:1。

在这些统计样本中,2021 年考研,有 8 所上榜高校的报录比都超过 17:1,最难考的上海大学有 1445 位考生报考,但最终只录取 42 位统考生,报录比高达 34.4:1。

而且,在一些高校中,新传考研报录比甚至力压本校的王牌专业。比如上海交通大学,A+ 专业工商管理(1202)的报录比为 15.4:1,而学科评级为 A- 的新传报录比为 31.7:1 [3]。

报录比之外,分数线也很吓人。

新传所在的文学大类国家线常年划在 345 - 355 分,在所有学科大类中已属最高,但院校复试线更加疯狂,就连普通一本院校的新传也能划到 390+,还有些 985、211 院校复试线突破 400 分大关,分数线飙升速度比通胀还快 [4][5][6]。

不少考生参考往年分数线,考出一个“以为稳上岸的高分”,最后发现连复试都进不了,还有人吐槽,“没个 380+ 都不配调剂”。

除了分数高,坑位少也会让考研变难。

名校研究生的门票,在统考之前已通过推免的方式发到一大部分人手中,而这些“优速通”还越派越多,统考生可圈占的名额大幅缩水。

去年,中国人民大学与南京大学都在考前 4 个月取消了统考招收全日制专硕的计划 [7][8],让不少考生措手不及。

取消全日制专硕的统考通道后,南京大学最终仅招收了 9 名学硕统考生,推免招生比例最终高达近 81%,统考的报录比也达到了 26.1:1。

南大高企的推免招生比例绝非个例。在有公布推免情况的学科评估上榜高校中,14 所的新传专业通过推免方式招生的比例超过 50%,当中基本都是学科评估 B+ 级以上的高校。

所以,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形容考研确实不过分。

参考资料: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21). 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准备工作就绪. Retrieved 22 December 2021, from moe.gov.cn/jyb_xwfb/gzd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20).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 Retrieved 14 December 2021, from moe.gov.cn/srcsite/A08/
[3] 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招生网. (2021). 2021年上海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报考录取人数统计. Retrieved 14 December 2021, from yzb.sjtu.edu.cn/info/10
[4] 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2021).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21年硕士研究生复试专业分数线及复试名单. Retrieved 14 December 2021, from clj.csu.edu.cn/info/102
[5] 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2021). 新闻与传播学院2021年硕士招生复试分数线及一志愿进入复试名单. Retrieved 14 December 2021, from xinchuan.muc.edu.cn/inf
[6] 南京财经大学. (2021). 近年硕士研究生分专业复试线. Retrieved 14 December 2021, from yjsc.nufe.edu.cn/info/1
[7]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2020). 关于我院新闻与传播专硕招生调整的公告. Retrieved 14 December 2021, from jcr.ruc.edu.cn/zw/zspx/
[8] 南京大学研究生院. (2020). 南京大学2021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章程及目录. Retrieved 14 December 2021, from https://grawww.nju.edu.cn/912/l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