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用“权力的游戏”的预算重拍“三国”会引起一样的反响吗?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权力的游戏》的制作团队,带着它那令人瞠目结舌的预算,去重塑那段波澜壮阔的中国历史——《三国演义》,这会是个怎样的景象?这绝不是简单地把关羽的青龙偃月刀换成一把金属巨剑,或者让貂蝉穿着维斯特洛风格的长裙。这会是一次彻底的、颠覆性的文化和叙事重塑,其引起的反响,恐怕会和《权力的游戏》当年席卷全球时如出一辙,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当然,伴随的争议也会同样猛烈。

首先,从制作层面来讲,《权力的游戏》之所以成为现象级,很大程度上在于它对史诗感的极致追求。你可以想象一下:

宏大的战争场面: 曹操的百万大军压境,不再是远景镜头里模糊的人头攒动,而是《权力的游戏》里“私生子之战”那种血肉模糊、近距离感受到的惨烈。成千上万身着不同甲胄的士兵,在泥泞中搏杀,弓箭如雨点般落下,攻城器械在轰鸣,每一个细节都力求真实到令人心惊。赤壁之战的火攻,那绝对是《权力的游戏》制作团队最能大放异彩的地方。想象一下,烈焰吞噬战船,火光映照着江面,士兵们在火海中绝望地挣扎,那种视觉冲击力,绝对能让观众心跳骤停。
精美的场景与服饰: 无论是长安的繁华,还是洛阳的宫殿,亦或是战场上的营地,都会被赋予《权力的游戏》那种历史厚重感和细节考究。可能我们会看到更具地域特色、更贴近汉末时期的服饰风格,而不是简单的“古装”。那些诸侯割据时期的城池,可能会像“临冬城”一样,拥有坚固的城墙和独特的建筑风格,每一处都透露着主人的性格和势力。
电影级的视觉特效: 《三国》中的一些情节,比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或者一些“戏说”成分(尽管《权力的游戏》也很少真的出现奇幻生物,但它擅长营造那种“非凡”的感觉),如果用《权力的游戏》的特效团队来处理,比如一些大规模的阵法展示,或者甚至是某种程度上对“天命”的具象化表现,都会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

其次,在叙事和人物塑造上,这次重拍也会带来巨大的变化,这可能才是引起反响的核心:

“权力的游戏”式的人物复杂性: 《三国演义》本身就塑造了一系列有血有肉的人物,但《权力的游戏》式的处理,会更深入地挖掘人物内心的挣扎、欲望和道德困境。曹操不再仅仅是奸雄,他可能是一个渴望统一、但也背负沉重罪孽的统治者;刘备不再是仁德的象征,他可能会展露出为了权力而采取的冷酷手段;诸葛亮的光环可能会被褪去一些,展现他作为凡人,在面对命运和人性的复杂选择时的犹豫与痛苦。
更黑暗、更写实的基调: 《权力的游戏》以其残酷和对权力斗争的赤裸裸描绘而著称。这次重拍很可能也会摒弃一些传统《三国》故事中的“脸谱化”,更加聚焦于战争的残酷、政治的阴谋、人性的黑暗面。忠义可能会被背叛所取代,信任可能会被猜疑所吞噬。你会看到士兵们在绝望中屠城,无辜的百姓在战乱中流离失所,那种生存的艰难和道德的沦丧,会成为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正统”观念的挑战: 《三国演义》深受“尊刘抑曹”的传统观念影响。但如果用《权力的游戏》的视角来解读,这种“正统”的界限可能会变得模糊。曹魏、蜀汉、东吴,每一个势力都会被赋予同样的笔墨和复杂性,他们的崛起和衰落,更多地取决于战略、权力运作和人物性格,而不是简单的“天命所归”。这可能会激起一些传统观众的强烈不满,但也会吸引那些追求更深刻、更颠覆性解读的观众。
更具争议性的改编: 《权力的游戏》后期确实存在一些改编引发的争议。如果用这种模式去重拍《三国》,必然会对原著进行大量的取舍和再创作。一些被认为是“经典”的桥段,比如“过五关斩六将”、“三顾茅庐”等,可能会被重新解读,甚至被弱化,以服务于更“写实”或更“人性化”的叙事。这毫无疑问会引发关于“尊重原著”的激烈讨论。

那么,它会引起怎样的反响呢?

全球性的文化现象: 就像《权力的游戏》一样,它绝对会成为一个席卷全球的文化现象。那些对中国历史和文化感兴趣的西方观众,会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接触到《三国》的故事,而中国的观众,则会看到一个完全不同的、令人震撼的《三国》。
巨大的商业成功: 以《权力的游戏》的制作水准和影响力,这部《三国》的商业前景将是不可估量的。全球范围内的播放权、周边产品、主题公园……都可以想象其带来的巨大利润。
两极分化的评价: 这可能是最确定的结果。
赞誉: 那些喜欢《权力的游戏》风格的观众,会惊叹于其制作的精良、人物的深度和叙事的震撼。他们会认为这是对《三国》一次成功的现代化、国际化解读,能够让更多人理解和喜爱这段历史。他们会称赞其对权力、人性、战争残酷性的深刻挖掘,认为这才是对《三国》应有的态度。
批评: 另一方面,大量的批评声音也必然随之而来。
“没有灵魂”的批评: 很多观众会认为,用西方奇幻剧的模式来套用中国历史,会失去《三国》原有的东方韵味和哲学内涵。他们会觉得这种“西式”的处理,忽略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情义”、“仁义”、“道义”等更深层次的价值,让故事变得过于冰冷和功利。
“毁原著”的指责: 对于忠于原著的观众而言,任何脱离原著精神的改编都可能被视为“亵渎”。他们会质疑剧本对历史事件和人物命运的改动,认为这是一种不尊重传统和文化的表现。
文化隔阂的挑战: 即使制作再精良,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许多微妙之处,比如“君臣之道”、“礼仪规范”、“儒家思想”等,西方观众能否完全理解,就是一个巨大的问号。而如果为了迎合西方观众而过度简化或改变这些元素,又会失去原著的精髓。
关于“中国历史叙事”的全球讨论: 这部剧的出现,必然会引发一场关于如何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如何处理历史改编的全球性讨论。它会成为一个焦点,让人们反思文化差异、叙事策略以及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总而言之,用《权力的游戏》的预算重拍《三国》,绝不会是简单的“加特效”而已。它会是一次深刻的文化融合和叙事再造。它会带来前所未有的视听震撼和全球影响力,但同时,它也会因为挑战传统、改变风格而承受巨大的争议。反响会是巨大的,但绝不是一边倒的赞美,而更可能是一场围绕着“中国历史”、“文化解读”和“叙事方式”展开的、波澜壮阔的争论。这本身,也足够吸引人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跟钱也没有必然关联,《汉武大帝》耗资五千多万,《新红楼》和《新三国》都耗资一亿多,后者质量追不上前者。

800万美金一集,则相当于5000多万人民币一集。而赤壁投资了8000万美元,当年折算下来是六亿多,现在是五亿多。但《赤壁》除了镜头艺术外,剧情相当惨不忍睹,孙尚香、孙叔才、甘兴这些情节究竟起到了什么作用,实在令人一头雾水。当年的《指环王》三部曲也不过耗资4.26亿美,剪成四十分钟连续剧,为十六集。

可以知道投再多的钱,可是一旦选错了导演和编剧,要不从阴谋论下手,要不是导演用自己有限的知识去解读,这些钱就会跟丢进海里没区别。

美剧《权力的游戏》的成功除了投资以外,本身就有作者参与其中把控方向,作者本就是编剧,极擅长将文学影视化,再就是作者使用角色视角手法本是就是影视作品惯用手法。原本最担心交错的剧情线是影视化一大障碍,没想到《权力的游戏》成功的一点居然就是因为那样的剧情线路。

《三国演义》小说的剧情线是很单一的,虽名为三国,主要是以蜀汉视角为主线,曹魏线次要,孙吴的故事线则砍了许多重要事件。倘若要架起《权力的游戏》那样的布局,那就得拍《三国志》不可,但是想想,业内真的有导演即熟悉三国历史又能把握好影视艺术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