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说「太用力的人走不远」?

回答
“太用力的人走不远”,这句话听起来像是老一辈人的经验之谈,但细细品味,却道出了一个非常普遍的道理,而且这个道理贯穿于人生、事业、人际关系等方方面面。它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隐藏着深刻的认知和实践的洞察。

首先,我们得弄明白,“太用力”到底是指什么?

在中文语境里,“用力”通常带有主动、积极、付出努力的意味。但加上一个“太”字,就变了味,暗示着一种过度、不平衡、甚至是不自然的投入。 这种用力,可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情绪上的过度反应: 比如,一点小事就情绪失控,大喜大悲,极度执着于别人的评价,或者对结果过于焦虑和紧张。这种情绪的剧烈波动,消耗的是内心的稳定和能量。
行为上的过度付出: 比如,为了达到某个目标,不惜牺牲一切,睡眠不足,饮食不规律,忽略了身体的信号,或者在人际关系中过分讨好、迎合,用力过猛地想要获得别人的认可。
思想上的过度执着: 比如,一条路走到黑,不接受任何批评和建议,或者在某个问题上钻牛角尖,只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东西,而忽略了更广阔的视角。
期待上的过度膨胀: 比如,对结果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一旦不如预期就极度失望,或者对别人抱有超乎寻常的期待,然后不断地被伤害。

那么,为什么“太用力的人走不远”呢?这背后有很多层原因:

1. 能量的不可持续性消耗: 就像一辆汽车,如果你一直踩着油门,不顾发动机的负荷,它肯定跑不远。人的能量是有限的,无论是生理上的,还是心理上的。过度用力,就是在加速消耗这种宝贵的能量。长此以往,身体会垮掉,精神会疲惫,最终可能导致 burnout(职业倦怠)或者其他身心健康问题。当能量枯竭时,别说“走远”,连原地踏步都难。

2. 视角的狭隘化和僵化: “太用力”往往伴随着一种强烈的目的性,这种目的性可能会让人紧盯着眼前的目标,而忽略了周围的环境变化和更广阔的可能性。当一个人过于执着于某个方向,他就会变得非常“专一”,但这种专一如果失去了弹性和灵活性,就变成了“固执”。世界是不断变化的,道路也是曲折的,如果只用一种用力的方式去面对,很容易在遇到阻碍时就撞得头破血流,而不知道及时调整方向或者寻求更巧妙的方法。

3. 人际关系的失衡和疏远: 在人际交往中,“太用力”往往表现为过度的讨好、迎合,或者过分的强势、控制。讨好型的人会失去自我,让人觉得不真实;强势型的人则容易压迫他人,引起反感。长期下来,无论是哪种用力过猛,都会让真正的情感连接变得困难,别人会因为你的“用力”而感到不适,甚至选择疏远。而人生很多时候的“走远”,是需要同伴和支持的,一旦失去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前进的道路就会变得异常艰难。

4. 失去“钝感力”的缓冲: 生活中的挫折和不顺是常态,但“太用力”的人往往对这些负面信息反应过于激烈。一点点的挫败,他们可能就会将其放大,沉浸在痛苦和自责中无法自拔。而那些走得远的人,往往具备一种“钝感力”,他们能够有效地过滤掉不必要的干扰,承受住一定程度的压力,并在遇到困难时,能够快速调整心态,不被一时的失意击垮。这种“钝感力”不是麻木,而是一种智慧的钝化,是让内心保持稳定,继续前行的能力。

5. 错失“顺势而为”的智慧: 很多时候,事情的成功并非全靠硬碰硬的“用力”,而是需要顺应时势,找到最佳的发力点。如果你不懂得观察,不懂得等待最佳时机,一味地用力,就像逆流而上,不仅消耗巨大,还可能徒劳无功。“走得远”的人,往往更懂得审时度势,在合适的时机用巧劲,而不是蛮力。

6. 内部矛盾和自我消耗: “太用力”的人,往往内心不够平和,他们可能在和自己的欲望、恐惧、不安全感做斗争。这种内耗是巨大的,会阻碍他们清晰地认识自己和外部世界,也让他们难以集中精力去做真正有意义的事情。最终,他们可能把大量的精力花在了自我制造的“内卷”上,而不是向外拓展。

那么,什么是“走得远”的人该有的状态呢?

有韧性,而非僵硬: 能够承受压力,但又能及时调整;即使跌倒,也能爬起来,但不是因为硬撑,而是因为内心有力量。
有智慧,而非蛮力: 懂得选择合适的时机和方法,知道什么时候该用力,什么时候该放手。
有耐心,而非急躁: 明白很多事情需要时间沉淀,不追求一蹴而就,能够享受过程。
有格局,而非狭隘: 能够看到更广阔的风景,理解事物发展的规律,不被眼前的得失所束缚。
有边界,而非失控: 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在人际关系中,懂得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
有规律,而非随意: 保持良好的生活和工作习惯,让身体和精神处于一个可持续运转的状态。

总而言之,“太用力的人走不远”这句话,是在提醒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要讲究方法,要注意平衡,要留有余地,更要关注内心的成长和状态的调整。用力是必要的,但过犹不及,只有用智慧、用节奏、用耐心去“用力”,才能真正抵达远方。这是一种关于生命能量管理和人生智慧的朴素表达,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和墨菲定律没关系,和耶基斯-多德森定律有关。

耶基斯多德森定律,是指1.动机强度和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线性关系,而是呈倒U型曲线的。2.不同的任务难度中影响工作效率的动机水平也有所不同。

先解释第一点:在中等难度的任务中,动机水平维持中等程度是最佳的。

过高的动机水平引起焦虑等不良情绪,从而影响问题解决的能力;而过低的动机水平又不足以唤起个体。因此,实验证明,中等水平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中等程度任务的完成。

第二点,找到了个图

看图就知道,在实验中发现,越困难越复杂的任务维持较低的动机水平是更有利于任务的完成,而越简单的任务则需要较高的动机水平来完成任务。


回到问题。

对爱情、友情的维系,对成功的渴望,这两件事虽然很笼统,但是如果我说这都属于比较困难复杂的任务,应该也不会有太多的异议。

那么这些困难的任务根据这个定律,我们应该维持一个较低的动机水平。而过高的动机水平则会使得工作效率大幅下降,从而导致任务的失败。

“太用力”大约指的就是过高的动机水平了。

——————————————————6.30的更新————-——————————

补充解释一下"动机"的意思

动机指推动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是一个概括性术语,概括了所有引起、支配和维持生理和心理活动的内部过程。

而动机的基础是人类的各种需要。

生理性的需要,例如进食、性、睡觉等等

社会性的需要,例如劳动、社交、婚恋、安全感、自尊、自我实现等

还有物质需要,金钱、食物等,相对应的精神需要,求知等。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